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6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道德經》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後感1

老子被後人按照西方哲學體系的標準,被歸入自然主義哲學家的範疇,是有道理的,他對社會、個人存在、發展的哲思觀點,都是從自然規律類比推理過來的,一句話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經的話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規律非常多,難以用具體語言駕馭,所以創造了本體論的“道”,整體代表自然規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證明天道的規矩是不居功,不作為,不佔有,隱含了一個觀念“得道高人~聖人應該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貪功,不念名,治理社會不要因為個人慾望而下發過多指令制定過多政策”。

當代,我認為,阿里巴巴的馬雲是修道得道了的,順應天道而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東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見其道行只高。

東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電視台的訪談節目,主持人把馬雲的照片發出來,問東哥,“馬總你們做一個行業,你們應給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這麼多年一起吃過一次飯,另外,可能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不是一代人”,從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東哥內心是把馬雲當做超越的對象,商業上的敵人,所以才如此急於用馬雲年齡比我虛長几歲,我比他年輕來向人證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證明,馬雲絕對是讀道德經而得道的例子,在贏在中國的節目裏,阿里巴巴當時還沒有現在這麼如日中天,他也沒有如此功名,當時節目組是把熊曉鴿,吳鷹等人作為更大貴客對待,但是馬雲節目中金句百出,如魚得水,其中一句話“心中無敵,則無敵於天下”的金句,他這個觀點和道德經中上經二十二章的觀點一模一樣

《道德經》讀後感2

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會產生傷害,有傷害就有怨恨,怨恨則是其他不良情緒的根源。人與人的怨恨是社會組織最大的毒藥,也是人生的大敵。怨恨必須想辦法消除。

由於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很容易責怪別人,因此而產生怨恨,生活也變得暗淡無光。因為將產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認為外部環境對自己不好,別人對自己不好,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着負向用力的,那麼今後怎麼可能還會進步呢?如果每個人都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隨緣,不要在意結果,這樣的結果可能會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約分為兩半,債權人與債務人各執一半,其中左邊一半歸債權人保留,右邊一半歸債務人保留。責:索取償還,即債權人以自己持有的債券要求債務人償還財物。徹:周代規定農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契,可以引申為法。讀後感·法需要道德的滋養,僅僅依靠法律,而沒有道德的滋養與教育,整個社會都依靠法的張力,司法機構可能無法承受這個重擔。法律可以解決社會矛盾,無法消除社會的怨恨,責罰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養才能創造和諧社會。

無親,沒有親疏的差別,也就是沒有沒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遙不可及,其實就在你心裏。只要堅持真理,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興不避仇”,沒有親疏,只有好壞,這個社會才會公平合理。

《道德經》讀後感3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瞭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瞭解首先不執着於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説,人從現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説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説地球又是運動着的,循環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後,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並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覺不到的。

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無其實有,由於你不曉得它什麼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説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並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着,只要做到靜你才幹到達這個道,而我説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着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着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道德經》讀後感4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説“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説人們相互之間各幹各的事彼此之間並無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慾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着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慾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説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討厭的地方但是更接近於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於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於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説,幫助他人保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句話是説把自己當做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己的生命來愛惜,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於發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利益不懈奮鬥,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它通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該保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於一個從面對面交際向全面數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裏做人處事的道理並且沿襲發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使之始終保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道德經》讀後感5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我抵擋住寂寞,孤獨,也可以讓我接納自身的缺陷,也讓我在無望的時候給我信心和支持。

長夜漫漫,路亦漫漫,時間真是白駒過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職場。

一年裏,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短板,剛畢業就花了7萬多的錢去學習財商課,情緒管理課程,企業家學徒課程;一年裏,自己用休息時間賣過各類水果和堅果;做過項目合夥人,現在也正在嘗試自己做老闆,鍛鍊自己做項目的能力。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需要恆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歲的節口,我很慶幸,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夠彌補過去系統的漏洞。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自己腦袋中的概念,也都會讓我去思考,“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如同水流般靈動地變化;經中説:“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古人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那個面上,他教會我看到剛畢業的自己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倘若能夠踏踏實實地佈局,勤勤懇懇地走過,時間終會回報自己很多。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去思考“無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整個系統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統來工作。他教會我要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緒作主導。比如剛畢業的自己,是職場的菜鳥,在23歲的節點上,是不太可能有作為,因此用心學習業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大自己方為王道,而非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説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鬥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道德經》讀後感6

至於為什麼要讀《道德經》,是因為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是歷代學者研究了兩千年的一部著作。就連近代大作家魯迅都説,不讀完老子一部書,不知中國文化。讀完之後我才發現,《道德經》實則為一部人生的教科書,讓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虛名看本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稱雖異,但只是一種指代關係,並不能表達事物的本質。因此人們不要執着於事物所謂的名號。企業注重員工的實幹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辭。我們學生也是一樣,學習也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而不為“三好”。

要少説多做,靜默守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話説得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時候,知道的沒必要的東西太多,顧慮就會更多,因而妨礙自己的行動。聞一多先生有言:“別人都是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學習,而不是天天喊口號。要知道,空缸震響,滿缸無聲。

但是有些人會學習不下去,也許是對其他方面有欲,歸根到底一個“貪”字。貪婪會使人喪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廣東的汪某要是不貪婪,還會用刀刺向自己的母親?

老子有些話説得好:“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聖人慾不欲。”現在學習壓力大,戒貪已成為我的當務之急,力求減少自己的慾望。

人最忌自大自誇。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吹自擂和大躍進中的浮誇風沒什麼區別,只有踏踏實實走好鋪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做任何事都應該服從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比七大自然簡直是相形見絀,但是他們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壞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那麼明天會怎麼樣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知足會導致可怕的貪婪,讓人忘記一切,包括人格。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懂得放棄,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為失搞到悲傷。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聰明的人不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不聰明。有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説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往往帶來壞的結果,害人害己。楊修因為恃才放曠,所以引來了殺身之禍。

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更不會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