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札記

欄目: 歸園田居 / 發佈於: / 人氣:2.91W

《歸園田居·其一》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札記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一首代表作。教這首詩,應該讓學生體會它的“五美”:結構美,田園美,意境美,人格美,語言美。

結構美。詩的開頭四句和結尾四句,互相呼應,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承上啟下,關聯過渡。首尾記敍抒情,中間寫景抒情。整首詩合縫接榫,絲絲入扣,精巧玲瓏,渾如天成。

田園美。這首詩的田園美主要體現在八句寫景詩句上。美在何處?淡雅開闊: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綠,夾有粉紅與雪白;遠有村落、炊煙和桑樹,淡淡的蒙朧中透出一股綠意。這是一幅淡雅開闊的田園畫。恬靜幽邃:草屋前後,榆柳在和風中搖動枝條,自得其樂;桃李在豔陽下自由開放,輕鬆自如。田野遠處,村落隱隱,炊煙裊裊,深巷狗吠,桑樹雞鳴,寧靜恬適,幽邃深遠。自然和諧: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有那些沒有出場的“往來耕作”,“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之人,在這片遠離塵囂的田野上,自然相處,和諧生存,是那樣平和安定,舒適自足。生機盎然:詩人描繪的這片田園,桃紅柳綠,雞鳴狗吠,“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陰,菽稷隨時藝,……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桃花源記詩》),正是“鳥弄歡新節,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機,良可喜人。

意境美。“陶淵明的一些詩歌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他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很不相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客觀的山水畫面,陶詩卻在使人接觸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而引人到一種境界中去。如《歸園田居》第一首,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遊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反覆吟誦這首詩中的寫景詩句,靜心默想,就會覺得這段話説出了陶詩的精妙。

人格美。這首詩是在陶淵明從彭澤縣令任上掛印歸家一年後寫的。詩人把官場比作“塵網”“樊籠”,把當官比作“羈鳥”“池魚”,極為形象極為準確極為深刻地展示了詩人的人格美。詩人為了保住做人的尊嚴,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來讀書人的最佳去處──官衙,視為“塵網”“樊籠”,把讀書人的最佳選擇──當官,視為“羈鳥”“池魚”,把脱離此“網”此“籠”獲得自由作為最快意的事來抒寫來歌唱,真是敢反歷史潮流的英雄,可謂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詩人的人格美還表現在他歸家後,“開荒南野際”,躬耕自給,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田園美,歌頌田園美。這種自立於世的獨立人格,可謂健全,堪稱高尚;這種醉心田園、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來,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從陶醉淵明此後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詩文中考察解讀詩人,我們會更加為詩人偉大的人格而激動不已。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至四十一歲的十三年中,時官時隱。“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來兮辭》序),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棄官歸隱,並以此終老田園。在他二十幾年的晚年生活中,遭過火災,常常“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 “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飢來驅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可是,有朋友勸他出來做官,他卻“揮手而去”,連這個朋友送給他的一大筆款子,也分文不要。他追求的是什麼?是人格尊嚴,是人生自由,是心靈自由,正所謂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來的對田園的深深喜愛之情,除了“性本愛丘山”這個重要因素外,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對當時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的深惡痛絕。陶淵明為了遠離昏濁腐朽的官場,選擇了迴歸自然,退隱躬耕,“晨興理茺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之三),“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之二),陶醉於詩酒琴書親戚情話之中,應該説,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之美。他詩中的田園那麼美好,他抒發的情懷那麼清純,正是從另一面反映詩人對污穢社會險惡政治的厭惡。著名詩人、學者葉嘉瑩女士説得好:“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飢寒的代價”《漢魏六朝詩講錄》。

語言美。讀這首詩的每一句,感覺就像夏日喝涼水,山間濯流泉,格外順暢,特別爽快。而細細品味,又確是淺語藴深意,常字見真情,質而綺,癯而腴,淡而遠。“誤落塵網中”,一個“誤”字,含藴着詩人對幾十年人生經歷的幾多深刻體悟,對當時社會和官場的幾多憎惡,

對自己選擇人生道路的幾多反思!“守拙歸田園”,一個“拙”字,包含了詩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幾分自嘲,有幾分悲哀,確乎還有幾分自慰!“平津苟不由,棲遲詎為拙”(《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拙”字有深意。“榆柳”“桃李”,為田園畫面增添色彩;配上“蔭”“羅”兩個動詞,頓覺“榆柳”“桃李”情意綿綿,別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個“深”字,就像一個由近處慢慢拉向遠處的電影鏡頭一樣,使人從幽深邃遠的村巷裏聽到那一聲聲悠遠的狗叫,讓人進入一種幽靜渺遠的境界。“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依依”,上下兩句對用疊詞,讀來音節諧和,琅琅上口,更讓人領略到一種悠悠邈邈、隱隱約約、情意綿綿的鄉村遠景。

欣賞這首詩的“五美”,特別是其中的“人格美”,有一些老師(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陶淵明的處世態度是消極的。我以為,這種認識是對淵明其詩其人的誤解,是對學生的一種誤導。

拓展閲讀:《歸園田居》(其一)賞析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愉悦的心情。這是第一首。

陶詩通常呈現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見組織雕鏤之工。然而蘇東坡説:“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又説:“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冷齋詩話》引)東坡偏愛陶公之為人,尤推崇其詩,以為自古無人能及,反覆吟詠,爛熟在胸,並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體驗實較常人為深。這一首主要體現其質樸中的深味,散緩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説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歎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