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精選11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2.51W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精選11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習慣的力量》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1

人們常説命運無常,成功不過幸運罷了,吃多少,穿多少,註定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習慣的力量》告訴我們:所有的成功都能歸結於一種習慣習慣就是把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堅持下來。講得多好啊!簡括弘深,微言妙論。是的,只要我們持續每天進步一點點,持續每次進步一點點,持續在每個環節進步一點點,就是這樣,每天都完成小目標,向大目標邁進一點點,假以時日,功到自然成。反照我們的行為:要麼臨河羨魚只有空想,沒有行動;要麼臨淵結網平時不準備,到時做不來;要麼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有始無終;要麼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缺乏恆心,時斷時續;要麼敷衍了事得過且過,懶得就懶;要麼功虧一簣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就放棄了。我們做事所欠缺的正是成功所必需的一往無前的氣概、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毅力,所以,我們往往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是情理中事了。由此可見:命運不是無常,而是我們越努力,運氣就會越好;成功不是幸運罷了,而是天道酬勤的結果,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吃多少,穿多少不是註定的,而是靠我們自己去爭取的。

作者倡導我們:每天做些苦差事來磨練自己。乍看悖於常理人的本性是遠離困苦,追求安樂。細想卻富有哲理人樂為者多非善事,而事之善者每即人所惡為,故人之所應為當為輒反於其欲為願為,甚且非其所能為可為;即使自討苦吃有自虐傾向,苦中作樂有自欺思想,但往往可將潛力發揮到極致。作者的本意是:磨難,是提升自我的最佳捷徑;人無磨難,無以戰勝自我。

人之百年,憂勞總至,快樂難留。好像上帝造人是叫他們來這世間專門受苦受難似的。面對苦難,我們時常會覺得有些不習慣,或者感覺有些緊張和壓力,甚至是焦慮和恐懼,但這正是我們成長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在苦難中磨練自己,那麼我們將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存在畏難情緒,備受苦難的煎熬。苦難是不打不倒的。要打倒苦難,做事就要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惟其如此,才會在困難和挫折中突圍而出,取得某種成就;才會排斥舒適,斬斷温柔,在暴風驟雨中鷹擊長空,在驚濤險灘上乘風破浪,得以領略其間的無限風光,得以俯仰無愧,快慰平生。

在工作中,很多時候也常常是習慣造就工作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時候,總喜歡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後來趕着做。萬一有時候事情多了,常會忙地不可開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務。而有的人習慣就很好,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後才來做。所以對於這一類人,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做事總是有條不紊。有的人做事很粗心,而有的人很仔細;有的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卻常言放棄,對於總總的比較,我們也不難看出,習慣的力量對我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更是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要不斷地鞭策自己,強加管教自己的一言一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和行為習慣。克服不良習慣,把自己的理想付之於實際行動,這樣才能有取得成功的機會。所以,為了自己的將來,為了使自己不成為空想家,讓我們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吧。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2

初次見到此書並無太大興趣,單從書名來看以為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類型,然而剛剛看到前言部分就被幾個有趣的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此書以麗莎的故事開頭,她是一位34歲的女士,16歲就開始抽煙酗酒,20多歲就欠下了1萬美元的債務,她肥胖懶惰生活亂成一團。然而現在的她年輕漂亮充滿活力,抽煙欠債的惡習都沒有了。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和丈夫離婚後重新樹立了生活目標,有了努力的方向,她決定首先戒掉煙,去親眼看看金字塔並穿越沙漠。這種思想的細微變化觸發了一系列變化,使她的習慣發生了改變,大腦也發生了改變,影響了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麗莎的成功在於習慣的改變,她把決定變成了自動行為。那麼,習慣的運作原理是什麼,如果弄清背後的原理,我們是不是可以重新構建自己的選擇模式?

這本書向我們剖析了“習慣”在每個人的生活和事業中表現出來的強大力量以及如何充分利用這種力量發揮出每個人的潛能力。“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並不是真正決定促成的,而是出於習慣”,從早上起牀、吃飯、上班到晚上睡覺這些都是習慣性行為,雖然每種習慣的影響不大,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習慣匯聚到一起,形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有必要探究“習慣迴路”到底是怎樣運作的,從而想辦法用新的慣常行為去取代舊的壞習慣,迎接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用樸實無華、別具風格的語言把自己的觀點講述的深入淺出,書中還穿插了許多引人入勝的小例子。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找出相應的“習慣迴路”,從而改變自己的習慣呢?作者把這一過程分為四個步驟:首先找出自己想要改變的慣常行為;然後通過不斷地用各種獎賞做實驗,找到這種習慣實質上想要滿足的東西;再試着找到是什麼樣的暗示誘發了這種慣常行為;最後圍繞暗示去設計,選擇能夠滿足你渴求的獎賞行為,這樣就可以改善你的習慣。一旦弄清楚習慣背後的機理,我們就有了超越習慣的力量。

所有的成功都歸結於一種習慣,就是把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堅持下來,只要我們每天都堅持好的習慣,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就離成功又近了一步。行為變成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讓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就精彩人生!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3

《習慣的力量》是由美國暢銷作家傑克霍吉撰寫的一本勵志圖書。書中剖析了“習慣”在每個人生活和事業中表現出來的強大的力量,並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這種力量,充分發揮出每個人的潛能。閲讀了本書後,我想談談自己的體會。

本書中有一篇名為《我是誰》的小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你的終身伴侶,我是你的最好的幫手,我也可能成為你最大的負擔。我會推着你前進,也能夠拖累你直至失敗。我完全聽命於你,而你做的事情中,也會有一半要交給我,因為,我總是能快速而正確地完成任務。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嚴加管教。請準確地告訴我你期望如何去做,幾次實習之後,我便會自動完成任務。我是所有偉大人們的奴僕,我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兇。偉人之所以偉大,得益於我的鼎立相助,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我的罪責同樣不可推卸。我不是機器,除了像機器那樣精確工作外,我還具備人的智慧。你能夠利用我獲取財富,也可能由於我而遭到毀滅。抓住我吧,訓練我吧,對我嚴格管教吧,我將把整個世界呈此刻你的腳下,。千萬別放縱我,那樣,我會將你毀滅。我是誰我就是習慣。”這一字一句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過去,對於自己的行為,也沒什麼在意。對於成敗,常常歸結於自己運氣不佳,而從來不去思考為什麼會失敗。事後想想,和自己的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人本來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如此之大,我也是如此。比如我一吃完飯,便坐在電腦前,從來不思考那樣長期會使自己的身體走樣;平時不愛運動,出門也常常打出租車,這樣既浪費又會養成貪圖享受的壞習慣。所以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強加管教自己的習慣。

在工作中,很多時候也常常是習慣造就工作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時候,總喜歡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之後趕着做。萬一有時候事情多了,常會忙地不可開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務。而有的人習慣就很好,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後才來做。所以對於這一類人,我們也能夠發現他們做事總是有條不紊。有的人做事很粗心,而有的人很仔細;有的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卻常言放下,對於總總的比較,我們也不難看出,習慣的力量對我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更是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要不斷地鞭策自己,強加管教自己的一言一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和行為習慣。克服不良習慣,把自己的理想付之於實際行動,這樣才能有取得成功的機會。所以,為了自己的將來,為了使自己不成為空想家,讓我們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吧。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4

人的一生其實都由習慣組成,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着大量的習慣行為,這本書從個人到公司到社會,向我們展示了習慣在各個方面的巨大力量。

我每天坐地鐵上班,在相同的車門上車,就算我後來發現這個車門到站時離出口更遠,我還是沒有任何改變。很多女孩子最後都會找一個和自己父親很相像的男人,父親的行為模式已經伴隨着她經歷了幾十年了。我們還會看到很多公司領導在和領導不在,僱員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因為企業沒有培養企業文化,沒有形成核心價值觀,大家沒有習慣去按照價值觀去做事,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搞核心價值觀,想要形成習慣。

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習慣都可以被改變,只要你掌握了習慣的黃金法則,是不是聽上去挺不科學的,體驗是最佳的學習方式,我準備拿自己做個實驗。黃金法則告訴我們習慣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找準暗示和獎賞,替換其中的慣常行為,你可以變成任何你想要的自己。比如我玩遊戲,玩遊戲是慣常行為,獲得勝利是獎賞,那什麼是暗示呢,找準自己的暗示是最困難的,因為我們現在有太多的信息圍繞着我們,從中找出暗示無異於大海撈針,但書中提了一個科學的辦法,所有的暗示都可以歸為五大類中的一類: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之前緊挨着的動作。進一步的分析自己,我喜歡那種對抗的感覺,渴望勝利。我想了想從小到大我玩遊戲從來不喜歡和電腦玩,總喜歡和人玩,贏了別人很爽,輸了很懊悔,觸發了我想要贏更多的渴望。生活中並不總是贏的,甚至説贏少輸多,就會寄情於遊戲。玩遊戲的時間過得飛快,我不想沉浸在虛擬的現實中,我想改變自己。正如我們剛才所説,書中介紹的黃金法則告訴我們,我要找到一個能夠替代的慣常行為。它可以給我勝利,對抗的感覺,又是在家可以放鬆的項目。我發現我找不到,可能沒有這樣的項目,那怎麼辦,難道就要一直玩下去。我進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分開來。

第一、家,可能就不是個學習的地方,我在家很放鬆,那第一點少待在家,我可以去圖書館,可以去咖啡廳,總之不要待在家裏學習。

第二、如何去獲取對抗的感覺,渴望勝利,去參加比賽吧,去運動對抗吧,去工作上和別人競爭,有很多可以比一比的項目,竭盡全力獲取勝利,你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把短期的勝利換成人生中長期的勝利。

第三、還可以換個思路,可不可以培養自己在家學習的習慣,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後面我可能會嘗試一下。

以上就是我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獲取到的東西,如果你感到困惑,如果想要改變下自己的習慣,可以看一看這本書,希望你也能從中獲得收穫。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5

今天再次翻閲了《習慣的力量》,沒有全部看,只是翻閲了幾個感興趣的章節,其中,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這一章感覺適合自己閲讀,學習並踐行後有助於今後對照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

首先,把一些重要句子摘抄如下:

一、習慣的改變

原理: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改變中間慣常行為。

要改變舊的習慣,你必須處理掉舊的渴求感——要保留以前同樣的暗示和獎賞,並通過插入新的(也可稱為競爭性慣常行為)慣常行為來滿足這種渴求感。舉例説明:讓酗酒者找出他們從酒中得到了什麼獎賞,這個項目要找的是哪些渴求感在驅使着你的習慣迴路。通常,喝醉本身並不屬於渴求,之所以想喝酒,是因為酒讓他們逃避現實,放鬆心情,又有人陪伴,而且緩解焦慮,情感也得到釋放,這也就是主要獎賞,酒精的物理作用是最次的獎賞之一。再舉例,某人咬指甲行為,這個習慣獎賞主要是她渴望得到實質的刺激,可以用手指敲桌子或在索引卡打勾等競爭性慣常行為代替獲得同樣的獎賞。時間長了,針對咬指甲做出的競爭性慣常行為變成了自發行為,這時候,一個習慣代替了另一個習慣。再比如戒煙,吸煙是因為喜歡尼古丁,是能獲得強烈刺激,還是社交方式一種?找出與吸煙相關聯的暗示和獎賞,然後選擇有相同回報的慣常行為來代替,更可能讓他們成功戒煙。

找到暗示和獎賞,就能夠改變慣常行為。

但有壓力的時候,有些人又恢復了舊習慣。信仰是將改造過的習慣變成永久性行為的要素,在大多數時候,只有在團隊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二、總結

如果你想改變一個習慣,你必須找另一個慣常行為替代。而且當你和一個羣體一起努力時,改變的成功性會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羣體中培養出來的,即使羣體只有兩個人,結果也是一樣的。

以上是摘抄的重要句子和實例,結合我自己的一些習慣,要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近期要改變的坐的時候彎腰,走路的時候探腰低頭的習慣,暗示就是坐在桌前或走路,得到的獎賞就是放鬆和舒服,用吃口香糖或敲桌子等可以代替試試,猶用吃口香糖代替。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6

最近在閲讀《習慣的力量》這本書,get到一個小知識,書中將習慣分為三個部分: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比如説吃油炸食品是一個壞習慣對吧?暗示就是街邊食物的的嗅覺和視覺刺激,慣常行為就是吃油炸食品,獎賞則是滿足味蕾之後的愉悦感。那我們該如何改變這個壞習慣呢?

注意:這裏是改變,而不是根除它,因為我們除不掉。

其實只需要改變中間的慣常行為就可以了。如何在不吃油炸食品的前提下,滿足我們的味蕾?答案就是:換一個你自己喜歡並且健康的食品代替。是不是比較容易做到?

設想下一次我們又來到了這條街邊。我們心裏可能會呼喊:好想吃那個小吃,但是這個時候我們要意識到:這其實是對想要滿足自己味蕾的暗示,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更健康的方法來滿足,比如説買一個香噴噴的烤地瓜、烤玉米、甚至吃正餐,都可以。

再比如説,觀察周圍,是不是會有很多人沉迷於遊戲、韓劇、或者網絡小説的世界不可自拔?他們做完這些後,會產生很大的愉快和滿足感嗎?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回憶説他們在結束後會感覺到內心更加空虛且自責。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壞習慣的三個部分吧,暗示則是手邊的電腦、手機。慣常行為呢就是觀看這些東西。獎勵則是滿足自己內心的空虛或者有些人是為了打發時間而逃避外界壓力。對吧!

那我們換掉中間的步驟,怎麼樣才能滿足內心空虛或者讓壓力稍微小一點不再逃避。代替!代替!把刷劇和打遊戲改成:出去和家人朋友談話或者寫日記,訴説內心的空虛和焦慮,討論自己擔心和逃避的事物,並尋找解決方法或者僅僅改變心態。相信我,結束後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設想下次我們處於空虛、焦慮、壓力大到抓狂的時候,突然看到手機優酷提示海賊王有新劇集更新。這時,停下來習慣性的動作,讓自己的腦袋冷靜冷靜,告訴自己這個提醒是我將要浪費時間看劇的暗示,而我真正需要的是尋找東西去填滿內心的空虛。我可以做其他事來代替:去爬山、去游泳或者是找好朋友聊天等等。

相信經過幾次之後我們大腦的記憶迴路就會發生轉變,以前的壞習慣會被好習慣所代替,最終的結果是我們既獲得了真正需要的獎賞,又能改掉這個壞習慣。

還有,屏蔽暗示,也是減少壞習慣重複的有效方式,比如工作時手機設置靜音,不接收優酷通知。把不健康食品放到平時看不見的地方,都行。

舉第三個例子。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困得要死但還是要熬夜。那這個該如何解決呢?聰明的你想想:晚睡有什麼獎賞嗎?想要晚睡的暗示又是什麼呢?哈哈,是不是不太好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稍微轉換一下思路:影響我們晚睡的東西是什麼?是我們內心的空虛沒有得到滿足而一直在進行娛樂活動?或者是今天的任務沒有完成而產生的愧疚感?

如果是前者,那我們可以通過之前的改變壞習慣的方法來解決,那如果是後面,那就需要管理下自己的時間了。這裏提供一個小小的建議:

如果你想早睡覺,那可以把晚上要做的任務,安排到早上去做。

其實這樣更節省時間,因為早上更加不容易被打擾,精力也非常好,所以效率會更高。

以上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改變壞習慣的思考與踐行,接下來會繼續總結《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的思考與實踐。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7

加入洞庭湖大橋建設團隊已整整1年有餘,想來慚愧,面對質安局、業主、設計、監理的高標準、嚴要求,我們所表現出來的更多是疲於應付,而不是未雨綢繆,每次面對高規格檢查都能看到檢查前大家忙碌的背影……究其原因,還是我們未能養成良好的施工習慣,未能將檢查的標準日常化、習慣化。

參加工作以來,長期以來的持續工作,確實忽略了書本的力量,往往都是結合工作中遇到具體問題才會去找找相關資料,很少靜下心好好品嚐書本的芳香。恰逢這次"書香中交"讀書月活動,恰巧在推薦書目裏看到《習慣的力量》,多次的恰巧,説明了我跟它的緣分。

每天躺在牀上臨睡前看上一兩個章節,也漸漸成了我最近的習慣。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培養"習慣"的書籍。書中客觀分析了"習慣"的強大力量,並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這種力量去發揮出個人最大的潛能。大量的生活實例,告知我們良好習慣養成的技巧,各種方法簡單可行,能讓自己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摒除不良習慣,逐步養成對自身有益的好習慣。

行為變成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複,就能進入人的潛意識,變成習慣性動作。"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這一切都是習慣性動作、行為不斷重複,堅持不懈的結果。

同樣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有惰性,"今天忙了一天休息會,明天再弄"等等,這是在我們當下工作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久而久之,在潛意識中這些都成為了習慣,不到最後期限,很難提前完成,如在最後期限前出現任何突發事情,就會再次出現顧此失彼、手忙腳亂的局面,當我們在抱怨"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同時,殊不知日常潛意識的"等",已讓我們成為"拖延症"患者。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個別技術人員工作缺乏主動性,習慣性的"等、靠",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主動放棄,當"不會"成為理由,當"抱怨"成為習慣,殊不知潛意識中,我們已經給自己前行道路鋪滿荊棘。

我們都知道傳銷活動本身是非法的,本人也十分痛恨,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在他們的腦海裏充滿了我可以、我能行的堅定信念,只是在行為上走偏了方向,我們要想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也要時刻提醒自己,我能行,我可以的,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堅定不移的去執行,決不能讓思想的懶惰成為我們前行的攔路虎。

工作中,總有些事情困惑着自己,尤其是逐漸走上項目領導崗位後,更是讓我覺得很有壓力且無從着手。但回看自己走過的每一步,事實上當自己走過這些困難時,所有的結果都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差。每次面對困難,我倒是很冷靜,會很客觀的去分析,去尋找問題的源頭,但就是在制定解決方案時,總是有點優柔寡斷,很多事情都想做的"完美",但在不斷追求完美的同時,殊不知自己也成為了重度"拖延症"患者。我們需要思考,但不能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回想今年上半年陪同"龍珠"去幼兒園開家長會的一幕,當時幼兒園也在推廣"21天"好習慣養成記活動,好習慣就是堅持重複去做一件簡單有益的事情。龍珠今年才三歲,我們約定"每天做一件好習慣中的事情,我們均會給他的習慣養成卡上,對應好習慣欄印一個‘大拇指’",現在每天早上醒來説句大家早上好,爭搶着排第一個刷牙洗臉,堅持飯前洗手……每天提醒我們蓋"大拇指",看着滿是"大拇指"的習慣養成卡,我由衷的感到高興,也感受到好習慣帶來的成就感,面對工作中的種種困難,我也將像龍珠學習,堅持、再堅持,所有工作中的問題,不能老是抱怨這個不支持、那個不配合,就像之前在換位思考中所寫到的,換位思考的真諦其實就是發現問題首先從自身尋找原因。以前我很不理解安全管理工作中強調的,發生問題後,首先要能免除掉自身的責任,總認為是在推責。其實現在想想,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在反問我自己,你的工作有沒有做到位,要是沒做到位,你永遠都沒法推掉自身的責任。

在此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按照公司、項目的規章制度執行,當規章制度成為我們工作中的習慣,也就不存在執行力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真正想發揮出潛能,就一定要腳踏實地、目標明確且持之以恆地去行動。我們洞庭湖大橋建設團隊正逐步向着我們設定的目標,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8

習慣這個東西很有意思,我們每天都在做,卻常常無知無覺。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出門先向左拐還是向右拐,去到辦公室是先打掃衞生還是跟同事聊天,喜歡去什麼樣的飯店點什麼樣的菜?做這些決定之前你想過為什麼嗎?

沒有習慣迴路,人的大腦就會停止工作,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將佔據一切。習慣和記憶以及邏輯一樣,都是我們行為的基礎。我們也許不記得自己的習慣是如何養成的,不過一旦這些習慣在大腦中形成,它們就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而我們自己往往是意識不到的。

大腦中的習慣迴路由三步組成。第一步,存在着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這種心理的基礎有兩個基本規律:第一,找出一種簡單又明顯的暗示。第二,清楚地説明有哪些獎賞。

如果找到了暗示和獎賞,就能夠改變慣常行為。比如想在每天早上起來晨跑,那就得選擇一個簡單的暗示,比如吃早餐前綁好運動鞋的鞋帶或者把運動衣放在牀邊,和一個清晰的獎賞作為一天中的獎勵,可以通過記錄運動里程數來獲得成就感。

核心習慣能創造出各種文化,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那些在抉擇困難或者感到茫然的時候很可能被忘記的價值。注重改變或培養核心習慣,就能引發廣泛的變化。然而,核心習慣並不容易發現,得先知道從哪裏着眼。尋找核心習慣意味着找出某些特徵。他們通過建設新的結構以利於其他習慣的形成,並在變化擴散之處建立起某些文化。

可惜並沒有一套對每一個人都有效的方法。習慣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當使用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時,習慣最具可塑性,如果我們保持一樣的暗示和獎賞就能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但這還不夠,為了保持這個習慣,人們還得相信改變是可能,而大多數時候只有在團體的助力下,才能形成。

改變習慣還得藉助意志力,它不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力量,就如同手臂和大腿肌肉的力量,用力過猛會感到疲累,肌肉生育的力量就不足以供給其他活動。學會控制衝動時,人們就在進步。他們將學會在誘惑面前分散注意力。而且一旦形成了意志力鍛鍊的習慣,大腦就會駕輕就熟地幫助你專注於目標。

發現和理解這些原則和運用它們並不是一回事,這需要一點智慧。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9

成功人士的成功在於他的智商嗎?在於他的努力嗎?在於他的命運嗎?對也不對!我説在於他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構成成功!美國暢銷書作家,傑克·霍吉撰寫的《習慣的力量》,被公認為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書中剖析了“習慣”在每個人生活和事業中表現出來的強大的力量,並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這種力量,發揮潛能,改善方式,使個人最終獲得成功。

“習慣”始於點滴行為無數重複並以相應的模式固化,成於能持續堅持的行為動作養成。習慣是把命運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最持久最有力的基礎。所以培養習慣關鍵是行動和支持。在《習慣的力量》中,它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衝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你的方向盤。“習慣”是潛意識的活動,就像人體各種軟件的編程,一旦啟動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繹。

我在慳鏘的歷史長河當中,尋找着經典,我在凝血的經典當中,檢索出未來成功的通途。縱觀歷史我們發現無論是在歷史上名聲顯赫大師級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或藝術家。還是生活中的智者,在它們成功的所有因素中,良好的習慣是最為重要的要素。也是所有成名成家的大師們的座右銘。

我們每一天高達90%的行為是出自習慣的支配。能夠説,幾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那麼,惟一能夠有效改變我們生活的手段便是去有效地改變我們的習慣。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潛力。也許我們過於在意那些優秀的人表現出來的天賦、智商、魅力和工作熱情,而實際上,當我們把那些表現歸納的話,會發現實際上存在一個簡單的要點:那就是習慣。

人們常講“性格決定命運”。誰不想擁有能攀上輝煌巔峯的性格呢?怎樣才能擁有,誰能説得清呢?這是一個多麼難解的“哥德巴赫猜想”。本書只是輕輕地一捅,就捅破了這層遮擋奧祕的薄膜,作者説:“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習慣促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決定成與敗!原先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習慣”就是一點一滴,循環往復,無數重複的行為動作養成的,好的習慣,壞的習慣莫不如此,只是結果不同。關鍵的一步是要立刻行動起來,本書作者稱之為“行動者和空想者的根本區別”。把命運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

書中提出了:人在二十一天就能夠養成一個習慣的思想。同時我也認為:人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同時我也深深的感覺到,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河的左岸是充斥着懶惰與貪婪的黑森林,右岸是繁花似錦,陽光充裕的遼遠肥沃之地,而習慣就是架在這兩岸的橋樑,好的習慣通向期望,壞的習慣通向滅亡。

如果説這部著作給我的啟示是:如果想成功,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從培養自己良好的習慣開始並持續的堅持下去,同時我也認為習慣這個能促進性格養成的連續性的行為,也受我們思想的理念的支配,我們只有在培養習慣的同時不要忘記對自己思想的深度和理念的厚度的鞏固和加強。這樣才是對作者的最大尊重。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10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説過:性格決定行為。他將性格定義為精神上的態度體現,是個體在面對周圍環境時所表現出的一種特質和本能。

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改變人生,或者我們可以這樣推論:習慣改變人生!

書的序言中舉了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也是科學家最喜歡研究案例。一個財務潦倒、婚姻失敗、體重失控、嗜煙如命的年輕女性麗莎,用4年的時間重新擁有了讓人羨慕的人生,而其中的轉折點發生在她開始痛下決心實施戒煙計劃,用跑步代替吸煙這個習慣,引發了瀑布式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最終將偏離軌道的人生軌跡迴歸正常。

科學家們認為最重要的契機是關鍵習慣的改變,有點及面,實現全面覆盤,這些研究結果得到了大腦掃描圖像的證實。

本書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習慣的力量。

1、從個體層面。

2、從公司(單位)或組織(球隊)。

3、從社會層面(讓我想到了《烏合之眾》)。

我僅從個體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在公司層面則略微知曉了習慣對團體的利弊,社會層面不敢妄加評論。

什麼是習慣?

習慣由三個部分組成:暗示,慣常行為,獎賞。三者組成了一個迴路。

科學家通過老鼠反覆走迷宮,最後獎勵巧克力的研究發現,起初幾次監測老鼠腦電圖活動非常活躍,1周以後,老鼠腦活動明顯下降,提示習慣迴路越來越趨向自動化,這也是生物進化節能的表現,可以將能量用於解決新的問題上。反映在生活中,這也解釋了老司機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吃東西,而新手全神貫注還是會不適犯錯誤,我們的習慣是儲存在大腦的基底核中。

習慣到底有多強大?

書中有一個病人叫尤金,因病毒性腦炎導致內側顳葉毀損,記憶只有1分鐘,比韓劇《我腦海中的橡皮擦》還要嚴重,他畫不出自己家的地圖,但是可以迅速的找到衞生間;他無法描述家附近的街區道路,但是可以準確無誤的找到家門,開門到客廳打開電視。這足以表明習慣的力量!

如何創造新的習慣?

關鍵在於設立合適的獎賞機制,滿足潛意識的成就感,用渴求來驅動習慣,最後趨於達到無人駕駛的完美狀態。

知道為什麼牙膏裏要加各種香料,比如薄荷、綠茶等,其實是為了讓使用者受到添加物刺激後自我反饋暗示完成刷牙這個動作,試想如果洗髮水沒有什麼泡沫,你是不是覺得沒有洗乾淨?恭喜你,擠洗髮水、加水搓揉頭髮、起很多泡泡,這個習慣迴路已深刻的印在了你的腦海中,獎賞就是最後的泡泡……

回想起3年前我開始跑步,每次完成一個新的里程目標,就給自己添置一件新的跑步裝備,與習慣迴路的獎賞機制有着驚人的巧合!

如何利用習慣強大的力量?

再回到序言中的麗莎,當麗莎用跑步代替了戒煙,跑步習慣一旦養成並固化後,逐步改變了她的飲食結構(少碰垃圾食品),工作習慣(條理化),時間利用(合理規劃),未來的計劃(遠景目標),由微知著,從點到面,發揮了強大的槓桿作用,這讓我想起了馮唐寫的那篇《跑步救了我》,簡直是於我心有慼慼然!

術中所舉的美國鎂鋁公司以安全生產為切入點,對公司架構、效率進行整改,當安全習慣養成,並影響到技術創新、效率分析時,企業獲得火箭般的發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也印證了習慣的強大力量。

最後談談意志力

問個問題,大家認為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提取還是無限供應的?還是舉個栗子,桌上擺放的盤子裏擺放同樣數量的蛋糕和胡蘿蔔,兩組實驗者被要求分別只能吃蛋糕或胡蘿蔔一種,然後分組進行高難度解謎遊戲並計時,吃胡蘿蔔組成績和堅持時間明顯較差。試驗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就像是水塔裏的水一樣會耗盡。

反映在現實生活中,比如你去買新車,銷售會先提供一些無關痛癢、便宜的贈送選項供你選擇,待你選擇的意志力被消耗一大半的時候,才會提供一些有利於賣方的選配項目,這時的你意志水塔已經接近乾涸,大部分只能聽從銷售的安排。

總結

個人認為這是很值得一讀的書,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習慣是什麼?如何成功的養成好習慣?最後如何利用習慣的力量來改變自己?

《習慣的力量》讀後感11

有時我們刻意做出的選擇會在自己停止有關思考後持續,而且是日復一日地持續。在某一刻,我們會有意識地決定應該吃多少,想安排自己何時去辦公室,多久喝一次酒,或者什麼時候去慢跑,然後就不再作選擇,這些行為會自然而然地持續。這是人類神經系統作用的自然結果。這就是習慣!通過弄清楚這背後的原理,你可以重新構建你的習慣。

當習慣前面加上定語,就變成好習慣或壞習慣,例如:菲爾普斯賽前減壓的慣常行為;癮君子的酗酒行為。多少雞湯類書籍向大家介紹瞭如何培養好習慣,殊不知改變壞習慣同樣重要,甚至比養成好習慣更具有研究意義。《習慣的力量》一書從嚴謹的科學研究開始到嚴謹的科學研究結束,教會讀者如何發現習慣迴路。

從腦受傷患者腦電波變化到酗酒者戒酒,作者查爾斯·都希格清楚地闡述了什麼是習慣迴路。要改變習慣,你必須留住舊習慣迴路中的暗示,提供舊習慣迴路中的獎賞,但要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如果你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你就可以換掉慣常行為,改變自己的習慣。如果暗示和獎賞不變,幾乎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但是,要想永久改變習慣,僅僅行為上做到了還不夠,許多戒煙戒酒者重新吸煙酗酒的例子比比皆是。人們要從心理上必須相信改變是可能的,但是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似乎有點吃力。同樣的過程也讓匿名戒酒互助社的治療屢屢獲得成功,它利用團體的力量教人們學會去信仰,將人們聚集起來互幫互助,協助對方進行改變。因此,當處於團體之中時,信仰更容易建立。

總結起來,習慣是怎麼改變的呢?

可惜,並沒有一套對每個人都有效的方法。習慣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當使用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時,習慣最具可塑性:如果我們保持一樣的暗示和獎賞,就能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但這還不夠,為了保持這個習慣,人們還得相信改變是可能的。而大多數時候,只有在團體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