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佛經

華嚴經義海百門(並序)

欄目: 佛經 / 發佈於: / 人氣:1.85W

《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夫緣起難思。諒遍通於一切。法界叵測。誠顯現於十方。莫不性海衝融應人機而表一。智光赫奕耀世間以通三。殊勝微言輕毫彰於圓教。奇特聖眾纖埃現以全身。迥超情慮之端。透出名言之表。竊見玄綱浩浣。妙旨希夷。覽之者詎究其源。學之者罕窮其際。由是微言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得其意則山嶽易移。乖其旨則錙銖難入。輒於一塵之上。顯其實德。窮茲性海。覽彼行林。總舉十門。別開百義。參而不雜。一際皎然。義煥爛於篇題。理昭彰於文字。庶入道之士。粗觀其致焉。所列名目。條之如左。

緣生會寂門第一 實際斂跡門第二 種智普耀門第三 鎔融任運門第四 體用顯露門第五 差別顯現門第六 修學嚴成門第七 對治獲益門第八 體用開合門第九 決擇成就門第十。

緣生會寂門第一

夫緣起萬有。有必顯於多門。無性一宗。宗蓋彰於眾德。分其力用。則卷舒之趣易明。覽其玄綱。則理事之門方曉。今就體用而言。略分十義。

一明緣起 二入法界 三達無生 四觀無相 五了成壞 六示隱顯 七發菩提 八開涅槃九推去來 十鑑動靜。

初明緣起者。如見塵時。此塵是自心現。由自心現。即與自心為緣。由緣現前。心法方起。故名塵為緣起法也。經雲。諸法從緣起。無緣即不起。沉淪因緣。皆非外有。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縱分別於塵。亦非攀緣。然此一塵圓小之相。依法上起。假立似有。竟無實體。取不可得。舍不可得。以不可取捨。則知。塵體空無所有。今悟緣非緣。起無不妙。但緣起體寂。起恆不起。達體隨緣。不起恆起。如是見者。名實知見也。

二入法界者。即一小塵。緣起是法。法隨智顯。用有差別。是界此法。以無性故則無分齊。融無二相。同於真際。與虛空界等遍通一切。隨處顯現無不明瞭。然此一塵。與一切法各不相知。亦不相見。何以故。由各各全是圓滿法界。普攝一切更無別法界。是故不復更相知相見。縱説知見。莫非法界知見。終無別法界可知見也。經雲。即法界無法界。法界不知法界。若性相不存。則為理法界。不礙事相宛然。是事法界。合理事無礙。二而無二。無二即二。是為法界也。

三達無生者。謂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必待於心。心不自心。亦待於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緣生。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説無生也。論雲。因不自生。緣生故。生緣不自生。因生故。生今由緣生。方得名生。了生無性。乃是無生。然生與無生。互成互奪。奪則無生。成則緣生。由即成即奪。是故生時無生。如是了者。名達無生也。

四觀無相者。如一小塵圓小之相。是自心變起假立無實。今取不得。則知。塵相虛無。從心所生。了無自性。名為無相。經雲。諸法本性空。無有毫末相。然相雖取不得。詮無之義非絕。以相無體性法即立。以法為無相之佐由不失法相故。相即非相。非相即相。相與無相。實無差別也。此無相義。如繩上蛇。全言無蛇。當知。繩是無蛇之依。今法是無相之法。全以法為無相之相也。

五了成壞者。如塵從緣起立。是成即體。不作於塵。是壞今由了緣非緣。乃名緣成。了壞非壞。乃名緣壞。以壞不妨始成於法。是故壞時正是成時。以成無所有。是故成時。正是壞時。皆同時成立。無先無後。若無壞即成。是自性有。若無成即壞。是斷滅空。成壞一際。相由顯現也。

六示隱顯者。若觀塵相不可得時。即相盡而空現。由見相時不即於理。是故事顯而理隱。又此塵與諸法。互相資相攝。存亡不同。若塵能攝彼。即彼隱而此顯。若彼能攝塵。即塵隱而彼顯。隱顯一際。今但顯時。已成隱也。何以故。由顯時全隱而成顯。隱時全顯而成隱。相由成立。是故隱時。正顯顯時正隱也。

七發菩提者。謂此塵即寂滅涅槃無性乃是佛菩提。智所現故。今由了達一切眾生及塵毛等無性之理。以成佛菩提智故。所以於佛菩提身中。見一切眾生成正覺轉法輪也。又眾生及塵毛等。全以佛菩提之理成眾生故。所以於眾生菩提身中。見佛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當知。佛菩提更無異見。今佛教化塵內眾生。眾生復受塵內佛教化。是故佛即眾生之佛。眾生即佛之眾生。縱有開合。終無差別。如是見者。名發菩提心。起同體大悲。教化眾生也。

八開涅槃者。謂不了塵顯迷顯為生。復見塵隱迷隱為滅。即依流動生滅之相。緣於塵上。迷心變起。謂是真實。今求生滅之相。竟無起處。亦無可得。動念自亡。妄想皆滅。隨其滅處。名大涅槃。故經雲。流轉是生死。不動名涅槃。

九推去來者。謂塵隨風東去時。求去相不可得。隨風西來時。求來相亦不可得。皆唯塵法。竟無來去之相。以無實故。來時無所從來。去時亦無所去。經雲。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良以了塵去來無體。所以去來即無去來。無去來而恆來去。一際成立。無有彼此之差別。是故經雲。菩薩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所以不移塵處。而詣十方。恆不離十方。而入塵處。恆不來去。而來去之量。等於法界也。

十鑑動靜者。謂塵隨風飄颻。是動寂然不起是靜。今靜時由動不滅。即全以動成靜也。今動時由靜不滅。即全以靜成動也。由全體相成。是故動時正靜。靜時正動。亦如風本不動能動諸物。若先有動。則失自體。不復更動思之。

然上諸義緣生既立。理不合孤窮萬有以為同括。無盡而成總。若尋其奧。雖處狹而常寬。欲究其淵。縱居深而逾淺。緣起之義其大矣哉。

實際斂跡門第二

夫歸宗巨壑亡委輸於百川。會寂真源銷緣成於萬有。是故眾流亡而相盡。多緣寂而法空。歸體息於攀緣。奪相止於迷惑。今就理而言。略顯十義。

初二無我 二明遮詮 三如虛空 四不生滅 五無自他 六無分別 七入不二 八無差別 九明一味 十歸泯絕。

初明二無我者。謂能分別塵相者。是人所分別之塵。從緣具體。是法由相虛假似有而無實體。即為人無我。經雲。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由塵從緣而無自性。是法無我。論雲。若法從緣生。此則無自性。以人法二俱無我為一味也。

二明遮詮者。問曰。塵是有耶。答曰不也從緣無自性即空故。問塵是無耶。答不也。不礙緣起有故。問塵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空奪有盡唯空。有奪空盡唯有。互不存故。問塵是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俱存故。俱除計有無之見。非無法也。經雲。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是為護過。

三如虛空者。謂塵體空無所有。即無分限亦不可取捨。而遍通十方。能與一切理事解行等為所依。而有無盡大用。猶如虛空。與一切法為依。而全建立。無有分限。遍通十方。猶如虛空。即得虛空智虛空身無礙用也。

四不生滅者。謂塵從風起散。而有生滅之相。今推生相滅相。悉皆空無。經雲。因緣故法生。因緣故法滅。由生時是無性生。由滅時是無性滅。以無性故生即不生。滅亦不滅。

五無自他者。謂塵是緣為他也。心是因為自也。今心不自心。必待於緣。既由緣始現。故知。無自性也。又塵不自塵。亦待於心。既由心方現。故知。無他性也。又一切法。皆不自生。亦不他生。故無自他也。今言自他者。非別異見。自是他自。他是自他。自他一際。自在説也。論雲。自性亦不有。他性亦復無。

六無分別者。謂見塵圓小之相好惡飛揚者。是自心分別也。即此分別之心。緣塵而起。尋起無體。名相自亡。是無分別。但分別情破。説為無分別。非如木石。經雲。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又云。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性分別滅由分別無體。即分別無分別。由無體不礙緣。即無分別恆分別。

七入不二者。謂見塵與心有二。二即無二也。若執塵心為一。遮言不一。以迷心所見非無緣故。若執塵心為二。遮言不二。以離心外無別塵故。由心與塵二即無二。唯心無體。一亦無一。由一無一。由二無二。一二無礙。現前方入不二。當經雲。無二智慧中。出人中師子。不着一二法。知無一二故。

八無差別者。謂見塵相圓小。與一切法分齊有異。是為差別。觀塵無體一切皆空。唯理所現無復異體。是無差別。又此理性隨緣成一切法。非無分齊。是即差別。經雲。諸法無差別。唯佛分別。知了差無差法。非無理事故。然差別緣起萬有無差法界一空。由空與有同別互融。會萬有以為一空。差即無差。觀一空而成萬有。無差即差。差與無差一際顯現。四句作之可見。

九明一味者。謂塵從緣成立。皆無自性。縱理事教義萬差。莫不唯空寂一味。秖以緣起萬差。説空一味。若無萬差。是唯一味。若舉空即一味唯空。若舉性即一味唯性。若舉如則一味唯如。類顯可知。

十歸泯絕者。謂心與塵互相泯絕。若以塵唯心現。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塵。則內心都泯。泯則泯其體外之見。存則存其全理之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四句可知。

然上諸義實際難思。心行罕緣其致。真源叵測名言詎賾其端。然無言不絕言。依體興其萬用無事不辯事。隨緣顯。以一空明事。要必談空。説體寧不開用。是故斂跡則緣心罔託。亡相乃妄識無依。方得稱於緣生。將符順於法界。

種智普耀門第三

夫大智照明就纖毫而觀性海。真源朗現即微塵以眺法身。磊落雲繁。一多開而隨應。崔嵬嶽聚理事分以成形。今就體用現前。略分十義。

一顯如量 二分六通 三明難思 四生佛家 五示圓音 六辯依正 七會機感 八施佛事 九開五眼 十分三智。

初顯如量者。謂塵體空無。是如理。不礙事相宛然。是如量。今塵性。順真則無分齊。一切事法。全依性顯。是故一塵中見一切事。此事是如理智中如量之境界也。

二分六通者。謂此塵無體。不動塵處。恆遍十方剎海。無去來之相。是神足通。經雲。不起於座。遍遊十方。又見。塵法界無際。而有理事教義一切等。諸菩薩皆同證入。皆同修習。此法更無別路。是他心通。又見塵法界解行現前之時。即知。過去曾於佛所親聞此法。以觀心不斷。是故今日得了。為宿命通。又見塵性空寂無相可得。即無二見。若見相即為二見也。由無相即無有二。名天眼通。經雲。不以二相見名真天眼。又了塵無生。無性空寂。即執心不起。是漏盡通。經雲。斷結空心。我是則無有生。又聞説塵法界差別之聲。即知。一切聲全是耳不復更聞也。然此聞無緣無得。於聲悟一切法。是常聞一切佛法。為天耳通也。

三明難思者。謂塵不壞小量。而遍十方普攝一切。於中顯現。斯由量即非量非量即量。又居見聞之地。即見聞之不及。處思議之際。即思議之不測。皆由不思議體自不可得故。即思不可思。經雲。所思不可思。是名為難思。

四生佛家者。佛以真如法界無生之理為家。今見塵無生無性時。即此智從無生法顯生故。名生佛家也。經雲。於法不分別。是則從如生。又云。普於三世佛法中。知無生已而化生但契義理即名生佛家。是佛之子。亦名佛出現也(有本雲。無生之理菩提涅槃為家)。

五示圓音者。謂此説塵之音。然音具足智慧之藏。隨眾生機。有深淺之感。若於聲上。了大小音韻是假立空無所有故。然聲是實者。此乃小乘機性。即愚法教顯也。於聲上即知聲事無體。會事顯理者。此由大乘機性。即終教顯也。於聲上即知大小音聲空無所有。生心動念即乖法體。一味一相不可分別者。此乃大乘機性。即頓教顯也。於聲上了知聲是緣起法界菩提涅槃主伴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帝釋殿珠網重重無盡境界。此由一乘機性。即圓教顯也。此一音上。由機有大小。令此法門亦復不一。一切諸聲。各各如是。乃為如來無礙圓音法輪常轉爾。

六辨依正者。謂塵毛剎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塵是佛智所現。舉體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見微塵佛剎。又剎海微塵。全用法界性。而為塵體。是故塵中見一切佛説法化生等事。當知。依即正正即依。自在無礙。乃至塵毛國土一一事法。各各如是。全佛依正也。

七會機感者。謂塵如如平等法界。隨智所顯。機大則義顯亦大。機小則理顯亦小。隨眾生之根性。有證悟之淺深。是為機感。即此機感。全如來法身而應現也。

八施佛事者。謂塵音聲文字。皆悉性離即解脱故。此無性文字。非事之事。以空無故。佛智所顯。隨所施為。不失法界。即為佛事。經雲。有所施為。無非佛事。

九開五眼者。謂塵無性之色為肉眼也。塵是緣起之法為法眼。塵性空故無所有是慧眼。塵無相可得。息諸分別。不二見故名為天眼。塵性空寂。無相可得。依正無礙念劫圓融有無平等。名為佛眼。然不可以五眼見於塵。但於塵處隨顯立名也。

十分三智者。謂達塵性空無之理。決擇邪正。順理入真。此決擇之心。是加行智。又見此塵全是亡言絕慮。性超圖度能所不起動念亦非。此為正體智。又見塵緣起幻有不礙差別。雖種種差別莫不空無所有。以不失體故。全以法體而起大用。一多無礙主伴相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為後得智。

然上諸義法無分齊。現必同時理不礙差。隱顯一際。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即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採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

鎔融任運門第四

夫性海無涯。眾德以之繁廣。緣生不測多門由是圓通。莫不迴轉萬差卷舒之形。隨智鎔融一際開合之勢。從心照不生機。縱差別而恆順用非乖體。雖一味而常通。今就體勢而言。略分十義。

一會理事 二達色空 三通大小 四收遠近 五明純雜 六融念劫 七了一多 八會通局 九明卷舒 十總圓融。

初會理事者。如塵相圓小是事。塵性空無是理。以事無體。事隨理而融通。由塵無體。即遍通於一切。由一切事事不異理。全現塵中。故經雲。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

二達色空者。如見塵從緣成立是色。色無體故是空。空若無色而言空。即是無世諦之妄色。因妄色而有真諦之真空。色若無空而言色。即是無真諦之真空。因真空而有世諦之妄色。今但了妄無體。即是真空。非無色名空也。經雲。色性自空。非色滅空。

三通大小者。如塵圓相是小。須彌高廣為大。然此塵與彼山。大小相容。隨心迴轉。而不生滅。且如見高廣之時。是自心現作大。非別有大。今見塵圓小之時。亦是自心現作小。非別有小。今由見塵。全以見山。高廣之心。而現塵也。是故即小容大也。經雲。金剛鐵圍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明至大有小相。菩薩因此初發心。

四收遠近者。謂此塵是近。彼十方世界是遠。今塵無體。該通一切十方。即此十方全是塵之十方。是故遠恆近也。然十方雖遠。秖是塵性之十方。縱超不可説世界。亦是不出塵性。何以故。塵量無體。等虛空界。不可出過故。是故一切十方。唯塵性顯也。又雖離此至十方。時亦見此塵。何以故。由塵無體。事隨理而融現。是故塵性。遍一切時。塵事亦同顯現。此乃一塵中顯現一切。而遠近彼此宛然。十方入一塵中。遠而恆近。塵遍十方。近而恆遠。塵與十方。近之與遠。一際顯然。更無別異思之。

五明純雜者。謂塵無生。即一切法皆無生是純。即塵無生義中。具含理事。亦空亦色亦菩提亦涅槃等是雜。理不礙事。純恆雜也。事恆全理。雜恆純也。由理事自在。純雜無礙也。

六融念劫者。如見塵時。是一念心所現。此一念之心現時。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無體性。由一念無體。即通大劫。大劫無體。即該一念。由念劫無體。長短之相自融。乃至遠近世界。佛及眾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於一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然。經雲。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七了一多者。如塵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動。方能遍應成多。若動自一。即失遍應。多亦不成。一二三皆亦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為多。多外無別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無別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為一多。非一然能為多一。以不失無性。方有一多之智。經雲。譬如算數法從一增至十。乃至無有量。皆從本數起智慧無差別。

八會通局者。謂塵之小相是局。即相無體是通。今無邊剎海。常現塵中乃通恆局。一塵全遍剎海乃局恆通又不壞小而容大。即不思議。一塵廣容佛剎。不泯大而居小。即不思議。佛剎海常現塵中。是為通局無礙也。

九明卷舒者。謂塵無性舉體全遍十方是舒。十方無體隨緣全現塵中是卷。經雲。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今卷則一切事於一塵中現。若舒則一塵遍一切處即舒常卷。一塵攝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攝一塵故。是為卷舒自在也。

十總圓融者。謂塵相既盡惑識又亡。以事無體故。事隨理而圓融。體有事故。理隨事而通會。是則終日有而常空。空不絕有。終日空而常有。有不礙空。然不礙有之空。能融萬像。不絕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萬像宛然。彼此無礙也。

然上諸義鎔融之勢。因無性以得通。任運之形。因緣起而得會。一多全攝窺一塵。所以頓彰。彼此相收瞻纖毫以之齊現。良以心通則法門自在。義顯則大智由成。尋之者詎究其源。談之者罕窮其奧。任運之用。何可稱哉。

體用顯露門第五

夫法體圓通真源滿徹。顯則十方洞鑑示。乃一切鹹彰。指微塵以睹玄宗。舉纖毫而觀佛境今達妄開真。略分十義。

一顯光明 二了境智 三明生了因 四明佛境 五辨因果 六明佛性 七表性德 八自心現 九出世間 十託生解。

初顯光明者。謂見塵中法界真如理事之時。顯了分明。此是智慧光明照也。若無智光。則理事不顯。但見法時。是心光明。由積智功圓。是故放一光明。則法界無不顯示。常觀察一切法界。是為放光明照一切也。

二了境智者。如一塵圓小事相是世諦。了塵無生無性是真諦。彼真俗二諦。是所依之境。此貫達之心。是能依之智。此智於境。無復能取所取二種分別。何以故。今智由法成時。方得言智。離法則無能分別之智。法由智顯時。方得言。法離智亦無所分別之境。以心智寂故。雖流照而常安。由法隨緣故。雖空寂而恆用。

三明生了因者。謂塵體空寂緣起法界之義。由智方顯。是了因。見塵體已修於解行。生起力用。是生因。然生即無生。還同法體。了亦非了。豈等緣生。生之與了。無有差別。生則約行。了則據體。無體即體。了則無生。體即無體。生還為了。契同一際。無所分別。

四明佛境者。謂塵體不可得。此不可得。是佛得塵相無分齊無可依。此無依。是佛依塵體不生。此不生是佛生塵無分別。是佛分別。由無得無依無生。方能建立一切法。又塵全見更不可見乃至不可聞。皆是佛見聞。經雲。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

五辯因果者。塵即是緣起事相現前為因。即事體空不可得是果。果不異因。全以因滿稱為果也。由因不異果。全以果圓稱之為因也。若因不得果。果亦非果也。若果不得因。因亦非因也。皆同時成立無別異故。是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正覺已。乃是初心。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悉與三世諸如來等。

六明佛性者。謂覺塵及一切法。從緣無性名為佛性。經雲。三世佛種。以無性為性。此但一切處。隨了無性即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無情故無。今獨言有情者。意在勸人為器也。常於一塵一毛之處。明見一切理事。無非如來性。是開發如來性起功德名為佛性也。

七表性德者。問塵是有耶。答是非有之有。如水月鏡像。經雲。非有是有。問塵是無耶。答是有之非有空無性也。經雲。有是非有。問塵是亦有亦無耶。答從緣生故有。無自性故空。空有一際自在成也。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問塵是非有非無耶。答有相空相俱不可得也。互相奪盡。無所成立。今此性德。但無執着。不礙分別。論雲。若因有與無亦遮亦應。聽離言心不着。是則無有過。

八明自心現者。如見此塵時是自心現也。今塵既由心現。即還與自心為緣。終無心外法。而能為心緣。以非外故。即以塵為自心現也。離心之外。更無一法。縱見內外。但是自心所現。無別內外。此無過也。

九出世間者。謂見塵色相作實解。即為處世間。今塵相空無所有。是出世間也。經雲。三世五藴法説名為世間。斯由虛妄有。無分別則出世間也。

十託事生解者。如見塵相。是事於事處貫達。即無生之理現前。是謂託事生解也。又別託外物以表此法。表塵法自在故。以塵表之顯法潤益故。以雲雨表之。顯塵性德深廣故。以海表之。如是無量。更有所表。各異。以智推之。

然上諸義。惑盡智生相亡體顯。差別緣起。方騰性海之波。一味真源。用顯隨緣之鏡。會真之道失。何遠哉。

差別顯現門第六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觀纖毫而頓彰。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今且略舉大綱。以顯十義。

一明止觀 二開二諦 三出入定 四通性起 五辨六相 六顯帝網 七鑑微細 八通逆順 九定主伴 十登彼岸。

初明止觀者。如見塵無體空寂之境為止。照體之心是觀。今由以無緣之觀心通無性之止體。心境無二。是止觀融通。由止無體不礙是心故。是以境隨智。而任運。由觀心不礙止境故。是以智隨法而寂靜。由非止觀以成止觀。由成止觀。以非止觀。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自在無礙。

二開二諦者。謂如見塵相圓小。幻有現前。是世諦。了塵無體。幻相蕩盡。是真諦。今此世諦之有。不異於空相。方名世諦。又真諦之空。隨緣顯現。不異於有相。方名真諦。又空依有顯即世諦。成真諦也。由有攬空成。即真諦成俗諦也。由非真非俗。是故能真能俗。即二而無二。不礙一二之義歷然。經雲。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礙。真入第一義。

三出入定者。謂見塵性空。即是十方一切真實之理。名為入定也。然見此塵無性空理之時。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由十方之心。見於一塵。是故全以十方為塵。定亦不礙事相宛然。是起然起之與定俱等虛空界。但以一多融通同異無礙。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別入一際起。一際入差別起。悉皆同時一際成立。無有別異。當知。定即起起即定。一與一切同時三昧起。一切塵中入正受。一毛端頭三昧起。

四通性起者。謂塵體空無所有。相無不盡。唯一真性。以空不守自性。即全體而成諸法也。是故而有萬像繁興。萬像繁興而恆不失真體一味。起恆不起。不起恆起。良以不起即起。起乃顯於緣生。起即不起。不起乃彰於法界。是故此塵即理即事即滅即生。皆由不起而起也。此塵亦空理亦壞亦隱。由起而不起。是故終日繁興。而無施設也。

五顯六相者。今塵全以理事解行教義以成緣起。此為總也。由塵總義現前。方於塵處。辨體用解行教義。各各差別。是別也。此一塵處所辨諸義。各各無性。互不相違。是同也。此一塵處。諸義體用性相各各差別。是異也。此一塵處。諸義現前塵法方立。是成也。此一塵處。諸義各各顯自性相終不相成相作。是壞也。一切諸法。皆具此六相。緣起方成。若不如此。則失六義也。

六顯帝網者。謂塵無體。顯現一切緣起理事。菩提涅槃教義。及解行等。由此諸義無性。理通十方。圓明一際。或一現一。或一現一切。或一切現一。或一切現一切。四句同時。一際顯然。重重無盡。自在現也。如帝釋殿珠網。重重互現無盡。論雲。帝網差別。唯智能知。非眼境界。

七鑑微細者。謂此塵及十方一切理事等。莫不皆是佛智所現。即此佛智所現之塵。能容持一切剎海事理教義。無不具足。所以然者。由十方差別雖多。恆是一塵之十方。一塵雖小。恆是該通一切之塵。是故顯現。無有先後。不礙差別。遠近宛然。經雲。微細世界中。容受大世界。境界無不了。智慧山王行。又云。於一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等。又云。乃至一塵一毛一世界一佛一眾生等。皆如是頓顯故。

八通逆順者。謂舉塵相。不必見理為逆。以塵無體即空為順。由相取不可得。逆則常順。以理不礙事。順則常逆。由事理融通。是以逆順無礙自在用也。

九定主伴者。謂塵是法界體無分齊。普遍一切。是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別故是伴也。然伴不異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異伴。亦全伴而成主。主之與伴。互相資相攝。若相攝彼此互無。不可別説一切。若相資則彼此互有。不可同説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異。當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

十登彼岸者。謂塵名相生滅。是此岸。今了塵名相空寂不生不滅。是彼岸。但以不了為此。了即為彼。依了不了邊。寄彼此以言之。經雲。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能運度眾生於彼岸。

然上諸義體無別異。舉則全彰。理不殊途。談皆頓顯。良以二邊相盡差別體融。隨智卷舒。應機屈曲。是故言起。即起誰雲路之不通。舉多即多。孰談法之無在。自非迥超特達棲心物表之者。焉能了此乎。

修學嚴成門第七

夫菩提大寶性起靈珠。既琢既磨。資智慧。而觀察為調為舒。藉解行以嚴成。今總舉大綱粗分十義。

一法供養 二弘六度 三修解行 四常莊嚴 五明智慧 六崇善根 七了夢幻 八曉鏡像 九達五藴 十不共法。

初法供養者。謂以無生心中施一切珍寶。乃至微塵。皆能攝於法界。即以此法界一塵。而作供養。以此供養。乃至遍通三世一切諸如來前。無不顯現。彼諸如來。無不攝受。何以故。由塵即攝法界。是理與佛體性。法界相應是故遍至一切佛所。名廣大供養。無空過者。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勝。

二弘六度者。如見塵緣起無盡。理事中説。施一切眾生。是檀波羅蜜。又塵相空無。即無非可防。無惡可斷。是屍羅波羅蜜。又塵相空無所有。則緣心不起。息諸惱害。是羼提波羅蜜。又塵無體時執心自盡。離於妄念。是精進波羅蜜。經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又以塵無性。心亦自寂。是禪波羅蜜。經雲。不見心相。是名正定。又塵緣起無生無相空寂之理。是智慧波羅蜜。經雲。色不生。是般若波羅蜜。生常以如理六度。修明其心。亦不礙事六度。饒益眾生理事不二。為實行也。不以理中具六而礙事六。但了事為理也。

三修解行者。謂於塵處。悟達理事色空無性之義。是解也。理解在心。是智也。行通為行。若行心作真解作俗解。非名解也。不作一切解。解心無寄。是為大解也。又若起心。作凡夫行。作聖人行。亦非行也。不作一切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行非是過。由心起作。解亦非過。由心住着。常無住着希望。乃是真解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