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印度》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7W

各位老師: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印度》説課稿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印度。

先來説説教材

印度這節課,學科特點突出、理論性強、重點、難點還比較集中。教材中的四個模塊(展示課件)比較側重於展現印度的現代人文地理特徵。安排了各種圖形13幅,4處活動練習和1個閲讀材料,意在讓學生運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等自然特徵(展示課件),分析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基本原理(展示課件)。強調了糧食生產與人口、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展示課件),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地的關係(展示課件),突出了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這些內容的安排,也為高中地理教學中,“影響農(工)業佈局的因素”奠定了基礎。

中學階段,學生學到的第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日本,而印度的古代文明多姿多彩,現代經濟發展也備受注目。印度是發展中國家中,發展的比較快的國家之一,也是中考、高考要求掌握的國家之一。在學習了日本之後,對印度的分析,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徵,還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亞洲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這一部分,可以理解為對前一章內容的延伸和補充。印度又是我國的鄰國,並且與我國有着太多相似之處。瞭解她,對了解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出路,及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然後看看目標

(展示課件)在《認識國家》這一部分,課標總的要求有九條。其中,有五條在《印度》一課中可以落實。(課件展示具體內容)

據此要求,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我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三點一線”。即:“知識點、能力點、情感點”,那麼這一主線就是“印度突出的地理特徵”。(課件展示具體內容)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熱點問題是(課件顯示具體內容):

接着説説教法、學法

教法學法的設計要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新理念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督促者。“教”的功夫主要體現在一個“導”字上,或指導,或啟導,或引導,或疏導。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各種學習方法,處理好“魚”與“漁”的關係。(教就是為了不教!)教法學法的設計,要結合教材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總結歸納的能力等。既保障教學不偏離教學目標,又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發現探究、合作交流中實踐新理念倡導的學習方式。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運用了圖表分析法、總結歸納法、角色扮演法、談話法、鞏固複習法、講解法等,立足於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變,巧妙探究情景和方式,通過“圖片音樂欣賞”、“我來問,你來答”、“課堂論壇”、“挑戰自我”、“知識拾貝”等活動,讓學生在“看”“聽”“説”“議”“想”“練”中,達到眼動、耳動、口動、情動、腦動、心動。

最後請看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好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台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這節課,我從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入手。“搖頭yes點頭no”!(展示課件)學生們會很好奇地問:“哪兒有這樣的怪事兒呢? ”這種怪事就發生在印度。(展示課件:第三節 印度)然後,播放音樂和圖片,讓學生談談對印度的初步印象。(展示課件:伴隨印度音樂顯示一組圖片)用奇怪的現象、獨特的音樂和典型的圖片吸引住學生,對印度形成初步的感知。

進入新課的第一個標題 “世界人口大國”。這一部分的內容比較簡單,在學習過《世界的人口和居民》之後,根據材料説出印度的人口特徵對學生來講並不是難事,學生自己來總結,能鍛鍊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比老師直接告知結論更好。為了幫助學生對人口特徵的分析,我展示出了四幅圖(展示課件)①是課本上活動中的圖形,②想讓學生有個想象的認知,③對原圖進行了加工,④是我特意改造的。通過它們(指圖)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印度的人口有什麼特點?”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生小結。(展示課件)印度人口多,居世界第二位,增長速度快 。

隨後,出示“印度部分資源、產品和人均佔有量”表格。處理書本上36頁活動4的內容。為使學生對這些數據有更清晰的認識,我特意在表格中又加上了幾個數據。(展示課件)設問:從這些數據中,你能看出什麼?通過學生的回答,師生共同小結:印度一些主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對資源和環境都有很大的壓力。

在大家的印象裏,印度是一個比較貧困窮的國家。通過對錶格中數字的對比分析,就有學生產生疑問:印度這麼多人,它的糧食夠不夠吃?這時老師話鋒一轉,:“印度的糧食不僅夠吃,而且還有剩餘!甚至還能出口!這其中有什麼奧祕呢?”此處設下懸念,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也為下一個環節“課堂論壇”作了鋪墊。

關於印度的自然環境,課本中雖沒有列出大標題,但安排有活動。而糧食自給有餘和水旱災害頻繁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又具有明顯的學科特徵。如果依照書本上的順序,按部就班的教學,會顯得知識點零碎,缺乏整體性和關聯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忠告我們:“死氣沉沉、漫不經心地講述教材,必然使孩子們感到沮喪。”而且新課程也要求,教學目標要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所以,搭建一個適合學生探究的平台,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就很有必要。分析教材不難發現,印度的位置、地形、氣候、災害、主要農作物及其分佈等多個特徵,都可以與糧食生產關係建立相關聯繫,以這個問題為載體,我設計的這個平台就是——“課堂論壇”。(展示課件——問題)

為了使學生具備探究這一問題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課堂論壇”之前我插入了一個小活動——“我來問,你來答”。(展示課件)採用這種形式,是因為:一、這部分內容理解性不是很強,二、學生已經具備了讀圖、識圖能力,三、也能增強師生互動。既能讓學生認識印度的基本環境,也為突破本課的.重、難點掃清了障礙。

圍繞“糧食生產”這個中心,以“糧食生產所需要的條件”為基本點,我在“課堂論壇”中安排了(展示課件)四個角色——“自然條件考察隊員” “種田能手” “農業技術員” “政府官員”,把學生分組並提出活動的要求。然後,各組根據課外蒐集的資料和老師提供的素材,(課件展示出學生討論的材料)有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探究。“自然條件考察隊員”分析認識印度的自然條件及對農業的影響。“種田能手”分析印度主要的農作物的種類、分佈以及作物分佈與降水的關係。“農業技術員”分析提高糧食生產的辦法,也就是“綠色革命”的問題。“政府官員”探討糧食生產所面臨的壓力以及解決辦法。可以解決人口政策和水利工程措施。老師對各組予以點撥指導,學生對結論達成共識後,選派出代表進行彙報。教師呢,一定要對學生陳述的問題和要點加以肯定和説明,根據情況,給與補充強調。尤其是對“影響印度的西南季風”這一難點問題,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特別予以強調、解釋分析和概括總結,以突破這一難點。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有參與的積極性,加上設計的問題有可參與性、可探討性,所以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們學會了合作、交流和表達,也鍛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展示出知識結構,讓學生對這一塊的內容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展示課件:小結的內容)其實也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小結。這是一個必不可缺的過程,因為,前面學生活動的內容相對獨立,但是活動內容又相互影響。教師的小結,能幫助學生理順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讓學生認清地理要素之間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構建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

“發展中的工業”這一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我採用讓學生自學的方法。(展示課件)結合自學內容,設計第四個活動——挑戰自我。(展示課件)把剛才學生自學的問題以智慧小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展示小屋問題)由其自由選擇,並回答問題,使學生在 “學中樂,樂中學”,使他們的表現欲和成就感得到滿足,也讓更多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通過“智慧小屋”學生們瞭解到:印度的資源豐富,它的工業主要分佈在原料和燃料產地。我在這裏又特意提到,日本的工業因礦產資源貧乏,主要分佈在沿海地區,讓學生對前後所學的知識進行對比,認識到國家間經濟發展的差異。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開放性和生成性,教材中的印度與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的與印度相關的知識會有一定的距離。為使學生了解一些課本以外的知識,又設計了第五個活動——“知識拾貝”,讓學生談談從報紙雜誌或其它媒體上了解到的印度。這一環節,使一些學生張揚了個性,展示了才華。讓學生們知道生活中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並倡導大家要能通過課外閲讀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生活。實現新課程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的目標。

活動結束後,對這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顯示板書,讓學生看到這節課的脈絡和主幹(展示課件)。認識一個國家,有其最基本的概況,還有其最突出的特徵。教材設計的幾個國家中,雖沒一個國家的特點都有側重。印度這一部分表現的主要內容就是人口、災害、工農業發展這幾個內容。所以總結和板書突出強調這幾個知識點,並簡單體現它們之間的聯繫。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

最後,用課堂練習檢驗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效果。(展示課件)

為使學生具有“他為我用”的思想,增強學生主人翁責任感教育和愛國主義的情感。設計了這個課外探究題(展示課件)

總而言之,這節課的設計思想就是,從國家地理教學的套路模式中走出來,在多樣的探究活動中完成了教學目標。讓學生全方位的“動”起來!眼動、耳動、口動、情動、腦動、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