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傳媒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與模式創新研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13W

摘要 本文探討了新聞教育如何立足WEB2.0環境,建設優質信息資源,突破傳統課程章節目的內容體系,進行教學內容重組,開發新的更加適合探究學習環境的教學專題,並建構基於信息化資源的專題性教學模式。

傳媒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與模式創新研究論文

關鍵詞 資源專題教學模式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journalism teaching can based upon Web 2.0 to develop perfe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break traditional content system of characters, as well as re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s. At last, the paper dwells on exploiting brand-new teaching topics which suits sear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better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al resource-based topical teaching models.

Key words resourcetopics teaching models

隨着高校教學信息化意識的不斷加強,基於WEB2.0技術環境,以網絡課程、網絡輔助課程、多媒體課件以及專題站等項目為支撐的課程信息化目前已經步入嘗試性操作階段。諸多專業的必修課程和選修的特色課程均紛紛上馬信息化建設,雖然成果的層次高下不一,但是基於信息化資源的教學對傳統教學模式提出的挑戰是引人注目的,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及其應用前景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通過教育信息化,探求基於WEB2.0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運行和管理機制及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從而推進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新聞教育質量提升勢在必行。《廣播電視學》作為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出較有特色建設思路,即突破了傳統教學資源平面性、章節一維性,用開發組構專題的方式實現了對教學資源的重組,並在WEB2.0技術環境支持共享底層資源前提下,借用了本專業其他課程的信息化成果,甚至通過拓展工具,實現了跨學科資源整合,建構了基於信息化資源的專題性教學模式,經教學實踐檢驗,該模式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可行性,同時也在新聞教育中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一、基於WEB2.0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

所謂WEB2.0,具體的説,從模式上是由用户讀信息向寫信息的改變,從基本結構上是由網頁向用户工具的演變,從工具上是由瀏覽器向各類閲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則是由客户服務器向Web服務器的轉變。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去中心化、個性化和社會化的特徵。基於WEB2.0的教學,創設了雙贏的師生觀和知識觀,構建了多元的思維模式,注重師生的合作與交流,鼓勵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造性,並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所謂資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能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各種客觀存在形態或存在物。在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基於信息化資源的專題性教學模式中,資源是指支持教與學活動的,能實現一定教學目標的各種客觀存在形態。通常包括實物資源(如網絡媒體、教學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資源(如教師、學習夥伴、教輔及教學管理人員等)和信息化環境資源(如電子教材、電子教案及相關文檔、電子閲覽室、Internet、Intranet、虛擬實驗室、虛擬小組、虛擬課堂和信息工具等)。教學資源是一個系統,包括人、材料、工具、設施和活動五大要素。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就是要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理念和手段,充分調動包括教師、學習夥伴、教輔及教學管理人員等在內的人力資源的能動性,有效利用包括媒體、器材、材料、工具和設施等在內的實物資源,合理規劃和建設信息資源,創設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併為了有效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對資源進行包括信息質量、信息廣度與深度、信息資源的穩定性與連續性等在內的.全方位的評價。

《廣播電視學》是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本課程以廣播電視媒介本體性質和廣播電視節目的採訪製作及現代廣播電視的發展現狀主線,綜合應用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符號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旨在探索和揭示廣播電視信息傳播及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本課程融廣播電視理論與實務於一體,其內容結構中包括廣播電視史論、廣播電視實務以及廣播電視事業經營管理等,除了傳授廣播電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使學生加深對廣播電視的基本理論、實際應用、媒介生態、社會功效及廣播電視業的改革發展前景有一個較全面深入的理解外,還要培養學生學習和研究廣播電視的正確觀點和方法。根據課程基本屬性和WEB2.0的技術優勢,本課程將傳統的平面的教學內容經過重新規劃、組織,在WEB2.0中建設了適合專業教學的信息化資源環境,具體內容包括“最新通知”、“課程信息”、“教師簡介”、“教學大綱”、“授課教案”、“課程實踐”、“自測練習”、“資源拓展”、“廣電論壇”、“在線交流”、“課程工具”等內容。

二、基於內容重組的教學專題開發

專題是該教學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是指整合了教學目標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的教學任務。專題的覆蓋面很廣,關鍵在於為教學所需要,同時學生感興趣。專題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問題來解決,問題又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為可操作的任務。

內容重組就是對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重組、整合、打包。以內容重組為基礎和特色開發的專題是專題性教學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所有活動都是圍繞着基於內容重組專題開發而展開,教學專題的開發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專題開發可以參照以下幾個基本理念:

(1)要由師生共同開發。在教師主導下,在尊重學科專業課程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通過師生共同商榷,確定教學專題。

(2)要設計好問題。在既定的情境中,有一個以上方面制定不明確,問題描述不是很清楚或定義不明確,或者在問題陳述中不包括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是為劣溝問題。劣構問題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實踐能力等。

(3)要有綜合性。以多學科知識為基礎,使學生將在各學科各專業選修到的知識綜合起來,用以解決現實的問題。因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求解過程本來就是綜合性的。

(4)要有挑戰性。即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於學生已有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挑戰性專題有助於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5)要有整體目標。專題應當是整合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情感水平。

(6)要加強實踐性。關注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照上述幾點原則,《廣播電視學》教學內容由原來的章節內容經過重組,開發了“媒體特性與傳播理論”、“節目系統與事業管理”、“節目生產與節目經營”、“界面人物與職業道德”、“廣播電視受眾調查”、“實驗教學與業務實踐”等六個專題,併為學生創設了一些劣構性問題,包括:社會性問題,如個人健康(酗酒、吸毒等)、暴力犯罪(少年犯罪、恐怖主義等)、社會平等(貧困、性別)、社會機制(家庭、教育)和社會公德(道德、個人品質);校園生活問題,如專業學習(志向、方法)、業餘生活(愛好、綜合發展)、師生關係(種類與評價)、衣食住行(消費觀)、畢業設計(就業、升造)等。並要求主題單一,儘量一事一議;內容充實,要對所選問題做深入調研,收集素材;並以充分的事實為依據,進行深入分析,有數據、有討論,有結論。

三、探究性教學環境建構

所謂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在這裏是指通過瀏覽網絡信息資源發現什麼是已知的結論,什麼是需要進一步求解的問題,並通過虛擬環境(虛擬社區、虛擬課堂、虛擬小組協作等)交互過程,制定調查研究計劃,並實施問題解決過程。在急於信息化的專題性教學過程中,探究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關鍵,它能夠保持學生旺盛的興趣力和能動性,有助於專題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好地實現專題教學,需要建設良好的探究環境。探究環境主要由資源、情境、工具和支持等部分組成。為滿足特定的教學情境需要,這四個組成部分可以任意組合,從而構成多種特定的、靈活變化的探究學習環境。

1.資源

包括實物資源(如網絡媒體、教學器材和教具等)、人力資源(如教師、學習夥伴、教輔及教學管理人員等)和信息化環境資源(如電子教材、電子教案及相關文檔、電子閲覽室、Internet、Intranet、虛擬實驗室、虛擬小組、虛擬課堂和信息工具等)。前文已經做過較詳細地闡述,這裏不再贅述。

2.情境

情境是指促進學習者理解水平發展的環境,包括真實的和虛擬的情境。情境的形式可以分為三種:

(1)指導式。外部人員(教師和教輔人員)創建一個調用信息資源的虛擬地址,為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協助學生制定學習策略,為學生提供與資源相互作用的路徑,幫促學生髮展學習活動,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2)生成式。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目標,然後根據問題需要確定在哪裏查詢資源,並對查到的資源進行價值評估。當然,學生在自主能動地問題解決過程中,不排除可以根據需要尋求外部的幫助。

(3)磋商式。這種情境是對指導式情境和生成式情境的有效綜合,問題求解中學生和通過虛擬環境建立良好的學習夥伴或問題解決的合作聯盟,目的在於尋求更加行之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另外,問題驅動是專題性教學的一種主要的方式,所以,問題情境在探究學習環境中也非常重要。探究性教學環境所關注的問題類型一般有簡單問答(Question)、案例(Case)分析、難題(Problem)解決、項目(Project)攻關等。問題情境也同樣可以通過上述三種情境形式完成創設。

3.工具

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查找、獲取和處理資源,幫助學生解釋和評價資源的用途,並以具體的方法組織並表述理解。在以信息技術支持的探究學習環境中,工具主要包括搜索工具、處理工具和交流工具。

(1)搜索工具。在信息化教學資源環境中,工具主要指具有專業搜索能力的搜索服務,包括系統平台內部搜索和互聯網絡搜索,搜索的直接結果應包括信息及其元信息。所謂元信息,即關於信息的信息,具體包括題名(Title)、創建者(Creator)、其他責任者(Contributor)、出版者(Publisher)、主題(Subject)、説明(Description)、日期(Date)、類型(Resource Type)、格式(Format)、標識符(Identifier)、來源(Source)、語種(Language)、關聯(Relation)、覆蓋範圍(Coverage)、權限(Rights)等,不同類信息資源的元信息又有所不同。搜索工具要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資源鏈接,以便學生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資源支持。

(2)處理工具。對多種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處理,幫助教師和學生組織、綜合和生成信息,包括文字處理工具、圖形圖像處理工具、數據管理工具、網絡信息界面整合工具、Spider組織工具等,對這些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夠讓教師和學生不斷地建構知識,修正並呈現對知識的理解。

(3)交流工具。可以使學生利用文本、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和同步或異步方式共享各自的觀點。E-mail和BBS等異步交流工具,使參與者能夠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聊天室等同步交流工具能進一步實時協調合作方的學習活動。交流工具還可以幫助提高面對面交流和遠程課堂的效果,為建立學習共同體創建更多的機會。

4.支持

支持活動很寬泛,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支持的機制主要包括教師對概念的描述和解析,對路徑的指導和選擇,多策略的定製和應用等,也包括學習共同體(如協作小組)提供的過程支持。

基於WEB2.0成熟的技術基礎,創設《廣播電視學》包括資源、情境、工具和支持在內的探究性教學環境是非常容易的。“最新通知”提供了關於學科專業課程的最新進展和專業教學的最新要求等方面的動態資訊,“課程信息”是專題性教學所要依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框架,“教師簡介”提供了專題教學所需要的指導教師的相關信息,便於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有目的的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學大綱”和“授課教案”作為教學的基本文檔,為學生探究學習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論框架,也提供了探究學習的路徑參考,“課程實踐”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提供了專題實踐的參考原型,便於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從別人的實踐成果和教師提供的實踐建議中獲得間接經驗,“自測練習”為學生探究提供了問題空間,有助於學生通過問題解答領會概念的意義,“資源拓展”旨在打通學科、專業和課程壁壘,將有益於本課程專題教學的資源進行整合,為學生探究提供綜合性輔助,“廣電論壇”、“在線交流”和“課程工具”均不同程度地以工具的方式為教與學提供支持。

四、基於信息化資源的專題性教學模式設計

1.基於信息化資源的專題性教學

基於信息化資源的專題性教學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圍繞一個專題,通過充分發掘和利用各種不同信息資源,並遵循學科研究與實踐的一般規範和步驟而進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知識探究、專業創新等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基於信息化資源的專題性教學的基本特徵是:

(1)提倡對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利用。

(2)信息化資源並不能直接用來解決專題所生成的真實的問題,學生必須先將資源進行加工處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再利用知識來解決問題。

(3)要通過教學專題聚集資源,為專題教學整合有用資源,資源要服務於專題教學。

(4)突破學科本位,根據需要綜合利用各門相關學科的相關內容,在孤島似的學科知識之間架起融合的橋樑,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的能力和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5)將大專題裂變為多個問題,通過問題研究明確任務,再通過任務分析明確問題解決思路和方案。解決真實問題,容易使學生積極投身學習過程,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使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6)強調幫促探究和協作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求解的過程中學會綜合利用知識、內化知識、積極動手、動腦,使學生真正願意學,學會如何學。

(7)提倡行動研究,注重過程評價,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完善探究過程。

2.教學模式設計

基於信息化資源的專題性教學是以資源建設為基礎,以專題開發為前提,以活動探究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持,並從多維角度評價整個教學過程,模式圖如下:

《廣播電視學》課程在WEB2.0中實現了專題性教學設計,把傳統的章節教學內容體系重組為專題內容,雖然各個專題內容的關聯度不強,但是彼此都是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知識資源和概念支持,都為每一個專題的求解創設了特定的情境。該模式描述的是每一個專題教學的過程:在擁有了完備的資源、情境、支持和工具的探究環境中,專題教學從選題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擬定選題,並根據一定的組織原則建立學習小組,小組對選題進行討論,把擬定的選題進行任務分解,以任務驅動問題解決;明確任務以後,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針對性地蒐集資料,辨別資料,評價資料的效用和價值,然後根據對資源的掌握情況進行任務落實,各成員各負其責,在操作中落實任務,並將各自的任務成果進行整合,整合後對成果進行評價、修改,再將修改完善的成果形式提交給班級交流展評,教師在展評中作出中肯的、科學的評價意見,提供各小組學生參考;學生根據交流展評的結果,進行集體反思討論,整理反思意見,連同作品一起作為小組專題教學的成果。在專題探究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協作能力和反思能力。

參考文獻

[1]鍾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

[2]Hill. R. & Hannaf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the resurgence of resource-based learning, ETR & D 2001, Vol. 49(3), pp. 37~52.

[3]黃匡宇.廣播電視學概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8

[4]馬持節.探討我國網絡新聞資源分類標引體系[J].中國傳媒科技,2005.1

[5]董曉常.Web2.0互聯網再次喧囂[J].互聯網週刊,2005-7-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