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議兒童傢俱的成長性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94W

1尺度的可成長性設計

小議兒童傢俱的成長性論文

傢俱尺度的調節在結構上可通過三種方式來實現:

1.1使用滑動軌道調節尺寸

使用滑動軌道是最為常見的尺寸調節方式。在結構中設有調節裝置,可通過旋轉、上下或左右滑動等方式,使部件沿預設的軌道伸出或縮進,實現尺寸拓展。丹麥著名兒童傢俱品牌芙萊莎的一款書桌就使用了軌道調節的方式:順時針旋轉腿部的螺絲旋鈕,能增加桌腿的長度,反之,則能減少。通過螺旋升降式的調節,書桌的高度可以隨着兒童的身高增長逐步調節,延長了使用週期。此種結構需配有相應的固定裝置,在尺寸調節完畢後通過螺絲或卡口等部件予以固定,以保障產品的穩定性,確保兒童的安全。

1.2拼接部件增大尺寸

設計有預留部件,可在原有傢俱的基礎上拼接新的部件,增大傢俱的尺寸,以滿足大齡兒童的使用需求。STOKKE公司設計的SLEEPI嬰兒牀,就可以通過部件拼接,實現多種造型轉換,兒童從出生到7歲都可以使用:在寶寶0-6個月時,只需要一個緊湊的圓形迷你嬰兒牀;增加一塊方形牀板和兩片護欄,就可將其變為一張橢圓形的學步嬰兒牀,為6-24個月的嬰兒提供尺寸充足的睡眠空間;進入幼兒期後,可以再次增加牀板,並移動護欄的位置,即能成為一張大尺寸的兒童牀。拼接部件間的連接可採用榫卯結構、膠粘等直接連接方式,也可使用五金構件等進行間接連接。無論採用何種連接方式,都應確保連接的牢固性,避免兒童使用時發生危險。

1.3變換模塊的組合方式

“模塊是產品的組成部分,主要指產品中那些可以組合成系統的、具有某種確定功能和接口結構的、典型的通用獨立單元。”模塊化傢俱是由標準化、通用化的模塊組成,模塊在功能與結構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模塊之間便於連接與分離,像積木一樣組合、調整,可根據不同的空間需要和使用功能來變換傢俱形式。組合方式有堆疊式和拼合式兩種。所謂堆疊式是指將一定數量的模塊在平面或立面上堆疊組成整體傢俱,可通過增減模塊的數量或改變堆疊的方向來調整傢俱尺寸。在幼兒期,將模塊橫向堆疊,減少豎直方向的模塊數,以方便兒童的使用;當兒童逐漸長大後,變為縱向堆疊來調整高度,適應兒童身體尺寸的發育。所謂拼合式是指傢俱由多種零部件穿插組合而成,可通過調節模塊穿插的位置來調整使用尺寸。拼合式傢俱在設計時會預留有多個穿插位置,使用者可根據具體需要選擇不同的接口調整尺寸大小。挪威設計師PeterOpsvik為STOKKE公司設計的TrippTrapp成長椅即是拼合式傢俱的典範:其椅腿兩側均勻分佈多個卡槽結構,使得坐面與腳踏的高度能夠大幅度調節,從8個月的嬰兒到18歲的青少年都能舒適地使用,被稱之為“伴你一生的椅子”。

2功能的可成長性設計

兒童期是一個快速成長變化的階段,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活動方式和行為特點也有所不同。在學齡前期,兒童的主要活動是遊戲,休息、收納與遊戲性是這個時期兒童傢俱需具備的主要功能,同時須特別注重安全性;而進入學齡期後,學習則成了其生活的重點,此時的傢俱需為提供充足的學習空間,又兼具娛樂與儲物功能,並注重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為特定階段設計的傢俱,在完成特定功能後,往往很快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在為兒童設計傢俱時應充分考慮各個年齡段的行為特點,預先設計出調整方案。

2.1解構重組以轉換功能

在組件標準化設計的基礎上,對原有傢俱進行零部件的分解、重組,以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當一件兒童傢俱在功能上無法適用時,可通過解構重組的方式轉變使用功能,提高單件傢俱的利用率。例如通過調整隔板的間距,將學齡前期的衣櫃轉變為學齡期的書架;嬰兒牀通過拆卸組合,變為學齡時期的'書桌;兒童餐椅通過調整組件的位置拆解為多個小板凳等等。傢俱的可變性也增加了兒童在使用傢俱過程中的興趣,有助於兒童想象力的開發。意大利著名兒童傢俱品牌哥倫比尼公司設計的成長型兒童牀,即是使用了轉換功能的方法,可以改變用途來配合兒童成長的腳步。在兒童年幼時,它是一張帶有護欄、抽屜、擱板的緊湊型嬰兒牀,除提供了睡眠空間外,還整合了收納等功能,可供嬰兒更換、放置衣物。而經過組件的拆解重構,又可將其重組為一組系列傢俱,包括學習桌、置物架、大尺寸兒童牀以及牀頭櫃,滿足了學齡期兒童的使用需求。兒童傢俱也可與成人傢俱之間實現功能轉換。日本設計師石井亨在其房屋改造設計“兒童尺寸的家”使用了功能轉換的設計方法。將嬰兒牀的兩側的護欄摺疊即可轉換成兩張成人座椅;為兒童遊戲準備的沙坑,只需將內部的沙土換做泥土,即可作為花壇使用,充分體現了設計的可持續性。一般情況下,此種方式需要使用者自行對傢俱部件進行分解組裝,如果操作過於複雜,會增加使用者的負擔。所以在設計時應儘可能地簡化操作步驟,降低操作難度,使用標準化的組件接口與五金配件,並配有使用説明書,以圖示化的方式詳細地標示具體操作流程,以使轉換操作簡單易行,同時讓兒童也能參與到傢俱解構重組的全過程中來,自己動手改變傢俱形態,增加其使用傢俱的樂趣,也有助於兒童的智力發展。

2.2增加標準化組件以拓展功能

在不改變傢俱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標準化組件的刪減與增加,對功能進一步地延伸拓展,以適合兒童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延長單件傢俱的使用週期。現代居室室內空間的發展趨勢是大客廳、小卧室,兒童房的空間就更為有限。為了給兒童提供更多的室內活動空間,兒童傢俱應該向功能多樣化、集成化發展。通過接口與組件的標準化設計將休息、學習、遊戲、儲物等不同功能的傢俱進行組合,既充分考慮了兒童的使用需求,又實現了空間配置的最優化。例如號稱“有一千零一種變化”的芙萊莎兒童牀,以牀為基本組件,可與滑梯、衣櫃、抽屜、書架、書桌等不同功能模塊進行靈活組合,輔以局部結構尺寸的調整與組合位置的變化,不斷地拓展使用功能來滿足兒童不同年齡段的需求。這樣隨着兒童的成長,家長只需添加適當的配件,而不用更換整套傢俱。還可以按照不同的喜好和要求,實現造型與功能的多樣化,滿足兒童新奇、求變的心理特徵,實現傢俱的個性化。

3裝飾的可成長性設計

兒童的成長不只體現在身體特徵與行為特點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心理需求與審美取向也在不斷地變化。學齡前兒童由於知識經驗的缺乏和其具象思維的方式,愛幻想,偏愛鮮豔的色彩與童話般的氣氛,“喜歡紅、藍、白等大膽及醒目的顏色,尤其喜歡純色。柔和的色彩比較無法引起他們的注意。”此時的傢俱設計應多使用高明度高純度的對比色彩以及卡通仿生圖案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進入學齡期後,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開始加強,可接受的色彩範圍也越來越廣泛,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要求有更多的個人空間,並希望與眾不同,此時的傢俱設計應強調個性化,必須採取活潑的樣式,用聯想暗示的手法,輔以適度的成熟色彩。中學階段兒童在心理上希望儘快擺脱兒童期進入成人世界,審美也逐漸趨於成熟,開始具有獨立的審美觀念,逐漸傾向於簡潔的色彩配置與花紋圖樣,這一時期的傢俱應趨向成人化設計,擺脱兒童時期童話般的色彩,在裝飾上力求簡潔,但在細節上可適當沿用卡通仿生圖案,以適應兒童並未完全成熟的審美需求。因此,在兒童傢俱的設計時,也應充分考慮兒童在各年齡階段不同的審美需求,使色彩與圖案配置設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3.1傢俱主體使用中性色與原木色,裝飾模塊可更換

據美國著名玩具商GetRealGirl的一項市場調查發現,“6至12歲的大多數兒童能夠欣賞簡單、中性、成熟的色彩。”大量使用鮮豔的色彩易被學齡期兒童認為是幼稚的象徵,容易使其感到厭煩。因此可選用中性色彩作為兒童傢俱的主體色。所謂中性色是指由黑色、白色及由黑白調和的各種深淺不同的灰色系列,也稱為無彩色系。中性色不易產生審美疲勞,且可與任何色彩和諧搭配。兒童傢俱適宜選用白色、灰色等中性色彩以及清新淡雅的原木色作為主體色彩,而將裝飾配件設計成可活動的模塊,使用者可根據需求自行更換,以適應兒童不斷成熟的審美需求。常見的方式是使用軟體裝飾材料作為裝飾模塊。軟體裝飾材料以布藝為主,由於其自身質地柔軟、款式靈活、易於加工等特點成為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傢俱表面裝飾材料。布藝裝飾材料本身圖案花色多樣,可塑性極強,觸感舒適,而且便於清洗,能為單調的主體傢俱增添趣味性。例如芙萊莎的兒童牀,掛在護欄上的儲物袋兼具收納功能;帳篷一樣的圓筒形布衣構件滿足既裝飾了牀鋪,也滿足了遊戲功能;掛在牀架下的帶門洞的布簾,增加了牀體的奇幻色彩,又為兒童留出了私密空間。這些軟體裝飾便於拆除與更換,不影響傢俱的主體功能。也可在傢俱表面直接使用畫板面板或可擦洗的塗料,使其具有可塗寫功能,滿足兒童繪畫的需求,讓兒童自己動手創作傢俱的色彩與表面裝飾。

3.2預設多種配色方案

設計者可事先為傢俱提供多種配色方案,以備使用者選擇。對於模塊化的傢俱設計,可將部分模塊的表面設計為不同色彩,通過變換模塊的方向來改變傢俱的整體色調。如將桌子的枱面設計成正反兩種不同的顏色,只需反轉桌面即可得到不同的視覺體驗。如果傢俱的組成模塊形狀規則大小統一,可以賦予模塊每個面以不同的顏色與圖案,這樣通過拼組方式的變換,可以得到如魔方般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安全性是兒童產品設計需考慮的首要問題,可成長性傢俱由於使用週期較長,外觀富於變化,因此在滿足設計靈活性的同時更要保證兒童的安全。造型上應使用圓角設計,避免尖鋭突起,並在稜角處安裝防碰撞配件,同時避免使用過小的零部件,以防兒童誤吞;結構上應確保連接的牢固性,保持整體傢俱的穩固性,門與抽屜應帶有制動裝置,防止猛烈關閉時夾傷手指;材料上,應選用安全無毒的綠色環保材質,做好防護處理,保障使用的耐久性,具有一定的彈性,觸感舒適,同時具有防滑性。只有在確保安全性的條件下,兒童傢俱才能實現可成長性,為兒童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