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詩經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詩經的讀後感1

《詩經》是我國第一步詩歌總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間詩歌305篇。談到它,我們都不會陌生。首先想到的會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樣的純情詩句。它廣為流傳,並非沒有原因的,因為它講了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漂亮好的女孩,誰不想追求呢?但是這句話,真正解讀起來呢,又有什麼樣的不同體會呢?雎鳩是離愛情最近的鳥,近到它的“關關”叫聲,在那思慕男子的女子聽來,也是在呼喚自己的愛人。古代傳説雎鳩雌雄形影不離。指其一遞一聲的相和而鳴。雎鳩被説成是貞鳥,是愛情忠貞的象徵。但是!其實據考證,雎鳩不是斑鳩,而是魚鷹,《關雎》並非雌雄和鳴,而是以魚鷹在河州求魚象徵男子向女子求愛。

這就是解讀之後的詩經。可能與你臆想當中的情景不一樣,但是這確實事實。人們總是趨向於完美,把東西都往好了方面想,也從中得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靈魂營養,我感覺這就足夠了,不用非得在乎講的事實,你自己認定的事實、對你有所啟發有所幫助的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由於詩經中所涉及到的詩歌太多,我也不可能一一解讀。我總結了一下他們的特點,發現詩經中以女性為主角的詩有兩多,棄婦詩多,思婦詩多。棄婦詩又多以悲情見多。我讀這樣的詩,總是感覺讀不下去,讀着讀着心裏就來氣。一個女人,被男人拋棄了,那個男人固然不對,固然應該受到社會的唾棄。但是你被拋棄了,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還整天哭哭啼啼悲悲切切,絲毫沒有振作的跡象。看到這裏,心裏真是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不就是一個男人嗎?沒了他至於這樣要死要活的嗎?如果那個男的回過頭來看你那樣眼淚一把鼻涕一把,本來想和好的心,瞬間又會蹦碎的。也許我現在是以現代的眼光去思考的,環境不一樣,心態自然也就不一樣。但是這樣一個形象,描寫在書裏,會對多少中國女性產生影響呢?不過幸好我發現,現在這種影響越來越小了,現在的女人們,似乎都看得開,分了就分了白,也不差那麼一個。反而覺得男人越來越變得跟詩經中描述的怨婦似的,動不動就為情跳樓自殺,甚至前幾天看網上一男的為了求女友不要分手,竟然當眾下跪!可恥啊!我真想上去甩他兩個耳光,告訴他像個男人!沒想到幾千年的怨婦形象竟然出現在了當今的我們男人身上,悲哀。

相比之下思婦詩就好很多。有人説思念是青色藤蔓上開出白色的花,縱然糾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豔。像天暗下來獨自點亮的一盞燈火,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憂傷而美。我深有感觸。在詩經中有這樣幾首是寫的很好,比如《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一個女子在思念他遠役的丈夫,思念使她無心勞作,在路邊採蒼耳,很長時間也採不滿一小筐,到最後,她索性將筐放下,在大路邊張望,惦記着遠方的他。我看完之後,心理非常糾結,感到了一絲温暖,卻很快又被悲涼所代替。哎,相愛的人們啊,為什麼不能在一起,非要將他們分開拿思念折磨他們。是啊,想一個人的時候,真的是無心做別的東西,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體會。這種思念,帶給人們最大的幸福,就是兩個人見面的那一刻,幸福感是多麼的強烈!説道這裏,我不禁又想到了異地戀,這個深重的話題,哎,還是不要説了,當局者迷啊。還有一首非常有意境的詩《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我不得不説,詩經其實是一部女人內心解讀祕笈,戀愛的人需要好好研究一下,雖然那幾千年過去,但是女人們那柔軟的內心卻是沒有變化的。從詩中我們解讀出的委婉含蓄的意思,其實就是她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限於矜持,所以男生要主動解讀。!!怎麼説到這裏了呢,好像有點跑題了,但是這是我讀詩經切身感受到的,也會是我的一份財產吧。分享一下,就不收錢了。

《詩經》博大精深,我讀懂的,也許只是表面內容,其實他還有更加深厚的內涵在裏面。就像人們説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詩經》也是這樣。它帶給人們的不是死的刻板的東西,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我們不同的人,從中獲取的也不同,但是隻要找到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值了。

詩經的讀後感2

尋遍所有的名詞,我認為把《詩經》比作為晴朗的夜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詩經》中的每一篇則是夜空中最獨一無二的星星。起初令我感到驚訝的是《詩經》中篇目的數量,一共三百零五篇,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獨是目錄中的篇目名稱就已經令我眼花繚亂。可是,與此同時我也發現,在這《詩經》中哪怕是信手翻開的一面,都能體現出它自身的千載獨步的美。《詩經》就如同星星一般數量繁多,但每一顆都熠熠生輝。

在我輕輕地拈起《詩經》的時候,我卻感受到了沉重的分量。這裏面的文字已然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我不由得對其中所描述的當時的`普通生活也產生了肅穆的敬意。所有當時的故事,無論和平或戰爭都在那麼一瞬間定格在了曼妙的詩裏。也許是口口相傳,也許是用文字記錄下的,但不管是哪一種,最終它們都一起靜靜地躺在歲月裏等待着一個又一個人去翻開它們,感受它們的偉大和美麗。《詩經》就如同星星一般沉靜卻又歷史悠久。

“最美不過詩經”這句話相信人們都已有所耳聞。而《詩經》所美之處不僅在於它歷經滄桑的瑰麗,更在於藴含在其中的真情。

在仔細閲讀了《詩經》中的幾篇名作後頓時百感交集。例如《蒹葭》用了起興的手法,描繪出了一派朦朧的場景,但這其中表達的情感卻是非常強烈的。雖然關於其中的感情是有爭議的,有尋求所愛慕之人一説,也有追逐理想與追求一説。可是無論是哪一種説法,它所表現出的執着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再例如《關雎》、《漢廣》等,它們都是用最柔美的語言彙編而成,但卻表達出了最迫切的思念。每一字、每一句流露的都是發自他們的內心的真情。正是這種略加修飾的真情令人感同身受卻又不會感到失去意境。就如同星空一般閃耀動人,卻又令人感到沉醉。

在合上《詩經》的一瞬間我卻又獲得了另一種稍稍不同的感歎:原來當時的人就擁有各式各樣的細膩情感,包括離別時的悲傷,遇喜事時的快樂亦或是追逐理想的焦躁與執着。而且早在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賦、比、興”的寫作手法來使作品變得更加富有藝術魅力。有那麼一剎那,我感受到了我與古人是相通的,我與他們都曾觀望過同一片星空。

夜空點點,繁星閃爍。《詩經》也將會像永恆的星空一半,成為一代又一代所流傳的中華經典。

詩經的讀後感3

析之風頗為流行,但我認為這類文章並不好作。尤其是講《詩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須通訓詁,其次還要明詩旨。因為風、雅、頌距今已遠,其可賞析處往往即在字、詞的訓詁之中。加以舊時奉三百篇為經典,古人説詩每多附會;不明詩旨便如皓天白日為雲霾籠罩,必須撥雲見日,始能領會詩情。這裏姑以《關雎》為例而申説之,惟不免貽人以老生常談之譏耳。

時至今日,大約沒有人再相信《毛詩序》所謂“《關雎》,后妃之德也”一類的話了。説《關雎》大約是經過加工的一首民間戀歌,恐怕不會去事實太遠。但《齊》、《魯》、《韓》三家(包括司馬遷、劉向)説此詩,都以為它意存諷刺。這又該作何解釋?另外,古人很強調“四始”説(即《關雎》為“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認為把《關雎》列為十五國風的第一篇,是有意義的,並非編排上偶然形成的結果。這些都需要我們作出説明。

我以為,無論今文學派的《齊》、《魯》、《韓》三家詩也好,古文學派的《毛詩》也好,他們解詩,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絕大多數“國風”是民歌,把每一首詩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國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詩的本意和後來的引申意混同起來。三家詩看到《關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話,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説詩意是諷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馬遷在《十二諸侯年表序》中所説:“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而後來的《毛詩》為了同三家詩唱對台戲,於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講“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於説它不是刺詩而是讚美之辭。如果我們認識到十五國風中確有不少民歌,並排除了斷章取義的方式方法,則三家詩也好,《毛詩》也好,他們人為地加給此詩的迷霧都可一掃而空,詩的真面目也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至於把《關雎》列為“國風”之始,我以為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這樣的説法,認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來,乃由於它們是能歌唱的樂章而於詩義無涉,故有些諷刺詩或大膽潑辣的愛情詩也沒有被統治階級刪除淘汰。我則以為,從《三百篇》的內容看,總還是先把各地的詩歌蒐集起來然後為它們配樂,所配之樂,必不能絲毫不關涉詩的內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樂譜去牽合。《關雎》之所以為“風”之始,恐怕同內容仍有關聯。由於詩中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詞句,很適合結婚時歌唱,於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纏綿悱惻、終則喜氣洋洋的樂調,而沿用為結婚時的奏鳴曲。蓋因戀愛而“寤寐思服”、“展轉反側”乃人之常情,故雖哀而不傷(“哀”有動聽感人的意思);夫婦結婚原屬正理,君子淑女相配並不違反封建倫常,故雖樂而不淫。這樣,自然就把它列為“國風”之首了。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喜慶節日,也還是要唱一些歡快熱鬧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順心如意。這並不是什麼迷信,而是同喜慶節日的氣氛相適應。如果辦喜事時奏哀樂唱悼亡詩,撇開吉利與否的迷信觀點不談,至少產生敗興和殺風景的反效果,總是招人憎厭的。《三百篇》的樂章既為統治階級所制定,當然要圖個吉利,把體現喜慶氣氛的作品列於篇首。這不僅符合他們本階級的利益,即從人情之常來講,也是理當如此。

詩經的讀後感4

最近讀了幾首《詩經》中關於愛情的詩,主要感覺古時的男子在描寫自己心儀的女生,在讚賞她的美麗時,總是用周圍美麗的、美好的景物來描寫,而女生在對男生表達自己的愛慕總是説自己的心情,往往在人聽得雲山霧罩時用一個短句點明瞭自己的意圖。

古時的愛情永遠是純潔的、美好的,但即使中間有父母的阻攔,愛情的力量也總能支持着他們,一根微不足道草就能讓七尺男兒為其思緒偏偏,一句深秋牆下相見,就能讓一大家閨秀情意連綿。幾句詞,幾句景,輕描淡寫地寫出了男一女間神祕的情感。封閉社會的愛情你情我願,無限美好。

當我沉浸在古人的愛河中,不禁又想起現代人的愛情,似乎沒有他們的執着。女生同她們一樣的憂鬱徘徊,但又卻是在一段戀情中還在思考着,選擇他真的是最好的嗎?所以一個人總是會有幾段不堪回首的失戀往事。就這點來説,古人面對愛情,普遍來説對待一段感情比我們更要專一更用心。

古人的愛情觀與我們的還是有着不同,一個是全心全意的對待,願意把自己所有的傾其所有毫不保留,一個是兩人之間一定還會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對於彼此的感情還是會保留,如果讓我從中做一選擇我還是較傾向於前者。

詩經的讀後感5

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了這麼一部古老的詩集,在歲月長河中穿行的過程中,周圍的空氣和他摩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電光雷火。四字的組合,就是中國文化的方陣,四聲鏗鏘,擲地有聲;賦比興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們的腦海一朵朵思維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節,凝聚成一塊塊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現在,我們的河流面臨着斷流的困境。漢字在電腦文化面前大有退縮為只有語言符號功能的磚頭,齊整規一,用來堆砌同一種類的高樓大廈,詩意被用來嘲笑不懂事故的瘋子。那位伊人在哪裏?還有沒有蒹葭之岸?那種藴藉綿長的情致哪裏去了?我們的生命除了鈔票還剩神麼?

這也是一條母親河,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民的心靈中,經風雨,歷磨難,成為中華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審美的大河。我們是這條河裏的一條魚,因為宿命的連接,我們無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魚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了一隻鷹,天空是自己的家鄉和歸宿。但是,他們忘了,作為我們不能長出翅膀,這是我們生存於天空的劣勢卻是生存於大河的優勢。回到大河,我們快樂無比。一條魚的生命靈魂裏只能有一條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暫時的棲身繁衍之地。

《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審美的“聖經”,是一種生命基因,一種靈魂酵母,《詩經》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我們彼此的區別僅僅在於,君住大河頭,我住大河尾,我們共飲一河水。

長江已經被我們轉化用做照明瞭,因為我們的黑夜太漫長了;而我們現在的心情越來越浮躁,我們的情懷越來越失去古典意味,我們因為進步而越來越不快樂。

《詩經》之河斷流之日,中國文化被截斷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