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新課程標準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1W

在閲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程標準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課程標準讀後感範文

新課程標準讀後感範文1

本學期由於參加基本功比賽,認真翻閲了《20xx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通過學習確實使自己不論從教學中還是從理論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下面是自己的一點小體會: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可以看出,“人人”和“不同的人”是數學學習的主體,“人人”意味着面向的是全體學生,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指數學課程在全面推進的同時,要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實施有差異的教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樂於學習,勤於鑽研。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後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內容時,我提出:“對於任何一個三角形,我不用測量,只要你們説出其中任意兩個角,我就能準確地説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對此半信半疑,紛紛來提問,對於老師的回答,學生在經過測量後發現都是正確的,此時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這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三個內角度數規律的研究學習活動。各小組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充分發揮集體優勢,優等生帶着後進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與交流。此時教師來回巡視,適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大膽猜測、進行不斷的驗證,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得出結論: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

又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時,例題為25×9×4,25×9×4=(25×4)×9從而使計算簡便。如果課堂中一直出現類似如:125×7×8等習題,對於較差的學生來講會模仿例題使計算正確。但是老是無法瞭解新授後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無法及時“調節”課堂進度。對於較好的學生來講無新意,慢慢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了。這時我們不妨出示類似“(7+7+7+7)×25”的題目來挑戰一下。這樣的習題目的是從不同的練習形式來揭示有關算理,防止思維定勢,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每個教師要有整體育人、全面育人的觀念,要對每個學生負責,我們應該認識到:轉化一個差生和培養一個優等生同樣光榮,我們一定要切實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使每一個學生的數學素質不斷完善和提高。

新課程標準讀後感範文2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是新課程標準的精髓之一。結合學習的新課程標準和語文專業理論知識,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首先應該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到同一班級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諸多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學效果。現代教育講究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必然要求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學會用“差異策略”來因材施教。“差異策略”是指關注學生個性需要和個別差異,從學生不同的閲讀水平、興趣和風格出發來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獲得自主、全面發展的教學策略。在對待學生的個體性差異上,要注重三點:一是要在教學中學會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即便是低階段的小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也存在着個別差異,這就必然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有區別地去施教。二是要在教學中尊重差異。教師要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與特點,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同時要善待差異,根據差異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其特長。三是是要有選擇地發展差異,比如在閲讀教學中,要適當釋放學生的自由度,培養學生的自主感。通過自主感的培養,讓學生去尋找個人對文本的具體理解,形成自己的解讀方式。對發展學生個性有利的,要多提倡、多鼓勵,對影響學生髮展的要科學引導,儘可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其次應該正確認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的課堂應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動他們學會思考。按照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而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能滿足這一點,教師照本宣科,學生照本考試,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只會讓學生停留在表象的感知上,畢竟其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引導學生髮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與學生的互動。所以,語文教學要必須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去發現問題、鑽研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提出問題,認真聽取學生的想法。學生一旦自己主動提出了問題,那麼學生已經處於主動學習的位置了。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再次應當正確認識學生的創造性。創造性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動接受和主動探索。當然,創造性不是要求必須標新立異、追求新奇,如學生如果能夠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經驗,通過獨立思考,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自己過去沒有發現的問題;從人們意料之外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提出不同於他人的問題解決辦法;通過新穎而別緻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等,這些都是創造性的表現。作為一名教師,要在教學中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如在外部環境上要提供良好的氛圍,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真誠地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獲得成功。要把這種親切、信任的情感信息傳遞給學生。又如在活動組織上,可以通過組織充滿情趣、樂趣、活力的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技巧。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最後應該正確認識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關係。教學活動,教其實就是為了學,所以應該把學生的學放在主要位置,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目的很明確,是為了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其實,就兩者關係而言,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否發揮及如何發揮,就是通過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實現的。如果缺乏學生主體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就無從談起。

教育就是從主體出發,通過主體,依靠主體來開發、發展和完善主體的實踐過程。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羣幼稚無邪、天真活潑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從無知到有知,從消極到積極,從無興趣到有興趣,從被動到主動,這當然不是無條件地自然轉化,而是需要一定的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什麼,當然不應該僅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安安靜靜地聽講,教師連珠炮般的提問,學生如流水般地應答,而應該包含兩個更深層的涵義,其一就是教導,重在給學生“指明方向,引導上路”,其二就是輔導,針對學生課內外學習中發生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予以輔助、幫助。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兩者並不衝突。在教育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教育中的“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展的過程。兩者的關係可以通過“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來實現。

教師在教學中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接受主體接受引導而形成自主思考。比如在作為教學主要形式的講課上,教師不僅要考慮“我應該講什麼知識”,還要考慮“我應該如何讓學生對這些知識產生熱情”,不斷地激發和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質疑、討論、爭辯和探索。只有當教師的角色從“供給者”轉“向激勵者”,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現學習,才能不斷推動智力和思維水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