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編七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4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説課稿範文彙編七篇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餘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遊江的實見實感出發,着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註釋後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後,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後,做口語複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説教法

本文教學我採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複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説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才能有所創新。對字詞的疏通,採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在突破教學的難點上,採用辯論法,對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訓練學生髮散性思維的能力。進行拓展訓練時,採用練習法,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三、説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四、説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為主。第二課時以討論理解,拓展訓練為主。教學過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導入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第二步: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主要掌握: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這是讀順、讀懂、讀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驟,尤其是我們鄉鎮中學的大多數學生。

第三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課文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奏鮮明,速度稍緩。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

B、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師生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

C、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

D、繼續朗讀課文,以至成誦。

這一步是完成學習重點,我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實現和諧的生生、師生互動。

第四步:理解內容,欣賞課文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瞭解。接着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首先讓學生背誦課文,然後拋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篇小品文嗎?能説出你的理由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説出自己的感悟。我適當引導學生從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課文,去欣賞課文的美。

我設計下面問題加以引導:

1、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麼?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結構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裏,“異”在哪裏?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麼?(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志趣美)

4、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語言美)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五步:探究描寫,口語複述

拋出問題: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導遊,我們應該怎樣向遊客介紹“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的山水風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點,突出 “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採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於生機。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5、展開聯想和想象。

這一環節,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學會複述,是學會寫作的一箇中間環節。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較閲讀

我首先讓學生集體背誦《三峽》,熟悉文章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放開談,隨意談。

這一環節,學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強求。我略加點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五、説板書

與朱元思書

結構

水異 意境

總(天下獨絕) 分 美

山奇 志趣

語言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我今天要説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敍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瞭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鬥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敍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敍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説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説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昇華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

1)通訊的相關知識;

2)課前蒐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瞭解。設計説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着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説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敍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説明:遵循閲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説明:這一環節在於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瞭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説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説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説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後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繫)

(六)拓展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説明:此項設計在於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並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迴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閲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腦中有目標,彰顯文本德馨主題

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又根據文本特點及學情,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瞭解“銘”的特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品味,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自主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確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

2、教學難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確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養合作探究意識

(一)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多媒體輔助法

【設計理念】“朗讀是解讀文言文的金鑰匙”,本課中,我把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輔以適時點撥、多媒體手段,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二)學法

1、圈點批註法 2、誦讀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設計理念】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研讀課文,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在琅琅書聲中,品味,理解,感悟。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決難點問題。

四、胸中有流程,達到授之以漁效果

本節課以“讀”為本,引導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方法,通過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探究,達成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走進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樂曲,多媒體播放“梅”、“竹”、“鬆”的畫面,教師吟誦經典詩句導入新課,然後教師破題,介紹銘文特點。

【設計理念】導語重在營造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情境。所以,導入時詩句的點綴既營造了課堂典雅的氛圍,又激發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慾望。

(二)朗讀感知,踏訪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讀蓄勢:

1、初讀(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找出韻腳,男、女生接讀)

2、譯讀(學生運用“替、留、調、刪、補”的翻譯方法,藉助註釋、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

3、疑讀(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探討。)

4、暢讀(學生流暢的讀文後,積累重點文言詞句。包括:一詞多義、重點語句的翻譯等)

【設計理念】《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環節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由易到難,突出層次。學生通過四個步驟的讀,豐富了文言知識積累,感知了文本內容,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為進一步品讀文章,賞析課文亮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美讀品味,欣賞陋室

1、理內容

學生品讀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處插入【課堂實錄】

明確:

①環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話能統領全篇?

(2)教師補充介紹《陋室銘》的寫作背景,學生討論室主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3、明寫法

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託物言志)

【設計理念】“非讀無以訓練語感 ,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本環節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和品思結合的方式,品嚐語言文字的奧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賞文賞情明寫法,邊讀邊思悟其間。既讓學生深入領悟了文本內容,又培養了鑑賞能力。

(四)探究感悟,話別陋室 此處插入【課堂實錄】

以“劉公,我想對你説……”為開頭説一段心裏話,暢談感受,話別陋室。

【設計理念】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 “對話”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完善。學生無數的體驗、奇思妙想紛至沓來,從而輕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五) 積累名篇,銘記陋室

學生賽背課文,積累名篇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重視積累,養成博聞強記的習慣。有時讀懂一篇文,讀破一片心,或許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讓學生牢記銘文,慢慢地去品。

附:板書設計

陋 室 銘

劉禹錫

環境雅

陋室不陋 情趣雅

心志雅

託 物 言 志

【設計理念】本節課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板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和“靈魂”,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煉再現。

五、課後談收穫,總結教學得與失

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沿着文本語言的階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過程,攀登的過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內化為學生的情感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文本語言積澱為學生素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式學習,讀中培養語感,品中揣摩美詞,悟中昇華心靈,學生的素養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1、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愛好,繼續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有些討論會偏離中心,教師應適當的調整討論的進程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後教學中繼續凸顯“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特別是文言文教學,只有真正落實到“讀”,學生才能夠理解文章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學校開展“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本人選擇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現就本課的有關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説文本

這篇文言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裏的一段話,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徵的描述,闡明瞭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了“天下為公”的思想。文章緊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為作者是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對人類美好的社會生活充滿了嚮往,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這就是作者描繪的“大同”社會。

初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為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學習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兩個概念。“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注重温故知新,從學過的《桃花源記》一文理解新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東晉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讓人無限憧憬,那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實它只不過是《禮記》中“大同”社會的藝術再現。“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可以推知“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社會的關愛。

理清文章的思路對理解“大同”含義很關鍵,文章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説明,“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然後從三個方面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最後總括並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個字。文短意豐,把人們追求和奮鬥千百年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齊,適合朗讀。

二、説思路

⒈説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背誦並默寫全文。

二是能力目標: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是德育目標:《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⒉説重難點: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作為教學的重點

通過知識的遷移來突破學生對“大同”社會的理解。聯繫《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⒊説教法:

一是朗讀法。教師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閲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閲讀,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是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學過程

⒋説學法

一是指導朗讀。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③“不必為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閉”後停頓稍長。⑤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計劃文本朗讀10次。

二是指導運用教材和工具書處理字詞。即①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④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⑥外户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⑦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三是指導對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層次,即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四是指導理解什麼是大同思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請説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等問題。

三、説過程

⒈導入新課。(2分鐘)

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15分鐘)

一讀課文,聽一聽,朗讀節奏。⑴視頻朗讀,體會朗讀停頓。⑵教師範讀課,學生勾畫生字詞。⑶學生自讀,注意文中停頓。⑷學生朗讀,試着背誦。

二讀課文,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完成練習。

三讀課文,理一理文章層次。(第一層:總領全文。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第三層:總結全文)

四讀課文,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鐘)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鐘)

五讀課文,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5分鐘)

六讀課文,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3分鐘)

⒋七讀課文,體驗反思,互動釋疑。(7分鐘)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請説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⒌總結存儲,課外延伸。在這個環節我選擇了《怪哉》一文與課文比較閲讀,期望藉此拓展學生的視野。不過這個環節我打算留給學生課外去落實。

⒍課堂小結。以此來激勵學生從小關注社會,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從軍事的角度我認為:戰場是瞬息萬變的,課堂也是瞬息萬變,因為是戰爭和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的學情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前提的,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調節學生學習的情緒,及時加以引導,再好的教學案需要是實戰檢驗才可以判定它的優劣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知識有關,學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化石吟》是以詩歌的形式,讚美了化石對於人類認識古代生命的作用,目的是啟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因此,在本詩的學習中,除了詩歌知識的學習,還必需瞭解化石的有關知識作為背景,才能較深刻地理解化石對於生物進化論的貢獻以及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化石等古生物方面的知識較為缺乏,要靠教師補充和引導。

三、教學方法:

1、預習背景知識的方法。教師提供化石與進化論方面的知識材料給學生預習,使學生對化石的感受能夠豐富起來,側重點是理解化石説明了生命演變的事實,證明了生物進化的真理。在此基礎上理解作者讚美化石的感情,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祕的興趣。

2、擬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出示遠古動植物化石的相關圖片和播放有關遠古時代恐龍的科學幻想片(《侏羅紀公園》)。(這個做法能積累理解本詩第3節、第6節的知識背景)。

3、對比法。引入學生學過的《石灰吟》和本詩對比,同是讚頌詩,但讚頌的側重點卻不同。

4、朗讀法。本詩與第6課《理想》一樣,節奏感強,適合朗讀。在朗讀中理解化石的外表特徵,如“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等。同時在朗讀中理解本詩的押韻、設問、擬人等特點。

5、拓展延伸法:閲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教學過程:

1、課前印發教師收集的“化石簡介”的資料,學生自由閲讀。

2、課堂提問,就同學們所看資料,回答:a、什麼是化石?b、化石是怎麼形成的?c、化石分為哪幾類?d、科學家是怎樣研究化石的?e、化石説明了什麼真理?

3、請一個同學背誦《石灰吟》,另一個同學朗讀《化石吟》,思考這兩首詩歌的異同點。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兩首詩歌都是讚美詩歌,但前者主要是詠誦石灰的堅貞的精神,目的是用來象徵一種人;本課則是讚美化石講述了令人驚訝的“神話”,是讚美化石本身,讚美它講述了生命演化的故事,讚美它證明了生命進化的真理。

4、多媒體播放化石的圖片。然後請同學們齊讀詩歌,談談同學們對詩歌中描繪的化石形象做一個對比,增強對“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的理解。

5、同學們對圖片上的化石形象也許有點失望,這樣的化石怎麼就“講述了奇幻的神話”呢?播放《侏羅紀公園》中的兇猛的恐龍和原始森林片段5分鐘。接下來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6小節,理解作者對大自然的由衷讚美。(即“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6、再次朗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上的特點。結構分為3個層次,1、2小節設問,第7小節回答,形成首尾照應。中間3、4、5、6小節寫化石對回答了真理,它的珍貴和證明了生命的不停息的事實。並歸結到對大自然的由衷讚美。再分析一下擬人手法的使用好處及本詩押韻上口的特點。

7、小結作者讚美化石的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化石保存了遠古生命的信息,使人類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從相信上帝、相信造物主到相信科學的進化論,這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裏就有化石的功勞。

8、作業設計:閲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師批改作業後,選擇一部分好的在教室牆壁上張貼,供學生們交流。

附錄學生預習資料:

化石簡介

1、什麼是化石?

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簡單的説,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着;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就稱為化石

2、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巖或石灰巖。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巖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獁遺體——一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年。當凍土融解,猛獁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屍體保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獁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獁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後並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雖然生物體的軟組織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歎為觀止的化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對罕見的。古生物學家更經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巖石中的化石。

3.化石分類:

遺體化石:遺體被埋藏並在一定條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遺物化石:生物的排泄物(糞化石、卵化石)及人類使用過的工具形成的化石。

遺蹟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脱水後的碳痕及足跡等化石。

4.化石與生物的進化

生物進化的順序和意義:

(1)越是古老的地層(深層)裏化石生物越簡單、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層(淺層)裏化石生物越複雜、越高級。

(2)意義:動植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

化石在地層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是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的分佈説明了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它反映了生物進化的順序是:簡單→複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陋室銘》是編排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愛蓮説》。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介紹表現古人高超技藝的《核舟記》,有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望嶽》、《春望》和《石壕吏》。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學方法的採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遊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遊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節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於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後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教師與學生交流關於座右銘與銘的關係與相關的知識,並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陋室銘》。

(二)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後採用遊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論整體要素之和大於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採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六)思考閲讀 此環節要求學生完全不打開課本(作筆記除外)。

1、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要為陋室作‘銘’”?通過大屏幕展出劉禹錫的生平簡介幫助理解,瞭解了《陋室銘》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情感後再引導。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並闡述理由;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要求學生抓住中心句,在板書中體現文章是如何“表現中心”——即從哪些方面表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句的。為此我又設計了一些問題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着學生深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經過足夠的時間的討論與教師的巡迴指導,學生完成了學習“創作”,用幻燈展示學生的板書,再用投影板出教師的板書: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龍)靈 託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 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諸葛廬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書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個問題,並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託物言志,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短文一目瞭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勵學生看着板書再背課文,並引導找出文章韻腳。

ing 名 靈 馨 青 丁 經 形 亭

(七)練習設計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設計了以下課堂‘練習:

1、按要求默寫

①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③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緻的句子

2、對於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麼看法?

3、學習文章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體)表現出來。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獲得了及時的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八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八年級(下)語文第二課——《再塑生命的人》

2、知識聯繫及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生對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有所瞭解的基礎上,本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將敍事和抒情有機結合的表達能力;本文人文內涵豐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價值觀上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愛、理解愛。總的來説,從八年級的整個教材體系來看,本文貼近學生生活,語言優美,無論是在能力的培養方面,還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

過程方法:認識海倫凱勒,試着從盲聾啞人的角度去體會她的生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作者熱切求知的精神,從她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史,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藉助課堂小遊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交流中,讓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説學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另外還有聲情並茂的朗讀方法;運用泛讀、精讀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

三、説教學程序設計

1、整體設計的教學理念:

本節課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模式為引導激趣。感知課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愛”主題昇華“愛讓生命綻放光彩!”

2、具體教學設想:

第一步導入:以“瞎子猜字”這個遊戲導入,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試着走進聾啞人的世界。

同學們,世界是美麗的,我們可以感覺到陽光的色彩斑斕,花兒的婀娜多姿,鳥鳴的婉轉動人。但還有一種人,他們生活在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的世界裏,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對於他們來説,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而要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那簡直便是一個奇蹟。今天,我們便要走進一個奇蹟,共同見證那個奇蹟的誕生時刻。讓我們共同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遊戲要求:同桌之間合作完成,一名同學按照黑板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寫一個字,計算成功率;做完後,兩人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並細細體會過程。

第二步: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對海倫·凱勒及其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蹟的認識和了解。

資料1: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女作家。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奪去了她的視覺和聽覺,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説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這天,家裏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裏,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但是,海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夜以繼日地刻苦學習,從未放棄努力。

資料2:好學、堅毅、敏察、極高的悟性以及豐富的情感是海倫的突出特點,她在心靈深處大睜着一雙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進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大學期間,在師長的鼓勵下,她開始寫作。在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並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後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本文就節選其中一部分。

海倫所創造的奇蹟與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靈障礙,再塑生命,卻不能不歸功於她偉大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女士。

資料3:莎莉文老師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於海倫·凱勒的生命,以無私的愛再塑了她的生命。海倫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師,她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長久地凝視我的老師。

資料4:安妮·莎利文波士頓珀金斯盲人學校畢業。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教育方法,20歲開始教海倫。她的教授方法是:將字母按入海倫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稱。

資料5: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馬克·吐温

第三步: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學們,本篇文章的題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讓我們一起來見證“再塑生命”的歷程:

回答要求:要求學生先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然後在文中找出體現海倫心理的句子進行朗讀,體味語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②光輝的起點:___

_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復甦: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長的浪花: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大自然,課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昇華:生命中擁有了______(愛,課文第39自然段)

B、談談對“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學重點:進一步培養學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文字,在文學中尋找證據,分析問題的能力。

問題1、同學們,剛才我們大家一起見證了“再塑生命”的歷程,那麼同學們現在對“再塑生命”是怎樣理解的呢?

明確: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這裏指海倫的生命希望和熱誠在安妮老師的教育下被喚醒,使她從寂靜又黑暗的孤獨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樂之中。

問題2、同學們,“再塑生命”的過程是一帆風順的嗎?舉例説説。(引導學生分析海倫學習“懷”和“水”的區別段落,討論海倫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總結:海倫最終最勝了挫折,創造了奇蹟,完成了生命的再塑歷程,同學們,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覺得一個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備哪些因素呢?

明確:毅力:小海倫沒有對認識文字放棄

靈感:小海倫通過水受到了啟發

求和欲:小海倫對新事物擁有極大的熱情……(根據學生回答補充)

另外一點最重要因素:莎莉文小姐富有愛心且高超教學技巧。

第四步:探究與討論:

莎莉文小姐應該教會了海倫·凱勒許多東西,為什麼海倫重點寫“認識文字”“擁抱大自然”“理解愛”三個部分呢?

同學們,當海倫回憶起她的老師莎莉文小姐的時候,內心充滿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彷彿就在眼前。海倫在回憶“老師”給自己的幫助時,將“認識文字”“瞭解大自然”“理解愛”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認為莎莉文教給海倫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明確:文字是人類交流的靈魂

大自然是人類的依靠

愛讓我們變得崇高,人類因愛而偉大

……開放式命題,根據學生回答恰當引導既可。

老師小結:回顧生命再塑的歷程,想像海倫的種種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種種艱辛,我們不難發現:莎莉文老師教給了海倫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愛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個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美讓海倫變得堅強。莎莉文小姐不僅教給海倫愛的真諦,她自己也正是用愛改變了海倫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倫生命的人。

第五步:佈置作業。

1、蒐集更多關於殘疾人成才的事蹟,摘抄在讀書筆記上。

2、莎莉文小姐認為:“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雲彩。”你也有許多關於愛的經歷吧?寫寫看你心中的愛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