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佛經

讀《華嚴經》記

欄目: 佛經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初發菩提心功德品》説發心便能與佛平等,是就菩提心的體性皆不可得,並不是説發心就是佛,是説發菩提心便成為成佛之體,發心與成佛體不二,在菩薩修行直至成佛的過程中恆不忘失。

一、傳譯及弘傳

《華嚴經》是佛教一部大乘經典,相傳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但此經廣大,有上中下三本,下本總有十萬偈,龍樹菩薩僅請出此下本亦即略本流傳於世。中國傳譯的即此下本十萬偈中的四萬五千偈之抄略本,如《華嚴綸貫》説:“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自西土傳至此方者乃八十卷經,三十九品,品分七處九會。”“下本前分五千偈,尚有五萬五千偈,九品在西土。”説明漢譯本也僅譯出下本的一部分。此經的漢譯本有三種。

第一譯六十卷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後稱舊譯《華嚴》或六十《華嚴》。此經梵文原本三萬六千偈,於東晉元熙十四年(418)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出,沙門法業、慧嚴、慧義等百餘人,於元熙二年(420)譯竟,分為三十四品,總有七處八會説法,與新譯八十《華嚴》對照,即缺五品經,缺前二、三、四、五及《十定品》,並缺第七會。

第二譯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萬五千偈,系唐則天武后遣使從於闐求得,並請來其地三藏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695)在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武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首題品名。沙門菩提留志、沙門淨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沙門法藏等並參與受筆潤文,到聖歷二年(699)在佛授記寺譯畢成八十卷,內分三十九品,總由七處九會的説法而成。

第三譯四十卷本,它的梵本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系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於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八日送贈來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囑罽賓三藏般若在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沙門三藏般若口宣梵文,沙門廣濟、沙門智真譯語,翻經沙門圓照受筆,智柔、智通回綴,道弘、鑑靈潤文,大通證義,以至沙門澄觀、靈邃詳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譯畢成四十卷。它的全稱,據《貞元錄》:“《大方廣佛華嚴百千偈中所説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五十三位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脱境普賢行願品》”,其內容即舊新兩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一品的異譯本,但文字大為增廣,尤其是第四十卷有普賢廣大行願,和新添的普賢大願王清淨偈,是前此兩譯《華嚴經》本所未有。

此經從某一品傳譯到漢地的異譯本或別行本為數不少,如《佛説兜沙經》一卷,即《如來名號品》、《光明覺品》,後漢支婁迦讖譯出。如《出三藏記集》卷二:“漢桓帝、漢靈帝時,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出。”《大唐內典錄》卷一:“漢桓帝世建和歲(147—149)至中平年(184—189)於洛陽譯。”其後,經三國時的吳支謙、西晉、東晉、隋、唐所譯的異譯本,據《開元錄》和《貞元錄》所載,今現存本有20餘種。

從其傳譯史實,説明從事《華嚴經》的翻譯者都是三藏法師,精通梵漢的譯師,以及精通教義的義學沙門,他們是精通教理,文學造詣很高的文豪沙門,經他們潤文、證義和詳定文旨,會通梵漢,妙得譯文流暢,深受廣大佛教徒的信奉受持,自隋唐已形成專宗研習並傳至朝鮮、日本,中外大德廣作疏釋,至今弘盛不衰。此經刻本更為廣泛,最早是石刻本,如隋唐時靜苑法師刻六十《華嚴經》於房山(現存),中唐刻八十《華嚴經》(現存一卷),明代刻四十《華嚴經》藏於洞窟(今存)。木刻大藏經自北宋《開寶藏》和遼代《契丹藏》開始,歷代木刻大藏經無不入藏刻印流通,尤其是歷代大小字單行刻本《華嚴經》其流通最為普遍,深受佛教徒的信奉修持。至於血書、墨書、金書《華嚴經》本至今尤有存本,禮拜、讀誦和供奉此經者至今不絕。

二、所詮之內容

八十卷本《華嚴經》總分七處九會説法,共三十九品。

第一菩提場會,佛放齒光眉間光,普賢菩薩為會主,入毗盧藏身三昧,説六品十一卷經。一,《世主妙嚴品》五卷經,説佛初在菩提場成等正覺,萬德究竟圓滿莊嚴,十方世界微塵數菩薩及至大自在天等,共四十眾同類眷屬各剎微塵數,一時雲集會中,各各説頌讚佛,所有華藏莊嚴世界海一切世界盡都入佛境界,主眷會集演説如來依正法門,顯示如來果德究竟圓滿。二,《如來現相品》一卷經,諸菩薩和一切世間主既已雲集説頌問佛,佛現真容妙相莊嚴,又現神變妙境,一切菩薩説頌讚佛功德。三,《普賢三昧品》,如來真相離相,非一般菩薩所能得見,爾時普賢菩薩即入佛三昧,證佛境界,現佛境界,受到諸佛讚歎,從三昧起,十方一切如來放光贊普賢菩薩,一切菩薩一同頌讚。四,《世界成就品》,二品共一卷經。此品普賢菩薩承佛威力,向道場海會聖眾説世界海等十事,分別顯示十方剎土的形相,及佛所依報土世界的因緣。五《華藏世界品》三卷經。普賢菩薩宣説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修菩薩行所嚴淨的華藏莊嚴世界海無量莊嚴功德,乃至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的莊嚴和諸佛名號。六,《毗盧遮那品》一卷經,爾時普賢菩薩又説毗盧遮那在過去世,由於供養諸佛廣修無量妙行的廣大功德所成就的究竟果德莊嚴。

第二普光明展會,佛放兩足輪放光,文殊菩薩為會主,説六品四卷經,此會文殊未入定,因文殊師利常為無量菩薩師,為諸佛母,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説法師,故不入定。一,《如來名號品》,佛於普光明殿蓮華座上,示現神變,十方菩薩鹹來會集,文殊菩薩承佛威力,向眾菩薩説佛名號,由於隨應眾生各別知見,遂有無量不同如來名號為諸眾生説不同的法。二,《四聖諦品》,二品共一卷經。文殊菩薩又説娑婆世界中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種種異名,和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不同的四聖諦名,隨諸眾生的根性差別,令得調伏。三,《光明覺品》,佛兩足輪放光,文殊菩薩頌讚佛的無邊功德行願。四,《菩薩嚮明品》,二品共一卷經。文殊菩薩和賢首等九菩薩反覆問答十種甚深佛法明門。五,《淨行品》,智首菩薩啟問,文殊菩薩答説菩薩身、語、意三業動靜中,為饒益眾生應發的140種清淨願行。六,《賢首品》,二品共二卷經,文殊菩薩啟問,賢首菩薩以偈答説菩薩修行的無量殊勝功德,信願不虛,定能圓滿成就。

第三升忉利天宮會,佛兩足指放光,法慧菩薩為會主,入無量方便三昧,説六品三卷經。一,《升須彌山頂品》,二《須彌山頂上偈贊品》,佛升須彌山帝釋宮殿,帝釋並諸天迎佛入座並説頌讚佛。三,《十住品》,三品共一卷經。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出定後廣説十住法門,從初發心住至第十灌頂住,每一住有十法及勸學十法。四,《梵行品》,正念天子請問,法慧菩薩向他宣説菩薩修習清淨梵行的種種無相觀法。五,《初發菩提心功德品》,二品共一卷經。天帝釋問,法慧菩薩向他宣説初發菩提心所得的種種無量功德,發心便與佛平等,就其體性皆不可得。六《明法品》一卷經。精進慧菩薩問初發心菩薩應如何修行,法慧菩薩答説修十不放逸,當得十種清淨、十佛歡喜、十種法安住、十法入地、十法行清淨、十種清淨願、十法圓滿大願、十無盡藏等修菩薩行法門,及所應得的成就,而以方便説法對治等法門。

第四夜摩天宮會,佛放兩足放光,功德林菩薩為會主,説四品共三卷經。一,《升夜摩天宮品》,佛升夜摩天宮,夜摩天主迎清如來,説頌讚佛。二,《夜摩天宮偈贊品》,功德林菩薩等微塵數菩薩都來集會,十大菩薩各説偈稱揚如來周遍法界的行願功德。三,《十行品》,三品共二卷經。功德林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菩薩出定廣説十行法門,從歡喜行至第十真實行,廣説十度並一一分別修習行相。四,《十無盡藏品》一卷經。功德林菩薩向眾説信、戒、慚、愧、聞、施、慧、念、持和辯無盡藏十種,每一藏又各有十法,由此能令修菩薩行者成就無盡大藏。

第五兜率天宮會,佛放兩膝輪光,金剛幢菩薩為會主,説三品共十二卷經。一,《升兜率天宮品》一卷經。兜率天王迎請如來,説頌讚佛功德。二,《兜率宮中偈贊品》,金剛幢菩薩和微塵數菩薩從十方佛剎世界鹹來集會,各説頌稱揚佛功德。三,《十回向品》,二品共十一卷經。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入智光明三昧,向諸菩薩廣説十種迴向法門,並一一分別解説,所修迴向之行相及成就之功德。

第六他化自在天宮會,佛放眉間毫相光,金剛藏菩薩為會主,説《十地品》一品共六卷經。佛在他化自在天宮,諸方世界諸大菩薩鹹來集會,此時金剛幢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向諸菩薩説菩薩十地名稱,由解脱月等諸菩薩請他解説,佛也放光加持,金剛幢菩薩向大眾廣説十地甚深修證智德行相法門,並以十大山王,以大海十相,及以十種寶比喻菩薩修行十地之功德,及所修十地究竟即成就如來一切智智。

第七重會普光明殿會,佛放眉間光、口光,如來為會主,入剎那際三昧,説十一品共十三卷經。一,《十定品》,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薩問佛普賢菩薩行願,佛告普眼自己請普賢菩薩宣説。但普眼與在會諸菩薩眾不能得見,佛又告普眼頂禮求請,經佛教誨也再求請,乃見普賢菩薩。爾時如來自説十大三昧功德,佛又告普賢菩薩為諸菩薩宣説十大三昧,普賢菩薩即承佛旨向眾廣説十種三昧善巧智慧甚深法門。二,《十通品》,普賢菩薩又向大眾宣説十種智通,若菩薩住此十種智通,悉得一切三世無礙智神通。三,《十忍品》,二品共一卷經。普賢菩薩又向大眾説十種忍法。四,《阿僧祇品》,此品是佛自説,佛向心王等菩薩説阿僧祇數,從一百洛叉至不可説的數量,其數無量唯佛乃能宣説,五,《壽量品》,心王菩薩向眾宣説諸佛世界等量,及壽量長短的比較,如婆娑世界釋迦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六,《菩薩住處品》,三品共一卷經。心王菩薩向大眾宣説十方諸菩薩和眷屬住處,及常住説法的地名,如中國的“清涼山”是“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説法”。及“震旦國(中國),有一住處名那羅延窟(在山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七,《佛不思議法品》二卷經。爾時會中,有菩薩作是念:諸佛國土、諸佛本願、諸佛種姓、諸佛出現、諸佛身、諸佛音聲、諸佛智慧、諸佛自在、諸佛無礙和諸佛解脱。佛以神力加持令青蓮華藏菩薩住佛無畏,為諸菩薩廣説諸佛世尊有三十二種相,各有十種思議法門。八,《如來十身相海品》,普賢菩薩向諸菩薩演説佛有三十二大人相,毗盧遮那如來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九,《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二品共一卷經。佛親口向諸菩薩宣説,教誨菩薩應知諸業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悉皆虛妄。如來隨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拔出眾生諸苦乃至能證得十地等廣大無盡功德。十,《普賢行品》一卷經。普賢菩薩向諸菩薩演説佛為解脱一切眾生結縛,廣説斷除諸障及對治法門,因此菩薩應修十種法,安住此十法已,能具十種清淨,具十種廣大智,住十種勝妙心,得十種佛法善巧智。了知佛及佛法如幻,法界平等,及了知世聞如焰、如景、如響、如夢、如幻、如化,依無二智隨順入住所行,究竟無著。十一,《如來出現品》三卷經。爾時佛從眉間放光,名如來出現光,菩薩向佛請問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賢口,普賢菩薩便廣説如來非似一緣一事而得成就,是以十無量阿僧祇事而得成就。爾時諸佛稱讚併為會眾授記,最後普賢菩薩説佛功德,勸眾應云何見如來應正等覺身,應云何知如來音聲及音聲十相和十種無量,乃至知如來般涅槃,以及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虛。

第八三會普光明殿會,普賢菩薩為會主,説《離業間品》一品共七卷經。爾時普賢菩薩入佛華嚴三昧,從三昧起,普慧菩薩請問菩薩依、想、行乃至如來應正等覺作佛事業已,觀十種義故示般涅槃等二百問,普賢菩薩以一問十答,分別演説二千法門,是説菩薩應當具有法,具有某法當得如來某一法的功德。

第九逝多林會,如來善友為會主,佛放眉間白毫光,説《入法界品》,一品共二十一卷經。佛在逝多林園和文殊、普賢等五百大菩薩、五百大聲聞眾和世間主聚會,佛入獅子瀕申三昧,遍照十方世界各有微塵數菩薩鹹來聚會,各現神變供養如來,十大菩薩各説頌讚佛,普賢菩薩演説此獅子瀕申三昧十種法相。佛又現種種神變,種種法門,種種三昧等相,文殊師利説頌稱讚,諸菩薩悉得大悲法門,從事利樂十方一切眾生,但諸大聲聞聖眾因善根不同故,雖在逝多林園,皆悉不見如來神變,如來嚴好,也不見諸菩薩種種神變莊嚴。於是文殊師利辭佛南行,舍利弗等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隨同,經文殊菩薩教化六千比丘皆深植善根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得見諸佛菩薩境界。

文殊師利漸次南行,至福城東止,為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和五百童女説法教化,令發無上菩提心。時文殊師利觀善財童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種諸善根,成佛法器,其心清淨而為他演説十種佛法,教誨善財童子言,汝發無上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告言“善男子,親近供養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善財童子白文殊,菩薩應當如何學乃至應當如何增廣菩薩行十問,速能圓滿普賢行願。文殊師利告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教誨善財求善知識勿生疲懈,勿生厭足,隨順教誨,勿見過失等。於是善財童子受文殊師利教誨便輾轉南行,歷經十城,親近諸善知識。從初參訪德雲比丘乃至彌勒菩薩,最後見文殊、普賢菩薩,參訪五十三位聖者善知識,聽受無數教誨廣大甘露法門。文殊師利按善財童子頂,重禮文殊師利童子已,又觀普賢行願海,見普賢菩薩無量功德,無量不可思議大神力,即得十種智波羅蜜。“普賢菩薩即申右手摩觸其頂”,並説自己過去無量劫中修菩薩行種種事業,“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三、讀經之理解

依據上述所詮內容,總的來説,此經是説諸佛菩薩所行境界,實為説佛華嚴,其觀境極為廣大,甚深難測,今且略扌耳三個問題。

一,觀佛三身功德  此經主要是説佛功德妙相莊嚴,三十九品經,佛只説了二品,其餘各品,都是菩薩承佛威力所説。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諸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證知,菩薩雖從觀佛功德而發無上菩提心,以觀佛、唸佛功德為所依境,貫以菩薩修行的一切過程中,但菩薩觀佛功德也只能從各自修證的信解智力觀佛點滴功德,直到第十地菩薩乃能“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修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灌頂)。”將繼承佛位,入於佛數,堪稱為以究竟智力觀諸如來功德莊嚴。

此經雖説了知如來十種身和演説十種佛,這是菩薩以自證了知和演説佛身的差別功德,今此所説觀佛法、報、化三身功德,唯就總觀如來果位的功德身,是佛從無量劫修行所感的妙相莊嚴功德之身。觀佛三身之差別:(一)毗盧遮那佛,譯為法身佛,法身以無相為相,遍一切處,無處不至,是在菩薩位以修行力斷盡一切垢障所證的清淨法性,以法界為身,無有分別,智慧境界不可窮盡,此即法自性身或清淨法身。此經所説智身,是佛智慧圓滿究竟之智德,以無漏智為身,名為智法身。(二)盧舍那佛,譯為圓滿報身佛,亦名圓滿受用身。圓滿報身,有色有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唯居佛剎淨土,唯以地上聖位菩薩以為眷屬,不通聲聞獨覺聖眾及凡夫菩薩,唯説大乘法,壽量無限,長久住世,利益眾生事業無盡,即是此經七處九會説法的華嚴一乘聖教。(三)勝應化身佛,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所居人間化土,壽量有限,隨應眾生之機宣三乘並説,及為根性未定者説十善法等,令諸眾生得人安樂,種植善根,其善根成熟,但此不能稱為“人天乘”,唯有趨向解脱涅槃者堪稱為乘,如聲聞、獨覺和菩薩之三乘,此即如釋迦如來之勝應化身,或名菩提樹下成道之菩提化身。如來為利益眾生,化身無量,不管隨機應化於何類,皆在此類之中為殊勝者,故稱如來化身為勝應化身,“劣應身”之説非一切經之本意。

總觀如來三身。僅僅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亦不能真見佛身,即不能以色相見如來,必須以法身為體三身結合並觀,乃能見佛真身功德。因為報、化二身皆是依法身為體隨機所現,報身如來隨應聖位菩薩説大乘法;勝應化身佛隨應眾生知見而説八萬四千法門,以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但皆以法身為體,如此經雲:“依法性身,為現色身。”又云:“隨順法身,為現清淨妙色之身。”(《十回向品》)又云:“一切如來智身法身,諸色相海充滿法界。”(《十身相海品》)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究竟圓滿證得法報化三身果位,清淨法身體性圓明,充滿一切世界,普照一切世界,震動一切世界,照耀十方佛剎,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佛佛平等,法界清淨體性無礙圓融,印映法界萬相差別。十方諸佛同聲稱讚,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及諸天等眾皆悉往劫與佛同修之友,知佛成道鹹來集會,親近供養禮拜承事和稱揚讚歎釋迦成道功德,此顯毗盧遮那如來之果德,即初會的《世主妙嚴品》。海會聖眾既集,共同稱念渴仰如來現相,佛現真容妙相併現神變,此即《如來現相品》,顯盧舍那佛之妙相莊嚴。如來雖現真容妙相,但與會聖眾由於修證淺深有別,並非所有菩薩都能得見,爾時普賢菩薩即入毗盧藏身三昧,證佛所行並現佛可行境界,令會眾見佛真容妙相,此即《普賢三昧品》,顯佛平等無私唯諸聖眾所證深淺有別。《世界成就品》説十方諸佛剎土各各形相之差別,就真體性本空塵剎無礙。《華藏世界品》説佛清淨剎土重重無盡莊嚴,皆由如來昔所修無量福德智慧功德之因所感的佛剎淨土之果。此二品都是説報身如來所依的.清淨剎土莊嚴妙相境界。《毗盧遮那品》説佛清淨法身皆由往昔所修菩薩萬行,斷盡一切垢障所成的清淨法身體性佛果功德。此經第一會六品經,主要所説如來果位無量功德莊嚴,及佛所依清淨剎土無量妙相莊嚴。

第二會的《如來名號品》,説諸如來各各剎土,如來為利益眾生遍諸剎土,隨應眾生知見,説無量法門,即有無量名號,顯如來利生之悲德。

第七會的《如來壽量品》,説諸世界眾生及勝應化身佛壽量長短之區別。《佛不思議法品》,説諸國土皆由諸佛本願所成,諸佛境界唯佛乃能隨應説不可思議法等境界,顯佛三身不思議法門。《如來十身相海品》,説佛三十二大人相等莊嚴妙德。《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佛自説,教誨菩薩了知諸法自性本空而無實體可得,佛身一一隨形相好皆有無量光明利益眾生之功德。此顯如來三身利生事業無盡。《如來出現品》,正説勝應化身佛出現世間乃至示般涅槃的大事因緣。普賢菩薩承佛威力向眾宣説如來出現世間的無量因緣,無生無作法性如是得成就,是以菩薩無量善根之力出現世間。普賢菩薩為眾宣説應當云何見如來身,説“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等,顯如來平等利益眾生之身德。知如來音聲,説“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無主無作,無有分別,非入非出,但從如來功德法力,出生四種廣大音聲。”即演説由修十善法等得人天安樂,令種善根,及説三乘法令三乘人趨向解脱涅槃,廣説如來利生之語德。“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以智慧無量故。”等十種功德,廣説如來意業智慧功德,知如來境界、如來行、如來成等正覺、如來轉妙*輪、如來示般涅槃知如來應正等覺“見聞親近,所造善根,皆悉不虛,出生無盡覺慧故;離於一切障難故;決定至於究竟故。”廣顯以正確觀察見如來和以正確知如來出現世間利生的無倒正見,及見聞親近功不唐捐。並説一切二乘不聞此經,若信樂此經疾(即)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廣説唸佛、觀佛及信樂此經的功德。

其餘各品無不宣説觀佛、會佛功德,特別是《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聖者善知識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説他親證“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普見一切諸佛,對善財童子説了20種唸佛門,此為念佛功德所證之業用真實不虛。

二,觀法界緣起,或真如緣起,是觀此經法義的主要問題  真如與法界名雖有別其又相同,《如來出現品》中説如來涅槃,如真如實際、如法界涅槃等十種不同的異名。《大般若經》中説真如、法界、法性等十二種異名。《十回向品》説了二十種真如相。這些不同名差別皆是同一又意,都是説內外一切諸法自性本空,本來清淨之法性,即勝義諦或第一義諦,唯佛乃能圓滿證得,如經雲:“入真如故,名為如來。”(《十定品》)只是在經中隨其文義不同而説法有異,這在此經中處處有所宣説。

世間一切有為法,各各不同的界類形相差別,各各皆具有適合自己的一切因緣條件乃能生起。凡屬有為緣起,必定是有因有果,因果相順,符合因果條件這一規律乃能得生,隨缺一緣皆不得生。例如人天六道眾生,聲聞獨覺聖人,以及諸佛菩薩,無不具備各自相順的如是因、如是緣,必然成就如是果這一定律。世、出世間因果緣起,互相聯繫,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互不相礙,生滅如影如幻,無盡重重,但就其法性唯一真如實性,無有差別。如釋迦成道就是一大緣起,“非以一緣,非以一事”,是“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如來如是成等正覺,法性如是,無生無滅而得成就。”(《如來出現品》又如此經每一會有主有伴,主伴會集,説者聽者,相互依存,彼此輝映,互不相礙,如影如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皆從因緣而成,此稱觀待緣起,但聲聞獨覺聖人及凡夫菩薩由於缺此因緣,是故不能入此華嚴聖會。觀察諸法緣起如幻自性本空之義,是此經的中心要義,如《十行品》、《十忍品》以及《十地品》等有其廣説。如《十通品》雲:“了法無相,知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體性,然隨眾生諸根欲樂,方便為説種種諸法”。是説緣起與法界並不相違。《十忍品》雲:“譬如谷響,從緣所生,而與法性無有相違,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而得修學。”所以觀真如與緣起互不相違極為重要,觀緣起不違真如法界,説真如不壞世俗緣起,是“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諦。”(《十地品》)這就是觀真如緣起互相不違的圓融觀。

觀諸法緣起,自性本空,是菩薩修行之自體,從初發無上菩提心起,即以信解智力聞思觀察,貫以修行的一切過程中,乃至成佛證得一切智智,才能究竟圓滿,無礙圓融,此乃觀法界緣起之界限分齊。菩薩以觀法界緣起為資糧因,成就如來圓滿報身和勝應化身妙相莊嚴,及華藏世界佛剎淨土之依報莊嚴,此乃觀法界緣起之業用如實不虛。

三,菩薩修行十地和普賢行願為此經中修行觀  此經重在實修菩薩行,只學不修非經本意,如經雲:“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菩薩為了利益眾生,樂求佛道,雖然要了知一切法,學一切法,修一切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出世間,一切眾生心行差別,以及世間一切工巧技藝等,都是菩薩所應觀察學修的內容,以為菩薩修行利他廣大無邊事業,但依此經,應以修十地為本,貫以普賢行願為中心。

此經都是地上聖位菩薩雲集所説,應以修行十地為本,十地是三世諸佛共所宣説,此十種菩薩智證之地,是菩薩趨向無上菩提最殊勝的必經之道,由修十地,圓滿十種波羅蜜,乃能成就如來一切智智,所以十地超出一切眾聖,是一切佛法之本。此經的《十地品》,在古印度作為單行本講習,如聖龍樹中觀宗以《十地經》建立自宗修行十地的次第,世親菩薩聞讀《十地經》時而轉入大乘,並著《十地經論》十二卷,此經論在元魏時傳譯到中國,出現了專講習此經論的地論師,可見十地是修菩薩行最主要的經。初歡喜地,發一切智心,生如來家,施捨一切,佈施波羅蜜增上。二離垢池,持戒正行明淨,遠離一切犯戒垢染,戒波羅蜜圓滿。三發光地,忍波羅蜜圓滿。四焰慧地,精進波羅蜜圓滿。五難勝地,內外明徹,禪定波羅蜜圓滿。六現前地,緣起智慧善巧,般若波羅蜜圓滿。七遠行地,貫以種種方便智慧,方便慧波羅蜜圓滿。八不動地,起無功用行,願波羅蜜圓滿。九善慧地,觀眾生行,不捨大悲本願之力,力波羅蜜圓滿。十法雲地,智波羅蜜圓滿,受佛智職,入於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是説菩薩由修行十地圓滿究竟,即入佛地之位。

菩薩修行十地是以次第入於佛位,普賢行願則不以限量心修行六度,住於十地。古德立毗盧遮那佛,普賢和文殊為華嚴三聖,以此三聖為華嚴海會之主尊。如《十定品》雲:“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説明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雖然位登十地而不取證佛位,以大悲心利益眾生無有究竟。“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諸佛母,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説法師。”(《入法界》)文殊表佛智德,普賢表佛廣大行願無盡。在此華嚴會上是以普賢菩薩證知佛所行境界,説佛所行境界,如第一會的《普賢三昧品》,第七會上諸聖眾不見普賢不知普賢行願等,普賢菩薩承佛旨宣説《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如來十身相海品》、《普賢行品》和《如來出現品》。第八會上普賢答二百問,以一問十答,説《離世間品》,以解與會聖眾之疑,勝出在會聖眾的所行境。《入法界品》廣説普賢行願海,最後善財童子見普賢功德,“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圓滿成就普賢諸行願海,以為此經之極終。

菩薩修行十地和普賢行願,主要依發無上菩提心和親近善知識為所依。發無上菩提心和親近善知識,説得最廣者莫過於此經,如《入法界品》有二十一卷經,及四十卷《華嚴經》廣説此義,這是此經不同於其餘大乘經的殊勝特點。

發無上菩提心:僅僅通達法性,亦不能成佛,如《十地品》雲:“此諸法性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變,諸佛不以得此法性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頌雲:“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是説第八地菩薩所證的法性,聲聞獨覺亦能證得。二乘與大乘不同之處,最根本的是發與不發無上菩提心為區別。聲聞聖眾雖然“悉得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但不能見如來及諸菩薩種種神變境界,其根本原因是“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這在《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薩有其廣説。

菩薩見眾生苦,為利益眾生故發無上菩提心,樂求一切智智,堪為入菩薩數,令佛種不斷。《初發菩提心功德品》説發心便能與佛平等,是就菩提心的體性皆不可得,並不是説發心就是佛,是説發菩提心便成為成佛之體,發心與成佛體不二,在菩薩修行直至成佛的過程中恆不忘失。菩薩以菩提心為基礎,才有條件修菩薩行。如《入法界品》文殊菩薩首先教化六千比丘發無上菩提心,修菩薩行,轉變聲聞聖者的善根。次教化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和五百童女發無上菩提心,修菩薩行。觀善財童子善根成熟,堪為佛法器,教導他南行參訪善知識。善財童子每參訪一位聖者善知識,首先向善知識説明“我先已發無上菩提心”。然後才請問如何修菩薩行。善財在參訪第二位聖者善知識海雲比丘時,海雲先問:“汝已發無上菩提心耶?”然後向善財廣説發菩提心的功德。善財參訪彌勒菩薩時,彌勒先贊善財功德,令無量眾發無上菩提心後,以一卷經文,廣説發無上菩提心的功德譬喻約一百二十餘種,並宣説如何主持菩提心、得菩提心和修菩提心等功德的重要意義。

親近善知識從發無上菩提心起,在菩薩修行的過程中都必須依止善知識,受善知識教,直到第十地菩薩最後,起自然智和無師智時,才能不依師教而成正覺,如釋迦牟尼出家成道。普賢菩薩在《離世間品》答問的第一個問題中就説“菩薩摩訶薩以善知識為依。”第四答問又説了十種善知識的功德行相。在第二十五答問又説:“發無上菩提心,為悟入一切智智故,親近善知識時,應起十種心。”隨順善知教等十種,這是普賢菩薩將發無上菩提心為成佛之本與恭敬供養隨順善知識的重要關係結合宣説的。《入法界品》主要是説發無上菩提心與親近善知識事,如文殊師利告善財言:“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厭。”又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所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善財童子親近彌勒菩薩時,彌勒告諸菩薩言:“諸仁者,餘諸菩薩住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行願,乃能親近諸佛菩提,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乃至“則能具足普賢諸行。”説了善財童子所得十種成就。並告善財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乃至“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文殊師利當為汝説一切功德。”善財依彌勒菩薩教,重禮文殊利己,又禮普觀菩薩,見普賢菩薩無量功德,則圓滿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此經所説諸佛法界體性廣大無邊,菩薩修行利生事業廣大無量,諸佛利生廣大事業無盡,在此華嚴會上諸聖眾贊佛功德尚且皆説“贊莫能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有五十位善知識各以自證佛境一分功德以教善財,各自都説“不能知不能説被(菩薩)功德行”,最後普賢菩薩向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説佛功德也僅“一滴”,何況今我薄福淺智眾生,豈能了知諸佛菩薩所行妙境?因此,今且僅就讀此經之理解,略談幾點淺見,並殷切希望諸位賢哲指正批評。

Tags: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