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28W

魯迅小説集《吶喊》,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着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下面是魯迅吶喊讀書筆記,快來圍觀吧。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一:

在我讀過的這些書籍中,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魯迅的吶喊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再到啊正傳,從風波到故鄉再到社戲,沒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筆鋒與封建社會的欺壓百姓的人們手中的尖刀、火槍做鬥爭,他犀利的筆鋒令國民黨反動派聞風喪膽,無論是他的文章還是他的愛國之心,都是那麼地令人肅然起敬。雖然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新社會,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温飽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輩的精神不能丟啊。

我認為,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娛樂、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可以給予人無限的樂趣並且培養人為人處事的的能力。

在人們孤獨的時候,讀書變成了最大的樂趣。這時它既是人們豐富知識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娛樂品,當人們在這時看它時,會感到快樂、輕鬆;而在人們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從讀書中獲得的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是無窮盡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讀一些好書,對自己是有利無害的,如果能夠在實踐的時候不是單純的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而是在書中的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結合自己的實際,靈活運用,才是讀好書的最高境界。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二:

《吶喊》的作者魯迅出生於破落士大夫家庭,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樹人,浙江紹興人,其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年間考上進士,當上翰林,後在朝廷任內閣中書。在紹興,周家是一門望族,然而魯迅的父親周伯夷在考上秀才之後屢試不中,周家想讓在朝廷任官的周福清打通關係通融一下,周福清疏通官場後讓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別人舉報,正在上海的周福清聽説兒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紹興自首。為疏通關節,魯迅的母親變賣資產,向官府層層送禮,幾經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變為“監候斬”,雖然周福清可暫時保命,但每年行刑時他仍有被處嶄的危險。於是家裏人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用大量的錢財去送禮,賄賂官員。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六七年,周家也由小康轉入了困頓。不一樣的家庭背景當然使魯迅有不同的生活歷程,魯迅的家道衰落給他的成長帶來很大影響,這類似於曹雪芹在家道衰落後作出《紅樓夢》,同時也告訴人們作弊的好處:你的後代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魯迅。

魯迅在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説,後發表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著名小説,於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説集《吶喊》,這本小説集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其書內容在此不多敍述。魯迅作《吶喊》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作者創作小説意在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作者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深層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關於《吶喊》的讀書筆記可從研究魯迅的一生説起,魯迅對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創及發展功不可沒。就文學上看,他是少有的以批判舊社會而成名的作家,然而他又十分獨特,比如説同時代的胡適,也是開創者之一,胡適以文學革命的實質為主,可看作是理性的,同時代大部分人都以文學實質為主卻不關心中國的實質現狀,而魯迅則以敏鋭的洞察力關注社會,從而使中國人發現自己,追求新的民主、自由,他開創了真正自我批判的先河,至今中國的所謂“社會主義作家”都不敢自我批判,但許多有見識的年輕人已受到魯迅影響——這是令人欣慰的。

魯迅的一生是成功的。他選擇了許多正確的道路,在歷史上留下了雋永的一筆。魯迅的文學語言純淨、簡潔、生動,富有藝術表現力,至今無人超越。同時代的朱自清所作的《荷塘月色》,修飾嚴重,着意為文,假若夾雜在其全集中,觀之情有可原,而教科書中單獨此篇為一課,使中國的中學生深受不良影響,高考作文少有佳作,多辭藻華麗空空無一物,實屬不該,朱先生作此篇時年紀輕輕,有文無質尚且正常,然有的人推崇此文便引之以課本上,給朱先生留下惡名,這是他萬萬想不到的。故有人稱“出名要趁早”是完全不符合邏輯的,其結果就是無名也早,魯迅就是中年成名的典範。魯迅的文學藝術是自然,在《吶喊》自序中,魯迅説他的小説和藝術的距離之遠可想而知,但藝術是自然的流露,真正的藝術是不需修辭的,魯迅做到了這一點。魯迅的文章有十分獨立的尊嚴,正如當年文學聚會時,徐志摩一來從不談文學而只談喝茶穿衣、打牌玩鳥一類的事,文學社頓時就熱鬧了,於是魯迅罵徐志摩是流氓。魯迅是從不吝嗇用文字表達憤概的,因此有人形容他的文字如一道閃電,正能刺中人心懷。魯迅的文學思想性深,他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進行了廣泛地思考,他從潰敗的封建社會中走出來,然而又朝他所經歷過來的腐敗的社會進攻,致力於為真理與自由而鬥爭,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魯迅的號召力影響力強,在當世難以匹敵,他是毫無爭議的可稱為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這已被世人共認,從當時到現在,他的影響還在延續,這是參與新文化運動的文學家中少有的。魯迅的滲透力強,在許多文學鉅著上都能看到對魯迅作品的精闢理解,均有獨到開先河之風,魯迅的文學幾乎已滲透到各行各業,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三:

一、前言

最近細細讀了魯迅的兩部小説《吶喊》和《彷徨》,覺得從書中領悟到了以前所不能領悟的到的東西,我覺得有必要做點心得筆記,便是此文的由來

二、關於魯迅的批判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説來》)正是出於這種寫作理念,在魯迅的筆下,中國的人的劣根性、奴性、麻木、卑怯、愚昧、看客心態等等比比皆是。比如《孔乙己裏》裏咸亨酒店的掌櫃,短衣主顧以及“我”,比如《祝福》裏魯鎮的柳媽與四嬸,比如《阿Q正傳》裏的農民阿Q,比如《藥》裏的民眾華老栓一家。在這些小説中,看客的形象不斷出現,——別人的痛苦﹑別人流的血都成為羣眾無聊生活的調味品,這種赤裸裸的真實讀起來讓我感到有一種切膚之感。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事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那時認為當然要首推文藝。”(《〈吶喊〉自序》),所以魯迅棄醫從文。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信念,“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b不憚於前驅”。從這些話中,我理解到的是,魯迅在對封建制度、禮教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時,也關注着社會底層的人們,思考着改造國民性問題的方法。比如在《狂人日記》中,魯迅揭示出中國幾千年封建史其實是一個吃人的歷史,不僅統治者吃人,被統治者也在吃人,而決心者也在不知不覺地跟着吃人,不過魯迅在文中最後也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三、關於小説細節

關於細節,我想起李安拍攝完電影《色,戒》後對龍應台説,“(《色,戒》裏)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輪車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號碼”,街上的兩排法國梧桐,是一顆顆種下去的,易先生辦公室裏那張桌子也是民國時代的桌子,桌上的所有文具,都是費了很大功夫找到的。我想不光是電影要注意細節,寫小説也要注意細節。謝友順説:“但凡好的小説,都是有很多實在、具體、準確的細節的。”我認為一部好的小説,除了巧妙的構思,優美流暢的語言,真摯的情感之外,還需要在細節上的把握。基於此,我在魯迅的小説裏讀到了魯迅很強的刻畫細節的能力。下面我以《孔乙己》和《祝福》為例。

1、《孔乙己》

小説中,魯鎮酒店的格局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狀的大櫃枱,櫃子裏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隨時温酒。做工的人花十文銅錢,便靠在櫃外站着,熱熱的喝着酒,如果花十一文銅錢,便可以買到一碗鹽竹筍或者茴香豆。“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酒店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我覺得“踱”字用得很傳神,一下子便將闊綽的長衫主顧與貧窮的短衣幫分開來了,長衫主顧“踱”着進酒店,一個財大氣粗的闊綽形象躍然紙上。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尷尬或者説特殊在於——他是穿長衫的,卻沒有長衫式的闊綽,不能踱進店裏坐着慢慢喝,只能像短衣幫們在櫃枱站着。“(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錢”“他(指孔乙己)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的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是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説笑聲中,坐着這手走去了。”一:同樣是掏錢的動作,魯迅先後用了兩個不同的動詞“排”與“摸”,兩者的不同在於:前者表明九文大錢是一文接着一文的,排着隊似的掏出來的——暗示孔乙己除此之外,身上還有大錢;而後者則表明四文大錢是翻來覆去摸到再掏出來的,暗示孔乙己除此之外已身無分文。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孔乙己前後生活的巨大落差,同時揭示出封建禮教對孔乙己們的毒害,以及社會底層的被損害者的悲劇人生。我同時注意到魯迅在寫孔乙己“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的手裏”時,不忘加一句,“見他滿手是泥”,這就表明孔乙己是“用這隻手走來的”,又在旁人的説笑聲中,坐着“用這隻手慢慢走去了”。我不得不歎服魯迅高超的刻畫細節的能力,寥寥幾筆,人物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2、《祝福》

魯迅寫祥林嫂的出場:

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説無過於她了:五年前的花白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缺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有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我在這一段注意到:魯迅寫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籃,內中有一個破碗,”但魯迅要強調是“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但魯迅要強調“下端開了裂”。通過這些細節描寫,祥林嫂“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就顯得更加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