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1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説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説課稿 篇1

作用地位:

本節是必修三第五章第四節,是在學生學習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即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之後,它補充完善了生態系統的功能。同時,信息傳遞有調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作用,為後來學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埋下伏筆,可見,本節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視頻展示生態系統的信息種類及分析定義,讓學生舉例説出生態系統中的三種信息傳遞。

2、用實例分析各種信息傳遞,讓學生歸納總結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3、通過視頻展示各種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讓學生描述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技能目標:

通過描述信息傳遞的作用及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各種類型信息傳遞的視頻演示,使學生認同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視頻展示、學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

學情分析及學法指導:高二的學生已經能夠讀懂這一部分,所以學習時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理解這些內容。

教學用具:ppt課件

教學過程及策略:

本節主要基於對生物現象的描述,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分析討論理解這些內容,因此利用資料,組織學生討論是良好的教學策略。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信息在自然界和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在人類社會中信息往往以文字、圖像、圖形、語言、聲音等形式出現。教師可結合“問題探討”中的素材,讓學生列舉生物間信息傳遞的實例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視頻顯示物理、化學、行為等方面的實例進行分析、分類,由此進行生態系統信息的種類的教學。

利用“資料分析”中的四則資料,用以分析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同時播放“蝙蝠回聲定位”、“螞蟻的信息傳遞”的視頻,讓學生分析討論,歸納出信息傳遞的三個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信息傳遞與生物循環、能量流動一樣重要,都是把生態系統各組分聯繫成一整體。

由信息傳遞的作用歸納後自然引入到信息傳遞在生產中的應用的教學,這時教師可補充實例,用ppt展示收集到的各種應用,讓學生分析理解。

最後用具體的習題來鞏固本節課的相關知識,用概念圖歸納本節所學的知識。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太陽》是西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一首兒童詩,它短小、活潑、優美。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神奇美麗的太陽給人類帶來了光明,給萬物帶來了生機,讚美太陽給世界帶來了美麗,讓孩子初步認識太陽的重大作用,以激發孩子對太陽的熱愛、讚美之情。本課優美歡快的詩文,形象生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太陽還會從哪裏出來呢?這對學生的觀察力訓練有很大的幫助。這首詩歌的語言優美歡快,有利於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二、説學情。

通過生活的積累和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會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並有一些認字基礎。他們接受力強,求知慾旺,渴望豐富的信息刺激,也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但年齡較小,入學才兩個月,注意力易分散,學習的意識不是很濃。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上,處處站在孩子的角度,儘量從激發孩子的興趣入手。比如,故事的引入,識字遊戲,太陽卡片,太陽頭飾等。

三、説教學目標。

針對《語文課程標準》中低年級識字和閲讀教學的要求,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ɑ.認知目標:滲透性識字8 個,會寫的字4個,並能正確地組詞造句。

b.能力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c.情感目標:使學生產生熱愛太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嚮往美好的情景和事 物,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四、説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激發對太陽的熱愛、讚美之情。

教學難點:

如何使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產生熱愛太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驗是本課 難點,同時理解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大膽想象,説出太陽還會從哪些地方出來。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生活閲歷少,觀察能力不強,語言表達能力也有限,想象力也不夠豐富,所以“説出太陽還會從哪些地方出來”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確實有一定難度。

五、説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 境法”和“分層指導法”來教學本課,為什麼要選用着兩種方法呢? 因為本課描寫了不同的四副畫面,孩子們由於抽象思維的侷限不能很好的體會課文內容的優美。因此,我創設一定的音樂氛圍並配以相應的圖畫,讓學生表演,感受太陽升起的動態過程,體會出課文語言美。將這種情感融入對課文的朗讀中,配合自己的形體語言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愉快的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朗讀技巧與方法,真正實現了有效學習。

2、學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 學習需要和掌握情況。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擁有充分的活 動空間,我積極倡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合作探究法”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文的朗讀,生字的記憶。鼓勵學生組內合作,組外競爭,學生一定能在互幫互學的基礎上促進自身表達能力的發展。

六、説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和一年級兒童學習的心理特點,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我設計的教學思路如下:

故事激趣,揭示課題→創設情境,以境生情→引導探究,主動識字→設計遊戲,快樂參與→再現情景,讀中感悟→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故事激趣,揭示課題。

針對本課中描寫:大海上,太陽是從水裏跳出來的。草原上,太陽是從草裏冒出來的。山村裏,太陽是雄雞叫出來的。森林裏,太陽是鳥兒唱出來的。兒童的意識理念中會產生天上有好幾個太陽的想法。課前,我使用多媒體制作后羿射日的畫面,在背景的襯托下繪聲繪色地講述《后羿射日》的故事,進而自然引入今天要學的兒歌題目就叫:太陽。學生在故事中知道了現在天上為什麼只有一個太陽。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老師乘興提出問題:“你們喜歡太陽嗎?為什麼?”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説:“我喜歡太陽,因為太陽給人們帶來光明。”有的説:“我不喜歡太陽,因為太陽太熱,夏天常常會流汗。”《后羿射日》的故事使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高漲,也為下面識字鞏固“幫后羿摘太陽”遊戲做鋪墊。

2、創設情境,以境生情。

《太陽》這首兒歌描繪了人們從不同觀察點看到的日出美,表達人們對太陽的喜愛、讚美之情。如何讓學生身臨其境感知兒歌的美麗情景,吸引兒童喜歡學習這首兒歌呢?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一起和他們熟悉的丁丁、鼕鼕看日出的課件,解決這一疑難。課中,(課件)聆聽着美妙的鋼琴聲,學生來到大海邊看到太陽慢慢兒升起、跳出海面;來到草原看到太陽悄悄地從草叢裏冒出,光芒四射;來到山村裏看到雄雞一叫天就明;來到森林裏鳥兒的歡歌聲唱醒了太陽;最後看到太陽照出了美麗的世界。伴隨着一幅幅奇妙的畫面、悦耳的音樂背景,老師的範讀入於學生耳,印於學生腦。一系列的日出情境從視聽等角度將文字與現實生活接軌,把學生放回到一幅幅動人的生活畫面,抽象的文字變得鮮活可愛。學生在體驗日出的美麗意境,整體感知兒歌內容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激發學習的情感、興趣,自覺地參與到愉快的學習中去。

3、引導探究,主動識字。

學生受方言、地域的影響,平翹舌音往往被忽視。針對這一難點,我在學讀兒歌中設計了:1、學生仔細聽老師讀兒歌,注意哪些字要翹舌。引導學生真正把思維、感覺器官運動起來,主動尋找兒歌中的翹舌字。2、學生把翹舌的字找出來,老師相機點擊成紅色,視覺上引起學生的注意。3、學生齊讀翹舌的字並讀準。4、把字放回到兒歌中,再讀兒歌。學習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疑難,自得自悟。

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能借助拼音進行生字學習,並在文中找出本課的生字、畫上圈。課中生字教學我設計如下:1、師問:兒歌中哪些生字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學生找出兒歌中的生字,師相機點擊課件,相應的生字變為紅色,引起注意。字娃娃調皮地從兒歌中的字跳下排成兩列。2、同桌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扮演小老師的角色,互相糾音、互助學習。3、老師請一名小老師指着字娃娃帶領全班再讀生字,小老師教得很投入,底下的學生也學得認真。4、開火車抽讀生字卡片,比一比哪列火車開得又好又快,檢查字音並糾正。、

4、設計遊戲,快樂參與。

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教學中,我設計“幫后羿摘太陽”遊戲:看,這裏就是傳説中的十個太陽,照得大地多熱呀。草不生,樹不長。小朋友們誰來幫后羿把太陽射下來呢?不過,有個要求:每個太陽後面都藏着一個字,如果你能讀出後面的字並回答老師提出的小問題,你就幫后羿摘掉太陽。9個太陽後面各藏有今天要學的生字:太、陽、從、跳、出、草、叫、林、鳥。學生在摘太陽,讀出太陽後面的字的同時,還要回答老師的問題,例如:“叫”字,小貓怎麼叫,小狗怎麼叫?早上,雄雞怎麼叫?“跳”字,你能用動作表示這個字的意思?“太”字,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從”字,老師比個動作(老師從桌子上拿了一根粉筆),請你説個句子,句子裏要有個“從”字。“鳥”字,動物園裏有什麼鳥?“出”字,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

學生做遊戲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枯燥的生字變為學生遊戲的夥伴。學生在積極、快樂的參與中,調動起自己的眼、耳、口、腦去完成遊戲中的各個要求,不僅使他們學得主動,而且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5、再現情景,讀中感悟。

語文教學以朗讀訓練為經,語言訓練為緯。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隨文學詞學句,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體味語言美。課中,我把朗讀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注重讀出層次。學生通過自讀、同桌互讀、全班讀、四人小組比動作讀等多形式讀準字音,讀懂課文。在朗讀指導上,我還通過再現課件,讓學生創設情境讀,讀出感情來。學生身臨其境,領略日出的奇妙,讀中感悟,讀得津津有味,讀出對太陽美的讚歌。

6、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拓展訓練:把你心中美麗的太陽畫出來,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是一種情感的抒發和昇華,讓孩子把對太陽的熱愛和讚美之情,通過畫筆流露出來,畫畫也是孩子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這個環節的設計也是結合兒童本身的特點出發的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抓住詩歌關鍵詞,簡潔大方,有畫面感,富有兒童特色。

板書設計:

3、太 陽

大海 水裏 跳

平原 草裏 冒 照出

山村 雄雞 叫 美麗的世界

森林 鳥聲 鬧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閲讀課文。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並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課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徵,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學習這篇課文是提高聽、説、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2、學教目標

知識目標

①掌握生字詞。

②學習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具體地、繪聲繪色地描繪春天的各種景色。

③學習作者對事物的細緻觀察和抓住“春天”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②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③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3、學教重難點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4、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説學教理念

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學教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閲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三、説學教方法

採取學案導學的學習方式。在分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體營造出自然、美麗、温馨的春天,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2、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好文章是讀出來的,因此,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

3、探究討論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

四、説學教流程

(一)課文導入

“讓學生説説自己心中春天的樣子,以及對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同時展示課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樂,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悦的氛圍。讓學生由景入情,進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認真閲讀學案,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完成學案上所設計的導學問題。

第二,小組內合作,歸納出重難點和關鍵,確定個體學習目標認同整體目標,並找出疑難問題加以記錄,並在課上交流。分小組討論六幅春天的畫面,並且給出“研討提示”,但學生的研討並不限於提示,允許學生各抒已見,尊重體驗的個體差異,不求結論統一和唯一,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閲讀的過程和方法。在討論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景物特徵的詞語感悟春的美麗。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變句分析,使學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走進學習小組,發現學生存在問題,糾正解釋。

第三,將交流中新的啟示和同組內其它同學的問題,記錄在學案上,並展示在各組黑板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典型問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第四,根據學習時產生的新的問題,本組在全面討論的基礎上,重點研究所分工的問題,為展示交流課做準備。

第五,帶着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進行朗讀,並勾畫出所喜歡的句子,説説喜歡的原因,並仿寫一個。讓學生和文章產生共鳴,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作業設計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寫一篇短文,描繪自己家鄉的春天。這是對文章的體驗和反思,學習、欣賞、借鑑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九板塊的第一篇古詩。經過仔細研讀小學語文課標裏對古詩的相關要求,我知道了中年級學段的古詩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詩句的自學能力,並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真正做到可以激發鼓勵學生多多積累課外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宿建德江》是一首借景敍情的五言詩,它是唐朝孟浩然隱居家鄉多年,四十歲時奔赴長安求取功名失敗歸途中所作。這首詩寫了詩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時的愁苦心情,全詩以“愁”為詩眼,以舟泊夜宿為背景,觸景生情,把寫景同自己的真實感受緊密結合在一起,整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複雜心情。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掌握1個多音字。

2、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想象詩人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

3、激發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在對古詩意境的理解;而在指導學生朗讀想象畫面和體會情感則是古詩的難點。

二、説教法和學法

1、朗讀感悟法:古詩詞基本的學習方法就是多讀,所以我充分地讓學生讀詩,努力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由初讀的讀正確、讀出節奏,到讀出畫面、讀懂意思,再到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讓自己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用朗讀的方式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想象讀、配畫讀、配樂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體會詩情。

2、想象理解法:想象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畫面,努力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鼓勵學生盡情想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3、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還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等等。注重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説教學流程

這首詩詩中有畫,情景交融,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以舊引新→自讀感知→研讀古詩→走進心境→主題拓展”。

在“以舊引新”、“自讀感知”這兩個環節中,由學過的古詩引入,既複習舊知,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平等的對話,讓學生大膽地朗讀。出現了節奏上的錯誤,再和學生一起探究學習主題,掌握節奏感。這樣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重視了學生的發展性學習。

因為這是本學期裏安排的第二個板塊的古詩教學,所以在前一個板塊的古詩教學裏,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邊讀邊藉助工具書來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本課“研讀古詩”又再一次創設了這樣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並在讀中想象詩中畫面。充分鍛鍊並培養學生們自學古詩的能力。接着捕捉“詩眼”,創設觀看動畫課件的情境,來品讀感悟古詩意境。當學生出現理解困難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從反覆朗讀中去感悟。

適時地點撥,更大空間地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及理解能力。

在“主題拓展,幫助積累”環節中,我注重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送給學生同作者同心情的詩,鼓勵學生多讀多積累,激發學習古詩、積累古詩的熱情。

四、説教學板書

板書設計也緊緊扣住詩的意境美,由學生想象畫面,再到一同來畫下來。主要採用簡筆畫的形式,既增強了學生的感官印象,又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五、説教學評價

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詩意、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以讀為主線,以情為核心,以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的,使學生在本堂課中會讀會學會用。

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在學習古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學習,以火熱的激情走進心境,以不變的衷情保持對古詩的熱愛。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活動內容

未來出版社大班教材《健康》中的內容。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的`益處,知道基本的交通規則內容;

2、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

活動重點

通過遊戲知道基本的交通規則內容。

活動難點

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

二、説教法

情趣法:用具有親和力的語言和幼兒交流,激發幼兒的興趣,使他們願意參與活動。

引導法:幼兒是整個活動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

啟發法:幼兒通過參與活動,瞭解了一些基本的交通規則,並告訴周圍的人,把愛心傳遞下去。

多媒體教法:在活動中藉助了多媒體,充實了活動的內容,讓幼兒知道不遵守交通規則會很危險甚至會傷害到生命。

遊戲法:本次活動以遊戲為主,通過遊戲讓幼兒親自全部參與,成為活動的主人,認知並感受遵守交通規則的益處。

三、説學法

興趣法:有動畫歌曲,有課件圖片,有獎勵的交通標誌卡片,有遊戲用的許多道具,幼兒能不感興趣嗎?

觀察法:通過看視頻、看卡片能瞭解到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

感受法:通過遊戲讓幼兒感受到遵守交通規則給自己帶來的益處以及參與好動的愉快心情。

遊戲法:幼兒最感興趣的就是遊戲,在遊戲中輕鬆快樂地掌握了知識,而且記憶深刻。

四、説過程

(一)律動入室

跟着動畫歌曲《幸福拍手歌》進行律動,帶着幼兒入室,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為下一步做鋪墊。

(二)談話導入

點明主題,引起幼兒的注意。

(三)遊戲活動

這兩個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重點部分。

1、遊戲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很輕鬆地讓幼兒掌握了知識。

2、通過遊戲,讓幼兒真實地感到遵守交通規則帶來的益處。

3、能全部參與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

4、通過過馬路能讓幼兒體會到勝利者的愉快心情。

(四)師幼互動

看課件圖片讓幼兒説説這些做法對不對,並説明理由,教育幼兒不做類似的危險動作;獎品都是交通標誌,讓幼兒認識常見的交通安全標誌,豐富了交通知識。

(五)遊戲出室

按手中的交通標誌分組排隊,跟着老師指示的紅綠燈走出活動室。

這樣安排再次讓幼兒感受到如何在紅綠燈指示下過馬路,也為了讓活動結束。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我想》是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組中的一首兒童詩。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麼的美好幸福。他寫出來當代兒童豐富的想象和美麗的憧憬,展示了當代兒童的生活樂趣,表達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對美的追求和嚮往。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本詩一是讓學生通過讀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時光的珍貴,豐富情感體驗,更真切的感受正在經歷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領悟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三是豐富語言積累;四是學習描繪自己的童年生活。

三、説學生:

本組的第一課是三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詩文所描繪的是古代兒童的有趣生活,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作者是通過一個畫面,或一個情景,或一個場面表達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性格的。學們對用詩表達情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對詩文在表達方面與現代文的表達有共同之處也有所瞭解,對寫詩同樣注重選詞準、修辭妙、寓情於景這樣表達手法不再陌生。因此在學習本首現代兒童詩時對作者的表達、詩本身所藴含的情感應該很容易。

四、説教法、學法:

朗讀體驗法、對比法、邊讀邊想象法、引領扶放學習法、引導背誦法。

五、説教學設計:

(一)導入:

現代兒童詩與古詩中的孩子們雖都有天真爛漫的性格,但現代的孩子與古時的孩子也有所不同,這首詩中所洋溢着的是濃濃的現代氣息,現代兒童的生活更加幸福。因此導入時我設計是讓學生們談談古詩中的孩子他們的童年生活是什麼樣的?你從哪裏感受到的。然後揭題,我們今天學習的是一首現代兒童詩,它所反映的也是孩子的童年生活,但是它所反映地美好並不單單體現在吃飽飯,滿足於有時間玩樂上了,現代兒童生活更幸福,充滿了新奇的幻想。

我這樣的設計既與前面古詩的學習聯繫起來,勾起學生古詩表達方面的回憶,也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現代兒童詩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二)引領學習

這首詩極富韻律美,每一節的結構基本相同,讀起來琅琅上口;用詞也非常講究,“安、接、裝、種”説明了“我”想怎麼做,“悠、長、望、飛”是對“我”變化做什麼的想象,這些表示動作的詞的使用,既準確又形象。因此我領着學生重點學習了第一節,扶着學生學了第二節,放手讓學生學習了三、四節。第五節我做了點撥,總結全詩所體現的情感,及藴含其中的作者的美好品質。

1、揭題,板書課題

2、自由讀詩,初讀詩歌,我們不僅要讀準確,還要用心去感受。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讀準確,還要把聲音放輕一些。讀完想一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麼。 (學情預估:學生比較重視把詩歌正確地讀下來,不很在意對詩歌的感受。)

3、引領學習第一節

點撥策略。引導學生體會:在美好的春天裏,“我”把自己想象成什麼?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想?

(1)、讀詩體驗情趣。

a、教學環節。你能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

(學情預估:學生一般能説出詩的大意,但不容易體會詩中的情趣。)

b、點撥策略。主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味。老師引讀課文,用語言描述調動學生的情感,把學生引入想象世界。師:在那桃花盛開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讀第一節);花苞代表什麼?陽光代表什麼?你能從中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怎樣的性格特點?(代表希望、光明。體會到作者喜愛充滿希望的春天,體會到他充滿幸福的童年。體現積極、健康的性格特點。)

(2)、 再讀,鑑賞表達特點

a、環節設計。師: 只要找到竅門,我們也可以當小詩人。你在本節中欣賞作者哪方面的表達?你想向他學什麼?(聯想豐富,用詞準確)

師:“帶”“牽”“悠”可不可以互換,為什麼?

(學情預估:學生在古詩的學習中,對錶達特點已有一定積累,應該能説得出來。 “帶”“牽”的選用,同樣的意思,一方面抓住事物本身特點分別選帶花苞,牽陽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用詞的重複。而“悠”不但寫出了已變桃枝的小手搖擺的姿勢,也體現了桃枝本身具有的特點。)

4、扶放學習二、三、四節

第二節中重點點撥了“伸”,通過聯想生活實際運用比較法、替換法體會用詞的精準。因此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師:把“伸進濕軟的泥土裏”改為“踩進濕軟的泥土裏”,改為“踏進濕軟的泥土裏”行不行,為什麼?

(點撥策略:與原詩句比較,從而達到理解現代詩的表達與古詩的表達,與現代文的表達一樣,都應抓住事物本身的特點,要通過準確的用詞來體現。)

另外在扶着學生學習這節時還讓學生找表達上的其他特點。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妙趣橫生的修辭不但可以增加詩文的感染力,還可以傳達情感,表現自己的志趣。我做了下面的設計: 師:“長成一座綠色的膨脹?”你怎麼理解?

師:“直接説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不好嗎?多明瞭?

(點撥策略:形象的比喻可以增加語言感染力,同時也表達一種美好的心願,“篷帳”與人方便之物,這樣的修辭更能傳達願意為他人奉獻自己的品質,有一舉兩得之妙。)

學了第二節後,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三、四節,説説對詩的理解,喜歡他什麼樣的表達,為什麼?

(學情預估:這個設計是根據學生已有的表達方面的知識儲備而定的,學生會通過比較理解作者在不同語段分別選用了“安、接、裝、種”這些意思相同詞語的目的,它是為了避免語言單一,重複的弊端。學生從中會理解、學習相同意思可以用相近意思的詞語來表達,增加語言的感染力,增強詩文的可閲性。)

5、總結全詩,昇華情感:

賞析了前面四節詩文,為了讓學生再次體會作品不但傳達情感,還能體現人物性格、品性的特點,直接設計了讀中悟的環節。

師:讀最後一節,體會作者具有什麼樣的情感、性格或品質?

(學情預估:學生早有“我手寫我心”的習作常識,對這節的理解應該不難。能從“和爸爸媽媽商量商量”中體會到這是個心繫家人的好孩子,表達了孩子具有尊敬、尊重父母的性格特點。進而全詩在解詩文,體情感,學表達方面在本課都得以體現。)

六、説板書

本課我的板書很簡單,只涉及了表達這方面的內容。我覺得詩文並不難理解,我希望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能讓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寫法。因此只把本詩中體現的表達方法呈現給學生。為學生模仿寫兒童詩起到引領的作用。

板書設計:

用詞準

我想 修辭妙 聯想豐 藴情感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往事依依》。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説明。

一、教材簡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往事依依》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金色年華”主題中的第一篇課文。它是特級教師於漪老師應河南《中學生閲讀》編輯部一再邀請撰寫的。於漪老師通過回憶少年讀書生活中的幾件縈繞胸懷的往事,抒發了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並啟示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做一個志趣高尚的人。

本單元主題是“金色年華”,是第一單元“親近文學”的延伸與提高。本單元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文學作品的素材來源於豐富的日常生活,特別是童年生活。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相似的年齡、類似的經歷,能喚起他們生活和情感體驗,能激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能夠理解作者的經歷,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本文語言優美,文采斐然,情感真切動人,體現了作者良好的文學素養。教學中要着力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進入課文情景,引領學生明確於漪老師所回憶的依依往事,品讀雋永深情的語句,並能從於漪老師的經歷,體會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更加珍惜金色年華。

(二)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標準“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的要求,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我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容,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文章深情。

(2)通過對於漪老師往事的瞭解,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明做人之理。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文章深情。

3.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課時安排:一課時

5.課前準備: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多讀幾遍課文,採用“點、圈、畫、補”的方式梳理課文。

(2)收集整理關於作者的信息。

(3)自主解決你認為重要的字詞。

【課標指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更願意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6.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媒體教學可以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也體現了文章“生動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記憶”的觀點】

二、 説教法

新課標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為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指導法:誦讀品味,積累語言

2.談話點撥法:拉近距離,調動思維

3.合作探究法:互動合作,拓展思路

三、 説學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我將突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採用的學法是:自主學習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感悟法、圈點勾畫法等。儘量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啟發中思考,在討論中學習,在活動中鍛鍊。這些方法要在課前、課中、課後隨時隨地培養,我平時在每一節課前都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四、教學過程

好的課堂應該是教學內容靈活、教學線條優美、教學板塊清晰、教學步驟明朗、學生活動充分的課堂。另外,一節好課與否,最直觀看兩點:看目標是否明確,達成度是否高;看學生是否幸福,參與度是否深。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遞進性、梯度性,比如我特意在每個活動後面加上了A、B、C、D等級,以便學習過程體現全體性、全面性。對於本節課,我們師生將從以下幾個板塊進行學習:

(一)激趣,走入文本

巴金回憶,自己曾仰望深邃的夜空,點數閃爍的星星。冰心回憶,她曾眺望浩淼的大海,摺疊紙船以思念母親。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總會留下一串串成長的足跡,它們是那麼深刻,彷彿鐫刻在我們的心上,猶如那首歌般的美妙……(多媒體播放歌曲《童年》)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回想起了哪些難以忘懷的事情……(同學們暢所欲言,教師點撥引導)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於漪老師也在回憶,她回憶了些什麼呢?這些記憶對她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於漪老師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一起去探尋於漪老師的成長足跡,相信我們一定能從中得到一些啟迪。(板書課題、作者,點撥談話析題)

【本環節設計意圖:導語的設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連續性,所涉及的兩位作家都是學生在第一單元結識的,印象深刻。以歌曲鋪設氛圍,激起共鳴;以自己經歷展開話題,營造環境。以兩個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閲讀興趣,迅速進入文本。這兩個問題的設置也緊緊扣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教學的難點。析題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理解“依依”的含義,把握文本內容,理解感情基調。】

(二)檢查自學,夯實基礎

針對本節課,我設計此環節主要對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進行檢測,從作者簡介以及字詞掌握等基礎知識方面着手,特別是設計了“大家感覺還有哪些字詞易讀錯或較難理解”的環節,目的是突出分層和個性化教學。

【我們的課改改的是什麼,當然我更願意稱之為“課變”,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良好的自主學習行為的能力。(檢測過程中適時進行板書)】

(三)初讀感知,想一想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是新課標對閲讀的要求,這也是閲讀教學的基本任務。因此,本環節在請一小組為大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前提下,主要解決以下三個活動:

活動1:於漪老師是怎麼將這幾件事串聯起來的?

活動2: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的第1段朗讀一遍,要帶着感情讀。在聽讀的過程中,同學們想一想: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活動3:結尾一自然段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初讀課文加之課前的預習,學生應該對文章的思路有個大致的瞭解,知道這幾件事是怎樣串聯的,就是明確了本文的線索。同時語文教學“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採用多種形式如:個別讀、齊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等進行朗讀訓練,教師適機給學生以朗讀指導,如第一段:在學生個別朗讀及師生點評的基礎上範讀(“年華似流水”範讀這一句,表達出一種感慨萬端的情緒)。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説課稿 篇8

一、 説教材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第一課時,力求引導學生對人類社會追根尋源,探索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的起點。課文向學生展示了一幅人類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歷史畫卷,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人類起源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初步瞭解由古猿演變、進化到人類的過程。

本課的特點:強調自然環境對人類起源的直接影響;突出了勞動對於人類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進化、語言的產生和人腦的形成,都離不開勞動。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分析理解直立行走與勞動在人類起源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瞭解古代人類的主要分佈,知道中國也是人類發源地之一;通過觀察和思考,知道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化的過程

2、情感目標:教會學生善於發現自己以及他人的優點;學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課堂表現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通過評價,激發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課前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學會根據相關問題或主題去查找資料與信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學會閲讀和分析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四)、學習重點與難點:(1)重點:人類的起源與早期人類的分佈。

(2)難點:直立行走和勞動在從古猿—→人進化過程中的巨大作用。

二、 説教法

(一)、學生情況分析:1、八年級學生表現欲強,好奇心重,學習帶有很大的好惡性,對感興趣的事物接受很快,但注意力容易分散;2、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但仍以直觀思維為主;3、經過一年新課程的實施,學生已經適應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並且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與主體意識,同時也比較關注同學與老師對自己的評價,這些都為小組合作學習與自評互判提供了一定的基礎;4、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學生,不能輕易的給學生做出終結性評價,而要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每次努力與進步

(二) 根據以上分析,本課教學中要遵循的教學規律:

1、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充分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各類豐富的圖片資料,並進行分析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

2、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師在課堂中要做好“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形成觀點,作出判斷;

3、尊重每個學生的心理需要,創設情境,模擬場景,激發學生興趣。

(三)、充分開發利用多種教學資源,為教學服務:

1、充分利用各種圖片資源給學生直觀的體現,在本課中準備出示的圖片有:《古猿生活場景圖》《非洲地形圖》《稀疏的草地》古猿到人類的形態變化圖》《猿手與人手比較圖》《史前人類的勞動工具》《古人類分佈圖》

2、學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1)、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有關人類起源的傳説;(2)、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討論與合作,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自評互判去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學生角色扮演,感受直立行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好處。(3)課後反思: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並提出今後的改進方法與步驟。

3、教師的作用: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本課中教師所要做的有:為學生展示圖片與資料,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與討論;運用一定的語言與技巧,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起到轉承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本課中,始終做到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辨證統一。

(四)、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自制學生評價表

三、説學法 應 該説有什麼樣的教法就有什麼樣的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學理念決定了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決定了教法和學法,新課程倡導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 主發展,把表現的舞台真正地讓給學生,為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所以本課中首先體現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情景設置與場景 模擬,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其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合作,形成正確的認識與看法;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以及相互評價, 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受到表揚的快樂。

在評價方式上提倡學生自評互判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判:評什麼,判什麼?這也是我們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初步設想:1、淡化知識點的評判,而加強學生在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判;2、評價應從終結性評價轉為發展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從定性評價轉變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3、評價的目的應轉為激勵與調控,通過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4、讓學生初步學會評價自己與他人,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學生自評互判:①這節課,我的注意力集中嗎?②在小組活動中,我能與同學愉快地交流與合作嗎?③這節課,我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為什麼?如果不滿意,今後將如何改進?④你認為這節課中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⑤這節課中,你人為表現最好的小組與同學分別是誰?為什麼?

四、説過程

1、 主體參與導入新課:新課程下的教學要體現學生主體參與的原則,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能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肯定。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把展 示的舞台讓給了學生,讓兩三位同學上來給同學們講述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並且組織學生對這些神話故事進行評論:“你認為這些傳説可信嗎”?然後轉入課 題“人到底是怎麼來的”,以次引入新課。

2、情景設置引發思考:出示《古猿生活場景圖》讓學生觀察圖片並描述當時古猿可能的生活情況。然後利用《非洲地形圖》《稀疏的草地》設置場景:1000多 萬年以前,非洲大陸東部地區形成了一條南北縱向的大裂谷,裂谷東部陸地上升。同時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森林面積減少,出現了林間空地和稀樹草 原。而非洲東部地區由於陸地上升,降水減少,原來茂密的森林變得稀疏起來。這時的古猿就被迫從樹上下到了地面活動,下到地面的古猿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就逐 步學會了直立行走,從而開始向人類進化,(出示《從古猿到人類的形態變化》圖),實現了從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的變化。

3、場景模擬加深體驗,合作學習突破難點,新課程強調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在這裏,學生就可以模仿圖中的4種形態,感受到4種形態中的不同體驗,並與本小組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與討論,談一談直立行走對人類體質發展的重大影響,以次來感受直立行走的偉大意義;(轉承)觀察第3、4兩 幅圖他們手上都有工具,説明了在向進化的過程中,人類學會了製造與使用工具,也就學會了勞動。人類的勞動主要靠我們的雙手來完成,那我們的雙手有哪些奇妙 之處呢?請同學們伸出雙手跟老師做一些手指遊戲(打響指、拇指與其他手指的配合),對,這説明我們人類的雙手相當靈巧。觀察《猿“手”與人手比較圖》,請同學們談談它們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人手靈巧,猿手笨拙)

靈 巧的雙手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反之人類也憑藉着一雙巧手在不斷地製造與改進勞動工具,那麼早期人類的勞動工具有哪些呢?出示《史前人類工具 圖》(兩組工具:打製石器與磨製石器)請同學們談談它們的主要區別。(轉承)這些石器是由古人類製造並使用的,有的距今已經有二三百萬年了,這業説明人類 已有二三百萬年的歷史了,那麼早期人類都分佈在哪裏呢?出示《古人類分佈圖》,讓學生查找圖中地名所對應的國家,進而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4、自評互判發現優點,語言激勵樹立信心。課堂上留下5分鐘左右時間,讓學生填寫自評互判表,在評價時要求學生儘量找自己或他人在本節課中表現好的一方面,最後通過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優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教學反思1、 由於時代隔得比較遠,資料少,所以一些內容學生仍然會難以理解:比如勞動對人類的誕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課本仍舊以簡單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共同勞動中產生 了語言,並且促進了人腦的形成”,這中間經歷了十幾甚至上百萬年的時間,學生根本無法進行體驗與理解,所以我個人認為,關於這一點,讓學生有所瞭解就行 了,不需要學生繼續去探究為什麼,怎麼樣了。

2、學生自評互判,一激勵性評價為主,也就是説學生聽到的可能都是一些讚美與表揚之詞,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長此以往會不會有一些不良的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需要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去發現,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