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3W

前言

淺談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論文

短跑是田徑運動中歷史上最悠久,影響最大的項目之一。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在短跑訓練中,不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科學理論,使短跑運動訓練的測評方法、監督手段、反饋控制技術、恢復措施等更加科學和精細,從而不斷完善了短跑技術,推動了短跑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就現代短跑技術而言,其本質特徵應視為以髖為軸的高速擺動—水平運動,其技術發展特點是伸髖和擺動式積極着地。有關短跑運動訓練,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等方面的文章,在國內外書刊雜誌上頗多,並有許多對短跑訓練有益的探討,提出了許多觀點、理論和方法,但就短跑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的某些傳統觀點,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總結,認為有些觀點恰恰是阻礙短跑運動水平提高的因素。

本人在查閲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和就個人在訓練實踐中的一些方法和經驗,對以下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所涉及的方面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旨在為短跑運動中力量訓練的科學化,做一些嘗試性的工作。

1.力量訓練的目的及本質

力量素質是各項體育運動的源泉,力量與速度的關係最為密切,速度訓練離不開力量訓練,短跑運動員的力量訓練可分為基礎、專門性力量和專項力量訓練,其中的任何一種力量訓練又可分為多種,所以短跑力量訓練的含義又是廣泛的、多層次的。在短跑力量訓練中,如果忽視了力量在專項運動中的發揮和利用,那麼這種力量訓練不但難以持續有效地提高運動成績,甚至有可能使之下降 。

2.速度與力量的關係

2.1腿部力量與速度的關係

提高短跑速度,幾乎總要牽涉到加快步頻、增大步長。而加快步頻、增大步長的關鍵就是增強運動員腿部力量。雖然步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遺傳,但是通過訓練也是能使其進一步提高的。只有具備了足夠的腿部力量,才能為短跑的專業力量,即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打下基礎,為提高速度提供前提條件。

2.2上肢力量與速度的關係

短跑運動員雙臂擺動的快慢對起跑、起跑後的加速跑、途中跑及終點跑衝刺都有很大的影響。正確的擺臂動作,能維持身體的平衡,協調上下肢動作。快速擺臂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加快上肢肌羣的力量。

2.3軀幹力量與速度的關係

短跑是以肢體運動為主的運動項目,但也有相當程度的軀幹所承受的作用力較大。這個作用力主要來自上部身體的重力及下肢傳遞的地面反作用力。因此,在短跑訓練中通過加強腰腹部力量的訓練,對維持中部軀幹的穩定性、減少身體晃動意義重大。

3.適合於短跑力量訓練方法

3.1提高以髖為軸的下肢擺動力量

研究表明,髖關節周圍的肌肉不僅是人體內最大的儲存能量的環節,也是獲得水平位移速度的重要動力來源。尤其在途中跑階段,由於速度快,支撐時間短,步幅的大小和步頻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髖關節的擺動的力量和靈活性,是途中跑階段的主要發力關節。因此,現代短跑技術十分注重以髖為軸的擺動力量和相應肌羣運動的協調性,它是影響跑速的根本因素。

傳統的短跑技術注重後蹬,強調跑時加大後蹬力量,強調蹬伸的程度、方向和速度,使短跑運動員的專項力量訓練自然形成了一套以提高後蹬效果為主的訓練方法,偏重以槓鈴為主的大負荷力量練習,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伸膝力量,提高下肢的蹬伸能力。這種訓練方法,無疑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因為如果過分強調蹬伸動作,勢必破壞用力的連貫性,易使身體重心在垂直面上的波動加大,降低整體運動效果,影響水平運動速度的發揮。

現在運動訓練研究表明擺動式着地技術為主的途中跑的後蹬動作,應是以髖為軸的擺動運動的繼續,後蹬不存在着地過程的第二次發力,後蹬的發力應是前擺着地用力的延續。因為途中跑的着地時間極短,優秀的短跑運動員的着地時間僅0.08秒,後蹬不到0.04秒,後蹬的效果實際上取決於以髖為軸的大腿後襬的力量和速度。研究證明,肌肉要求發揮出最大力量,至少需要0.8秒,運動員要在極短的支撐時間內發揮出最大蹬伸力量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可見,以提高後蹬效果為主的大負荷力量訓練,對於支撐時間相對較長的起跑和起跑後的疾跑,可能會起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運動員是在靜止狀態下逐步改變運動速度,此時只有依靠支撐反作用力來實現重心的位移和速度的增加。然而對於支撐時間極短,速度較快,以擺動技術為主且對全程跑成績起決定作用的途中跑來説,顯然意義不是很大。因此,短跑的專項力量訓練應多做以髖為軸的下肢快速擺動力量練習,它是短跑運動員十分重要的專項力量練習內容。而且,必須選擇肌肉方式、運動環節的速度——節奏特徵都與短跑的專項相吻合的`擺動式肌肉力量練習,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總結:

本人在訓練實踐中,大量採用了以擺動式着地動作為主的車輪跑,注重以大腿帶動小腿的鞭打式着地動作:採用了雙槓支撐或仰卧狀態下(仰卧於高台上,髖部以下懸空),負重和不負重交替進行的,以最快速度作跑的模仿練習:還採用了負重和不負重的弓箭步交換跳。

3.2提高以踝關節肌羣為主的快速的離心——向心收縮力量

短跑是在高速運動狀態下以前腳掌落地瞬間完成着地緩衝過程。着地緩衝動作完成的效果,首先取決於踝關節肌羣的離心——向心收縮能力。離心收縮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跑進過程中產生的水平速度,支撐身體落地的重量,阻礙身體向下運動,在身體落地時起緩衝作用,避免身體受到太大的震動。如果踝關節肌羣的力量差,離心收縮的能力就會相應減弱,緩衝階段的衝擊性負荷,就只有大部分依靠膝關節彎曲度增加,身體重心下降。當離心收縮力達到最大值後,踝關節肌羣開始進行向心收縮。向心收縮的主要功能是推動身體向前運動,並使身體瞬間進入騰空階段。

研究證明,在推動身體向前跑動的全部力量中,60%的力量是由踝關節產生,踝關節肌羣從離心收縮到向心收縮的轉換是非常迅速的。一個優秀的短跑運動員完成離心——向心收縮的全過程僅需0.08秒左右。由此可見,提高以踝關節肌羣為主的離心——向心收縮力量,對於增加步頻,(主要是縮短支撐時間),推動身體快速向前運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本人在訓練實踐中,除了選擇較鬆軟的地面進行各種快速的跑跳練習外,還安排了不少負重和不負重交替進行的提踵、原地或行進間的直膝跳練習以及模仿短跑着地動作的跳深練習。為了使這些練習達到最大的效果,防止踝關節受傷,必須切實保證練習動作的正確和適量。

3.3 提高以肩關節為軸的上肢快速擺動力量

以肩關節為軸的上肢擺動力量是短跑運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擺臂動作不但是配合腿步動作在跑進中起平衡作用,而且快速有力的擺臂還有利於增加兩腿動作的頻率和幅度。因為,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支配肌肉活動的神經中樞有着“共濟”的特性,它能調節身體各部分肌肉工作的協調性。在跑進中,上肢和下肢也有統一的神經聯繫。一般來説,兩臂能擺多快,步頻就相應就有多快。同樣,擺臂的幅度也必然影響到擺腿的幅度。所以,僅有發達的下肢肌肉而沒有同樣發達的上肢肌肉,就會影響上肢和下肢的協調用力,影響速度的發揮。可見,把以肩關節為軸的上肢擺動力量練習作為短跑轉專項力量訓練的重要一環是何等的必要。筆者在這一環節上,主要是利用不同重量的啞鈴,根據運動員的不同特點,進行負重和不負重交替進行的擺臂練習,注意擺臂的動作速度和動作結構儘量符合短跑專項動作的要求。

4.力量訓練的特徵和方法

力量素質是指人體神經肌肉系統在工作時克服或對抗阻力的能力。根據完全不同體育活動所需要力量素質的不同特點,可分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4.1最大力量訓練特徵和方法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在運動中發揮儘可能大的收縮力量的能力。其主要影響加速能力,短跑中的蹲踞式起跑技術,肌肉從靜止狀態快速蹬離起跑器的過程,這個過程所用的力量就是最大力量。

4.1.1 最大力量的評定及訓練方法

短跑運動員的最大力量可在完成比賽動作的過程中測定,亦可在完成比賽動作接近的動作中測定,既可在靜態條件下測定,亦可在動態條件下測定。通常我們測定肌肉等動練習時的最大力量值即可,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當器械以各種不同速度運動時都可以表現出最大力量。

發展最大力量有兩種途徑,一是依靠改善肌肉內協調和肌間的協調能力。研究表明,肌肉收縮時(甚至在最大用力時),參與工作肌纖維通常只有30%——60%,專門訓練可較大地提高肌肉纖維同步工作的能力,提高參與工作的肌肉內協調和肌肉間的協調力,使主動肌與對抗肌的協調關係達到最佳狀態。此方法不會使肌肉體積增大,對週期性項目來講,有決定意義。二是依靠肌肉體積的增大來增加力量。這種訓練是促使工作肌在恢復過程中蛋白質急劇分解,使肌肉橫斷面積增大,並通過訓練調節神經系統中肌肉內協調和肌間協調完善的條件反射聯繫,力量得到發展。前者力量發展快,但易消退,後者則相反。

4.2快速力量訓練的特徵和方法

快速力量強調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動作,表現出最大力量。因此,除了與最大力量的決定因素具有相同的要求之外,完成動作的速度是決定快速力量大小的突出因素。而在快速力量訓練中又有起動力、爆發力、反應力的訓練之分。

4.2.1 發展起動力的途徑和方法

起動力是指運動員在最短時間內(肌肉開始後50毫秒),最快的發揮下肢肌肉力量。起動力對短跑運動強而快速有力的完成起跑動作肌在疾跑段達到最佳速度極為重要。起動力的訓練方法很多,通常的練習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利用地形、地物的各種短跑、起跑練習;2、沙地跑、上下坡路跑、跑階梯等練習;3、利用各種器械、儀器的各種短跑練習;4穿加重背心的起跑加速、加速跑突然改變動作方向跑、計時短跑、系鉛腰帶的加速跑,負輕槓鈴或其他輕器械跑等;5、利用同伴的各種阻力的加速跑、牽引跑、聽信號改變起跑的準備姿勢跑等。此外,發展彈跳反應力的超等長練習法如跳深和各種跳躍練習也是發展起動力的有效途手段。

4.2.2 發展爆發力的途徑和方法

在現代田徑運動訓練中,爆發力訓練是力量訓練的一個重點。運動員只有具備良好的爆發力素質才能在具有快速運動形式的田徑運動項目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爆發力是速度力量典型的表現形式,它與運動員的力量和速度有關,是力量和速度的綜合表現,爆發力的發展取決於提高肌肉的收縮速度和提高肌肉的收縮力量。爆發力的評定以及訓練負荷量度的確定。在發展強直性或反彈性爆發力為主的訓練中,負荷強度應以次極限或大強度負荷級別安排為益。因為,該強度下的練習,動作速度下降並不明顯,有利於在不損失動作速度的前提下,提高力量,進而提高爆發力,。評定快速力量的方法都可以來評定爆發力。通常評定爆發力多用爆發力指數為指標,爆發力指數=最大的力量/用力時間。負荷強度依需要而定,在安排重複次數與組數時,注意應以不降低速度為原則,同時也要求中樞神經系統保持良好的興奮狀態。重複次數與符合強度關係密切,負荷重量大,強度高,重複次數就要少;負荷重量小,強度低,重複次數相對就多些,一般以1——5次為好。組數不宜過多,以不減少每組重複次數、不降低每次練習速度為原則,不宜過多。

4.2.3 發展反應力量的途徑和方法

反應力量是指肌肉在離心式拉長到向心式收縮時,利用彈性能量在肌肉中的儲存與釋放,以及神經反射性調節所爆發出的力量。1972年原蘇聯的維爾霍山斯基在其《專項力量訓練的基礎》一書中首次提出“反應力量”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力量素質。在此之後,許多學者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認同了他的看法。

一般採用以下方法練習來提高反應力量:在空地上作聽信號的快速變向練習;通過視覺(看教練員手勢)作快速變向練習;跑道上,作各種聽、視覺信號的起動練習等等。

4.3快速力量耐力訓練的特徵和方法

快速力量耐力:運動員在運動中較長時間保持快速用力能力。它與短跑的終點跑保持速度的能力密切 關係。力量耐力分為動力性力量耐力和靜力性力量耐力,動力性力量耐力細分為最大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耐力。下面是幾種動力性耐力訓練方法:

4.3.1 持續間歇法。嚴格控制間歇時間,使其有一定的疲勞積累,並在尚未恢復情況下進行下一組練習。

4.3.2 強度間歇法。此法用來改善運動員抗大中刺激強度短期耐力負荷的能力,並提高其恢復能力。這就是説,運動員通過有氧無氧物質交換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強度更大的耐力訓練。

4.3.3 循環訓練法。此訓練法將數種練習按一定的順序安排,嚴格控制,使身體一直處於疲勞狀態下,以發展多部位力量耐力訓練。一般採用4——5個部位練習循環4——6組,每組間歇4——6分鐘。

4.3.4 等動練習法。此訓練靠練習器的等動力量解決整個活動過程中肌肉最大的負荷和速率維持相對穩定的問題。在進行力量耐力訓練時,應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經過比較後選擇使用合理的訓練方法。

4.3.5 極端用力法。此訓練特點是使用這種方法時作中等力量的重複,直到完成或不能繼續為止。

5.力量訓練要注意的幾個主要問題

5.1根據運動員的個性特點,區別對待。因每個運動員的形態、機能、結構、運動技術、戰術、心理、智力有差異,所承受的負荷量不同,因此訓練要因人而異。如有的運動員絕對力量好,速度力量差,有的運動員相對力量好,速度力量差。因此不要千篇一律,最好給每個運動員都制定個人力量訓練計劃,使之缺什麼補什麼,達到全面發展。

5.2運動量安排要合理。在一個階段訓練中,負荷安排應大中小結合,循序漸進提高負荷量度。在小週期訓練中,應使各種不同性質的力量訓練交替進行。在每組重複練習中,應注意組間的休息。

5.3注意不同肌羣力量的對應發展。根據專項競技的需要,在主要發展運動員大肌肉羣和主要肌肉羣力量的同時,也要十分重視小肌肉羣、遠端肌肉羣、深部肌肉羣的力量訓練。

5.4力量訓練後要注意肌肉放鬆。肌肉在力量訓練之後會產生酸脹感,肌肉酸脹是肌纖維增粗現象的反映,也是力量增長的必然。但應積極採取措施消除肌肉的酸脹感,以利於減少能量消耗,並更好地保持肌肉彈性。在力量訓練之後,通常採用慢跑或隊員之間互相按摩的方法進行放鬆。

5.5根據競賽制度和訓練週期。在準備期、競賽期、調整期合理安排力量訓練,使之全年力量訓練科學化、保證專項成績的提高。

筆者曾在學校對短跑運動員採用以上一些方法對其進行訓練,經過兩個月的訓練,所取的成績與訓練前比較,有較大的提高。

結束語:

傳統的對於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的訓練方法和手段,重視大負重的槓鈴練習,以及重視後蹬力量而忽視小肌肉羣力量的練習,致使訓練達不到較好的效果和取得較好的成績。如何充分認識擺動技術原理,利用以髖為軸的高速擺動力量,提高快速放鬆跑的能力,重視爆發力、反應力量的練習,重視專項力量練習,是提高短跑成績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