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精選6篇)

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1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説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説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説,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説,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説:“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説:“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着,聽不着,聞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2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説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脱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捨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閲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説法為《德道經》,即德在先,道在後。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複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閲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閲《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説。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3

第一次接觸老子的《道德經》,感覺是這個老人家的細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懷着對大家的敬畏大略瀏覽了一番《道德經》。本人自覺《道德經》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萬物,存在於萬物的發展運行中,即道是萬物之母,時時有道,處處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處世”。老子勸誡世人放下虛無縹緲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為進,追求內心世界的平靜寧和,做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三部分是“治國”。老子推崇的國家類型是“小國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人民再恢復到遠古的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

老子的思想與眾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們所普遍認為的事物規律當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一般人都會認為,事物的數量與獲得之間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確認為“少則得,多則惑”。這個道理可以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當中發現。現在的人將金錢名聲看得相當重要,金錢越多越好,名聲越響亮越好。為了追逐這兩者,生命可以忽視了,良心可以拋棄了。連生命都沒有了,名利從何談起,連良心都沒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於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社會的所謂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人兒呀,在他們光鮮亮麗的皮囊下,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他們空虛的靈魂在風中凌亂了。世人所認為的“多則得”雖是有積極向上的意思,但實則在追求“多”的過程中會失去更多,會迷失自我。“少則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錢名利,適可而止,反而能覺得人生更充實。

“多則惑”可以從我們生活中的選擇問題解釋。當生活中出現一些事情必須要讓我們做選擇,選擇只有一個,我們不會多加考慮,而會從一而終。如果選擇有多個,選擇之初會多加思慮,斟酌再三。最終確定後,如果事情的發展並不如自己所料,往往會幻想着那條為選擇的路,甚至會希望自己生活在為選擇的路中,因此煩惱、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誠然,老子的思想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現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麼贊同。例如,老子説到“曲則全,枉則直”即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伸直。而我覺得委曲不一定能全,屈枉不一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見小事來説吧。有位大媽跟我訴苦説,她一家子是與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個院子裏,院子裏只有一個公共衞生間。衞生間是兩家人公用的,理應是兩家人共同打理衞生間的衞生,可從始至終,只有大媽一個人去打掃衞生間。

大媽就埋怨了,難道只有她這一家子人需要去衞生間,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嗎,難道他們就不怕髒?大媽雖然在抱怨,但,確實是委曲求全了。兩家人表面看上去還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個院子。但是,這“全”底下,難免會存在大媽對另一家人的芥蒂,而且這個芥蒂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大媽可能會逢人就訴苦,並且很有可能這種埋怨的訴苦會變相為説人是非。另外一家人會覺得大媽人好“欺負”,是個老好人,這種想法可能會刺激他們進一步剝削大媽的“好心”。這樣下去,看似波瀾不驚的院子,實則暗藏洶湧,隨時都可能爆發激烈的爭吵。這樣看來,委曲成全了嗎?所以我認為,“委”不一定能“全”,“枉”不一定能“直”。

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4

《道德經》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訴我們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恆的,是難以描述的。難以描述是因為我們人類思維、語文是具有極大侷限的,是片面的。

由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如何,都是侷限的,還有更高深的“道”是我們未能理解的。所以,不應該停留在原地不思進取,而應該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自己,不斷地加以認識。這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裏的“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説榜樣。“上善若水”——他説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衝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惟不爭,故無尤。”老子通過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有了功勛卻不佔據,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慾。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淨,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並不是説一點物慾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着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於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裏,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並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説,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於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後常倚伏着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説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後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並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中還藴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儘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展,但老子的`修身養性學説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

《道德經》的內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範,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聖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5

在胡老師的推薦下,我閲讀了一部分老子的《道德經》。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大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後世,不同的人讀道德經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在讀道德經時,從中收穫的是一些成功之道,想必這和我正處在考研階段,對成功極度渴求有關吧。接下來我將對自己的感悟結合考研談談個人感想,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激勵。

“道常無為,而無以為。”“道”平時是不干預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預就沒有做不到的。説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為“道法自然”,沒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獨自運行而不改變,周而復始地旋轉而不停止。説明“道”做事是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於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符合客觀規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説什麼,都不要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考研也是一樣,很多人在考研的時候時常受到別人的影響,不能堅定自己的信心,考研失敗的人往往是不夠專心致志的人。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人們所從事的事業,經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困難的時候)失敗的,在結束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慎重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必須以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所謂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品質就是符合“道”的,這種品質就能保證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幫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質。很多同學到了考研的衝刺階段,都容易疲憊和懈怠, 這個階段能依然像剛開始複習那樣有激情的人,一定的內心意志非常強大的。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説話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大量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勝自己才是強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來,並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而自己戰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意思是,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於説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説話的,那麼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好多同學到五月份還沒有下定決心到底是考研還是找工作,考研是考名校還是本校。成天幻想,對現狀自怨自艾,對未來沒有目標的人是很難成功的,時間在我們的糾結中就加速溜走了。

“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在任何一個細節上都體現出了精確、高效、協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納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同樣地,一個人的品質最容易從瑣碎的小事上反映出來。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難之事,必須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聖人始終不做大事,故能夠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須養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的良好習慣。很多同學複習的時候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礎,就想着拔尖,剛開始就挑戰難題,結果反而挫傷了自己的信心。在複習的過程中我一定要抓基礎,抓細節,全方位複習,給將來的衝刺打好基礎。

道家經典《道德經》讀後感6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繫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資料在這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好處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慾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慾”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淨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對私慾,務必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繫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着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捨棄禮智的浮華。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最高境界。隨着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衝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説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説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説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悦,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