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孝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5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孝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孝經讀後感1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説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繫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讀後感2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古人説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説:“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着我直説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裏夾肉,媽媽直説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説就同意啦!

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傑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為師後,老夫子把我收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後,我刻苦鑽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為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於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孝經讀後感3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很喜歡《孝經》裏的這句話。要知道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對我們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我們的每一根毛髮都來自於父母,每一寸肌膚都來自於父母,我們要好好保護好自己,不要傷害到自己,這就是孝心的開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這六個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課,曾子就侍奉在老師身邊,文字雖然簡單,可是我已經能夠想象出這樣的畫面,説明曾子是個尊敬老師的好學生。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大孝子,在《二十四孝》裏我讀過他的故事。書中記載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結果家裏來了客人,他母親一個人在家,不知道怎麼接待,怎麼辦呢?因為過去沒有電話,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結果她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裏就覺得痛,家裏是不是發生什麼事情,就趕緊跑回家裏。回到家裏一看,家裏來了客人。母親告訴他:“兒子,我不知道怎麼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連心,你一定能夠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純孝就有這樣的感應。我就覺得不可思議,怎麼他媽媽咬手指,在那麼遠的距離,他居然能夠有這個感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曾子心地純孝,心裏沒有其他的妄念,只有孝親這個念頭,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這樣的感應。然而,現在父母經常叫我們別貪玩,好好學習,可我們時常就是玩瘋了,喚不回來。這多有不該呀。

我也要做個尊師孝親的好學生、好孩子,與老師、與父母有心靈的感應。認真體會《孝經》裏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為它能教會我做人的道理: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麼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經》,它能教會你們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經讀後感4

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人倫之大本,窮理之要道。

《孝經》,一部弘揚中華孝文化的儒家經典之作。世人奉為圭臬的儒家經典,聖賢恪守不二的立身之本。孔丘曾説:”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呂維祺也曾説過:”《孝經》繼《春秋》作,蓋堯舜以來帝王相傳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經大本也。“

《孝經》出自孔子故居牆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到孔子故居牆壁始被發現。

《孝經》這部書,據説是曾子問孝於孔子,退而和學生們討論研究,由學生們記載而成的。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為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漢書·藝文志》上説:”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孝“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社會上奉為圭臬,人之所應遵守的德操。

中國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可稱之為孝文化。傳統的中國社會,是植根於孝道上的社會,因而孝道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古希臘、羅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其原意為”奉先思孝“。據文獻記載,《孝經》大約產生或大興於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報本反始和生兒育女,延續生命。至孔子,孝從其宗教與哲學意義轉化為”善事父母“的純粹倫理意義,從宗族道德轉化為家族道德。至《孝經》,孝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係的道德觀念被全面政治化。孔丘著的《孝經》共分為兩大部分——二十四孝圖、孝經。其中《孝經》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式闡發孝治思想。

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徳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軍,終於立事。“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順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三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義和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事軍章,講孝子與事軍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門“。唐玄宗親自注解《孝經》,曾國藩把《孝經》下發到每位士兵的手裏,李嘉誠用《孝經》的思想做企業管理。《孝經》雖然篇幅簡短,但字字珠璣,旨趣深遠,義理宏深,而聖德無處其右,明五其治則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家、治國、平天下,則宇清、國安、家和、人樂。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為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是至孝。

孝,是評定一個人道德品行修養及做人的標準。孝。也是一個企業和團體在人事資源上重點考慮的要點,是一個生命得以繼續繁衍下去的階梯,是一個國家、一個名族得以發展壯大、被敬重、被敬仰膜拜的無形力量,它無堅不催,事不待發。

説到孝,相信每個人都會想到自日趨年老的父母,那漸漸渾濁的雙眼、瘦削的腮骨、佝僂的脊樑、日漸降速的步履、那蹣跚的背影,是啊,曾經父母膝下頑皮的我們,一眨眼就出落成青年了,父母對我們無所需,無需什麼巨大的回報,只求我們能常回家看看,留意父母,保持通話,哪怕是簡簡單單的家常飯,都能給忙碌準備佳餚的父母增添喜色,是幸福,是温暖,是由衷的欣慰。朋友們,正像我這種隻身在外,與父母南北各一方,在外讀書打拼,父母在遠方只是想要我們經常地問候,交流自己的成就、讀書歷程,無論辛酸,父母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是個有主見的人了,可以放手任其自由發展了。報喜不報憂,是我們遠離父母的學子們常常做的事,唯一是不讓父母擔心惦記。父母之恩,永難報,但作為兒女的我們要有一顆時常陪伴父母的心,即使不能陪在身旁,也要常報安、報優。讓父母幸福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孝對父母是其一,我們還要尊兄敬弟,愛夫護子,珍愛身邊的每一個親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學、領導,這都是孝的一種體現。實際踐行的孝,不僅會使自己活在一個其樂融融的氛圍,也會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與氣質,增強親和力,與人溝通更具主動性……

行萬里路,踏千條河,力求踐行《孝經》傳天下。

孝經讀後感5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孝就像一縷陽光,照射在心田,永遠讓人感到温暖與幸福。讀完這本《孝經》後,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所謂:百善孝為先,百行孝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不就是我們這些晚輩需要做的嗎?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你的一切品行該從何談起?

孝就是在心裏的愛嗎?不,這還不夠,孝還需要在行動上來證明。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時候要儘自己的一切對父母恭敬;奉養飲食的時候則想盡辦法使父母快樂;在父母有病時,要為父母擔憂並細心照料。記得有一次,媽媽吃飯的時候突然説她肚子痛,吃了兩三口飯就不吃了,看媽媽在沙發上難受的樣子,我擔心極了,連連問媽媽用不用去醫院。媽媽説:“不用管我,寫你的作業。”我寫作業時心都定不下來,寫完作業,我又給媽媽端來一杯熱水,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接着,我又讀到了“鹿乳奉親”的故事,寫的是一個人的父母患了嚴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鮮的鹿乳來治。他裝扮成一隻活蹦亂跳的小鹿,來到林中,取到了新鮮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點被獵人當做真鹿射死,獵人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被他的孝心感動,併發誓以後再也不射殺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動物們也懷着一顆孝心,那我們呢?是不是應該更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真實的的報答,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是不求回報的,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這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一項任務,更是一種使命。“人之行,莫大於孝”,讓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經讀後感6

這個暑假裏,我去了華夏傳統文化學校。在每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瞭七種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瞭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亙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麼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以盡孝道。

我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經》,他能教會你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經讀後感7

“百善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又進一步地瞭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聖賢經典,裏面講了許許多多的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言古風的美文,一個個發人深思的故事,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不足兩千,但在中國思想歷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傳唱,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誦,《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畏寒怕冷睡不暖,於是每天都搶先以自己的體温捂熱被子,然後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啊!讀着,讀着,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三字經》都用濃重的筆墨描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的小故事,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先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最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看過《孝經》、《三字經》後,我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是一個孝子呢?對比之下覺得我還真不是“孝子”。曾經在一份考卷上有這樣一道題,問“孝”的含義是什麼?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下筆。

在生活中,我也沒有盡到“孝”道,沒有做到常常問候遠在他鄉的父母是否安好,沒有關心他們的工作是不是辛苦,也沒有想過他們會不會開心,只顧着自個兒玩樂享受,甚至有時還埋怨父母為什麼不像別人家的父母在家裏陪伴着自己。

但如今,我明白了。當我生病的時候,父母總是打電話、發信息問我:怎麼樣啦?去醫院沒有?今天好點了嗎?要不要爸爸媽媽回家陪你呀?從這些充滿關心的話語中,我體會到了父母對我那濃濃的愛意和關切、焦急之心,他們恨不得親自回來照顧我,但為了賺錢養家,為了培養我早日成才,他們不得不拋家舍口繼續工作。他們那麼拼命地賺錢,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讓我有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

所以,從今以後,我會好好地孝順父母,關心父母,不在他們嘮叨的時候不耐煩打斷,而是虛心地聆聽着,約束自己的任性不讓他們擔心。每個父母都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在學習上,我要更加努力,加倍努力,現在的我,只能在學習上用更好成績來回報父母的恩情。

羊羔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動物尚且如此,人又怎麼不能孝道?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有關“孝”的`美文,經典名著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8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説“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麪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人又怎麼能不孝。

孝經讀後感9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裏,讓我讀懂了——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着傳統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温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嚐嚐。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該先為父母着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麼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形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倖幸福福,快快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麼?為什麼?人間最温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着兒女,而不是兒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後,他們慢慢的老去後,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淒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該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10

中國的孝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的講論孝道。

《孝經》,在中國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僅短短的十八章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諸侯,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畝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人性至孝,其情可憫。“盡孝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無鳥私情,情理可恕。李密從小父喪母棄,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長,後來他因孝被舉薦,屢被徵召,祖母卻日薄西山,朝不慮夕。盡忠還是盡孝,李密進退兩難,侍奉新君,焉知福禍?且遠離祖母,情何以堪?辭命盡孝,抱養祖母卻逆君美意,橫禍將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轉陳詞,懇請皇上准許他先盡孝後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談轉侍君的憂懼,卻大肆渲染自己對祖母的感情與孝心,感動了皇帝。

“百善孝為先”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子欲養而親不待”則是許多人的遺憾,所以我們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要關心自己的親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中國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如果一個人沒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説的是對的,就要照着去做,因為這些多少有點好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就可温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當頭”是的,像是陽光下美好的一種情感,或許我們並沒有在意,或許我們並不知道珍惜,其實世間最純淨的情感一直盪漾在我們的周圍,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