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魯迅吶喊彷徨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2W

《吶喊·彷徨》是青少年課外閲讀系列叢書之一。《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説集,寫於1918——1922年“五·四”運動前後,《彷徨》寫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下面小編收集了吶喊彷徨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魯迅吶喊彷徨讀後感

篇一:吶喊彷徨讀後感

魯迅,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魯迅,他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帶領一批批莘莘學子走上了真理與正義的道路,是當時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大師。

在惡勢力面前,他決不妥協;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為牛馬。這就是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用他的筆寫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説、雜文,我就在假期讀完了一本合輯——《吶喊·彷徨》。

一聲來自鐵屋的吶喊,充滿了魯迅救國救民的希望,《吶喊》來由與此密切相關。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説裏的主人公(狂人)對周圍的事物十分敏感,並且不由自主地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於被迫害的境況下,於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緒不寧。作者的小説裏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看透了這個“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終日。這篇小説不算很長,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封建壓迫。

《彷徨》是魯迅的另一篇“黃金之作”。這篇小説描述了一個當時社會的黑暗、殘忍,是大家看見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幽默辛辣的諷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顆幽憤深沉的愛國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篇小説描述了一位農村的低層勞動婦女——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筆墨寫出了她的不幸,抨擊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從她嫁給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開始,她還有一個嚴厲的婆婆。丈夫死後,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掙脱苦境。她來到魯四爺家做女傭,這是一種受剝削的奴隸生活,然而她卻很滿意。祥林嫂的結局故然是很悲慘的。封建傳統不僅剝奪了這個善良而又勞苦樸實的勞動婦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殘酷到使她的終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慘地度過了一生。

魯迅的小説寫得很深刻,很難理解,但你還是能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冷酷,當你打開魯迅的小説集,感受那來自內心的警示與批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篇二:吶喊彷徨讀後感

在雨季中彷徨,在彷徨中吶喊,《彷徨》是魯迅繼《吶喊》後的又一部小説集,彷徨也是我人生吶喊的起點,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

——題記

回眸人生,我不敢相信來生,或許來生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那樣的偉大高尚,但我只願做《吶喊》中的我,在吶喊中學會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我也只願做《彷徨》中的我,在彷徨中成長,在彷徨中……

面對人生,我只能説我在彷徨中成長,並不能説在彷徨中前進,在雨季中彷徨,我漸漸懂得了雨的艱辛,最後吶喊出了繽紛的`彩虹,在夜晚彷徨,我於是知道了白天的可貴,最後吶喊出了旭日東昇的太陽。彷徨是我成長的見證,吶喊是我走向成功的見證,穿越風雨,見證人生。

吶喊與彷徨見證了我的一生,也見證了歷史的歷程,在選自《彷徨》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猛烈抨擊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麻木不仁。但人們也在《彷徨》成長,變得懂事,乖巧,思想得以進步。《吶喊》是最好的證明。每一個閃光點後都有説不盡道不完的艱辛與痛苦,我從自己身上,知道了,魯迅《吶喊》與《彷徨》背後的艱辛與痛苦,我也領悟到了彷徨與吶喊在我生命中的歷程,是我一生無法見證的,反而,只能是見證了我的一生。

展望人生,我依然會帶着彷徨與吶喊一起去揮斥人生的熒光棒,一起去探求人生的真諦,歷史的車輪也為此掠過,作者在《彷徨》中《吶喊》,成就了一部《狂人日記》;居里夫人在彷徨中吶喊造就了鐳的誕生;女媧在彷徨中吶喊,開創了人類的生命;中國在彷徨中吶喊,成功的獲得了2008奧運會的主辦權;世界在彷徨中吶喊,呼籲出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偉大口號。無數的例子,不都證實了,只有在成長中前進,才能創造奇蹟,創造輝煌。

彷徨——從出生到衰老

吶喊——從失敗到成功

彷徨與吶喊伴我一起走過了16個春夏秋冬。一起和我從小學到高中。未來的路,我尋覓着,向右看,彷徨正孕育新生,向左看,吶喊正走向成功。

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我堅信,有一天,成長也是繼我前進後又一閃光點,同時,我也希望閃光點背後的艱辛與痛苦,一併與作者的《狂人日記》記錄下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吃、穿、住、用、行、快樂與悲傷。

仰望天空,我看見了彩虹,展望未來,我看見了成功。

然而,我卻只能説,我在雨季中彷徨過,我在吶喊中前進過。

彷徨……吶喊……

成長……前進……

彷徨“山重水複疑無路”,吶喊“柳暗花明又一村”;

彷徨“天若有情天亦老”,吶喊“人間正道是滄桑”;

彷徨“青春”,吶喊“珍惜”。

彷徨與吶喊,成長與前進,青春與珍惜。

篇三:吶喊彷徨讀後感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和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為後世稱頌,可真正繼承其革命精神衣缽的人在當代卻太少。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彷徨》,説來也是慚愧。

彷徨一詞意為“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字裏行間充斥着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以及各類人違心的選擇。我個人尤其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描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也曾是一個會為了國家前途命運,與他人爭執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代,甚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説,每每想象這樣的人物,彷彿看到了樣板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為一個麻木為生計的人。結尾的環境描寫——“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中”,前途的不定,心中的彷徨便融於環境描寫之中了。

《傷逝》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現實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與主人公同為戰友的子君,最終由於長期持家,抹去了本來鋒利的稜角,以致最後完全退化為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於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理解。兩人的感情最終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滅亡。這是魯迅惟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説,或許魯迅預見了自己與許廣平相似的命運,而破例為自己的愛情提前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説為代表,再加上《孤獨者》等,都在描述着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革命者因為艱難的生活,忙着尋求生計而忘卻了對於信仰的忠誠,變得馴化,理想與現實的天平向後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吶喊。國民性中的種種劣根性,是魯迅一生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今天呢?我們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嗎?只能慨歎一句偉人已逝!

篇四:吶喊彷徨讀後感

讀錢鍾書時,感覺自己像一汪清水,被看個透徹;讀魯迅時,又覺得自己像一尾死魚,任他宰割。

細細數來,魯迅的作品在初中高中的語文課本里篇幅不少,《狂人日記》、《孔乙己》、《故鄉》、《社戲》、《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等等,而像《藥》、《阿Q正傳》等雖沒有出現在課本里,但也出現在語文老師的必讀清單上。高中時代,每次學到魯迅總是頭疼不已,大有古人搖頭晃腦吟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之感,明明全篇不通,還要聽老師口乾舌燥的講解,更要記住此處“鉛灰色的天空”是渲染的修辭手法,意在説明作者悲涼的心境,那處“圓規似的腿”比喻形象,將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畫的靈活生動,更兼通篇描述了封建禮教壓迫下祥林嫂的悲劇,諷刺了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云云,宛如八股文,我雖能對答如流,但並不能領會其意。有時厭煩他這個“刺頭”,專寫些憤世嫉俗的文章為難我們這些苦命的莘莘學子。

然而人總是要長大的。現在的社會消息靈通,各種聞所未聞的事撲面而來,人人不缺飯後談資,且花樣日日翻新,層出不窮,再大的新聞也如丟入池中的石子,撲騰兩下便悄無聲息,轉瞬便被新的新聞覆蓋,杳無蹤影。吐槽是人人都要會的,可若要一針見血,語驚四座還必得向魯迅先生學習,於是我決定重讀魯迅,好好體味下當年老師讚不絕口的辛辣諷刺究竟何如。

這次終於明白了自己往槍口上撞是何滋味。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生而為小民,現在的我們和當時的他們並無太大的不同。生活的重擔壓得人麻木而自私,有的人眼巴巴地盼着同類死去,好拿他的鮮血來救自己的孩子,好比華老栓;有的人為了活下去拋棄自己當初的信念,只用揮霍無度來彌補自己日漸空虛的內心,比如魏連殳;有的人承受了失去丈夫孩子的雙重打擊,卻還被認為是不祥之人,備受冷落,以致生無可戀,比如祥林嫂;有人以為自己和愛人衝破了世俗的牢籠擁有了自由的愛情,最後卻因自己的自私懦弱,害得伊人離世,比如涓生。而我有時感覺自己也像是那些矇昧的小民中的一個,懵懵懂懂看不清世事,只尋樂似的咀嚼着他人的痛楚,一面擺着悲憫的架子,然而聽多了覺得無趣,總是事不關己,便毋自走開,有時也利齒如刀,隨意評論一番,細細想來,倒像自己也是血盆大口,嚼過新鮮血肉。而他的筆只是緩緩地刻着眾生世相,從未説過苛責誰的話,可又彷彿該説的已經説盡,可是彀中的人往往都不明白。他燒着自己的脂膏,化一點瑩瑩燭火,渴盼有一兩雙混沌無神的眼睛能恢復清明和他同道而行,可謂用心良苦,只是這樣嘔心瀝血地踽踽獨行,總是孤獨徹骨。

我使勁裹裹,被他戳出幾個窟窿的遮羞布還可用,書看完了,孔乙己自排他的大錢,阿Q自有他精神的勝利,撲面而來的新聞依舊熱鬧,我仍可看戲似的指指點點,隨意興闌珊的人們一鬨而散,便是讀書時有過片刻自省的清明,也在闔上書的剎那,像狡黠的猹,從少年胯下鑽出去,逃的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