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如何學習中醫內科學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35W

中醫內科學富有理論性和鮮明的實踐性。因此,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必須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深研理論,加強實踐,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由於中醫內科學內容豐富,各個病證均可獨立成篇,每個病證之辨證論治又各有不同,往往使初學者望書興歎,頗費心思而難以學好,故本文從教與學的角度,談談如何學好中醫內科學。

如何學習中醫內科學論文

1一病一議,掌握規律:

內科病證名目繁多,經歷了一個由繁而簡的過程。如《內經》記敍的內科病證達二百餘種;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確立了雜病臟腑經絡辨證論治體系,提出了近四十種內科疾病之辨證論治,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則記載了內科病證一千餘種,至近代,作為中醫院校教材使用的《內科學》則選擇了常見病、多發病50餘種,而近年出版的《實用中醫內科學》則記載了一百二十個病證,如此眾多的學習內容,要求在教學大綱規定的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學完學好,確非易事。因此,在學習方法上,應抓住內科學體裁的特點,一病一議,各個擊破,掌握規律。

如何掌握規律?即要掌握各個具體病證的發生發展及其治療規律,並可用扼要的文字歸納出來以幫助理解和記憶,例如:

感冒:由外感風邪,肺衞不宣所致,當以疏風宜肺為大法,可用荊芥,防風、杏仁、銀花、菊花等輕清之品,故可歸納為:“感冒多因外感因,風邪襲表肺不宣,疏風宣肺為大法,輕而揚之隨證施。”

又如咳嗽,有外感內傷之分,五臟六腑病變均可致咳,但必有肺氣上逆的.共同病機,治多以宣降肺氣之品,可用止嗽散化裁。故可歸納為:“五臟六腑可致咳,肺氣上逆總相同;外感內份分虛實,宣降肺氣止嗽宜。”

再如水腫,前人有豐富的理論認識與治療經驗。可歸納為:“水泛肌膚水腫成,標肺腎本制在脾,陰水陽水兩大類,利水消腫隨證施。”此四句言明水腫之病因病機,分類及總的治則。可進一步歸納其具體的分型論治:“濕熱壅盛疏鑿飲,水濕二五(五皮飲合五苓散)風水婢(越婢湯)脾陽不振實脾飲,腎陽虛弱真武宜。”

或者可結合學過的經典著作,從某些有代表性的條文入手領會某些疾病之論治規律。如黃疸:“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故“治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痰飲,“當以温藥和之”,以苓桂術甘湯為代表,則提示本病之病機是陽微陰盛,水濕不化,聚而成飲。淋證:“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故提示治療上當以養陰清熱通淋。

凡此等等,一病一議,抓住各個病證之發生發展及其治療規律,這是學好中醫內科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

2縱橫比較,求同析異: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也是中醫內科學的核心和學習的重點。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緊緊圍繞這一重點,深刻理解,縱橫比較,求同析異,才能靈活掌握而不為書本所拘。

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辨證論治的有關具體內容分類比較,可採用下列幾種方法。

2.1古今比較法:將歷代醫家至現代中醫有關疾病辨證論治的主要觀點進行歷史比較。如關於水腫之治療:唐宋以前偏於採用攻下法;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提出温腎法(濟生腎氣丸)與實脾法(實脾飲),補前人之未備;至清代李中梓《證治匯補》則強調採用汗、下、滲、清、燥、温等因勢誘導,辨證論治;現代中醫則從治療慢性腎炎水腫的實踐經驗,突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提高了療效,通過古今比較,有一幅歷史性的“總畫面”,既有助於學者牢固地掌握有關理論,更可從中受到啟發:實踐出真知,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經驗,更要敢於突破前人之框框,發展祖國醫學。

2.2鑑別比較法:中醫強調辨證,首先是鑑別。具體到中醫內科學之內容分析,鑑別比較具體兩個層次:一是病證之間的橫向的鑑別比較,亦即鑑別診斷,如哮證與喘證、呃逆與噎膈、水腫與臌脹、淋證與癃閉、肋痛與胸痛、中風與厥證、癲證與證、痺證與痿證等,須從各個病證之定義、診斷依據人手進行鑑別分析:二是同一病證中有關證侯類型之縱向的鑑別診斷,如哮證之發作期與緩解期、喘證之實喘與虛喘、黃疸之陰黃、陽黃及急黃,水腫之陰水與陽水,淋證之五淋鑑別等,既有相同的症侯表現,又有各自的臨牀特點,既是辨證的重要內容,又是進一步分型治療之前提。故善於運用鑑別比較法,才有可能抓住主要的辨證要點。

2.3比較分析法:對某一事物某一環節不同的側面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發現不同類事物中的相同之處,或同類事物中的不同之處,求同辨異,從而加深對該事物之認識和理解。在內科學習中,通常有兩個層次之比較分析法。

a 病機證治之比較分析。如感冒與外感咳嗽,均多由風寒或風熱之邪致病,都可見風寒型與風熱型,可謂病機與證型相同,但由於病機重點不同,前者偏於外邪襲表,後者以外邪犯肺為主,故症狀主次不同,固而有不同之診斷,治法與代表方劑亦異耳:又如胃院痛,肋痛、腹痛均可見肝鬱氣滯型,治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但具體之治療方藥又不盡相同,此異病同治,同中有異也。

b 證型判斷之比較分析,目前之教材,為便於學習掌握,多辨病分型,一病數型論治。在各個證型之間,往往有一定的內在聯繫而不易鑑別。如水腫之臨牀證型,其中有水濕浸潰與脾陽不振兩個證型,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但若認真地進行比較分析,則可化難為易。

全身水腫,舌質淡白:水濕浸潰型——陽水、實證、病程短;脾陽不振型——陰水虛證、病程長

頭面腫甚、肢體睏倦——通陽、利水——胃苓散、五皮飲

腰以下腫腎、手足不温——温脾、利水——實脾飲

同時,對於某些單個證型之判斷分析、應抓住主要之依據、才能防止辨證失誤,如寒性腹痛之辨證,可見下述表現

①腹中作痛、遇寒加重、得熱則舒,苔白脈緊。

②腹痛急暴、喜温喜按、溲清便溏。

③少腹拘急冷痛,脈沉而緊。

④臍中痛不可忍,形寒怕冷,喜温喜按。

⑤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身痛惡寒。

⑥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其中,a是主要的辨證依據,為寒性腹痛的共同表性,具有定性之辨證意義。其餘各項由於腹痛之部位或症狀特點不同,具有定位意義。如a+b則為寒邪內盛型腹痛,當用正氣滅香散温中散寒;a+c則為寒凝肝脈之腹痛,當用暖肝煎温肝散寒;a+d則為陰寒內盛之腹痛,當用通脈四逆湯温陽散寒通脈;a+e則屬表裏俱寒之腹痛,宜用烏頭桂枝湯温裏解表;a+f則屬陰寒上逆之腹痛,宜用附子梗米湯散寒降逆。

通過縱橫比較,辨析異同,有助於學者掌握內科疾病之診斷及鑑別診斷方法,掌握臨牀辨證之要點,打下牢固的內科理論基礎。

3學用結合,熟練生巧:

前人曰:“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説明理論結合實踐的重要性。在課堂理論教學中,按教學大綱要求,都將安排一定時間比例的臨牀見習,其目的是要求學生進一步深化鞏固在課堂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加強中醫內科基本功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智力開發。因此,必須重視臨牀見習的實踐機會,學用結合,嚴格訓練,熟練則能生巧,知常達變。

在臨牀見習中,其中最主要的關鍵環節是,掌握辨證論治的步驟與方法。要求能把以往學過的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理論知識融匯貫穿,並能把八綱辨證、衞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病因辨證、臟腑經絡辨證等各種辨證方法融為一體,靈活運用。儘管內科各個病證均有具體的診治要點,但如果不善於將其它各科的知識綜合歸納,靈活變通,則往往事倍功半,難以提高。因此,儘快掌握辨證論治之步驟與方法就顯得極其重要。關於辨證論治之步驟,可歸納為下述“六步法”:1、抓主症,四診合參;2、明診斷,掌握規律;3、詳辨證,病機為要;4、定治則,知常達變;5、議方藥,謹守“四對”;6、析療效,總結提高。(詳見羅仁:“辨證論治的步驟與方法”一文,載於陝西中醫函授,1987年第3期至於辨證論治之方法,一要掌握具體病證之診治要點;二要靈活選擇運用中醫的各種辨證方法,如八綱、衞氣營血、六經、病因辨證、臟腑經絡辨證等;三要掌握各種辨證方法之共性,即病機辨證的方法: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勢的病機四辨方法。只有掌握辨證論治之步驟及其方法,才能舉一反三,結合臨牀見習病例反覆練習,熟練生巧、知常達變,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真正學好中醫內科學。

以上介紹了學習中醫內科學的方法。歸納起來,是“一議二比三練”:通過一病一議,掌握各個病證之發生發展與證治規律:將各篇內容從各個不同角度相互比較分析,求同辨異,才能牢固地掌握內科基本理論;同時,要結合實踐,掌握辨證論治之步驟與方法,反覆練習,嫻熟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