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琵琶行

琵琶行教學教案反思

欄目: 琵琶行 / 發佈於: / 人氣:2.07W

反思時間

琵琶行教學教案反思

第4周

教學內容

《琵琶行》

教學時間

 第5周

在教學中貫徹地教育理念

德育滲透、美育滲透、學科滲透、科學人文滲透

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

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鑑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後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本設計由三個問題組成。即:1、誰解琵琶聲;2、誰解青衫淚;3、誰解風物意。最後作總結概括。

學生學習收穫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欣賞並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②培養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③培養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一、感知課文,誦讀文段。

二、明確課題,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題成文

四、發言交流,完成結題

情感與態度

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教學中最成功地案例簡述

2、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理解詩人的“淚”

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由 此也反映出朝廷動亂的變化。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人悲,己憐,社會的變化、政權的衰落,匯合在“同”上。表現出他和琵琶女的“淪落”都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

“天涯淪落”有豐富內涵,定出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情感體驗,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鳴,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 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娼 商婦 怨

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對自己的淒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以此控訴了世人的重色輕才、重利寡情,通過民間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的炎涼、動亂,控訴了黑暗的社會。

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着炫耀、追戀、惋惜的態度。她只是悲歎紅顏易老、繁花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

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卧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 謫官 恨

“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A. 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

B. 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C. 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着滿腹的“幽愁暗恨”,過着冷落淒涼的寂寞生活。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伎,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藴含着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侷限,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教學失誤及補救措施

1.雖然沒有表演課的精緻與完美,但讓學生體驗到了粗糙中的真實,平實中的真情。

2.“非指示性”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量很大,本節課一個課時根本不夠,以後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不要在學生專心研讀的過程中“截流”,也不要在學生盡興交流與討論時“快刀嶄亂麻”。既然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就要捨得把時間給他們。沒有讓學生完全放開手腳。”

3.靜心想想,發現學生的發言面、參與度還不夠廣。雖然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不只是外顯的。歸納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級中的十四五位同學太踴躍了,一有發言機會他們就搶着説;二是同學與我這位臨時教師不熟悉,內向的同學就不發言了;三是教師提供的自由發言機會高於隨機指定的發言機會。以後要使隨機指定發言的比例與自由發言比例基本對等。

4.學生的研讀欣賞大多粗糙淺短,不細膩,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對琵琶聲的描寫生動貼切,讓人身臨其境,並感受到作者淒涼、失意的心境。讀此文即在讀歌、讀樂,不愧為千古名篇。”(陳虹虹)“作者在描寫琵琶女時運用了動作、細節描寫,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將琴聲的絕妙之處寫得淋漓盡致,簡直把這一幕景象寫活了,使讀者看了彷彿身臨其境。”(餘潔)研讀欣賞文要寫上兩百字左右,才能寫出細節,寫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讀欣賞細膩深刻起來。當然這是第一次,訓練多了,引導多了,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真正提高,還需要課外閲讀,需要文化積澱。所以“非指示性”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學生需要課外閲讀,需要文化積澱,作為教師,則更加需要。這次公開教學,就使筆者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在學生面前,是多麼的淺薄,多麼的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