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八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6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八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我説課的內容是《登上地球之巔》,它是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位置及課文的特點 本單元編選了《偉大的悲劇》、《荒島餘生》、《登上地球之巔》、《短文兩篇》等五篇展現人類探險活動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展現了人類對探險的執著和渴望,任何的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止人類邁向新領域的腳步。《登上地球之巔》描述的是年輕的中國登山隊員從珠峯北坡攀緣而上,踏過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難,把鮮豔的五星紅旗插在了地球之巔的事蹟。登山隊員的大無畏精神,讓每個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使這些怕苦怕累的中學生為之觸動。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功能,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1.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①瞭解這次登峯的概況和意義能力目標: ②體會數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體會文中登峯的艱難③體會文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勇往直前,團結協作,敢於獻身的精神④劉連滿這一人物的分析(沒有登上文章卻重點寫)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⑤學習年輕登山隊員的大無畏精神這五個方面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本單元的目標、學習的重點及初一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③是重點,④是難

2説學情 初一的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豐富。但對於篇幅過長的文章,馬上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予以方法的指導。

二.説教法

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要求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寫作聯繫起來,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的能力。再聯繫本文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熱情參與,團結協作解決問題,並且適當插入寫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於課文之中,體驗登峯的艱難。2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帶着感情的朗讀,理解登山隊員的艱辛。3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學法指導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學知識,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古人也曾説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達到不教”的目標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法具體如下: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並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節2朗讀法: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涵的思想感情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重點難點的突

四:説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由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和作業三個環節組成。大約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本文的教學任務。

(一)導入(2分鐘左右)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鑼一樣未開台先叫座,本文的導入設計是播放珠峯及登山者的圖片,並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的思緒進入神祕的珠穆朗瑪峯的氛圍中,直切主題,乾脆利落的效果。(時間較長,故未上課時便可播放)

(二)説課文學習(設想)我設計了四大版塊,分別是“攀登紀念館”、“小小解説員”、“劉爺爺我想對你説……”和“走進登峯迷失案”。

1.關於本文的背景資料,我設置了“攀登紀念館”版快(解決目標一)(3分鐘左右)(設想)通過此版快,讓學生在對珠穆朗瑪峯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深理性認識並瞭解1960年5月的這次登峯運動。

(內容)①珠峯知識簡介(學生先談,教師最後進行歸納,整理和總結) ②攀登珠峯的歷史背景介紹

2.關於文章的情節結構,我設置了“小小解説員”版塊(解決目標二)15分鐘左右)。(設想)通過這個版塊,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數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體會攀登的艱難。

(內容)①找出文中體現艱難的句子並談談你的感受(快速閲讀課文並用“勾畫圈點法”,找出關鍵的句子)從以下方面向學生講明:突擊隊員們沿着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着零下30多度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巖壁上登攀,他們穿着特製的高山靴也難踩穩。 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他們背上的氧氣筒的氣壓表顯示,氧氣的容量已經不多。而用在攀登最後三米巖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學生找到這些句子,談了自己的感受後,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攀登的艱難,特別注意這些句子中的數字的作用)②既然如此艱難,是什麼支持他們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繼續向上攀登?(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託,為追逐心中的夢想,堅毅不屈的品質以及那個時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讓外國人瞧不起我們中國)③觀看當時拍攝的記錄片(更直觀,加深了對攀登過程的瞭解以及對他們艱難的體會)

3.關於文章的人物形象,設置了“劉爺爺,我想對你説……”版塊(解決目標三、四)(20分鐘左右)

(設想)通過此版塊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體驗情感(評價人物形象,學習他們的精神)。(過渡)(課件圖片:登峯四人的照片,只有劉連滿的照片是現在的生活照)同學們一定在納悶為什麼只有它的照片是現在的生活照?(因為他沒有登上頂峯,所以當時的報紙沒有刊登他的照片)(內容)①劉連滿為什麼沒有登上頂峯,是他自己放棄了嗎?

(不是。劉連滿是為了不拖累這個集體,讓其他人能完成任務,而主動放棄了登上頂峯的機會,而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②劉連滿的哪些行為感動了你?你有什麼話想對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訴説?

這時,劉連滿突然想起自己在哈爾濱當消防隊員期間,採用人梯的辦法成功的翻過高牆的經歷。他毅然蹲到巖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為了團隊,為了能完成任務,他毅然成了別人的人梯,顯示出他有着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裏還保存的氧氣,他又掙扎着坐了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短信……

——在有機會活着,渴望活着的時候,他卻毅然將活着的機會留給了戰友,也顯現出他人格的魅力。

4.關於拓展延伸,我設置了“走進登峯迷失案”版塊

(設想)讓學生走進其他的登峯運動員,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領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內容)老師講述英國人馬洛裏從北坡登峯並最終消失在神祕的珠峯的事情,並觀看後來發現的馬洛裏的骸骨的圖片,學生説説你的感受,談談馬洛裏這麼做是否值得?

(一)説練習1查找有關最近攀登珠峯的資料,並在全班內交流

1.小作文 學習了《登山地球之巔》你心中一定有許多的感慨,請以《人生的價值》等為題進行口頭作文

(五)教學效果評估 本文的教學目標設置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能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活動。本課教學主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側重學生的感悟和探究,讓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合作探究的形式下教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竹影》編排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第四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安塞腰鼓》、《觀舞記》中的舞蹈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但是學習的內容並不僅限於文化藝術, 像《竹影》中不僅有中國畫的藝術內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現。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學習的課堂,儘可能地引導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瞭解相關的知識,培養相關的能力。對於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理解,也要儘可能地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藝形式,豐富文化素養。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對文化藝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情感和態度目標:領會藝術和美藴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2知識和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後一點側重學習方法。這是符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於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全文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着重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為教學重點。至於後半部分有關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內容,引導學生稍微瞭解即可,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討論法。 誦讀法:"教學千法讀為本",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全文--聽讀全文--導讀全文,最後個人誦讀;從方式上看,個別學生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散文味,欣賞、領悟散文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我在問題的設計上下了很多功夫。根據認識原理,設計了層層深入提問教學法,四個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氣呵成,分別解決課文的整體、自主探究、教學重點和難點。特別是整體感知部分,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提高學生欣賞散文能力的目的--這是提問法。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有教師的提問,學生自主性的體現還包括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難,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在課堂上留足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提問、探討,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這是討論法。 採用"激趣——感知——品讀——欣賞——遷移"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説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説:"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説:"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採用四人討論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為十六個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新課 人生就象一條河流,穿越高山、丘陵和平原;人生又如一棵大樹,衝破外殼、阻攔和遮蔽。那人生哪個階段最值得我們回憶呢?(童年)大家知道《童年》這首歌嗎?(讓學生上台唱一小節)哦,原來童年停留在池塘邊的榕書樹上,原來童年在老師几几喳喳的粉筆書寫聲中,原來童年在那一個個遊戲中。那你想知道豐子愷先生的童年是怎麼過的嗎?那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竹影》,去感受作者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吧!板書課題。(這樣導入從聽覺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啟學生形象思維。)

第二步、簡介作者

1請同學在班上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愾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方面創作成就頗豐;

2教師展示兩張豐子愾的漫畫,請同學來説説漫畫的內容和特點。

初步感受

中國畫的特點。

第三步、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2教師出示生字、詞和讀音,探討問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3明確中心問題: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現什麼樣的中心?討論後明確:本文表現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體驗童趣

教師過渡語: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並試着説明理由。(“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步、質疑問難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在預習、朗讀中發現的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共同解決。

預設問題:一次童年的遊戲,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我”的小夥伴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和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欣賞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拿前面的兩張漫畫和兩張水粉話,請同學説説他們的不同之出。(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的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通過畫圖的對比,讓學生憑藉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強了語文課的容量,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結引入: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語文學習既要讀透課文,但有不能侷限於課文,應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遊戲引發的體驗,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蔘與説話,互相溝通、互相合作,學生的積極性高,表現欲強,這也符在合活動原理。)

第七步、課堂小結

學生根據學習的所得,用一句話説説自己的收穫、感受。教師小結:羅丹也曾説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我們經常説要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可教師總是有千萬個不放心。學生通過學習,文章的思想、意藴打動了學生的靈魂,他們就能説出自己最深感受和體會。教師的小結,讓語文課堂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第八步、佈置作業

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為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橋樑遠景圖》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説明文,是一篇科普説明文。本單元四篇文章都屬於介紹某一類事物的説明文,學習事物説明文閲讀方法,提高閲讀科技類文章的興趣是學習要點。本文是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寫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學精神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想象,對未來橋樑做出形象描述的説明文。在學習前文的基礎上領悟本文獨特的語言和説明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

《橋樑遠景圖》作者茅以升是一位傑出的橋樑設計師,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滿想象力,有着很強創造能力的人。

二、説學情:

部分學生語文基礎良好,在學習《蘇州園林》後,對説明文閲讀要求有所瞭解,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個別同學對説明方法及説明文語言特點掌握不好,對橋樑知識瞭解比較少,學習本文的興趣不濃厚,但是對於自由評點會有比較大的興趣,能有讓他們表現的機會。

三、説目標:

課程標準對7—9年級閲讀提出這樣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清文章“説明橋的重要性、橋樑的基本結構及以科學的態度,對未來橋樑建築的發展遠景具體描述”的結構脈絡,學習本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和打比方、舉例子、作詮釋、下定義等説明方法;培養學生以科學為基礎的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課本為基礎情境導入,理清文章結構脈絡,師生互動,總結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橋樑有關知識,激發學生對未來科技的熱愛和嚮往。

教學重難點:學習本文説明語言的特點和説明方法,培養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想象的能力。

四、説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髮現、質疑,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朱熹在《孟子集註》中説過,“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概括法:第一課時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誦來加使學生對全篇文章的瞭解,運用概括法來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感知能力。

2、默讀評析法:第二課時通過學生對文章快速的閲讀,在此過程中對文章的語言準確性及説明方法進行點評,而後加以討論、總結,以此來突破學習重點。

3、輻射閲讀法:第二課時合理引導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知識,培養想象能力,以此來突破教學難點。

4、延伸寫作法:以本文為契機,指導學生對想象文章的寫作。

五、説設計:

本課時為本文教學的第二課時,確立了“理解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學習説明法”、“培養想象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思考:閲讀説明文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説明對象、對象的特徵、説明順序、説明方法、説明文語言。

通過對學習第一篇説明文的回顧,明確説明文的文體知識,總體把握説明文的學習目標,確立本文的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學習本文的説明方法

1、過渡:我們平時在向別人介紹某種事物的樣子時,除了對這種事物具體描繪之外,為了説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們最愛用哪一種修辭方法?

明確:比喻、擬人等

2、作者在説明橋樑的三個要素時,運用了什麼方法?試加以具體分析。

明確:把橋比喻成板凳,面是“橋樑”,腿是“橋墩”,腳是“基礎”。

3、補充:介紹打比方這種説明方法:現在我們學習的是説明文,那麼這種比喻的修辭手法已經是一種説明方法了,這就要給它改個名稱,應該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説明方法。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説説使用這種説明方法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總結:如:把橋比喻成板凳,我們很容易地能理解橋是什麼樣的;還能瞭解橋的構造,很形象;我們容易接受;使語言“深入淺出”……

4、文中還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請從文中找出來,具體説明。(指導學生讀文,尋找使用説明方法的句子,並分析作用)

通過本環節的交流討論活動,讓學生能初步認識説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互動學習,通過不斷的提出疑問、解決疑問,達到質疑、釋疑的能力培養。

第三環節:品味語言

1、過渡:打比方的説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動,文中還有許多句子寫得也很生動,請學生找出。進行分析。

明確:文中語句運用了比擬、對偶、引用等修辭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富有文學色彩。

2、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並進行相互討論,自由發言。如:“將來人們全都坐飛機上了天,擠來擠去”;“讓人們在這長廊中穿過時,‘勝似閒庭信步”’;“為大地生色,為江山添嬌”;“幾乎是才聽説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明確:説明文語文的生動。

3、過渡:引導學生觀察下列句子,説一説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A.幾乎是才聽説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B.架橋時,全用電腦控制的各種機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勞動力。

明確:觀察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A.“幾乎…·一就”説明了造橋之快,但不等於是“同時”。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B.“差不多”是説明了“幾乎”不需要人的勞動力,體現了機械化的程度高,這個詞也體現了説明語言的準確性。

4、指導學生再次讀課文,用圈點勾劃的方式對文章中語言生動或者準確性的句子或語詞作標識,並體會其作用。學生完成後進行小組討論,分組發言。

本環節主要通過記敍文的修辭手法的引申,來帶動學生對説明文中語言準確性的理解。用比較的方法來指導學生理解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而後,逐步深入,帶動對全篇文章的語言評點。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給學生空間,允許學生異想天開,不求全責備,鼓勵破陳立新,培養髮現式學習能力,使多數同學對説明文語言獨特的感悟。

第四環節:輻射聯想

1、過渡:作者的設想是不是胡思亂想?請説出理由。

明確:作者的想象不是胡思亂想,因為他當時的設想許多已經成為現實。

2、提出: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本環節使課堂變成學生思維操練場所,創設了有利於個性發展的情境,引出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彩發言,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喜獲新知。初一年學生的年齡正是幻想的好時候,通過本環節的訓練,學生理解想象與幻想的區別。科學合理的想象很有可能成為現實,沒有“異想”哪有“天開”,沒有科學合理的想象,社會就不會前進……

第五環節:延伸寫作

作業佈置:以“……遠景圖”為題寫一篇短文,展望一項技術今後的發展趨勢。在課外進行交流,互相點評,提出不足。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環節以寫作為手段,進行課外遷移,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説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台藝術,儘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繫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聖陶先生説:“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閲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本着“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佈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鋭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於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係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裏裝着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採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採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鹼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春》(板書:課題及作者 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閲讀課文。

下面我將從課標要求、教材理解,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逐一闡述我的教學設計與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徵,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的讚歌。

二、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基於以上的分析,根據語文課標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五、教學理念

1、強調學生自我的閲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閲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還強調“要加強朗讀,重視閲讀感受和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2、聯繫現實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閲讀本文,並思考為什麼面對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3、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閲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六、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營造出自然、美麗、温馨的春天,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

2、朗讀教學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好文章是讀出來的,因此,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

3、探究討論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

七、學法指導

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自主評價老師範讀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朗讀抒情散文,體會春的優美意境;在分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八、教學流程

(一)課文引入

“讓學生説説自己心中春天的樣子,以及對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同時展示課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樂,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悦的氛圍。讓學生由景入情,進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通過教師富有情感的朗讀和多媒體課件的配合,在學生頭腦中描繪出春天的景象,而課件文字的背景畫面又暗示了該段文字的主題,情景交融,把學生帶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過學生對老師的朗讀進行評價以及自讀,激勵學生髮揮想像對文章進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對春的感受和作者對春的感受進行碰撞,同時讓學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讀技巧,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分小組討論六幅春天的畫面,並且給出“研討提示”,但學生的研討並不限於提示,允許學生各抒已見,尊重體驗的個體差異,不求結論統一和唯一,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閲讀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景物特徵詞語感悟春的美麗。如“春草圖”,通過“偷偷地”、“鑽”、“嫩嫩的”、“綠綠的”等詞語來表現出春草嫩綠的特徵;通過人的動作“坐”、“躺”、“踢”、“滾”、“跑”、“捉”等詞語,以及人的感受“輕悄悄”、“軟綿綿”等詞語來體現對春草的喜愛。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變句分析,如比較“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和“小草從土裏長出來”,以此體會“偷偷地”表現出小草不經意破土而出,而帶給人們的喜悦;“鑽”表現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全班共同研討開頭和結尾。讓學生了解簡潔有力的開頭結尾對點題、揭示主旨、昇華主題的作用;瞭解擬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傳情達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帶着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進行朗讀,並勾畫出所喜歡的句子,説説喜歡的原因,並仿寫一個。讓學生和文章產生共鳴,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小結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教師側重從理解寫景散文的特點方面加以引導。有如下要點:1、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2、要抓住景物特點繪形、繪聲、繪色、繪神,使景物能夠逼真地再現在讀者面前;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強烈的情感,並通過直接抒情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4、要藉助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優美生動。

(五)作業設計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寫一篇短文,描繪自己家鄉的春天。這是對文章的體驗和反思,學習、欣賞、借鑑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九、板書設計

用精煉、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結構,脈絡清晰,形象直觀,使美麗、温馨的春天永駐學生心中。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成長為話題。

單元目標是:

1、瞭解他人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功與失敗,用於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2、揣摩關鍵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敍説着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為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主要內容是 “父愛”、“成長”;表達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這兩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舊事》;

(2)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3)理解課文標題的雙重意義和文中使用的象徵手法,學習文章的擬題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中字詞的情感。

(2)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學會記敍中運用插敍的敍事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敢於追求成功,更要善於面對失敗。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熟起來。

該目標的確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力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發展,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成長髮展的規律,強化了德育訓練和道德素質的培養。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

(2)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教學難點: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為了突破難點,設置了不少學生活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方法,邊活動,邊啟發學生思考,並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從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論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認知規律,易接受。

四、説教學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直接關係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為了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貫徹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思維品質的原則,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閲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2、説學法:

為了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主體,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能力方面採取了以下方法:討論法、自主閲讀法、總結反思法。

 五、説教學過程

提前預習,掃清閲讀的障礙,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城南舊事》的資料。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尾插曲《送別》,學生欣賞,老師歸納:《爸爸的花兒落了》就是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一個小故事,這是一段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尋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吧!

2、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由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片段。簡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學作品,走近林海音 。

(2)指導學生積累生字詞,為學習文本掃清障礙。

3、用心聽讀,感受文本。

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藉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後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瞭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4、合作交流、互動探究

活動一: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文本的標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有什麼含義?

(2)梳理結構,劃分層次。

(3)作者是用什麼作為全文的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的 ?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寫的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樣引出來的?

我們可以説全文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活動二:研讀賞析

圍繞“爸爸在我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這個話題進行討論。

(1) 文本中是怎樣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了,可能將不久於人世?

(2) 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3) 爸爸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