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

欄目: 歸園田居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歸園田居·其一》是組詩中的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下面是《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歸”為線索,通過詩中的意象來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滿現實,反抗黑暗,不與當時黑暗的上流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把握詩歌意象,欣賞詩歌的意境,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句話裏面含有一位詩人的名字,大家注意聽,猜猜他是誰?“田園趣,山水情,潛心修意堪陶醉。”(陶淵明)好,那我們在初中的時候都學過陶淵明哪些課文?有詩歌《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還有學過《桃花源記》,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風淳樸,與世隔絕,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國。這美好的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嗎?那麼,在現實生活中,陶淵明嚮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塊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記得板書標題和作者)

二、知人論世,詩人簡介

學習詩歌不僅要學會賞詩,還要學會品人。我們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文。對於詩人陶淵明,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一起來温習一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人。自稱為“五柳先生”,後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到他幼年時,家世已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是他到了29歲才出仕,出仕後他看到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官場黑暗,政治腐敗,不久他又歸隱。後又幾次時隱時仕。到了41歲那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太守派一名督郵來彭澤督察,陶淵明因不願為見督郵而穿官服束腰帶等繁文縟節,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長歎一聲:“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於是就有了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從彭澤縣令職位上退下來後,就再也沒有出仕了。從此他就結束了時隱時仕的生活,終老田園。

而陶淵明的作品大多都是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的讚美,因此有隱逸詩人之宗的美稱。並且他還開創了田園詩一派,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境界。從此,田園詩不斷髮展,唐代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又被稱為田園詩人。

三、朗讀詩歌,釋題。

今天我們學的這首《歸園田居》也就是他退隱後做的《歸園田居》詩一組裏的第一首。下面我們全班一起來朗讀這首詩。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的題眼是哪個字?(“歸”)那題目的意思是?(回到田園生活)

2、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已經明確告訴我們陶淵明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的`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呢?今天我們就從題眼展開,通過思考下面四個問題來解讀詩歌。

①從何而歸②為何而歸③歸向何處④歸去如何

3、下面給大家3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並思考這四個問題。

四、詩歌分析

(1)從何而歸? (官場)

1.詩中作者把官場比喻成什麼?(塵網、樊籠)

2.把自己比喻成什麼?(羈鳥、池魚,羈鳥是籠中鳥,池魚是池中魚)

3.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比喻?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對官場的厭惡。)

(2)為何而歸?(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1. “適俗”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適應仕途中繁縟的禮節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説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愛丘山”、“ 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3. 既然“性本愛丘山”,那為什麼還要出仕?從哪句詩可以看得出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並非本性使然,而是一個大失誤。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為官入仕。而此時作者已經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樣的門閥制度,官場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業,實現政治理想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幻想。一個“誤”字顯出作者是那麼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誇大的説法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長。)

(3)歸向何處?(歸向園田)

1.那作者他希望過着怎樣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詩句。(方宅十餘畝……雞鳴桑樹顛)

2.詩人筆下描寫的這八句田園景色抓住那些意象來寫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拓展探究:3.這些意象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詩人的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呢?他又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描寫的呢?

全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近景: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遠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畫外音: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動靜結合的手法:“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靜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是動景。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

遠近結合的手法:“遠人村”,“ 墟里煙”遠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雞鳴桑樹顛。”是近景。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從視覺角度寫。“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是從聽覺角度寫。

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給人一種怎麼樣的感覺?(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這麼美的田園生活,作者是嚮往,追求的。

(4)歸去如何?“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1.“無塵雜”“餘閒”“返”體現了詩人怎麼樣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獨立,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2.此時回到田園的詩人心情是如何的?(喜悦、閒適)

討論:有人説陶淵明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古有“學而優則世”之説,本來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若從這個角度看,陶淵明似乎是消極避世的。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陶淵明的歸隱是對污濁現實社會絕望後作出的一個超脱的選擇。他堅持高尚的志趣是對黑暗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為了追求田園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潔品格,他選擇了捨棄。

小結: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也塑造了世上最讓人崇敬的人格,值得我們學習。

板書:

歸園田居

(陶淵明)

(厭惡)官場 從何而歸 歸向何處 田園(遠近結合)

(動靜結合)

(後悔)本性 為何而歸 歸去如何 自然(喜悦、閒適)

厭惡官場、熱愛大自然

拓展閲讀:《歸園田居·其一》賞析

這是一首敍事詩。作者在晉安帝義熙元年,主動辭去了彭澤縣令,決意退隱田園,從此不再出仕。次年寫了《歸園田居》組詩五首,描寫自己離開官場時的愉快心情,讚美躬耕生活和田園風光。本詩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敍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後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是説世俗的阿諛奉承詩人一樣也沒有學會,反而喜歡寧靜、淳樸的田園生活,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本性是與大自然相通的。這裏寫的是詩人向來的志趣,也表明他後來的出仕並非本願。“適俗韻”,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與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本領。

“丘山”則代表遠離官場仕途的田園山林。“適俗韻”前綴加“少無”,“丘山”前飾以“本愛”,表現出詩人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對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説自己進入污濁而又拘束的官場,是“誤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時迷了心竅,才不經意間糊里糊塗入仕的,心中有幾多懊悔與感慨。説自己離開故園山林入仕竟然那麼長時間,真是不可思議。這裏麪包含了對故園山林的幾多眷戀。“三十年”應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為江州祭酒到辭官之後寫此詩的這段時間。

詩的五、六句借“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比喻自己思戀舊居,不喜在外做官。這是詩人棄官歸田之因,表明他厭倦官場舊生活、嚮往田園新生活。其中“羈鳥”、“池魚”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舊林”、“故淵”比喻田園。

詩的七、八句以“開荒”、“守拙”點題,寫自己從此真正迴歸園田,過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拙”迴應“少無適俗韻”,“歸園田”迴應“本愛丘山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詩人置身“南野際”,平靜安祥地過上農家耕種生活,透露出對官場的厭棄與蔑視態度,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一種不妥協的抗爭行動。

詩的九至十六句借對村居之景的描繪,抒寫詩人歸田之後的快慰心情。“方宅”四句狀寫自家庭院的景物,這是近景,靜態地描寫田地與草屋的數量、堂前檐後的桃李與榆柳的生長情況。“曖曖”四句描寫院外村落的景物,這是遠景與中景,動態地描寫籠罩在炊煙之中的遠處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聲與桑樹顛的雞鳴聲。這樣一幅安寧靜謐的田園風光圖被詩人描繪得遠近錯落、動靜相宜、有聲有色。詩人正是要借恬靜優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環境抒寫自己擺脱“樊籠”、“塵網”之後如釋重負的輕鬆與歡欣。這裏語言質樸真淳、清新雋永,音節鏗鏘,極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

最後四句寫居室之樂,以出樊籠、返自然呼應開頭,收束全詩。“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二句,由繪景轉入敍事,由狀物轉入寫人,表現出詩人無官一身輕的悠閒自在。“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寫詩人一旦沖決羅網、迴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道盡歸田之樂。“返自然”既指歸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過上順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是點題之筆,有力地揭示了詩的主旨。

全詩以追悔始,以慶幸終,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Tags:教學 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