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一的創作背景

欄目: 歸園田居 / 發佈於: / 人氣:1.14W

《歸園田居·其一》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下面一起看看其創作背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歸園田居·其一的創作背景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説:“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於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註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從此他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歸園田居·其一的賞析

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脱離仕途的那種輕鬆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悦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傑出的田園詩章。

這組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悦;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組詩集中體現了陶淵明追求自由、安於清貧、隱逸山野、潔身自好、遠離官場、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淵明寫“歸園田居”其實是寫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歸園田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每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第一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歎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迴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迴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裏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緻,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説。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乾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脱了,在虛靜的居所裏生活得很悠閒。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閒,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這首詩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拓展閲讀:《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歸園田居·其一》是粵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四單元的課文,是陶淵明關於歸隱田園生活五首詩歌中的第一首,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説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據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及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學習欣賞詩歌中景物描寫的藝術手法的運用;領悟詩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精神品格”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

對於這節公開課,我的反思如下。

第一、以學生已學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飲酒》、《歸園田居》其三等篇目導入,承前啟後,在心理上能夠迅速喚起學生對詩人的記憶,比較自然地引出本課的學習課題,拉近學生和詩人的距離。而課堂上當我吟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時,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了,他們自然而然地接着背誦出來,我想第一步的導入,已經是水流渠成了。

第二、對於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的探討,學生一開始説應該輕輕地讀,讀出閒適的感覺來......但是這些都是個別學生的回答,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我選擇讓學生通過初步聽範文朗讀、自己自讀、結合作者的生平背景,並且找出能夠體現詩人的情感色彩的字詞這一任務,來確定詩歌的感情基調。其意在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自找,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興趣,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個由個性到尋求共性的過程。不過這裏有一點我做的不夠好的就是,在學生讀完詩歌以後,沒有對學生的朗讀做詳細地、有區別的點評,這一點是值得反思和改進的。

第三、對於詩歌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對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我認為應該把主動性還給學生,為此在“賞讀詩歌,感悟詩境,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這一環節,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我把傳統的創設情景法和現代化手段多媒體結合起來,通過播放視頻,來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陶淵明的田園情懷。這種教學方法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把問題拋出來以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完成任務。在這一環節,學生的反應出乎我意料。因為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班級,平時上課時對於這類合作式學習,絕大部分學生都是非常積極的。但是,今天這節課,當我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時,學生反應比較悶,雖然仍然有個別同學回答問題,也確實回答得不錯,但是霎時間課堂氛圍還是令人感到沉悶了一些。課後我去了解了一下情況,很多學生反映跟環境有關,因為平時上課在自己班上,而今天移師到諾大的多媒體會議室。對此,我想與自己尚未掌握與引起學生的積極性的技能有關,也與自己沒有提前和學生疏導環境因素這方面有關。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在進行”學習欣賞詩歌中景物描寫的藝術手法的運用”時,我的講解多了一些,自我反思後,除了擔心課堂時間不夠用以外,我潛意識當中還是沒辦法做到放手讓學生去解決這些問題.....

第四、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對於這首詩歌,在經歷音讀、意讀、情讀、之後,我在學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之後,再次有感情地悟讀這首詩。學生自己慢慢地去感悟、體會詩中之景、詩人之情的過程。

第五、課堂的重點在鑑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雖然我已經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鑑賞詩句,但是陶淵明筆下的安靜恬美和諧的田園風光,對於學生而言,還是有距離的。為此,我又設立了畫畫這一環節,先讓學生課前畫好,這時來讓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説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於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鑑賞出田園風光的美,學生也很難把握詩人思想和詩歌意鏡美。而課堂上,當時學生回答的效果不是很盡人意,雖然也能夠據圖説話,但是沒有條理性,學生回答時思維有點混亂。我想,課前如果能夠處理好這個問題就好點。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幾點教學反思,以此鼓勵自己、告誡自己要繼續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Tags:園田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