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品】説課稿彙總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2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説課稿彙總八篇

説課稿 篇1

一、分析教綱教材,制定教學目標

《紙船和風箏》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20課第五專題單元的一篇課文. 第五專題主要是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品質,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諒解別人,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而本課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它向我們揭示出小熊和松鼠因為紙船和風箏成為了好朋友,在發生矛盾後,又是紙船和風箏成為他們之間的友誼的紐帶,告訴小朋友們在與好朋友吵架後該怎麼去“縫合”友誼,主動伸出友誼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整篇課文以“情”為主線,表現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時的快樂,鬧彆扭時的難過、失落,以及雲開霧散時的興奮、激動。把真摯的友情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是學生體驗情感、訓練語感的一篇優秀文本材料。根據二年級語文閲讀教學階段目標以及本篇文本的特點,本節課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友誼,2、過程方法目標: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運用情境創設的方法使學生感知課文,通過表演讀,範讀,比賽讀感悟課文的含義。3、、情感態度目標:對怎樣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一定的感受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松鼠和小熊對友誼的感受。

二、根據學生情況確定教法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情感體驗,在朗讀感悟文學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本篇課文的動人之處恰恰就在字裏行間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雖然淺顯,但對二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感悟小夥伴失去友誼時內心的失落和難忍的痛苦,以及修補“裂縫”的獨特方式和感人場面,還是有難度的。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以及根據低年級學生生性活潑的個性特點,我嘗試採用體驗教學的方式,通過“讀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體會”,讓學生自主感悟體驗,達到體驗情感,形成語感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教師始終是學生體驗活動的一個組織者,一個促進者和一個平等對話者。

三、以學生為主體,安排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因此,在教學《紙船和風箏》這一課時,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複習字詞

上課一開始,我創設了一個到童話樂園去逛一逛的情境,如果讀準字詞即可順利得到通行證進入童話樂園。這樣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

 二板畫貼圖,進入角色

語文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説課稿:我首先用簡筆畫的形式勾畫出童話樂園的概貌,然後讓學生根據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把松鼠和小熊的家貼到合適的位置,隨後請學生帶上頭飾走進童話角色,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為後面的學習創設了活潑和諧的氣氛。而這時我設計了一個小鳥的角色進入,拉近了與學生角色的距離。

 三入情入境,朗讀感悟。

(1)感悟松鼠和小熊的快樂

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2-6自然段,找出是什麼使小熊和松鼠成為了好朋友,然後抓住3、5自然段進行朗讀感悟訓練,進一步體會松鼠和小熊的快樂。同時用換詞的方法理解“樂壞了”的含義,用角色讀,賽讀,分工讀、配樂讀等方式來體會松鼠和小熊的感受,用發現的方法來學習“漂”“飄”的特點,初步感受漢字的魅力。

(2)體驗松鼠和小熊的失落

首先在憂傷音樂的渲染下,我用深情地朗誦來感染學生的情緒,自學課文的八、九自然段,使學生深入人物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的感情。然後我以小記者的身份走進小熊和松鼠的家進行採訪,把小熊和松鼠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來,達到了學習的最終目的,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3)感受松鼠和小熊的興奮

在本部分的教學中,同樣注重的讀的訓練,以學生幫幫讀,教師範讀、齊讀等形式來感受友誼給小熊和松鼠帶來的興奮和激動。

 四文情延伸,生命湧動。

在本環節中我設計了説和寫的兩個拓展練習,第一個練習是説一説松鼠將所有的紙船都放進了小溪後,小熊看到這麼些紙船向他漂來,會怎樣呢?第二個練

習是把你想對朋友説的話寫一寫。這樣的設計,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訓練了學生組織語言,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更加深對友誼的理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五板書設計,突出重點

以板畫的形式設計板書,既直觀形象,又突出了重點,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

《紙船和風箏》反思

由於學生對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很感興趣,整堂課是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的。反思講課過程,我覺得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鳥”這一角色,架起了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樑,在學習課文過程中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比如在指導學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為好朋友的經過時,“小鳥”以“我是他們的鄰居,怎麼不知道他們怎樣成為朋友的”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再如:當松鼠與小熊吵架後,心裏很難過,“小鳥”以記者的身份站出來主動要求傾聽他們的心事,在向“小鳥”訴説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二、緊緊抓住“情”字,設置感人的情境,給學生以情感上的薰陶

新課程改革提出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由於本課是一個童話故事,在教學一開始我就通過精美的板畫創設出了美麗的童話世界,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戴上自己做的頭飾,來扮演這童話王國裏的一個人物,使學生真正深入到課文中來,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後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同時我還精心的運用了音樂,課文一至六自然段寫了松鼠和小熊成為好朋友的經過,是情緒歡快的部分,配上輕鬆歡快的音樂進行感情朗讀,使學生充分理解友誼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八、九自然段寫了兩個人吵架後各自的感受,是情緒憂鬱的部分,歡快音樂戛然而止,代之以悠傷的樂曲,一下子感染了學生的情緒,在這種氛圍中指導朗讀理解課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三、注重朗讀指導,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訓練,做到了課堂上充滿琅琅書聲

低年級段朗誦訓練是重點,我儘量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使課堂上充滿琅琅書聲。  四、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教學中,我儘量體現新的理念,而且也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例如:課文中出現了“漂、飄”,我能抓住這兩個音同意不同的字進行語文訓練引起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好奇和熱愛,進行語文的薰陶。

學習完課文,我出示了“小熊看到了許多紙船向他漂來,他……”這句不完整的話,讓學生補充完整,這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同時根據二年級學生寫句的訓練要求,要求學生寫一寫對朋友最想説的話,達到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評價語過於單一,不能及時的給予學生肯定

2、由於擔心教學內容不能按時完成,所以讀的還不夠到位。

3、自己的語言表達還不夠精練

設想:

如果這節課我重新設計的話,根據這節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會把演貫穿入於課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這個故事再現,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再創新。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在本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形狀——拱形。拱形結構是一類很重要的結構,應用廣泛。拱形結構有的書又叫推力結構,它的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結構中唯一產生外推力的結構。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點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在教學這一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幾個體驗和實驗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拱形的結構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過提出問題——嘗試——總結經驗——改進實驗,再嘗試——在獲得成功的探究過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壓力的原因,認識拱形受力的特點。

據此,我設置了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拱形受到壓力時,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

能夠邊實驗邊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個問題。能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如何進行實驗,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處理數據,實驗中出現與探究課題不同或與生活常識有矛盾的問題,應如何對待,也需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並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逐漸提高;二是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給予恰當指導。 情感、態度、價值觀 :

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體驗科技的力量、創造的快樂。 這堂課的重點,我認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設法保持拱

形的形狀,使它承受更大的壓力。

難點在於: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發揮出拱的受力特點。

我一直認為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它着力於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以這個為基點,我着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教學進行了設計:

一、充分挖掘藴含豐富的材料。

材料是科學探究的物質載體,它的合理選用直接影響着科學探究的有效性。在“拱形的力量”一課中,我們希望學生能根據實驗觀察發現拱形受力後形狀的變化,從而分析出拱形受力的狀況,再根據拱形的受力狀況,提出增強拱形承重能力的方法。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製作一個拱,然後要尋找合適的抵住拱足的物體,兩者組合在一起實驗時,要能清晰顯示拱形受力後形狀的變化。

最初打算讓學生隨意用一張拱紙來研究,結果想到過於簡單的操作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五花八門的拱紙在課堂上使用,隨意性太強,信服力不夠。最後決定由教師製作拱紙提供給學生。拱紙要能吸引學生眼球,引發學生思維,又要能顯示受力後典型的形變,即抵住拱足後拱紙中間受力部分會向下凹,拱足兩側會向外伸展,直至承受不了重量拱足往兩邊伸展,造成拱紙倒塌的變化過程。為了清晰的顯示這個過程,我試驗了很多次,拱紙選擇多大?用什麼類型的紙?抵住拱足用什麼物體?物體多大?墊片的規格?┅┅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花費了不少的精力,最終確定拱紙的大小為長17釐米,寬3釐米,跨度為12釐米,用直徑2釐米的螺帽抵住拱足,用直徑1.2釐米、中心小孔的墊片做重物。

幾張拱紙、幾顆螺帽、幾個墊片,看似幾樣小小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卻藴含着豐富的探究內容。

二、用概念引領有效的教學互動。

對科學概念的關注和研究是當代科學教育的一個特點。“科學概念”不僅僅是我們原先認識中的“知識性概念”,它的內涵也遠比“知識性概念”要豐富、深刻。科學概念包括一般的科學事實和概念,還包括科學的觀念和對科學的看法。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雙螺旋結構協調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本課的核心概念是: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產生外推力。如果抵住這個力,拱形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出示一張紙,把它平放着,用手托住紙的兩端將紙平放在兩手之間,紙塌下去了。然後對學生髮出疑問:它連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這樣柔軟無力的紙你能用什麼辦法讓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嗎?

學生彙報時提示不能增加材料。讓學生充分發言,這個還可以檢查學生對前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説到拱形。

教師把紙做成拱形後它沒有塌下去。看來拱形也有科學道理。板書:拱形的力量。 為了突破重點,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學生把紙拱放在墊板上,並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記號。觀察之後,説一説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裏? 引導學生説出在拱的下部。

教師解釋概念:在拱與墊板接觸的地方,我們把它叫拱足。下面請同學們輕輕地放一個墊圈在紙拱上,來測試拱的承受力,仔細觀察紙拱的變化。並回答:哪個部分承受着墊圈的重力?學生會發現拱足向兩邊伸展,而墊圈的重力是被拱頂承受的。

再加一個墊圈,觀察一下新的變化。學生髮現紙拱隨着壓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後就平了。根據這一現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紙拱”為什麼會向兩來伸展開去?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觀察描述活動,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拱形橋的受力軌跡,從而建構第一層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看到拱足分開自然想到要用什麼東西去抵住它。

教學進行到這裏,基本抓住了本課的第一條基本概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設計了第二個實驗: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

教師設問:既然我們知道了紙拱受力變形的原因,你有什麼辦法使紙拱不容易變形,能承受更大壓力?承受幾個墊圈你能預測一下嗎?怎樣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用實驗檢測下看行不行。

分組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紙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強。引導學生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案,讓拱形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

通過師生談話,進一步肯定學生的想法,用東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壓力要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討論觀察到的現象。當拱頂上的壓力不斷增加時,它的形狀會有什麼變化?紙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通過這樣的設問,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在這裏,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現象後,對出現的問題作出解釋,並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方案,有了方案再去用實驗去驗證。用事實證明自己的方案是有效的。這樣多次訓練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對於紙拱還是會變形。這時就會激發學生思考應從哪些方面來改進自己的方案。在實驗之後,教師還可以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從同學們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看到抵住拱足的物體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強了!

學生又通過用螺帽抵住拱足來增強拱紙承重能力的實驗,再一次觀察到拱紙受力的特點,最終明白拱形承重的祕密。學生概念的發展引領着我們有效的教學互動,正是由於核心概念貫穿教學的始終,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主線清晰,學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用數據激活深刻的理性思維。

科學必須用事實講話。科學數據就是探究活動中獲得的事實性資料,對科學數據的分析是激活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在本課中把學生的原始實驗單張貼於黑板,用意有三:第一是為了展示學生原生態的研究成果,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狀況,這是學生進行下一步數據整理、分析的基礎。第二改變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關注其他同學的研究成果,知道集思廣益能使我們的探究更具科學性。第三彙集小組數據,聚焦學生注意力,便於分析交流。

課堂中學生選用抵住拱足的螺帽數不同,造成承受的墊片數也不同,當一個個不同的數據呈現在眼前時,學生的思維開始跳躍,一串串問題在腦海中湧現。抓住這個時機,引導學生從數據入手,展開分析,這是培養科學理性思維的絕妙契機。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分析數據的方法,如排列、分類、統計等方法,在掌握一定分析技巧的基礎上,學生就能通過數據找規律,透過數據看本質。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充滿熱忱地自主思考,思維越來越縝密,智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教學的最後,播放課件圖片:趙洲橋、拱門、奧運館所??這麼多的建築為什麼都採用了拱形呢?通過身邊一些熟悉的建築中拱形的運用讓學生將知識還原生活。讓學生吸收信息,提高創新意識。

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體現着自己的成長軌跡和生命節律,雖然擔任科學教師的時間不長,但是我在努力讓自己構建出充滿情趣和智慧的科學課堂。俗話説:“科學探究無止境。”我更覺得:“科學教學藝術的探究更無止境。”

説課稿 篇3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它們是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愛蓮説》是現行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課本164頁上已明確指出:要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本文和《陋室銘》一樣,都是託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覆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2、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2)、知識目標: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學習以蓮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

(3)、能力目標:誦讀能力;表達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誦讀全文,掌握重要實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以花喻人的含義及託物言志的寫法。(難點)

二、教學方法

1、對初中的學生來説,疏通課文的字詞句應是其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在疏通課文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提問答疑法”,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由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並獲得相應的自學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課中“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是一種新的表現手法,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設想借助於現代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設計問題,輔以相關的資料,運用“討論法”、“遷移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地。

總之,本堂課我所注重的是通過教師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指導來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養,在最近發展區內推動學生進步。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聖潔的象徵。通過欣賞蓮的形象,讓學生覺得蓮花美並能説出蓮花美在哪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從感官上吸引學生,為本堂課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請欣賞—(展示蓮花組圖)(蓮花是美麗的,那麼我們學過的讚美蓮花的名句有哪些呢?)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寫蓮花的詩句並展課件:針對寫蓮名句進行解説,讓學生對本課有初步的認識(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這麼考慮的:首先,通過提問,一方面複習舊的知識,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其次,為本堂課的內容服務。)

2、簡介文體及作者:以提問並藉助多媒體展示的方式介紹文體“説”及作者周敦頤的相關知識。此環節的目的是:檢查預習,讓學生了解“説”這種體裁的特點,獲得有關作者的信息:

3、朗讀訓練 完成教學目標: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及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朗讀訓練通過以下五步來完成:①、課件展示課文朗讀,讀時請學生注意字詞讀音,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多媒體展示重要字詞讀音。②、再播放一遍課文朗讀,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③、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④、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重點字詞句課件展出:⑤、當堂背誦第一自然段。

4、設疑討論: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了四個問題:①問題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麼?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花?表現了蓮花哪些品格?此問題設計的目的是——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成德育目標。②問題2。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哪三種處世的態度?③問題3。文章題為愛蓮説,為什麼還要寫其他花呢?回答此問題後齊背這三個排比句。(予謂菊……君子者也) ④問題4。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麼態度?⑤託物言志的寫法(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第二段的句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主要的是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那麼,本文中又“託”了哪幾種“物”,“言”了哪一些“志”呢?學生思考後,展課件:針對課件詳細講解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5、拓展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當堂訓練,(訓練內容略)這個訓練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的聯繫,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並暗示性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6、佈置作業 :這個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能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聯繫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其描寫能力,從而能使物與志達到完美的統一。強化本節課的難點內容。以上4、5、6三個小環節:設疑討論、拓展訓練、作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的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能通過本課基本掌握使用託物言志這一表現手法的能力,也為今後寫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後以概括性的語言對本課的內容進行總結,並讓學生去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附板書設計: 愛蓮説 周敦頤

生長環境:不同流合污

蓮 體態香氣:正直通達 君子

風度氣質:端莊嚴肅

託物 言志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穿越時空隧道》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主題二的第四課。本課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示了不同的商業活動,拓展了學生的認識。在前面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商業街、集市、超市等購物場所,這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購物場所,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但過去時代和國外的購物場所及其特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比較陌生。因此,鑑於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重點放在通過學生的搜查資料、討論、交流等,幫助學生提升原有認識,知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購物場所各具風情特色。

二、説學情

三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學生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已經認識了商業街、集市、超市等購物場所。知道了購物場所的種類及分佈與人們生活的關係,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作用。但過去時代和國外的購物場所及其特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比較陌生。本次教學充分開發課程資源,課前讓學生分小組蒐集異國風情購物場所的資料,通過討論、探究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購物場所,以及從購物場所中表現的文化特色。重點引導學生知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購物場所各具風情特色及其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作用。

三、説目標

1、 簡單瞭解我國購物場所演變的歷史及原因。

2、 初步瞭解世界各地購物場所的風情特色。

3、 初步培養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重、難點:簡單瞭解我國購物場所的演變歷史及世界各地購物場所的風情特色。

四、説過程

在20xx版小學品德課程標準中,“教學建議”更加強調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的自主探究與實踐體驗。因此,我在實踐中嘗試構建“快樂探源三色卡”的教學模式,力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良好的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

“快樂探源三色卡”,是指以三色卡為教學媒介,以道德問題和社會生活為基點,以自主探究為核心教學方法,最終實現讓學生快樂學習與幸福生活的教學模式。“三色卡”包括了預設卡(課前)、分享卡(課堂)以及拓展卡(課後)。依託三色卡的教學模式,關注品德課的課前導學、課中指導以及課後延伸,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

(一) 預設卡:關注學情,課前導學

“導”是教學的前提、是過程,“入”是結果、是目的,“探源”則是在教師引導前提下學生的主動學習活動。基於此,課前導學,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學進度,精選相關自學資料,精心設計,優化學生前置性學習作業,從而更深入具體地把握學情。教師通過發放預設卡(見表1)來組織這一環節的學習。學生課前學習文本時,或者從題目入手,或者從文本中的活動、資料、留白等入手,在“預設卡”的提示下學習相關的資料,歸納學習收穫,提出學習疑問。

教師收回預設卡,瞭解學生在預習文本中的疑問,梳理歸納出共同關注的問題,如“課題《穿越時空隧道》的意思”,“什麼是以物易物”,“供銷合作社是什麼”“荷蘭的花卉市場是怎樣的?和廣州的一樣嗎?”等。

表1 快樂探源預設卡

班級 姓名 時間

學科 課題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我學習時最想問

我最想用什麼方法解決

自我評價 善於提問( )☆☆☆☆☆

老師對我説

(二)分享卡:關注過程,合作探源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民主意識與合作交往能力。在精選“探源點”之後,教師運用分享卡(見表2)來指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進行問題探源。

1、情境探源

本課,教師通過語言描繪、音樂渲染和場景呈現等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板書課題),模擬穿梭時空的感覺,讓學生回到中國的古代,體驗古人購物的情境,還去到外國體驗一番異國購物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融入情境。

2、現象探源

由一種社會現象開始,尋找產生原因,進而理解這一現象。如在奴隸社會,貨幣還未出現,人們就根據自己的需要以物易物(板書:以物易物)。隨着社會的發展,逐漸出現了貨幣,人們可以拿着貨幣到集市上購買東西。到了宋代的集市已經很熱鬧了,賣的商品也越來越豐富,人們按照自己的需要到集市上購物(板書:按需購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國家物資缺乏,買東西需要憑票證去購買(板書:憑票購買)。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國家日益富強,物資越來越豐富,我們需要的東西很容易就買到了,不再需要票證了(板書:自由買賣)。教師帶領學生通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追問,瞭解我國購物場所演變的歷史及原因,推動了學生的思維不斷向縱深發展。

3、比較探源

在教學國外的購物場所時,引導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比較不同地區的地理人文特點,瞭解世界各地購物場所的風情特色(板書:先進)。

在小組進行合作討論時,教師以觀察和思考為主,同時也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在小組彙報合作學習成果時,教師就結合教學重難點引導和點評。

表2 快樂探源分享卡

班級 姓名 時間

學科 課題

三人行必

有我師焉 合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合作中的收穫

自我評價 分享合作( )☆☆☆☆☆

老師、同學

對我説

(三)拓展卡:關注踐行,課後延伸

課後拓展延伸是品德教學的重要環節,旨在延伸和豐富學生課堂上學習到的道德認知,檢測生活實踐中的道德行為。品德課程的課後拓展探源可以沿着兩條線展開,一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反饋情況,設計出拓展探源的學習任務,進一步引導學生探源;另一條線是學生根據當堂學習情況,課後積極行動,進行相關的拓展學習或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卡的內容豐富多彩,可以鼓勵學生談學習後對於探源的過程思考;可以談對問題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就學習內容繼續質疑;也可以引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檢視自己的道德行為。(見表3)

本課即將結束之時,教師又帶領學生坐上時空穿梭機,去看看未來的購物場所會是怎樣的,小組一起來討論設計未來的購物場所。讓學生明白到通過穿越這一情景,體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購物場所的異象紛呈,是和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科學技術分不開的,從而激發孩子們的創作靈感,樹立未來由我創的信心(板書:未來由我創)。

表3 快樂探源拓展卡

班級 姓名 時間

學科 課題

温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通過學習我還想知道……

我解決了嗎?

自我評價 探索發現( )☆☆☆☆☆

老師對我説

總而言之,學生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的“源”,以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真問題為着力點,引導學生開展快樂的探源,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激活課堂,提高實效,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知識內容: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學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後,而對於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該如何做呢?因而必須要全都是小數或全都是分數這樣才能進行計算。這節課就在這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以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也讓學生總結並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這樣就為今後學習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通過習題練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積極探索分數與小數互化的規律。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理解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把分數化成小數。

②使學生認識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2)能力目標:

在學生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過程的參與討論中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點。

二、説學情:

根據本節教材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通過“觀圖設疑,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總結規律,形成概念,知識運用”等環節,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三、説學法:

1.通過請同學回答説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較它們的大小來激發學生興趣,提出數學問題;

2.結合課堂操練,逐步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認知結構,總結規律。

四、説教法:

1、觀圖設疑,提出問題

幻燈片顯示出九大行星,請學生説出有哪九大行星?並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徑分別是地球直徑的 ,問如何比較它們直徑的大小並指出哪個行星是最大的,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學習新課,這時學生的興趣已被調動。他們就能積極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帶着問題學習新課。

2、出示課題,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數化成有限小數,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將其結果保留三位小數。 學生完成後,在視頻台上展示部分學生寫的作業,然後教師請學生看自己的作業的對錯,糾正並提問:

(1)把分數化成小數,其結果有幾種情況?(啟發學生説出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

(2)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有什麼特點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並請學生代表回答,教師適時指導。)

3、總結規律、形成概念

通過學生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總結出:有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分數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數,請同學們再看一看什麼樣的分數可以化成有限小數?什麼樣的分數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啟發學生從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着手。 最後總結出: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數2和5,再無其它素因數,那麼這個分數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否則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例題2,請把下列小數化成分數,説説你是怎樣把小數化成分數的? 0.06,0.4,1.8,2.45,1.465, 歸納:(學生為主,教師點撥)

1、原來有幾位小數,就在1後面寫幾個零作分母。原來的小數去掉小數點作分子。

2、小數化成分數後,能約分的要約分。常用的因數是2和5。 對於小數如何化成分數的題目,課前瞭解到學生在小學時已學過把小數如何化成分數的方法,因而以學生練習為主,加以操練並鞏固,有錯誤的及時糾正。

4、學會運用,鞏固新知

例題3,將 ,0.54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今天學過的內容如何應用,是把小數化成分數好還是把分數化成小數比較大小好呢?最後回到今天剛開始的問題能解決嗎?哪個行星的直徑最大?可以通過什麼方法知道?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比較大小,開拓學生的思路。

反饋練習:

1、將下列小數化成分數:0.48、1.05、3.24 2、將下列分數化成小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將其保留三位小數)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分數與小數的互化的方法以及總結出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學會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為以後學習分數與小數的混合運算作準備.本課首先從問有哪九大行星入手並從數據中如何比較它們的大小,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注意,並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分數和小數互化的方法為出發點,調動學過的有關知識,讓學生親自參與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推理過程,體驗數學知識的聯繫,並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討論,從中發現能化成有限小數最簡分數的特點的規律,並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多個分數與小數的大小比較問題。

在學生參與了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推理過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後,重點放在總結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上,學生通過練習,歸納總結,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説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説,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有描寫春天的詩句“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兩個黃鸝鳴脆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有寫借明月而思鄉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等等;通過“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積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書湖陰先生壁》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a、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b、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c、通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通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a、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b、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二、説教學策略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説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説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師生對詩,創設詩韻課堂

因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為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

之後就導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通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四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地名詞的`比較模糊,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為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通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着通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着點擊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説一説,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書寫親情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為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覆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為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餘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鄉愁的詩句

通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餘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

我的説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7

大家好,我這一次説課的題目是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四個部分向大家説課。

1. 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説,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裏行間都洋溢着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閲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級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着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1)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通過書籍或網絡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導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 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着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説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着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説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 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着可以説: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 朗讀法

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好處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一是可以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口讀耳聽,口耳並用,增加了向大腦傳輸信息的渠道。二是一邊緩緩閲讀,一邊慢慢思考,將“讀”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加深對讀物的理解。三是聲情並茂,培養語感和情感。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經説過:讀書無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需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這句話深刻地説明了“質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語文教學的過程不是老師要告訴學生要學什麼,而是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要學什麼。這樣可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大程度的鍛鍊。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麼私塾裏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着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 前面已經説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

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説《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B. 我們常説:語文教育的兩個指向性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掌握適應社會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標和尋找到自身靈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標。讓受教育者在文學作品中窺視靈魂,從文學作品中體驗人生,從文學作品中豐富情感。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有人説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置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説課稿 篇8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 “ 殘疾”,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是一節閲讀課,閲讀課是每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本課具體涉及殘疾人鍾曉文的生活和中國盲童文學。

二.教學目標與要求

根據大綱“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和關於詞彙方面的要求,以及英語學科的語言特點,我確立本課的知識目標為兩點:一是要求學生掌握詞本單元課本最基本詞彙,二是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較好的理解,即瞭解殘疾人的生活和如何關心殘疾人。根據大綱“側重培養閲讀能力”的要求和高二學生閲讀能力的發展水平, 我確立的第一個能力目標為訓練學生的skimming 和scanning 兩種能力。第二個能力目標為發展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比較,分析和快速反應等能力。確立此目標的依據是英語教學大綱的“發展智力,提高思維,觀察,注意,記憶,想象,聯想等能力”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本課是一篇夾敍夾議的文章,閲讀容量正常,閲讀材料內容不難理解,文章通過具體事例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殘疾人除了身體殘疾外其他方面並不比正常人差;應讓他們接受教育,開發他們的潛力,為社會造福.

我在本課的教學處理上注重文章的閲讀理解,淡化詞彙和語法教學。在閲讀理解方面,我強調從輸入知識(即教師的教)到能力的輸出(即學生的用),通過這一過程,達到了擴大學生思維容量,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從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看,高二年級是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的重要階段。一般來説,他們比較擅長對記敍文的閲讀理解,閲讀速度快,正確率高,而夾敍夾議的文章則難一點。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指導學生閲讀時強調skimming和scanning這兩種技能,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他們的閲讀速度和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正確率。

四.教學方法與輔助手段

本課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兩個:情景交流法和多媒體教學。 現代的語言教學強調語言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的運用。在本課的教學環節中我搜集了一些歷史名人(殘疾人)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以及一些音像資料做成幻燈片,使他們在這個語言環境中瞭解這些名人。我這堂課最突出的教學方法還是多媒體教學,即通過展示軟件,達到講解的目的,突破難點。這樣,就把書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變為形象生動的圖片和動畫,使學生先獲得感性認識,然後才是理性的總結,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運用這種圖示法,學生就會從原來的從書本,從老師那裏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現在的主動,積極地探索知識,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改善了學習效果,突破了難點。

五.教學步驟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步驟。讀前部分提供了10 位名人的資料和圖片做遊戲來猜測他們是誰, 為學生做好情感上和知識上的準備。讓學生去發現自己身邊的殘疾人。談談他們是如何克服自己的困難並取得成就的。

閲讀部分首先給學生5個問題供學生閲讀時參考。內容涉及三個方面: 殘疾人鍾曉文;北京聯合大學開辦的一個特殊教育學院和中國盲童文學。文章通過具體事例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殘疾人除了身體殘疾外其他方面並不比正常人差;應讓他們接受教育,開發他們的潛力,為社會造福。引導學生懂得去尊重殘疾人,平等地去對待殘疾人。

讀後部分是在閲讀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誘導學生聯繫實際,拓展思維。 試題設計從表層引入深層,逐步引導學生了解殘疾人,關心殘疾人,增強為社會奉獻愛心,關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意識。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主要體現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