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注音版全文解釋

欄目: 金剛經 / 發佈於: / 人氣:2.45W

佛教最偉大的經典“金剛”,金中最堅硬的剛,堅固義。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於金剛經注音版全文解釋 ,歡迎借鑑!

金剛經全文講解及譯文

【原文】如是我聞

①一時

②佛在舍衞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

③千二百五十人

④俱。爾時,世尊

⑤食時,著衣持缽

⑥,入舍衞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⑦,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

⑧已,敷座而坐

⑨。

【註釋】

①如是我聞:如是,這樣;我聞,我聽説。我聽佛這樣説,表示經中的話都是佛親口説的,這是為增加佛經的可信度。

②時:那時。

③大比丘眾:比丘是梵語,即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侶,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

④千二百五十人:釋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葉三兄弟、目連尊者、耶舍長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⑤世尊:對佛的尊稱,所謂佛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xx、無xx。

⑥缽(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鐵製成,圓形,略扁,小口,平底。

⑦次第乞已:按順次挨家挨户乞食。佛乞食是為被乞食者種福,所以不能擇貧富,而要按順序來,即“次第”。

⑧洗足:佛是光腳乞食的,所以回來要洗足。

⑨敷座而坐:整理好座位打坐。

【譯文】我聽佛這樣説。那時,釋迦佛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眾住在一起。到午時該吃飯,世尊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衞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順序挨門挨户化緣完畢,返回住處,吃完飯,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腳,整理好座位,然後打坐。

【評析】

“法會因由”意為本章的主要內容是法會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當於現在的“章”、“節”等。第一品講述佛是一個平常的人,但在平凡的生活裏時時處處在修行,進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飯,洗足,敷座,都自然體現乞士的威儀,這就是後來禪宗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原文】

時,長老須菩提

①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②,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③而白佛言

④:“希有世尊

⑤,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⑥,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⑦,應云何住

⑧,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説,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説。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顧樂欲聞。”

【註釋】

①長老須菩提:須菩提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善現、善吉、空生等,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婆羅門種姓,能深入理解佛法的空義,被稱為“解空第一”。

②偏袒右肩:印度僧侶披袈裟時偏袒右肩,形成習慣,後世有許多解説,其實可能與印度的氣候較熱有關。

③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這也是佛教的規矩威儀。

④白佛言:對佛説,白就是説話,白是南北朝時的説法,即道白。

⑤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這是對佛的讚美。傳説佛誕生時就説:“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⑥如來:與佛、世尊等一樣,是稱呼佛的一種名號,佛共有十種名號。這裏指釋迦牟尼。

⑦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最高的智慧覺悟。

⑧住:停住,守護,即後文所謂的“降伏其心”。

【譯文】這時,長老須菩提領悟如來不時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現的佛法。在大眾中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對佛説:稀有,世尊!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願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辛勤修行,增長智能,發現如來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何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説:“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説,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現在仔細聽,當為你説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現如來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同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那樣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同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那樣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們很希望聽佛詳細地説明。”

【評析】本章是講述善現(須菩提)向佛請教的事情。這一段的“關鍵詞”是“善護念”。一念之間,等於一呼一吸的時間,佛教認為這麼短的時間內人就會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佛要大家修行,根本就是要“善護念”,也就是要讓這些煩惱“住”,要“降伏其心”。此即善現(須菩提)向佛“啟請”之所得也。

原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

①,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②,我皆令入無餘涅盤

③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④,即非菩薩。”

【註釋】

①摩訶(hē)薩:即摩訶薩堙,摩訶,就是大,前人曰:“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舊譯大心、大眾生,新譯大有情,就是菩薩的另一種尊稱。

②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佛教認為眾生的各種形態和境界。

③涅盤(niè pán):梵語,也譯作泥洹、泥畔等,意為滅度、寂滅、不生、安樂、清淨、解脱、圓寂等,總之是指達到佛的無念想、無煩惱境界。

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在佛教中叫“我人四相”,指還沒有悟道成佛的各種執著。

【譯文】於是佛告訴須菩提:“大菩薩應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心,如卵生的鳥蟲,如胎生的人獸,如濕生的水中動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類欲界眾生,愛慾心深重;如有xx天眾生雖然已經沒有愛慾心,但是還有色相,如無xx天眾生不但沒有情慾,並且已經空無色身;如有想天眾生唯存一念;如無想天眾生連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動;如非有想非無想天眾生心境寂然不動,而又不像木石那麼無知;等等。他們都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們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滅除妄心。像這樣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然而實際上,妄心虛幻有,眾生也是虛幻有,本來不生不滅,不待降伏,也不待滅度,沒有任何眾生得以滅度。你知道為什麼嗎?須菩提,凡是可以證“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樂,讓自身意識到“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感受痛苦、快樂。其他如救濟窮困、慈心不殺、發菩提心等都足以證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滅境界、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我”所要證取的。如果菩薩有妄心待降伏,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待滅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夠領悟道理,能夠取捨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領悟煩惱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動物只有一點點領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薩心存少悟,以為所悟為實有,雖然不取我相,卻有人相。凡是可以證取的境界和能夠領悟道理證取境界的,除我相、人相,還有分別一切境界和眾生的“覺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覺知,不論入地獄、上天堂、做做鬼、做菩薩、做佛,都念念相隨,有很多修行人證到這一靈明覺知,以為悟道,當知這是眾生相。如果菩薩以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覺知,就是有眾生相。顯現這一覺知的,有人稱之為本體、上帝、天主,有人稱之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來藏,等等,如果菩薩以為我相、人相、眾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滅體正好落在壽者相,這是根本大無明,比如人先有生命,有此壽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樂,然後想要離苦得樂。那麼,他就還沒有如實領悟如來所護念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他就不叫做菩薩,還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評析】

“大乘上宗”就是提綱挈領的意思。“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懂這一句,就全懂。這也就是“萬法皆空”,或者説“大度無度”,達到標題所謂的“大乘上宗”。

【原文】

“複次

①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

②,行於佈施

③。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④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

⑤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得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⑥。”

【註釋】

①複次:這是連接前後文的關聯詞,表示“接着説”。

②無所住:心不執著。

③佈施:梵文“檀那”,意譯“布者,普也;施者,散也”,以自己的財物、福利施於別人。

④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佛教所謂“六塵”,也是“八識”中的前“六識”,即人的主觀認識功能和作用的六個方面,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產生。

⑤四維:指四隅、四角,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裏説“四維、上下”,連上前面所説的東、南、西、北四方,就是佛教所謂“十方虛空”,概指全部宇宙。

⑥如所教住:照我説的去“住”——降伏己心而修行。

【譯文】其次,須菩提,菩薩既然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行住坐卧,起心動念時,應當無所住。比如行佈施的時候,應當無所住而行佈施,也就是説,不住色相行佈施,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看到一朵美麗的花,頓時心生貪愛,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做住色行佈施;如果看到美麗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卻不因此而失去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色行佈施。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耳朵聽到扣人心絃的音樂;鼻子聞到令人垂涎的香氣;舌頭嚐到可口的滋味;身體碰觸柔細的東西;心裏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導致迷失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住聲、香、味、觸、法行佈施。如果行佈施的時候,音樂固然聽到;香氣固然嗅到;滋味固然嚐到;柔細的感覺固然碰觸到;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不住聲、香、味、觸、法行佈施。須菩提,菩薩應當像這樣行佈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佈施的時候,以為做一件令人讚歎的善行,滿心歡喜,所要佈施的對象實在令人同情,大發憐憫之心,而所要佈施他人的東西,心裏卻一時割捨不下,導致你迷失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作住相行佈施;如果你以為做一件善行心裏固然歡喜,所要佈施的對象固然令人憐憫,而所要佈施他人的色、聲、香、味、觸、法等財施或是法施或是無畏施,心裏固然盤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貪愛不捨,而失去本來如如不動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作不住相行佈施。為什麼呢?比如你在夢中,拿七寶或身命來佈施他人,而實際上那是夢幻,你根本沒有在做佈施,沒有他人接受你的佈施,也沒有七寶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薩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佈施,無上正等正覺心現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菩薩不住相行佈施,他的福德也是這樣,不可以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

【評析】本章是講不執著的道理,而妙行,即無住——不滯。佈施而無佈施心,達到這種境界,才有無量福德,才是“無住”的“妙行”和真佛心。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説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釋迦垂跡

【譯文】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可以以為看見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見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嗎?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為看見身相就見得到如來,為什麼呢?如來所説的身相,是虛幻的身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現象,都是虛妄的,好比在夢中,你看見山河大地親朋好友,而實際上並沒有。如果見所有現象都是虛幻相,當知一切虛幻現象雖然有生滅變化,而實際上本來就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的如來沒有兩樣,那麼,你若見諸相是虛幻相,就見到如來。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當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評析】本章説各種表相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就是真理之體現。“諸相非相”,即要透過“諸相”的表面現象看到實質不是“相”而是“空”,佛的三十二種相都是為引導世俗人進入信仰的“方便法門”,進入信仰後要進一步認識到“空”的本質,才算懂佛教的真諦,也就是見到真正的如來。這也就是“如理”的“實見”。前人闡釋説:“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頌曰:凡相滅時性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眼見如來。”

【原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説章句

①,生實信

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説。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

③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④,而種善根

⑤,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

⑥者。須菩提,如來悉

⑦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⑧。”“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着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説汝等比丘,知我説法,如筏喻⑨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註釋】

①章句:本指經文上的章節語句,這裏是指前一品中佛所説的“諸相非相”的話語。

②實信:真實的信仰。

③持戒:修持佛教的戒律。戒、定、慧是佛教三學,戒是為防止信徒違背佛法作惡而制定的.各種規矩條例

④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一劫有一佛出世,這是説經歷的劫數還不多。

⑤種善根:佛教認為信徒通過各種修行培養自己的善性,就像種地植下為善的根苗。

⑥淨信:佛教認為佛所在的西天是淨土,所以有淨土信仰。

⑦悉:都,完全。

⑧法相、非法相:法相是太執著於佛法的表面道理,非法相是不執著於佛法的道理,但只要有執著或不執著的想法,就還沒有達到萬法皆空的境界,所以説真正的覺悟者應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⑨筏喻:將佛法比作過河的竹筏子,意為對佛法也不能執著,要像竹筏子一樣,過河就捨棄掉,這才是真正的萬法皆空。

【譯文】須菩提恭敬地對佛説:世尊,能有很多眾生,聽到這樣的言説章句,而生起真實的信心嗎?佛告訴須菩提:不要説這種疑慮的話。如來應化身離開這世界以後,第五個五百年開始的末法時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對於這樣的言説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為真實。當知這種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經在無量千萬佛的教化所在,種很多善根。聽到這樣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淨信心。須菩提,如來很清楚地知道,也很清楚地看見,像這類眾生,都得到悟見如來,不可思量的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類眾生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已經沒有無上正等正覺法相,也不能説沒有正等正覺法相。為什麼呢?這類眾生如果心存有無上正等正覺可證取,我相還在,就是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執取無上正等正覺法相,以為有真實的佛法讓他領悟,可以依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人相還在,人相還在的話,事實上我相也還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呢?如果以為等正覺法是沒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眾生相也不可取,而執取空無相,就是執取非法相,那麼我相、人相、眾生相都還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不應當取等正覺法,也不應當以為既然是虛幻的,那就是斷滅的,而執取非法。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如來常常説:你們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説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過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捨棄,何況非法呢?

【評析】本章説真正悟解佛法並不容易,所謂正信希有。佛認為要完全領悟萬法皆空的道理並不容易,但又認為這種智慧一定會被人領悟,所以他説要等五百年以後才會有真正的覺悟者。前人有的解釋這段對話是“須菩提疑眾生不能生實信,故作此問,佛恐沮眾生實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説”,似乎理解有誤。昭明太子給這一段加的標題是“正信希有”,不就是説“正信”即真正的覺悟暫時還很“希(稀)有”,所以要“希”望期待於五百年以後嗎?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耶?如來有所説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説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説。”“何以故?”“如來所説法,皆不可取,不可説。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註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的智慧和覺悟,見第二品註釋。

【譯文】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有所説法嗎?須菩提説:如來在鹿野苑中仙人住處初轉,令五比丘證得阿羅漢果以來,宣説種種適應個別差異的無上法門,也宣説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經過,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等。現前也正在演説無上正等正覺法,就我對佛所説無上正等正覺的義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所説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眼前現象上的事,眼前現象上的事是循業所顯現的虛幻相,如同夢境中的幻相,實際上什麼事也沒有。無上正等正覺如果可以證得,而實有真常的無上正等正覺,顯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若可資形容就有一定內涵,若有內涵便有好壞、大小、染淨、生滅、增減,既可以證得,若不小心便也會失去,這種能得能失的東西,證得它便毫無意義,不可稱呼它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如來只是為方便敍述,取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實際上什麼也沒有,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詞句把它明確表達出來,任何語言説明都只是方便説,學人只可從言説中體悟它的本來面目,沒有內容可使如來做明確説明。為什麼呢?如來為順應種種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學人,從各種不同角度做種種不同的闡述,教令開悟、破迷發現的,都是不可取不可説的無上正等正覺,而所闡述的種種差別法,但有言説,所以説它是虛幻的差別法,也可以説它是非虛幻的差別法。為什麼這樣説呢?種種差別法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以及一切賢聖以不可取不可説,無為的無上正等正覺而宣説的,能教令一切眾生悟見無上正等正覺心。若見非法非非法即見無上正等正覺心。

【評析】本章説萬法皆空,不要執著教條,“無得無説”即此義。須菩提把握“萬法皆空”的真諦,所以這樣回答,難怪他又叫“空生”。這就是標目所謂“無得無説”,即佛沒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説”佛法。但須菩提又説“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所謂“方便法門”。前人評説:“‘無’為法性,本無淺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應無差別。有差別者,謂根有利鈍,學有淺深,故名差別,既有差別,即無定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