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析農村中學教科研工作狀況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7W

目前,我國的農村中學都十分重視教育教學科研,都提出以教育科研為先導、科研興校的發展戰略,教育科研已成為農村學校發展的強勁動力。但仔細觀察和冷靜反思一下,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學校儘管觀念上、理論上非常重視教育科研,但教育科研其實並沒有能真正成為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內在動力,教師的思考、探究、研究意識和行為還沒有充分表現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沒有更多地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教育工作中,學校還沒能形成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研究氛圍、文化氛圍。那麼,制約農村中學教育科研開展的因素有哪些?理想中的農村中學教育科研應是什麼狀態?作為一所農村中學的教育科研處主任,筆者一直對“農村中學教育科研的現實困境”和“理想中的農村中學教育科研”進行思考。

淺析農村中學教科研工作狀況的論文

一、農村中學教科研現狀分析

(一)教師缺乏研究意識與習慣

很多老師在從教較長時間以後教學慢慢變成一種單調的活動,在日復一日的傳統教學中,有些老師的好奇心、追求事物本真的原動力消磨殆盡。他們不讀書,不看報,甚至很少去思考教育問題,長期埋頭於教材與作業之中,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缺乏研究的意識。

另外,教師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習慣、教法習慣、佈置作業和批改作業的習慣、做學生思想工作的習慣幾乎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在自覺不自覺中帶動教師每天的生活。缺乏研究意識與習慣,使教師的工作陷入常規工作的重複而無法自拔,科研變成領導強加給部分“積極分子”的任務,而不是全體教師的內在需要了。

(二)教育理論和實踐分離的後果

長期以來已形成的一種局面是:理論工作者追求理論構建和創造,實踐工作者從事和發展實踐。導致的結果是:教育理論工作者不實踐基礎教育,坐在書齋閉門造車,形成的理論對實踐者缺少具體的指導價值;實踐着基礎教育的教師不研究教育理論,缺乏成為研究者的自覺和能力。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分離,使學校教師沒能得到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切合實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方法的指導,因而無法提升自己的實踐境界,從而學校也難以通過教科研促進自身的發展。如果有教育科研的理論工作者“紮根”於學校,與教師們一同努力,相信會有雙贏的效果。

(三)科研觀念和操作中的誤區

教師們習慣性地認為寫論文就是科研能力的表現,認為科研一定就要有課題,就是著書立説,寫成果報告;認為科研是面子工程,對校長而言是“政績”,對教師而言則是額外的負擔,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影響中考、升學率等。

教科研部門和教育理論工作者也不願“屈尊”,認為教科研是“嚴肅”的事,來不得半點“馬虎”。於是,要求教師要像專業教育理論研究者一樣,運用規範的研究方法進行科研活動,並以此衡量教師的教科研水平。教師們無法完全用一些自己並不熟悉和擅長的操作程序來實踐,也無法用一些高深而陌生的學術話語系統來總結自己的實踐,於是就只得敬而遠之了。

(四)複雜任務和侷限能力的困難

我們農村基礎教育擔負的擔子太多太雜,受外力的影響太大。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受國家或主管部門複雜多變的意識形態、政策法規的影響太大,加在教育、學校的任務、功能太複雜,太不確定。改革開放後,教育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教育觀念、教育研究方法及教育教學改革模式更是層出不窮,令人難以選取,難以認清本質性的東西。而目前,新課程改革又風起雲湧,理念和理論已先行一步,然而與此相適應的評價機制、辦學體制、觀念調適、教育教學策略卻是滯後的。在這樣的形勢下,學校在改革大潮中承擔的內外部壓力比任何一個時期都重,學校教育要解決的問題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更復雜,學校教科研面對的問題幾乎是全方位的。

但農村多數教師是“歷史”培養出來的教師,無論視野、眼界、學識都有侷限性。當初師範教育課程設置中,政治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占主導地位。工作以後教學任務的繁重、教學習慣的形成又限制了教師們的與時俱進,以至於勝任教育科研的教師遠遠落後於教育發展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們農村教師對研究方法和技術的掌握是嚴重不足的,開展教育研究確有明顯的現實困難。

(五)現行組織結構的制約

農村學校的科研如不與教研緊密結合,就失去了先導的意義,更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現行組織結構的設立卻使教研和科研形成了“兩張皮”,嚴重影響學校科研功能的發揮。教學研究歸屬省、市、區教研室領導,科研則歸屬各級科研所(處)的管轄。對應到學校,教研和科研也二元化了。

(六)真正的激勵機制、評價機制缺乏

與升學實績相比,教育科研成果是不易在短時間內顯現的隱性勞動成果,這種成果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勇氣,更多的表現在老師的素養、學識、思考能力、方式方法等一些難以量化、物化的方面的提高。因此往往難以衡量,也得不到相應的認同、獎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二、理想中的農村中學教育教學科研應具備的特點

基於以上問題,筆者認為,農村中學的教育教學科研應該是充滿生動的學習氣氛、充滿思想和基於學校現實問題基礎上的創造,應是充滿內在的激情和熱情的。因此,筆者認為“理想中的農村中學教育教學科研”應具有以下特點。

(一)思考、研究是教師工作的習慣方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你要想讓教師們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角色的多重性,尤其是社會對教師巨大的期望值,使教師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壓力較大,容易導致職業倦怠。而發動、組織全體教師共同進行教育科研,在同一目標下各自承擔任務,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逐步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與和諧的人際關係;在研究中遇有突出問題、難點問題,學校組織進行專題研討,營造出促人學習和思考、使人上進的學術氛圍,有利於形成學習之風、思考之風、務實之風。

(二)教育改革實踐有意義、有前沿性

學校的教育科研,應立足於學校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高度及學校整體改革的全局來進行,選定的課題應站在教育科研的前沿,面向新世紀對學校教育的挑戰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創新性;科研的突破口找得準,從關係全局而又較容易突破的方面入手;科研的重點抓得準,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形成學校個性特色進行;科研重點更是基於解決學校現實中產生和發展中將產生的實際問題。

(三)建設研究型教師隊伍

只有研究型教師隊伍才能勝任現代的教育科研,只有教師富有研究精神才能培養創新人才。在學校環境中,學生所受的最重要影響來自教師,而且教育對象、教育環境和教育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勞動不能有什麼一成不變的固定程序。作為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的教科研,主要就是身處教育情境中的教師圍繞自身教育實踐所開展,是一種“原生態研究”。教師既是教科研的實踐者,又是教育實踐的研究者,要讓教師最廣泛、最直接、最主動地參與教育科研,讓基礎教育呈現出真實、生動、有效的局面。

(四)形成學習型教師團體

沒有教育理論指導的教育實踐,容易導致無序、無效。閲讀教育名著、專著、高質量教育論文是教師提高的有效途徑。因此,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富有人文思想的著作,學習教育理論名著,學習有時代精神和現代信息的文章。通過學習,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品味。還可以請一流的專家來校講學,讓教師直接與大師、名師對話。

(五)以案例研究為主要方式

教育科研的對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斷髮展變化着的學生,學生的進步又和多種因素有關,使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多變量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教育科研工作是一種綜合性的動態研究。按照專家的建議,結合學校的、教師們研究工作的實際特點,筆者倡導教師們進行案例研究。以一節課作為一個研究的個案,以一個在學生身上發生的事情及班主任的處理方法等作為研究個案,讓教師們在案例研究中觀察、調查、收集資料、分析、歸納,在討論中進行思想的碰撞,提出教育教學的建議和策略,科研能力才能得到實質性的培養和提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只有瞭解農村中學教育教學科研的現狀,切實有效地規劃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才能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樹立一個品牌學校,造福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