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科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科學探究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06W

《科學課程標準》中規定:在科學課程中,學生將通過科學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技能,體驗科學過程和方法,初步理解科學本質,形成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新課程提倡的科學探究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的過程。然而,從目前的教學實際情況看,出現了實踐上的盲目性,為此,筆者對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做一番闡釋。

科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科學探究的論文

一、研究的理論依據

1.學生心理髮展具有規律性

從心理學角度講,初中學生的思維是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初中學生的這種思維特徵使得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將逐漸從需要具體形象作為支柱轉向可以拋開具體形象而進行抽象概括。這樣的心理髮展特徵為科學探究活動奠定了心理學基礎,也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心理學依據。因此,對於初中學生來説,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進行有效的引導是必要的。

2.現代教育觀———建構主義理論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價值引導與學生自主建構的辨證統一過程。這意味着從為掌握而教向為發展而學的轉變: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在交往互動中進行主動探索和自主建構,也意味着教師角色的轉換———從知識的提供者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協作者、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而新課程下的學習方式主要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科學探究成了必須研究的課題。

3.科學方法論

科學教育本身具有科學性和真理性,只有運用科學的方法才能去學習探究科學知識,只有科學的學習探究才可能產生科學的結果。所以,在引導學生科學探究時,不但要注意講究引導方法的科學性,還要注意傳授學生科學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提高學生的科學能力和素養。

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策略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筆者就從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探究驗證、交流與評價等幾個環節談談。

1.形成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策略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創造性思維的表現。

(1)教師設疑產生問題情境。由教師引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併產生一種探究的動力,支持他們不遺餘力地去探索。

(2)演示實驗引發問題情境。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通過實驗現象可以引發很多問題情境。例如,在講解“物質的酸鹼性”前,教師可以先準備一瓶滴有無色酚酞的試液和一瓶無色的鹼液,然後將鹼液滴入酚酞液中,學生看到明顯的顏色變化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就想要問明白其中的道理。

(3)聯繫生活引發問題情景。在自己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偶發事件或現象,學生常常感到有趣又無法解釋,如樹蔭下的光斑為什麼是圓的?天狗吃月亮的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什麼會彎折?從飛機的模型去探究飛機的升力是怎麼產生的?這些都可以成為探究教學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2.啟發學生假設的策略

牛頓認為:“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猜想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生認識問題後,就進入新的知識領域,教師要從各個角度去指導他們觀察與分析事物,活用已有的經驗知識,不斷思考,提出合理的假設。為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狀態,教師要適時提供經驗。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提供了下列兩個探究性演示實驗。

實驗一:拿兩個相同的燒杯,分別注入相同體積的鹽水和清水,把一個新鮮的雞蛋放在清水中,雞蛋沉到水底,再把它放入鹽水中,則雞蛋浮在水面上。

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同一個雞蛋在清水中下沉,而在鹽水中卻浮在液麪上?於是,他們猜測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實驗二:每個實驗小組在課前準備好一支空牙膏皮(尾端剪開)和一隻玻璃杯。實驗時,先讓學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裏,放手後可觀察到它下沉,然後將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學生在親身經歷體驗之後,定能產生疑惑:為什麼同一支牙膏皮原先下沉,現在卻浮起來?於是,他們提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於是,我引導:排開液體的體積乘以液體的密度等於液體的質量。通過引導,學生提出了合理的假設。

3.探究驗證階段的引導策略

課堂探究畢竟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的,而探究教學本身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過程,只有把握好探究的開放度,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學習效率,同時也不挫傷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探究教學中,學生們置身於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更為暢通了。學生們提出的問題越多,反映他們對所研究對象的關注程度越深。學生的問題會比較零碎,對教師而言,怎樣處理這些問題是值得探究的。對於學生的問題,一般處理方法有3種:①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②集體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整堂課全班對這幾個問題進行探究;③先選擇一個問題,探究完畢後再進行下一個問題的探究,形成一個層次。

經過反覆實踐,如果在一堂課內採用第①種方法,容易引起課堂混亂,給人一種“東打一拳,西打一棒”的感覺,難以體現教學的邏輯嚴密性。但這種方法,卻可以廣泛應用在課外的探究活動中去,而且效果比較好。而第②、第③種方法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解決學生們最感興趣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其他問題可作為後續活動展開。如在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跟哪些因素有關”時學生提出:可能跟液體的質量、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有關。根據具體情況探究液體內部壓強可能是否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另外猜想請到課後繼續探究。

4.學生交流引導策略

科學探究之後組織學生認真鑽研,共同探討,這種交流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過程為基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探究的問題進行交流。美國有一位博士對下面兩種情況進行比較:一是探究後立即進行交流,一是探究後不進行交流。研究結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發展達到更高層次,交流使認識在教學中,筆者採取分組交流與全班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即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再由各實驗小組彙報交流結果,然後教師幫助彙總全班交流的信息。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歸納概括,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中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每次學生探究後都有許多話要説。而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不盡相同,這樣就激起了許多“矛盾”,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學生的個人知識),首先傾聽他們現在的想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並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瞭解彼此的想法,引導學生總結取得了哪些經驗,還有哪些不足,接着還可以探討什麼,使學生把科學探究活動向課外延伸。

通過一段時間來的正確引導,學生形成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科學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素質基礎。學生雖然不能在科學課上做出像科學家一樣的歷史性發現,但卻能讓學生充滿科學家一樣的探索熱情,享受創造性的學習樂趣。價值不在於學生得到結論,而在於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通過科學探究,學生的科學素質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養。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