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4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4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我執教的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平移與平行》,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平移又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藉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感知平行線的特徵。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位置關係;學會用三角尺畫平行線。

2、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與聯繫實際的意識和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3、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瞭解平行線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線的實例。

教學重點是:認識平行線的特點。

教學難點是:會用三角板畫平行線。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五個環節,首先通過“看一看”讓學生觀察雙槓發現平行線的特徵,學生已經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通過“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過程,平行是結果。巧妙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平移鉛筆的這個動作裏就產生了平行!繼此,學生也能充分體驗平行線的本質特徵:距離處處相等,並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再通過實際操作“試一試”“折一折”,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行線的特徵;通過後面的:“畫一畫”讓學生學會畫平行線,達到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説一説”知道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滲透新課程理念,大膽開放自主探索空間,實現數學學習的“再創造”。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課堂教學過程

· 一、 創設情境,架起新知與舊知的橋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新課導入時,讓學生觀察雙槓的兩根槓有什麼特點再平移鉛筆、從中使學生抽象出平行線的特點和它與平移的關係,不僅架起了新知與舊知的橋樑,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更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激發了他們主動的探索慾望。

二、強化動手實踐,拓寬探究空間。

《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必須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例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原有平移知識觀察平移鉛筆,從中發現平移與平行關係。再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折一折” “畫一畫”“説一説”的實踐活動,經歷從具體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內化平行與平移關係和平行的特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探究性和創造性,而且體驗到自已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自已的觀察和探索,自主發現、合理建構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畫法過程中,我並沒有直接地講授畫法,而是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先獨立嘗試,發現問題後,引導學生自已來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了問題研究的整個過程,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設計的課是《圖形的平移》,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蘇教版第八冊第64——65頁的相關內容。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以前初步認識和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現象,通過聯繫生活經驗,在觀察與操作活動中體會平移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連續平移兩次。這是一個平移知識的昇華過程。為今後學習更復雜的平移知識打下了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1、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連續平移兩次。

2、通過學生操作和多媒體演示增強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更充分的感受觀察、操作、實驗、探索等活動本身的獨特價值,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

3、結合知識的教學,並進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説教學重點:

在方格紙上能將圖形按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平移的距離。

四、教法與學法:

四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是通過學生操作和多媒體演示增強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2、創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電腦輔助教學和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五、教學程序。

考慮到本節課是幾何前後知識的重要紐帶,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抽象邏輯思維較差,還是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所以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的網絡環境為多媒體教室、讓學生理解平移的過程,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本課使用多媒體,設計時主要想突破以下幾個問題:

1、創設情景,初步感受運動的現象。

以奧運會為話題,以五環的製作為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況下,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巧妙地演示五環平移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慾望油然而生。

2、突破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方格紙上能將圖形按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平移的距離。在平移小亭子的圖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觀察、操作、探索來獲取知識。教學時,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操作、探索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然後小組選代表彙報,將平移好的圖形放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給大家看。並讓學生説一説平移的方法以及在平移過程中應注意什麼問題。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平移過程,首先在小亭子的圖上取一些特殊的點(三角形的頂點和正方形的頂點)將這些點向下分別平移4格,然後再向右平移6格。方法二:電腦演示將小亭子的圖先向又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在這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我考慮到平移本身是運動狀態的,怎樣讓學生由靜止的空間觀念向這一動態的空間觀念轉變。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動態空間。使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把它作為獲取知識的工具,改變傳統的數學模式,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在這裏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了思維的空間。不僅突破了重點,而且分擔了難點。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小船圖和小燈圖)讓學生判斷小船和小燈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由於多媒體的引入,把原本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增強了學生的理解程度,所以學起來比較輕鬆

(2)活動操作,進一步體驗

①請同學們拿出帶有方格和圖形的圖紙開始操作。

②學生彙報(請把你平移好的圖形放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給大家看。)

(3) 拓展應用,樂中求實。

課件出示點線面的練習和完捉迷藏的遊戲。在這裏我用了一個超級連接目的有二:其一,實現了資源共享。其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情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慾望。在活動中加深對平移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並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在評價他人和接受他人評價的過程中就是一種帶有批判性的發展,讓學生“願説”,“敢説”,“會説”,讓他們在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裏,交流合作。

(4)生活中的平移。

説一説,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平移現象?素材提供平移運動方式。現實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是學習數學的載體,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

(四)實踐應用:

(出示課件) 用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教材,再走出教材,感受數學的神奇。“你們聽説過大樓搬家嗎?”引導學生把平移與與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聯繫了起來。學生對此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紛紛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已經遠遠超出了課本的範疇,這時我放了一段上海音樂廳平移的錄象,同學們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數學是這麼的神奇!在這裏,多媒體的運用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至此,課件設計的初衷,創設情景——突破重難點—— 解決問題—— 拓展應用——實踐應用五個任務就算完成了,這也是設計時個人的一些想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第四單元觀察物體“我説你搭”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我説你搭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位置關係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而且又為以後學習有關幾何圖形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説教材重點和難點。

1、正確辨認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2、根據空間想象能力準確把指令轉化成立體圖形。

 二、説教學目標

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搭立體圖形的操作過程,體會必須根據立體圖形的正面、上面和側面(左面或右面)的形狀特徵,才能確定所搭的立體圖形。結合搭立體圖形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搭立體圖形某一面(如正面)的形狀,所搭的立體圖形是不唯一的。

2、在搭立體圖形和觀察立體圖形的活動中,逐步發展空間觀念以及觀察和操作能力。

3、讓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同學之間合作的習慣。。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四年級學生心理、認知規律等特點,本節課準備主要採用觀察法和動手法進行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説教具準備

根據教學需要,本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多媒體、學具:每個同學準備3個正方體。

學生在根據指令搭物體時,是通過指令想象物體可能的形狀,並根據指令進行逐個排除,最終搭出對方所描述的立體圖形。這種集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於一體的具體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還發展了他們的空間想象、合情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

上課之初,通過提問“你們喜歡玩積木嗎?你們都用積木做過哪些遊戲?”這樣的問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

第二層:按照指令,搭建物體。

在第一個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笑笑的3次指令搭建物體。第一次指令發出後,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遊戲中教師要重視對交流的組織,可以讓學生談談他們想到了什麼,並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把可能的想全。這個過程也是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的培養與建立。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小組活動,讓每名學生都有表達和操作的機會。遊戲過程中,我會進行適當的提問加以點撥,例如發令的同學怎樣發出指令有利於同伴準確搭出圖形?學生在活動中初步體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正方體位置的好處;又如,搭積木的同學如何利用指令搭出圖形?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推理在解決問題時的作用。這些都有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在此基礎上,組織同桌間的遊戲。一個學生髮出指令,另一個學生搭建立體圖形,然後互換。活動過程中,我會適時幫助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並鼓勵學生通過儘可能少的指令,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同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演示,交流的過程也就是活動經驗的提煉培養過程。

在第二個活動中,讓學生先獨立想象,再交流第三塊積木可能的位置。交流後,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在操作驗證中積累活動經驗,同時也為下節課根據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奠定基礎。

第三層:深化遷移,鞏固拓展。

課後習題,這樣設計練習,不但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經歷了運用方法的過程,促使學生把知識轉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新課開始,我用課件播放學生感興趣的《坐井觀天》故事,使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富有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初步體會到觀察位置不同,觀察的範圍也不同,為新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在由低到高觀察物體時,由於內容很抽象,如果讓學生去想象,有一定難度。我巧妙的使用三維課件突破教學重難點,將課本上靜止的圖片做成形象逼真的動畫,給學生提供了空間形象的直觀經驗,豐富了表象,並很快判斷觀察位置低——觀察的範圍小,觀察位置高——觀察的範圍大。

在由遠及近觀察物體的教學中,我利用課件展示課本中A、 B兩個觀察點,讓學生體驗觀察的範圍:位置遠----觀察範圍大,位置近----觀察範圍小後,我大膽的創設了一個C點,讓學生再次感知觀察點離小屋越近,觀察的範圍就越小,這樣效果就會很理想。

在解決試一試時,題目要求畫出小明站在A、B位置時所能看到的樹的範圍這個問題時,我先用課件演示小明站在A點所能看到的範圍,這樣演示科學規範。為學生畫出B點小明的觀察視線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小明站在A、B位置時所看到的樹的範圍的大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拓展練習時,課件展示一組畫面,有由低到高的觀察順序,也有由近及遠的觀察順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總之,本課的課件從教材出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注重圖像、聲音、文字設計的合理性,形象直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課件中肯定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