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46K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中華瑰寶,藴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記得上學時跟着老師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這是出自何處,更甭説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十載,再次看這部道家鉅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見解。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匱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都應該從老子《道德經》裏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靜心是安身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古語説: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説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説“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在物慾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否則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説: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絃,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與創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令人佩服。

道德經全文應該説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説,“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説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如果説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説,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區區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社會、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為人處世亦如此,對待老人盡心盡孝、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