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品】説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7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説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説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本着“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快樂為主題”的宗旨,依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本課教材內容,圍繞五個學習領域,緊扣三個目標創設意境,給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讓每位學生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姿態,投入到學練中,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享受到在運動中做主人的快樂。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在學練中養成積極思考、勇於創新、主動參與的習慣,增強自信心,增進團體合作意識。

二、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二年級上冊內容,往返跑、接力跑是田徑運動中的跑項目,通過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下肢力量、協調性及靈敏性,選擇往返跑、接力跑作為本節課主教材,跑是鍛鍊身體的主要手段,也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人體基本活動能力之一。因此,往返跑、接力跑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也是水平一的重點教材之一,同時也是小學生十分喜歡的體育活動項目。

三、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都在8歲左右,加上體育課干擾因素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活潑好動,興趣難持久,依賴性強、自我約束能力差和運動技術較差的現象。但他們模仿能力強以及好奇心強,對體育活動有一種新鮮感,但對體育課的認識不足。所以,在體育課中比較易興奮,又容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對於説教過多、技術要求高的教學項目,因其理性思維還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興趣;相反,對於直觀的、易於模仿的感性思維的體育課比較喜歡,學習興趣較高。教師要抓住他們的特點,採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小朋友認識到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2)技能目標: 通過接力跑、往返跑發展學生的力量素質和奔跑能力,培養學生的協調性與節奏感。

(3)情感目標:通過遊戲活動使學生逐步感受到自身與集體的力量,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使之在遊戲中體驗體育的樂趣,體驗到成功與互助的樂趣。通過學生的分組自練、自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本課的重點:學生自己盡情的去模仿、創編動作

難點:插秧動作的模仿。

五、教學方法的運用

1、教法:

主題式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入境動情、明理知味,激發興趣,使學生在熱烈而緊張的“農忙”中體驗到濃郁的學習興趣,獲得最佳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採用遊戲,提高學生積極性。運用音樂伴奏,活躍課堂氣氛。

2、學法:本課在學法上主要採用了嘗試學習法、對比學習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自主練習,使學生動手、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相互交流,討論探究,再結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評價,激發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自主創新的意識。

六、教學過程

本課根據農村特色,選用主題式情景教學方法,用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在農村大環境的體驗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全課以圍繞“農忙”為核心,運用“去農村”——“插秧苗” ——“收割運糧”——“慶豐收”等情景,巧妙的把接力跑、往返跑結合本課的特點,時緊時放,體智結合,將體育技術的教學過程與模仿、創編情節發展融合貫通,環環緊扣,自然流暢。

1、 去農村

教師用簡練的語言引入本課的情境“今天老師帶大家去農村”,通過創設情景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

接着教師帶領學生們向農村田間地頭進發,沿途欣賞美景,模仿各種小動物動作,進行田間操練習和各種跑步練習,達到熱身效果。

2、 插秧苗

在插秧苗之前,讓學生説出插秧苗的情形或動作演示出來,(在這裏可能會有很多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教師應適當的引導,比如説:課本中《鋤禾》這首詩旁邊的畫等),教師指出動作比較好的學生加以指導和提示,然後利用插秧苗的動作做個接力遊戲。

略作休息,在這期間教師介紹對農作物進行管理的知識:除草、施肥、殺蟲等。;

3、收割運糧

等農作物“成熟”了,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模擬收割、運糧食等動作,並進行遊戲比賽。在這環節中學生通過遊戲、表演,體驗勞動的艱苦,分享與他人合作的快樂,激發關注社會生活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意識,引導學生要十分的愛惜糧食,珍惜糧食。

4、 慶豐收

(1)通過打保齡球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體驗豐收的喜悦,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分享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2)放音樂《扭秧歌》,要求學生圍成一個圓圈跟着教師跳,先由教師示範,學生模仿,教師在示範時要儘量的做出誇張的動作,這樣學生情趣才會被充分的激發起來。這樣安排舞蹈,目的在於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本課。

在每一個環節中老師都要用學生感興趣的生動的語言適時、適度的説出來,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的可親性,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他們更好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七、課堂教學效果預計

1、心理狀況預測:根據本課特點,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並能在練習中獲得愉悦的心理體驗和情感交流。

2、生理狀況預測:練習密度在45%左右,平均心率在125———135次/分左右,最高心率在150次/分左右。

八、教學器材

礦泉水瓶80個,錄音機一台,小籃球4個,黑板1個。

説課稿 篇2

《故宮博物院》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第十四課,是考查的重點篇目,文章原是一篇導遊詞,按照參觀故宮的順序開展講解,詳略得當的講解讓人印象深刻。

一、説教材

《故宮博物院》一篇典型的事物説明文,説明的對象是故宮。本文按照遊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並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故宮主要的建築及其佈局和功能。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對故宮佈局的基本瞭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去參觀故宮的熱情,感受傳統建築藝術的對稱之美。

二、説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説明文並不陌生,之前也積累了許多關於説明文的知識,但是八年級學生的空間概念不是很強,有很多學生沒有親自去過故宮,所以在理解這篇文章時還是存在一些難度,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瞭解故宮建築的佈局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過學習本文重點突出,詳略的得當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描寫複雜事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對傳統建築藝術的自豪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故宮建築的佈局和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詳略得當總分結合的寫作手法,並體會故宮的建築之美。

五、説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品讀感悟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將運用視頻導入,播放故宮博物院的視頻資料,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對於故宮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並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整體感知

首先,我通過“文中主要描寫的事物是什麼?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寫的?”這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去通讀全文,並找出答案。這時學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是由南向北依次去寫故宮的”(板書:南到北)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於文章的寫作思路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的這一句“從天安門往裏走,沿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和這一句“進了太和門,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通過這兩句中的“筆直”和“中心”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在寫作時,始終是在圍繞着“中軸線”去寫故宮的,(板書:中軸線)。

那麼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對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寫作方位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也為下面的深入研讀打下基礎。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我會提問學生“如果你去故宮你會選擇那些宮殿去參觀呢?”學生紛紛得出答案:大多是:太和殿、御花園等等,這時我會用質疑的語氣提問學生:“大家有沒有發現你們所選擇的參觀地點都是文中大段描寫的部分?”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在文中發現:作者並不是詳細介紹每一個宮殿的,而是有詳有略的,進一步培養學生去體會“詳略得當”這種寫法的好處是什麼?這時學生得出的答案是:對於太和殿和御花園的印象比較深。我順勢給出引導:在描寫這樣一個複雜事物的時候,如果面面俱到那麼肯定是無法寫出亮點來抓住讀者眼球的。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找出關於太和殿描寫他們所喜歡的句子,有的學生找到“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從龍口裏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着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着下面的寶座。”體會作者此時是站在什麼角度去寫故宮的呢?這時學生可以體會到:作者是在高處和低處去描寫的,同時我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站在遠處整體的總寫,從近處上詳細的分寫,將事物的整體和局部充分的展示於學生的面前。引導學生體會總分結合的寫作手法,能將複雜的事物並有重點的展現在讀者面前。隨即板書:總分結合。

(四)延伸作業

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這時我提問學生,故宮是在哪一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並適當的為學生補充一些關於故宮的知識,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課下繼續蒐集關於故宮的一些故事,明天上課的時候請同學上來分享,這樣的作業不僅體現了減負的理念,同時也能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這篇説明文的寫作思路是按照:由南向北,圍繞中軸線這一順序展開,我突出的把這兩個特點呈現在板書上,抓住了本文的主要特點;同時在對應的地方加上了文章的寫作的特點即:詳略得當和總分結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説課稿 篇3

背景分析:

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物質體子模型的啟蒙知識,對於學生從宏觀現象到微觀結構知識的過渡、認知,對於粒子模型知識、氣壓、物體的浮沉及熱脹冷縮知識的學習掌握起着重要的引領作用。文中涉及的“歸納方法”是找出各種原理和規律一個重要的邏輯推理方法。

內容分析:

本節的內容主要是認識物質的三態及區分、認識物質三態的性質。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求知慾強、交往需求增加,有虛榮心、喜歡刺激、富於幻想、模仿力強、有好勝心,但缺少分析判別能力。

根據上面的分析及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對本節課的內容分成六個活動模塊來達成七個教學目標。完成兩個學習重點和兩個學習難點突破。

學習目標:

1 通過學習活動知道物質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2 通過學生活動了解物質三種狀態的共同性質。

3 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正確分辨物質的三種狀態。

4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能根據一定的實驗現象總結歸納物質的性質。

5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尊重科學事實的精神,學會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規律。

6 通過探究活動鼓勵學生設計實施實驗,在得到研究結果中體驗成功, 得到成就感。

7 通過探究活動鍛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在團隊合作中增進學習的樂趣,體驗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必要性。

學習重、難點:

重點:

知道物質有三種狀態,並且學會基本的分辨。

知道物質三種狀態的性質。

難點:

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總結物質的性質。

設計並實施相關實驗,得到固體的性質。

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

首現我運用國產一部經典動畫片《雪孩子》作為本節課的引入,利用六年級學生的特點,將學生的注意力儘可能快的的導入到本節課的學習氛圍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通過幾個問題的設置將本節課的第一模塊知識“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存在三種狀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同時根據影片中雪人和小兔間的友情,將同學間、朋友間友情的可貴滲透入教學中,使同學間合作精神、同學間的互幫互助精神加以放大,使學生能有更深刻認識。並通過活動二讓學生學會初步區分物質三態的方法,進一步的使學生能認識物質有三態 。其次通過活動三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氣體的性質並初步掌握“歸納方法”的運用,領會“歸納方法”的要領(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概念、一般原理和規律。為什麼要對大量同類事實進得觀察和比較的原因。)再通過活動四的學習更進一步認識和掌握“歸納方法”的要領。認識到液體的性質, 在活動五中我通過問題“通過對氣體和液體的性質學習,大家對於物質的最後一種狀態——固態的性質有什麼思考呢?”讓學生思考並推測固體的性質,得到一個固體性質的假設。然後讓學生通過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驗的實施來驗證他們的假設,從而獲得證據來讓證明他們的假設是否成立。在整個過程中要使學生能掌握正確的科學的探究方法,認識到每一條理論的得出是無數的證據作為支撐的。最後通過活動六回顧整節課同學們所學到的知識。同時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互幫互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從一個小狗活動的實例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圓的面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的周長,弧長等有關概念、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學好本節課,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和有關計算,為學生今後學習和圓有關的圖形的面積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面積的推導過程中,潛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二、目標分析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能力為重,同時也要強化應用意識,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而預備年級的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備,所以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瞭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⑵幫助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了解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實例引入,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數學天地,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

難點:在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對圓的無限平均分割,“弧長”無限的接近“線段”的理解以及將圓轉化為長方形時,長方形的長是圓的周長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針對剛邁入初中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悦,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2、學法指導

通過實例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展示數學的魅力,結合一定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與趣味性,騰出足夠的時空和自由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1、複習(1)長方形面積公式

(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法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面積來解決。

2、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一隻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1米的繩子栓在草地上,問小狗能夠活動的範圍有多大?

問題:1、小狗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圓的面積呢?

3、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引導:

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那麼圓的面積是否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來解決呢?

(2)實驗操作:

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圓分給各小組(前後四人為一組)。請同學們試試看,是否可以將圓轉化成為長方形。

(3)動畫展示:略

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叫蔡秋治。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水平一,二年級的跳躍教材——立定跳遠。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談談。

一、説教材

跳躍是人體活動基本能力之一,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深受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歡。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原有跳躍能力的基礎上,來學習立定跳遠,這樣會更有效地發展雙腿蹬地力量和彈跳力,上下肢協調配合。立定跳遠主要是使學生掌握雙腳蹬地躍起,向遠處跳出,並能雙腳落地的方法。

為了孩子們能在一個歡快的環境中學習,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小白兔跳過河”和“小青蛙跳荷葉”間接地學習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跳躍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所以我又選擇了遊戲“小青蛙捉害蟲”作為補充教材,讓學生在有趣的遊戲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教育,學會保護青蛙,保護有益的動物。

根據新課標中五個學習領域的要求,結合本課教材,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三個教學目標。

參與目標: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積極投入學練中。

技能目標:通過模仿小白兔和小青蛙跳躍動作,初步掌握雙腳蹬地躍起向遠處跳出,並能雙腳落地的方法,從而初步瞭解立定跳遠技術動作。發展學生跳躍能力,培養學生運動興趣。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敢、果斷的意志,在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交往與合作精神,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説學情

有人説:一節好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本次課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模仿力強,好奇心強,自我表現慾望更強,但自我控制和約束能力較差,所以,想要整節課學生精神飽滿、持久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就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情境中練,以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雙腳起跳雙腳同時落地。上下肢協調配合,雙腳輕巧落地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説教學方法

為了能夠突破本課的重難點,達到所設計的教學目標。

1、教法:

在教法上,我首先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其次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老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讓學生在練習中解決問題。鼓勵學得好的學生,當任小老師,指導其他同學。再次採用了循序漸進教學法,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斷地挑戰難度,挑戰自我。最後採用比賽教學法,學生進行遊戲比賽,表現出良好的交往與合作精神,體驗成功的樂趣。

2、學法:

在學法上,我首先採用了嘗試學習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想象嘗試跳躍動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次採用對比學習法,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互相比較,互相評價,使自己不甘落後於他人。最後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互相合作配合,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共同討論悟出動作要領,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學習態度。

五、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分四個環節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情境導入,愉悦熱身。

通過老師語言激勵,將學生帶入“郊遊”的情境,在音樂的伴隨下,學生展開想象,和老師一起做《運動模仿操》,充分活動身體的各個關節。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想營造一個生動學習情境,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了熱身的效果,為下一步學習新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個環節:掌握技能,育心增體。

老師繼續描述“郊遊”情境,在語言激勵與引導下,學生首先自由體驗小動物的跳躍動作,接着模仿“小白兔跳過河”,學生自主地挑戰跳過不同遠度的“河”,比一比誰最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巡視指導示範,然後再次模仿“小青蛙跳荷葉”, 兩人合作跳,多人或小組合作跳,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老師鼓勵學生利用“荷葉”擺放不同的花樣進行練習,增加學習的趣味和練習的難度,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老師及時地展示立定跳遠圖片,使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瞭解技術動作。

為什麼要設計模仿小白兔和小青蛙跳呢?目的就是想創設教學情境,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練習中,老師提出疑問:怎樣跳才能又遠又輕?學生積極練習,合作探究,共同解疑,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學得好的同學,當任小老師,指導其他同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助人為樂的精神。

第三個環節:鞏固知識,體驗樂趣。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遊戲《小青蛙捉害蟲》,試圖想讓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的階段,使孩子們享受更多的快樂。

之所以這樣設計,目的是想讓學生不僅在遊戲中鞏固練習,還能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敢、果斷的意志,在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交往與合作精神。

第四個環節:穩定情緒,恢復身心。

在老師的帶領下,伴隨着音樂,一起做放鬆操。其目的是想能使學生消除疲勞,放鬆心身,以最佳的狀態進入下堂課的學習。

對於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及學生的表現,在課的最後我進行小結,好讓學生加深認識已學的知識。

六、教學準備

根據本節課設計的要求,需要準備的器材有如下:

平地1塊 、錄音機1台 、“荷葉”42片、“害蟲”40只 、頭飾41個 、圖片若干張等 。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槐鄉的孩子》。

1.首先我先來説一説教材。《槐鄉的孩子》是小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該單元以“快樂的童年生活”為主題來展開的。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純樸勤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採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快樂,他們的童年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而充實。課文語言樸實、輕快,文中濃濃的鄉土氣息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在作者筆下,本來是辛苦的勞動,卻變得輕鬆而快樂。

2.接下來説説本課的教學目標。那麼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再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第一是知識與技能目標。要求學生能正確認讀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並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要求學生讀懂課文,體會一些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第三是情感與價值觀目標。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

3.再來説説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由於本課與學生生活實際較為接近,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槐鄉的風土人情及槐鄉孩子勤勞淳樸、吃苦耐勞的品格。

因為學生對字句理解的欠缺,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精妙,品析語言的魅力。

現在來説説我的教學過程。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第一個環節是導入新課。我將採用激趣揭題,質疑定標的方法來進入新課。“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然後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所以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這個單元的課文裏出現過不少的花,有絨球花和太陽花,有蒲公英花,那麼你們見過槐樹的花嗎?它是可愛的還是美麗的呢?那麼今天我們就跟隨一羣槐鄉的孩子去看看那神祕的槐花好不好?此導語以教師引導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第二個環節是落實基礎,整體感知課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問題可以是對課題的提出的:槐鄉的槐花是怎麼樣的?有什麼作用?那是羣怎麼樣的孩子?也可以是對課文內容提出的: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我們從裏面可以學到什麼?在自讀過程中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在學生結束自讀後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示範讀,例如課題裏的“槐”“耷”“縷”,還有一些多音字“磨”“載”“塞”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既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同時我也會要求學生邊自讀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整體感知課文。這種勾畫圈點法可以幫助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而對重點語段,我會進行示範讀,讓他們更容易體會其中感情。

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第三個環節是研讀賞析,精讀感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我決定以小黑板出示問題1,問題2,然後請學生分組討論。 問題1是: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表現在哪些方面?問題2是:哪些語段向我們介紹了槐鄉孩子一天的生活?而具體寫槐鄉孩子採摘槐米經過的又是哪個自然段?

問題1,問題2的設置一脈相承,這裏涉及到的學法有討論法,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有感而發;另一種學法就是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提高。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第四個環節是拓展延伸。

設置這個環節的好處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部分學生欠缺相當的口頭表達能力。那麼這個環節我們可以藉助討論法來進行延伸。討論法很重要,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所以我將會要求學生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裏?也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這樣的延伸可以有兩種形式:快樂寫話卡,通過對槐鄉孩子勞動情形的多次誦讀,我們認識了槐米,認識了槐鄉的孩子。説説看,你看到了一個個怎樣的槐鄉孩子?你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説嗎?( )的槐鄉孩子,我真想對説:“( )”。

也可以是説説心裏話:你想做槐鄉的孩子嗎?為什麼?小組討論,指名回答,暢所欲言。

第五個環節是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要學生去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説槐鄉的孩子,從小就和槐樹結成了伴。槐鄉的孩子是離不開槐樹,就像海邊的娃娃離不開大海,山裏的孩子離不開石頭。

槐花飄香的五月,是孩子們滿意的季節,他們幸福快樂;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們勤勞善良、自立自強的品格。

最後一個環節是佈置作業。我認為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所以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1、摘抄好詞佳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同步練習《紙船印象》

最後我來説説板書設計。

眾所周知,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要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所以我的板書設計結合課文,簡單明瞭的概括着本課的要點。槐鄉的孩子

4、槐鄉的孩子

八月 黎明

早起出發:勤勞

採摘槐米:合作採摘(男孩——削女孩——撿)

滿載而歸(快樂的歌聲)

勤勞懂事,分擔父母的辛勞

副板書: 槐鄉的孩子 可愛 吃苦耐勞,有很強的自立精神

以苦為樂,快樂的歌聲、甜蜜的微笑

(可簡化成寫在黑板兩邊的詞:勤勞、懂事、辛苦、快樂……)

採摘槐米:早起出發,合作採摘,滿載而歸

以上,就是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7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夜書所見》。現在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設計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特色幾方面闡明我的教學思路。

首先我説説對教材的理解: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根據我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目標:1會認兩個生字 蕭、梧,會寫兩個生字 促、深,讀準一個多音字 挑( )。2 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 俗話説:牽牛要牽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難點,這課的重難點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念是先導,基於以上目標我説説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現代古詩教學注重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聯繫兒童的生活體驗,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滲透對比閲讀,體會詩中有詩,激發讀詩的熱情。

對於教學過程我是這樣預設的:

一 、課前活動,接近文本大量背誦學過的古詩。

提醒古詩的節奏與感情可以適時誇張。 這是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及聯繫以前的古詩激起學古詩的熱情。

二、引題,走入文本,準確地朗讀古詩

A 出示詩題,讀題,説題目的意思。(要求讀得整齊,響亮)題目中的書是什麼意思?(古代用書解釋為寫)作者寫了什麼內容?

B 出示詩歌,自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生字多讀幾遍。

C 誰願意來露一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大家評議;字音讀準了嗎?再讀,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請同學標上拼音,把字帶到詩句裏讀。 還有兩個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翹舌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這是滲透《課標》第二學段目標中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表現的機會。

D 指名三讀古詩,全班齊讀古詩。這是讓學生充分的讀書,讓學生正確流利的讀通古詩。

三、 深入文本,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A 詩人夜晚所看見了什麼?(快速找出來)梧葉 燈 兒童捉蟋蟀

B 你從哪句看出兒童在捉蟋蟀?(知有兒童挑促織) 你怎麼知道促織是蟋蟀?因為詩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項註釋,藉助註釋知道的。對,註釋是學習古詩的好幫手。現在開始我們要善於利用註釋學習古詩。

這是培養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文的大意的習慣。

C 作者是怎麼看到兒童的?(因為看到了燈)原來是孩子在捉蟋蟀。你們捉過蟋蟀嗎?捉蟋蟀有趣嗎?聯繫現實生活,體會兒童的快樂,有趣。表情朗讀詩句,(這一環節是滲透《課標》中提到的在讀中積極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審美體驗。)聽你們一讀勾起了老師的童心,老師也讀一讀好嗎?提個條件:閉上小眼睛,邊聽邊想象畫面,好象看到了什麼?(兒童捉蟋蟀)

D 捉蟋蟀這麼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節是?(秋天)適當表揚:同學們有一雙慧眼,那我們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讀出秋天的句子,你們見過梧葉嗎?(對比想象學校的梧桐)秋天的梧葉變黃了變幹了。

E秋風吹落梧葉,讓我們感覺到秋天的寒意,冷。我們一起捧起書讀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這裏利用語言,實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激起讀書的熱情。

江上的秋風,蕭蕭的梧葉,牽動了一個人的情懷(詩人),有一個詞,你發現了嗎(動客情),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這個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詩

人葉紹翁(講小故事,簡介作者)。江上的秋風,蕭蕭的梧葉會牽動詩人想起什麼?(親人,家鄉)就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就在詩人想家的時候,看到兒童捉蟋蟀會想到什麼?(兒時的夥伴在哪,家鄉也有兒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麼快樂啊,無憂無濾,可我孤單一人)思鄉之情就更濃了,更深了。我們來把濃濃思鄉情深深的讀一讀。

四 挖掘文本,誦讀詩歌,昇華情感

背誦古詩(齊背,分組比賽背,)注意字音。

這也是落實課標的第二學段的古詩學習目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説課稿 篇8

一、説課標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實例説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課標解讀:

本節主要目的是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讓學生分析出大牧場放牧業和畜牧業的的形成原因、特點和區位因素,讓學生理解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但是科技、交通等人文條件越來越明顯地可以改變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二、説教材

● 首先談一下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在前面學習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和“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之後,學習這節課。本節與上一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在內容的安排上是並列關係。從宏觀上看,本節既是《農業的區位選擇》的加深和昇華,又是與上節知識的對比和參照。

2.“乳畜業”在老教材中是以小字展示的。在新教材中,本節與“大牧場放牧業”並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另外,我認為,這種農業類型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讓同學們學習瞭解,是很有必要的。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種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佈。

2.通過學習大牧場放牧業,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場放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專業化、經濟效益等方面的特點。

4.瞭解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利用地圖、數據表格、文字等資料,學會歸納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區位條件。

2.把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人類必須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人地和諧”。

2.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等人文條件越來越明顯地可以改變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1.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2.利用圖表資料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能力。

教學難點:

西歐乳畜業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的比較。

●設置重難點的依據:在地理學中,區域差異是絕對的。讓學生學會分析農業也分佈的區位因素,對農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比較,突出差異,讓學生理解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實現人地和諧,對學生來説有難度。

三、説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運用談話法、啟發引導教學法和誘思探究教學法相結合。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分析、討論並給予總結與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在學生分析過程中遇到難題的時候,注重對學習方法的引導和點撥。要求學生在上課時主動探究,自主得出結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建立知識體系。

四、説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於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原因,人們並不從事種植業, 那麼他們到底從事哪一種農業勞動呢?

下面我們先看一組圖片,請大家認真觀看,圖片裏反映的是什麼農業類型。

教師提問:以上圖片內容反映了什麼農業類型?

生:畜牧業。

師:很好。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我們就將認識兩種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

教學過程

● 大牧場放牧業

(談話法)和學生一起分析新疆、內蒙古發展畜牧業的原因(乾旱、半乾旱的氣候,地廣人稀、草場質量好等)提出懸念:這些地方為什麼沒有發展成大牧場畜牧業呢?

(過渡) 什麼是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裏?有什麼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麼呢?

講述: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佈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將這些國家落實在地圖上,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師:上述國家在放牧牲畜的種類上有什麼差別呢?

生: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

請大家閲讀案例4回答以下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

提問: 1、為什麼這些國家可以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呢?

2、大牧場放牧業有什麼特點?

3、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麼?

P52(讓學生思考、分析)

1. 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例子,歸納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條件。

2.大牧場入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經濟效益、科技應用等方面有什麼特點?

●挖掘教材:

①比較阿根廷牧牛業和澳大利亞牧羊業在這些方面的相同點 (結合課本46頁)

②探究:學過政治,我們都知道,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總根源是殖民侵略。分析:殖民統治的利與弊。

(重在引導,組織辯論)——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3、 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剛開始我們已經談到了內蒙古、新疆等地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越條件,這些地方可以發展成為大牧場放牧業嗎?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提出你的建議)(讓學生自由發言)——前後呼應

● 乳畜業

1、緊扣概念,讓學生理解乳畜業是屬於市場指向型。

2、通過自學弄清楚乳畜業為什麼必須要接近市場?(因為乳畜業的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是牛奶及製品。產品不耐儲藏,且運輸不方便)

3、乳畜業應該佈局的位置和生產經營的特點:大城市周邊以生產牛奶為主,離城市較遠的地區以生產乳製品為主。

探究:內蒙古、新疆等地的畜牧業,能不能發展成乳畜業?為什麼?

4、(自主學習)弄清乳畜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出示世界地圖,將這些國家落實是地圖上。

5、分析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

(1)展示圖3.19和圖3.20 表3.1(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引導和點撥)

西歐地形平坦,多平原;氣候温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這種氣候適宜發展奶牛飼養業,形成了歐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隨着經濟發展,歐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類消費需求大。

6、把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區位條件,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一比較。

(表格見教案)(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7.最後通過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以“基塘”農業為主的問題拓展,教會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既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理解,也使學生進一步意識到學地理的重要性。

● 課堂小結

● 作業佈置

五、板書設計

一、大牧場放牧業

(1)主要分佈地區

(2)主要農產品

(3)區位條件

(4)主要生產特點

二、乳畜業

(1)主要分佈地區

(2)主要農產品

(3)區位條件

(4)主要生產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