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通用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幸福的方法》讀後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通用8篇)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1

幸福是什麼?是一種心態,是一種滿足,是一種渴望……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讀。當人們處於貧困時,他們的幸福是過上安穩而又富裕的生活,然而隨着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根據全球人民幸福指數調查報告指明:在美國,如今抑鬱症的患病率比20世紀60年代高了10倍;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英國國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但是感到幸福的人卻從全國人民的52%降低到36%;近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異常迅速,可與此同時,兒童和成年人的焦慮和抑鬱症的患病率同樣在急劇上升。如果真如人們所認為的物質需求的滿足可以帶來幸福生活,那麼又為什麼在大多數人的基本物質得到滿足時,他們卻任然不感覺幸福呢?

可以發現的是,當今社會,人們對於探索如何得到幸福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泰勒博士把自己"幸福"作為一種正面的人生價值提出;著名教育專家胡敏認為:幸福是一種自我體驗與感受,我們缺乏的不是幸福,而是發現幸福的雙眼、體驗幸福的內心與走向幸福的方向;幸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京提出:幸福的奧祕在於你的理解、你的心態、你的選擇。確實,幸福是一種主觀意識形態,是一種抽象的純在,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的不同可以造就他們對幸福理解和定位的不同,儘管人們對幸福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卻依然無法將幸福具體化,無法從正面提出一個適合大眾的能夠實現幸福的具體方案。既然如此,從幸福的反面來看,又是什麼讓我們感到不幸福呢?

在《幸福的方法》中,作者將人生分為四種類型,其中三種不幸福的類型分別是:犧牲眼前的快樂,只着眼未來目標的忙碌奔波型;放縱自己,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型;對一切都失望,無所作為的虛無主義型。而又是什麼造就了這些類型的人呢?這與我們的教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在學校,如果成績全優,家長和老師就會給予獎勵;工作時,如果表現優異就會得到獎金……我們習慣了去關注更遠大的目標,把達成目標後放鬆的心情錯誤的理解為幸福,這讓人們更加認定:"只有不斷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夠變得幸福"的錯誤觀念,所以我們忽略了當下的感受,變得為了努力而努力,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變成一個"忙碌奔波型"的人。而"享樂主義型"的人則是錯誤的將努力與痛苦、快感與幸福等同化,這種類型的人總是在尋找快樂並且逃避痛苦,他們放縱自己,並且認為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的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當慾望得到滿足時,短暫的快樂過後迎接他們的將是無盡的空虛。而"虛無主義型"的人指那些放棄追求幸福的人,他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將這種心態稱為"習得性無助",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為了未來而活,"享樂主義型"的人代表了為了現在而活,"虛無主義型"則代表沉迷於過去的而放棄現在和未來的人。而這些人都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堅持自己對幸福的偏見,這些類型的人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那如何讓自己不成為這些類型的人從而得到真正的幸福呢?

幸福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沒有那麼困難!人類最大的愚蠢就是在於重複做着相同的事卻期待着不同的結果,就比如所有人都知道幸福與財富的增長並不成正比,但是他們卻依然企圖通過獲得財富來取得幸福。通過這本書,我們能深刻的理解到幸福的最終目標不是名利財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並努力的發掘出自己的潛力,全然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達到第四種狀態:感悟幸福。正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所説:"人類最好的時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標的過程中,把自身實力發揮的淋漓盡致之時"。

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同時,幸福也是需要永不間斷追求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態度不但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也需要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2

《幸福的方法》是由哈佛大學最受歡迎導師泰勒·本一沙哈爾博士根據他的課程,用充滿智慧的語言、科學實證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創新的編排的一本書。作者將幸福用簡單道理詮釋,用鮮活的案例展現,透出質樸、温暖的生活態度,沁人心田。

書中提到的四種人生模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它叫作漢堡模式。它通過對四類漢堡的描述,折射出四種不同的人生狀態: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和幸福型人生。

享樂主義型的人面對的是口味好但對健康無益的漢堡,只在乎漢堡當前的美味,而不管這類漢堡是否會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帶來益處,他們注重的是及時行樂,不想為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負責。

忙碌奔波型的人與此恰恰相反,他們面對口味差但對未來健康有益的漢堡,寧願犧牲眼前的幸福,也要去實現未來的目標。儘管他們在這奮鬥的過程中並不快樂,但他們總在期盼實現目標時的成功感。

虛無主義型面對既不好吃也不健康的漢堡,毫無反應,將其吞下只為填飽肚子、完成任務,這樣的人對未來已經喪失了希望和慾望,只活在過去。

上述三種類型並不是所有人的選擇,但現實生活中卻不在少數,有的人為了眼前的利益,犧牲他人利益、自己的健康甚至是道德底線,殊不知這樣的犧牲對未來的人生已經埋下了隱患;有的人為了追逐成功和物質生活,不願停下腳步看看沿途的風景,在忙碌中透支生命,待到功成名就時或許已無福消受;有的人在現實的挫敗與打擊中,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目標,混吃等死。那麼,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與第一種一樣好吃且與第二種一樣健康呢?會不會有一個平衡了即時和長久益處的漢堡呢?

作者在最後重點闡述了這樣一種漢堡“幸福型漢堡”。擁有這樣人生的人,他們生活幸福,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努力去收穫更加滿意的未來。這樣的幸福型人生值得現在大多數人思考、探討。

該書通過許多現實的案例闡述了這樣的道理:眼前的幸福和未來的幸福是可以均衡的,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總是積極,健康的快樂生活,這才是高質量的人生。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3

本月看了《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之後,覺得這是一本讓我們能夠觸摸到幸福的書。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獲得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幸福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自己,所以總是感覺幸福是那麼的遙遠又那麼臨近,是那麼短暫難遇又那麼平凡和無緣相識,感覺自己天天在渴望着它,卻無法理解它,甚至不明白幸福就在自己的身邊,悄悄的來,悄悄的走。那麼什麼才算幸福?如何實現幸福?首先幸福是一門科學,結合書中的資料和我個人的理解總結一下幾點:

1.幸福是什麼。

我們都會討論幸福,都能感覺到幸福但卻少一個完美的定義幫忙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書中説道:所有的人都能夠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忙碌型,第二種是享樂型,第三種是虛無型,第四種是幸福型。忙碌型的人以此刻的忙碌和辛苦換未來的快樂;享樂型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虛無型放下未來和此刻,沒有期望;幸福型則既有此刻的快樂,又有未來的幸福,這是最好的。“忙碌奔波性”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一旦目標實現後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享樂主義型”的人總是學找快樂而逃避痛苦,他們只是盲目地滿足慾望,而從來不認真思考後果。“虛無主義者”是那些已經放下追求幸福的人,不在相信生活是具有好處的,總是沉迷於過去放下此刻和未來,老是被過去地陰影所纏繞。“幸福型”則既有此刻的快樂,又有未來的幸福,這是最好的。”我的感悟就是幸福不是拼命的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中滿無目的地遊逛,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2.如何實現幸福。

幸福面前人人平等,就幸福和生活滿意度而言,所有人都會體驗不安、恐懼、快樂,在生活中都會碰到不開心的事。第一,我們要改變對工作的偏見,開心工作,把它當成做自己喜歡並能夠獲得報酬地事情,工作本身就是目標,在工作中能自我實現、充滿激情,所以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打工。第二,鑄就美滿婚姻,無條件地愛與被愛,把犧牲和愛並列,愛的越深,犧牲越大,無怨無悔釋放愛的能量,幸福也就收穫越大。第三,用自己的光去找照亮別人。幸福其實很簡單,就像暗室裏的蠟燭,只需要一根就能夠點亮整個屋子。第四,從容生活。雖然此刻整個社會普遍時間壓力很大,但無論再怎樣“好吃”的美食,狼吞虎嚥的狀況下無法嚐到其中的美味,品酒專家絕對不會一口把紅酒喝完,要嘗試其中的美味需要先聞一聞,然後慢慢品嚐。

説了這麼多關於幸福的觀點,其實幸福的感覺就在當下,我們務必學會如何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幸福的生活是積累而成的,無論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歷,還是那些點點滴滴的瞬間,與其讓自己被過去或未來捆綁着,不如學會去珍惜眼前的事物,想要實現幸福的生活,先要做的是去接納“活在當下”的理念,也就是去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比如和親人的相處,學習新知識、理解工作任務中得到的快樂,我們日常生活裏這些快樂的事情越多,我們自然就會幸福。

在生活中不要刻意的去強調或干涉一件事情的發展,萬物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們要學會從容地應對生活,關愛身邊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人,人生短短几十年時間,我們能有緣相識,絕對是上天特意安排的緣分,所以必須要學會珍惜,學會珍惜家人、朋友,學會珍惜身邊每一天同你一齊工作的每一位領導和同事,不要失去才明白歎息,學會感恩、學會惜福,就會心感幸福,就會明白,幸福其實就是八個字----珍惜眼前,萬事隨緣!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4

一本被譽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課程”的書,這是一本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真諦”的書,這是一本被稱為“帶來幸福革命”的書。這本書就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泰勒?本—沙哈爾博士撰寫的《幸福的方法》!

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泰勒,從理性的角度,探討研究了一個一般人認為庸常的生命話題——幸福。我們多數人認為人這一輩子總該去做些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不然活着會覺沒意義,似乎消解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殊不知,人們很多時候只知做事是為了有意義,卻忘記了去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有多少人問過自己:我做的事有意義,但我幸福嗎?或許有時會覺得,有意義就夠了,也就把有意義當成了生活目的本身,也就把有意義等同了幸福本身。事實並非如此。有幸福感才是活着的最大意義。不然不管你從事多麼偉大的職業,你做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單是有意義你也不會有真正的滿足感。只有既有意義又能讓你快樂的事情才會帶給你長久的幸福感。

幸福是什麼?如何找尋幸福,泰勒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揭示了幸福的事實,每個人都希望活的更幸福,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卻忽略了幸福的含義和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有不少人把追求財富、名聲、地位作為幸福的目標。不少家長還把這種觀念灌輸給孩子,不好好讀書,將來就不能賺大錢,沒地位。然而近期從媒體中獲悉,全國有九位億萬富翁相繼自殺。為什麼他們終身奮鬥,富可敵國,卻要選擇一條極端的結束生命來終止人生道路呢?泰勒博士的分析也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只追求財富的人通常沒辦法充分地發揮他們真正的潛能。他們比其他人更有壓力,更容易沮喪和焦慮。在身心合一方面,他們顯得不健康,缺乏生命力。”泰勒博士因此得出結論:“財富、聲望、知名度與其他目標都不能和幸福相比,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終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雖然人們的肉體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裏,但是人們的精神卻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裏。有的富人,住着別墅,開着豪車,被大家羨慕,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卻可能只是貧民窟。低層次的幸福在物質世界裏,而高層次的幸福卻在精神世界中。

泰勒博士説:“我認為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有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點點滴滴,這種解釋絕不僅僅限於生命裏的某些時刻,而是人生的全過程,即使有時經歷痛苦的感受,人在總體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讀書學習、參加有益的活動、寫作、繪畫、解決難題、當義工、常回家看看等。泰勒博士建議“經常去重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使其規律化、習慣化。”只有這樣,幸福和快樂將伴你同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説,“有意義的事即使價值再小,也比無意義的事有價值。”

然而有的人整天泡網吧、逛街、打麻將、講吃講穿。他們認為這樣能帶給他們快樂,而學習只能帶給他們煩惱和痛苦。泰勒博士認為:“我們把工作和努力與痛苦綁在一起的惡習,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在學校和工作中獲得幸福感。經歷困難可以讓我們更珍惜快樂,不再認為快樂是理所當然的,對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義和快樂的重要來源。”把努力與痛苦、休閒與快樂聯繫在一起,這其實已經干擾了我們對於自身體驗的客觀認知。當我們開始把工作中的積極體驗負面化時,其實也是在限制自己獲得幸福的潛力,因為幸福並不僅僅是經歷正面情緒,還要重視這個過程中的體驗。對於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

我在退休後來到上海,在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中,也承擔了一份必要的家務勞動。由於受到時間、場地、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想繼續繪畫和創作是不現實的。只有尋找其他的精神寄託,於是我就嘗試着寫點文章,運用自己學過的美術專業知識,向大眾普及一點藝術鑑賞知識、信息和方法。為提高中華民族文化水平貢獻一點綿薄之力。因此我經常在家人晚上睡下後,奮筆疾書,樂此不疲。熬夜是家常便飯,有時是整個通宵。第二天又很早投入正常的生活節奏。當寫作遇到困難時會感到苦惱和煩躁,有時還會想打退堂鼓,但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很快就能挺過去。剛退休前,曾擔心沉湎於繁重的家務勞動和照顧孫輩,會無所事事,降低幸福感。然而現在雖然辛苦但卻感到生活更加充實、快樂和有意義。

做一個幸福的人,必須要設定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就像泰勒博士説的一樣,信念是自我實現的語言。當我們下定決心的時候,我們已經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許這個目標會成功,或是失敗,我們都要把它當成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並且要明白任何一個獲取成功,或説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必須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要自我和諧目標。所謂和諧目標就是要主動的去選擇目標,而不是被加附在我們身上的,是產生於內心深處的的願望,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物質和名譽。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追隨生命的喜悦時,不僅可以享受人生,也會更加成功。

在對“幸福是什麼”和“如何實現幸福”的兩大命題進行深入解析後,泰勒博士給我們帶來了有關幸福的七大冥想:愛自己和關愛他人、幸福強心劑、超越短暫的快樂、自己的光去照亮世界、想象幸福、從容生活和幸福的革命——看起來依然和充滿口號和標語的成功學講壇沒有太大區別,但泰勒博士的與眾不同在於他春風化雨一般的親切講述裏,讓我們自然而然跟隨他的腳步,反思我的“幸福強心劑”是什麼?什麼領域會因為時間壓力而感到幸福感消失?要做出什麼改變才能更接近幸福?泰勒博士不僅在講述在教授,他更多的是以具體化的問題和練習,發動我們一起參與反思,做出行動,在每一個問題都找到專屬於自己的答案,在每一個練習中找到自己的處理方案,不同的人會在這同一本書裏得到不同的幸福密碼。

《幸福的方法》給讀者帶來的心靈洗禮,並不是我們讀完就能馬上體悟到的,這需要我們在物質橫流的世界中靜下心來慢慢思考。網上有評價説泰勒博士所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課堂上,“其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着春天一樣的步子。”

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幸福和快樂,關鍵是如何認知和尋找適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的方法》讓每位讀者去反思自己的內心渴求,學習去接納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讓你成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5

輕輕的合上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我長長的吁了一口氣,雙手使勁地搓了搓臉頰,好讓自己更加清醒,沒錯,《幸福的方法》讓我從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裏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時之渴,但我明白,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綠洲。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而人生百態,形形色色,有多少人感覺到幸福?又有多少人在失望甚至絕望中掙扎?我也掙扎過,當大學畢業奔波求職時,當獨處他鄉深夜難眠時,……我幸福嗎?或者説,我幸福過嗎?似乎心中有過這種感覺,但我沒有細細品味過,我似乎來不及細細品味,也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此刻回想起來,我安靜地思考都是在身處逆境之時,人生低谷之處,一旦走出低谷,我的生活就進入忙碌狀態,按照泰勒博士劃分的四種人生類型,我就應屬於“奔波忙碌型”,也許我此刻已經談不上奔波,工作也不算忙碌,我説的是生活忙碌,不僅僅僅指工作。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沒有個性重要的事情要做,但總感覺沒有屬於自己的安靜的時間,思考人生,常常只是閃過心頭腦海的一些短暫的念頭。就這樣,我陷入了一種難以言説的煩躁,因為難以言説,所以無從解脱也無處傾訴。這樣一種狀態,當然不能稱之為幸福,那麼,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泰勒博士在第一篇就提出這個問題。我看着這個大大的標題發了好一會兒呆,好熟悉的問題,在我腦海中閃過的那些念頭中,必須有這個問題,我肯定在某個時候,問過自己關於幸福的定義。是啊,幸福是什麼?我能夠確定的是,自己一向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只是有時候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過質疑。我迫切地翻開泰勒的《幸福的方法》,期望從中找到答案。泰勒沒有告訴我們幸福是什麼,我相信他也無法給出確切的定義,因為千人千面,追求各不相同,但引出了一個更好的問題――怎樣讓自己更幸福?並且告訴我們,我們永遠都能夠讓自己更幸福。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但幸福不是終點,我們能夠在追求的過程中獲得幸福的感受,當然結果也重要,但幸福遠遠不止是實現了目標。在《幸福的方法》第二篇,泰勒談到了如何實現幸福,重點講了快樂學習,開心工作和美滿婚姻,有一些我們做不到,但絕大多數事情我們完全能夠做到,只是需要我們養成習慣,泰勒多次談到習慣的重要性,這一點十分正確。

泰勒博士最後説,幸福就在當下,幸福的生活,是靠累積而成的,他提醒我們去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我們能夠從與親人相處、學習新知識以及工作任務中,獲得好處與快樂。我們日常生活裏這些快樂的事情越多,我們自然就會更幸福。

我明白了自己莫名煩躁的原因,這些年來,我偏重於物質的追求,當然物質追求是必要的務必的,一個食不果腹的人何談幸福呢?我不需要在物質追求上改變什麼,我需要改變的是自己對精神追求的忽略,用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來説,就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我需要更多的去愛,愛家人,愛朋友,我被愛的很多很多,但僅僅被愛並不是一種幸福,單方面的愛也稱不上幸福,愛與被愛,才是和諧的,才是幸福的。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6

幸福是什麼可能在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着不同的理解,為什麼人們都可望得到幸福,而幸福是什麼,這沒有個嚴格的定義。在沒有閲讀過《幸福的方法》前,我本人對幸福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原先幸福並非擁有豐盛的金錢和物質,那麼幸福是什麼呢,怎樣才能擁有幸福呢?

幸福是什麼我們都期望擁有幸福,都能感覺到幸福但卻少一個完美的定義幫忙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書中説道:所有的人都能夠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忙碌型,第二種是享樂型,第三種是虛無型,第四種是幸福型。我們需要確立了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離幸福更近或者擁有幸福。書中舉例説到,一個作惡多端的人死後到了一個不用工作,整天吃、喝、玩、樂的地方,他以為自己到了天堂,在他慶幸着自己到了天堂不久,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和寂寞,此時,上帝出現了,上帝告訴他,其實你此刻是在地獄。另外一個故事説到,有一個年輕人和一羣老人一齊去登山,年輕人十分迫切的期望登到山頂,去欣賞美麗的風景,並沒有時間和情緒去拉欣賞沿途的風景,結果他並沒有在老人們前面登上山頂,這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幸福並非是每一天要做有好處的事情和結果並非是最重要的,過程才就應是接近和體會幸福的捷徑。

如何實現幸福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中,他自己以為能拿到世界冠軍就是他最大的幸福,當他自己拿到世界冠軍的那一刻,他卻並不感覺自己幸福,返而是迷茫,為什麼會這樣?這引起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深思,作者到處尋求答案,他發現幸福並非是短暫的、單一的,而是長遠的,多樣的。幸福是相對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歷、不同的閲歷,幸福感是不一樣的,能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事情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幸福沒有固定的公式和統一的標準。因為幸福是相對,所以就引出了一個慣性,習慣和他人比較。

隨着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的號角吹響,一部分人真的比其他人跑的快了,真的奔小康去了。所以沒有發達起來的人,有些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以前的人容易感到幸福,那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前,普遍的貧窮,大家沒有比較就沒有失落。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較以前,此刻的貧富差距是有所拉大,但是我想幸不幸福的參照系不就應是任何外在的東西,參照系就應是過去的自己。我常常對自己説當漸行漸遠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剛剛出發的樣貌,這樣我才能始終記得出發的原因,才能始終懷有感恩之心。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7

看了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之後,想到許多,學到許多。我覺得這的確是一本讓我們可以觸摸到幸福的書。這本書讓我從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裏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時之渴,但我知道,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綠洲,真正的幸福,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去快樂地努力與奮鬥。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瞎轉;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的名字具備充滿讓人去深入閲讀的理由,有很多科學研究和實驗的結論,裏面的很多事實都是我們一直知道或是聽説過的,配上相應的小故事,讀起來不是很累。全書共分三個篇章,第一篇分為5章,介紹了什麼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在第二篇裏的第6章到第8章中,討論瞭如何把這些想法應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裏。最後一篇則包括了七個冥想練習,提供了一些關於幸福的本質,以及它在我們生活中位置的洞見。

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是什麼呢?我們更多的要懂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亞里士多德曾宣稱:幸福的生活是一輩子都要有善行,如果你是有罪的,你不可能獲得幸福。簡單説來,幸福意味着感覺良好。

其實,幸福很簡單。只要你留意,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幸福裏。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健康的體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樣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雜矇蔽了我們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於濃霧背後的幸福,需要一顆平和安逸的心和一雙清麗無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古人云:人乃混沌世界之中的一靈物,有一口飯吃,有一件衣穿,有一張牀睡,就足夠了,太多的慾念就產生了煩惱;俗話也説:“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就是因為有了貪心和慾念才會痛苦和煩惱的。有了太多的貪心和慾念就會產生許多的不滿足,金錢比別人少,房子比別人小,車子比別人差,煩惱和痛苦由此而產生,這樣的人是沒有幸福感的。

幸福是一份閒適,一份輕鬆,一種放棄,一份超然和豁達。幸福是口渴時,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幸福是疲憊時,一個可以休憩的港灣;幸福是悲傷時,有人聽你傾訴;幸福是快樂時,有人一同分享。

歸根結底,幸福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質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納自然,體會生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會悄然而至,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從這本書中,我認識到,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好好把握吧!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8

你幸福嗎?對大多數人來説,説不幸福吧,小日子過的還行;説幸福吧,感覺又沒多少讓自己真正開心的事情。個人感覺能夠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應該不多,很多人其實是越來越麻木、逐漸失去了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記得自己之前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上課的時候不專心聽講,老想着放假回家休息。學校一放假又帶了很多書本回家,沒有辦法享受真正的假期。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吧,沒有辦法享受工作的樂趣,總是期待週末放假可以出去玩。真正五一或國慶放個假,又想着工作上的事情。總是處於糾結矛盾痛苦之中,怎麼能夠享受到幸福呢?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的內容是以色列沙哈爾教授在哈弗大學最受歡迎的積極心理學課程。閲讀這本書後,自己對追求幸福具備了清晰的方向。

幸福=快樂+意義。其中快樂是你自己現在的利益,意義是你自己未來的利益。針對時間和利益兩個維度,作者提出了四個象限:時間維度上的現在與未來、利益維度上的利益與損害,對應着以下四種類型。

及時行樂型。標榜自己是享樂主義,類比垃圾漢堡,很好吃但是不健康的。癮君子、賭徒,包括身邊嚴重透支資產消費的人羣。

忍辱負重型。小時候總是被教育:“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中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長大後很難找到工作的樂趣,或則開心快樂的做事情。骨子裏總是認為必須忍受痛苦才能成功。正所謂“欲練神功,必先揮刀自宮。”感覺自己大多時候都是處於這種狀態,所以很難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現在職場中大多數人經常處於這種狀態。

無助型。這種狀態是最差的,主要是一些主流的所謂成功人士。該有的都有了,別人沒有的也有。可以説外界的條件已經非常好了,但是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絲毫沒有對幸福的感知能力,進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幸福型。類比理想漢堡,既好吃又健康。處於這種狀態,善於享受當下,對眼前的利益收穫非常滿足。同時對未來、對目標保持一種敬畏之心但不強求,“盡人事聽天命”!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就是真正幸福的人。

對於這四個象限和類型,每個人都經歷過。有時候幸福,有時候絕望無助,有時候忍辱負重,也有時候及時行樂。只是每個人處於每個狀態的時間不同而已。反思自己在幸福快樂這個象限的時間就非常少,忍辱負重的時間是最多的,自己經常發脾氣很少微笑,在別人眼中也不是那種積極主動的人。所以經後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的狀態,運用這個方法讓自己更多時間保持幸福型的狀態,這樣處於其他象限的時間就自然減少了。

讀了這本書之後,意識到要想獲取幸福,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都需要改善。雖然自己做銷售十年時間了,但是真正投入熱情的時間其實不多,有經驗但是銷售方法論只是體系其實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包括與上下級同事之前的關係,反思自己也沒修煉好。因為自己總是感覺自己在忍辱負重,所以生活中對待家人的方式也不好,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如何長期保持正念、能夠時刻感知自己的狀態,這些都是自己需要修煉的地方。

Tags:通用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