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五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4W

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在我國流傳已久。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讀後感,僅供大家閲讀參考!

道德經讀後感一

人類的認知和自然界存在的真正規律是有差距的,畢竟宇宙已經存在幾百億年,而人類從有文字到今天也才1-2萬年,近幾千年來人類的文明快速發展,但是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人類如大海的水滴一樣渺小。而我們今天所謂的科學和認知,是極其有限的,並非真正永恆不變的道理,所以科學家們還在不斷探索。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把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經驗當做正確無誤的真理,不可逾越。這隻能説是畫地為牢了。更可怕的是,把別人的話當做真理,無條件追隨。這就演變成社會災難。

不論是宇宙,還是人類社會,都處在不斷地變動當中,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

道德經讀後感二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閲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道德經讀後感三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有點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孕育而不佔用,養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級制度嗎?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户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個説的是無用之用,空空什麼都沒有,反而才能當容器。就像一個滿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別的,必須把裏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裝進別的。所以有是優點,沒有是用處;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見,或是意見,就不容易客觀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實。打破偏見,放開心胸,兼容幷蓄。

道德經讀後感四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閲《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説。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説過。

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後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

但是,我並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久遠,但它對於我們的現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穫。以上僅是我對於《道德經》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也能使國家素養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道德經讀後感五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讀了《道德經》,我們先了解認識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

我知道了老子曾經擔任過周朝守藏室史官,是當時名聲很大的學者。由於老子對當時的政治狀況不滿他曾經辭去了官職,出函谷關西去,寫出了《道德經》。

書上説,老子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把“道”至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著名的道家學派的名字就是這樣子由此而來的。

在今天,我們還能在各地的道觀裏看到老子的塑像,不過在香煙繚繞之中,他已經成為了“太上老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