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管仲論原文的內容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2.93W

管仲論(蘇洵) ◇原文 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①。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②。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③。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④?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⑤?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文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餘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餘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敗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⑥。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⑦。吾觀史鰍,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⑧。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註釋 ①豎刁:齊桓公的倖臣。他為了接近桓公,自行。易牙:又名雍巫,善於烹調。他為取得桓公信任,曾殺死兒子煮成羹獻給桓公。開方:本是衞國公子,拋棄自己的國家和父母到齊國做官。

②遂:順。這裏是滿足的意思。

③彈冠而相慶:《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王吉,字子陽,故稱。)意思是説與貢禹愛好、抱負相同,做了官,必然要引薦貢禹去做官,後來就用這比喻做好當官的準備。這裏指壞人準備上台。

④縶(zhì):用繩索拴住馬腳。這裏是束縛的意思。

⑤徒:同一類的人,同一派別的人。

⑥各疏其短:據《管子·戒》記載,管子病重時,齊桓公問他“鮑叔怎麼樣?”管仲説:“為人剛直,但不能為了國家大事受委屈。”桓公又問:“賓胥無怎麼樣?”管仲説:“喜歡好人好事,但也不能為國家大事而受委屈。”疏,指出,指明。短,用作名詞,短處,缺陷。

⑦逆知:預先知道,預料。逆,預先。誕謾:荒誕不經。

⑧史蝤(qiú):春秋時衞國的史官,字子魚,所以也稱“史魚”。蘧(qú)伯玉:名瑗,衞國人,世人稱為賢者。身後之諫:《孔子家語·困誓》記載,史蝤病重快死時,囑咐兒子:“我活着不能使君主進用賢才,罷斥小人,死後不可以按大夫禮治喪。屍體要停在窗下。”兒子遵照他的'遺囑辦理。衞靈公來弔喪,對此十分奇怪,明白真相後愕然失容,於是令其兒子按大夫禮治喪。靈公回去後就用了蘧伯玉,罷斥了彌子瑕。

◇鑑賞 本篇是蘇洵評論歷史名臣管仲的文章。文章主旨,是批評管仲臨死未能薦賢自代的錯誤,以致造成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奸臣專權的局面,留下齊國內亂的禍根。

蘇洵喜歡做翻案文章,管仲是歷來最受人尊重的政治家,他曾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歷代評論家都盛讚其賢能。本文發端也先敍述了“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的不朽功績,後述管仲死後豎刁等三佞亂政,五公子爭立,“齊無寧歲”的災禍,為下文設下案由。接着筆鋒延伸,發表議論,指出齊之治,功在鮑叔;齊之亂,過在管仲。推理合情合理,議論切中要害,而又文脈承接自然有力。為了坐實這一點,蘇洵舉舜和仲尼這兩位古聖先賢除兇去害為佐證,十分深刻地揭示了管仲在世時不除三佞,以致釀成日後的禍亂,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作者以“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下斷語,作為下文議論批駁的總冒。如此設問,承中有轉,翻出新意。

第二段,作者舉管仲病危時桓公問相一事進一步論述管仲之過。桓公問相,説明這時他尚有求賢之心。作為一國宰相、輔弼重臣的管仲理應袒露心跡,薦賢以自代。但他只是説豎刁等三人不近人情之處,因此並未引起桓公的重視。評論者認為“管仲罪處全在此段”。接着作者筆鋒一折,代管仲劃策,“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既責之以罪,又曉之以理,且酬之以謀,蘇洵之用心可謂良苦。本段收尾,甚為勁拔。

第三段,作橫向拓展,舉晉文公之事進一步闡述國家的治亂全在於有無賢臣,進而點明管仲不薦賢自代罪不可恕,文章再次躍進一步,批駁更深一層。為了證實這一點,作者引管仲著作中論鮑叔、賓胥無為人的事實,進一步説明管仲之所以不能薦賢自代的思想根源。文末再引蘧伯玉和蕭何薦賢的史實,指出“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才是自己的根本責任。而“彼管仲者,何以死哉”一句則充滿了嘲諷、責難的語氣,以此收束全文,言辭冷峻,堅勁有力,令人叫絕。

這篇史論,分申案由、講道理、擺證據、明罪責、議危害、挖根源六步進行,筆筆揮灑,層層翻駁,文句警策,新意頻出,充分顯示了蘇洵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獨到見解,表現了蘇洵文章縱橫開合、鋒利雄辯的特色。

◇妙評 議論精明而斷制,文勢圓活而委曲。有抑揚,有頓挫,有擒縱。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八

鑾江雲:“前段分三小節,提申、覆申。”覆申處,“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一句,一篇大主意。後段分二大節。承前段,先理論極其意,後證論實其事。但證論實其事處,分三小節。前小節主就國勢言,後小節主就臣職言,中間插筆,略辨管仲臨死之言之信偽。此是篇之文體,持論正確。以齊亂坐實管仲,固是深文。然咎其不能薦賢,自是正論。此老泉文之醇者。仲勸公忽用三子,後卒致亂,人皆服其先見。此獨責其不能舉賢自代,翻進一層。筆如老吏斷獄,一字不可移易。

——日本·石村貞一《纂評八家文讀本》卷五

Tags:管仲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