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印度》地理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4W

導語:印度位於北半球,屬於南亞次大陸,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為鄰,東與緬甸和孟加拉毗連,南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東南頻臨孟加拉灣,西南面臨阿拉伯海,南連印度洋,北依喜馬拉雅山脈,為亞、歐、非和大洋洲海上交通樞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印度》説課稿以及相關的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印度》地理説課稿

【一】《印度》地理説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和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人地關係。

據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温、降水統計圖説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為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用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學過程

首先是前提測評:複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着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説説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禦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禦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麼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後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裏又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麼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P38頁的表,以説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也是季風氣候,我國也同樣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鑑經驗。

師生小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季節變化大。季風活動不穩定,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轉承:印度的農業

1.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人口眾多,使得印度在20世紀上半葉糧食生產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20世紀60年代後,印度的糧食生產由不能自足到自給有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麼原因使糧食生產有這麼大變化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板書)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後,我通過啟發式提問,安排瞭如下一系列小組討論活動。

1.讀資料“綠色革命”,説説它有什麼意義?它對我們的家鄉農業生產有什麼啟發?

2.通過對比印度水稻和小麥分佈圖與地形圖和年降水量分佈圖,説説水稻和小麥分佈與地形、降水量有什麼關係?(通過展示師生共同總結。)

3.接着通過討論棉花、黃麻、茶葉的分佈與地形、降水量的關係。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組,請每一組同學討論一種農作物的分佈與地形、降水的關係。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結果。

4.看資料剪輯“飲食習慣”,想一想:為什麼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飲食有這麼大的差異?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麪食。北方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東部和南方沿海地區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兩類,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點就是糊狀菜居多,而且還加以各種色素,因此常有黃的湯,綠的糊,紅的泥。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是很難習慣的。此外,無論在家庭還是餐館,印度人認為生水是最好的飲料(建議最好煮沸),餐桌上總會有一杯涼水。

課堂總結

印度和我國都是人口眾多、歷史悠久、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壓力大,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但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樣樣都落後的,大力發展科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高科技產品的國際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請大家預習“發展中的工業”。

【二】《巴西》地理説課稿

一、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説學生

巴西是足球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説並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誌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説教法

1.教學方法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閲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採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着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

四、説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繫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説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

1、瞭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瞭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瞭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係。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係。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盃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後,介紹胡錦濤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鐘,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儘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準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活動中,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託: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並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採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採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