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木蘭詩

《木蘭詩》的教學反思

欄目: 木蘭詩 / 發佈於: / 人氣:2.36W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木蘭詩》的教學反思

  《木蘭詩》的教學反思篇一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非常自然,説是帶來一款網絡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 “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鍊”、“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 ,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係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三、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木蘭詩》的教學反思篇二

《木蘭詩》教學反思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導學生按照 “朗讀詩歌——瞭解情節——疏通文意——揣摩語言——體會主題——背誦積累”的步驟來欣賞這首樂府民歌,課前的也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實際課堂組織教學當中,效果卻不夠理想。課後認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着問題,也許是作為一名新教師的關係,在這堂課的組織教學上我仍然使用了傳統的串講法進行教學,過分注重了教師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作用,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通過這堂公開課,我的這個缺點毫無保留的暴露了出來,今後我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木蘭詩》這篇課文我在教學設計中計劃用二個課時來完成,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對課文字詞語句翻譯以及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理解上。第二課時的教學,這就要求我在第一課時完成對全文的正音、字詞翻譯、音節停頓,進而將課文熟讀成誦的教學任務,以便第二課時展開對花木蘭人物形象、文章主題思想的解析。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在第一課時並未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這就影響到了我第二課時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沒有真正讀懂課文,二是也影響到完成自己備課時確定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而我也沒有根據第一課時的授課情況對第二課時內容及時做出恰當的調整,這一點暴露了我作為一名新教師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之處,也可以説是我在教學準備上存在不足。

  《木蘭詩》的教學反思篇三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流傳至今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對學生來説並不陌生,所以導入新課我就用美國動畫電影《花木蘭》中的片段,希望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共鳴,拉近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另外我設計了多組競賽題目,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鞏固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強他們的誦讀能力。

一、

抓住情節,瞭解課文

文言文語言精練,讓學生覺得沒有現代文的容易理解,學生對花木蘭瞭解甚少,所以上課之初,我從感覺形象入手,通過觀看錄像着重感受花木蘭躍馬橫槍、英勇善戰的威武形象。讓學生通過對各段故事情節的簡述感知到課文的大概內容,再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花木蘭身穿戎裝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軍的艱辛,感悟花木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優秀品質。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花木蘭是一位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馳騁沙場、英姿颯爽、奮勇殺敵、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女英雄。這是教學的基礎。

二、

深化問題,自主學習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我們必須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個性的發展。在課文的複習中,我設計了一些選擇題,是對課文內容的一個深化,讓學生在自己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有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另外,有些題目以學生自我感悟誦讀,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對學生的誦讀有側重進行指導,並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加以鞏固,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三、誦讀體會,激發感情

誦讀有利於學生對書面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語文課堂教學就應書聲琅琅,情趣濃濃。從學生們學習時的反映可以看出,由於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展示花木蘭馳騁沙場的生動畫面,和多種形式的競賽題目,引導學生去誦讀,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幾乎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聽他們的朗讀,讓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渾身是膽的花木蘭馳騁在沙場上。通過在一系列多向互動的情境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學生對花木蘭的認識步步深入,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讓學生通過背誦表達自己對花木蘭的敬佩之情可以説是水到渠成。在朗朗書聲中鞏固語言,理解語言,從而學會運用語言。這一課時的內容挺多,但由於學生積極投入,整堂課感覺比較順利,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通過這節課,我們看到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木蘭詩》的教學反思篇四

這節課讓我感到,課堂教學做到既真實又紮實,既生動又生效才是一節好課。這節課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組合方式,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加強他們的誦讀能力,努力體現知識性、個性、創造性和互動、主動、能動等特色。首先,我認為我這節課的優點有:

(1)課件製作比較精心,經過認真整理,化繁為簡。課前我花費大量時間精心設計準備課件,為的是更好的梳理課文思路,讓學生目的明確。

(2)分析文本和學情,找準切入點和實破口。

對切入點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也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外在表現。《木蘭詩》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民歌,可圈可點之處實在太多,課堂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據本課時的設計理念,木蘭可親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因此,把“通過課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確定為本次教學的核心目標,這也是本次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我認為這個切入點和突破口找的比較好。

(3)注重朗讀,適當的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朗讀的語調、語速、情感方面,我都認真點評、引導、分析,學生的朗讀比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都有明確的合作要求,操作簡單,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説,6人小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現方式,成果呈現多元化,促進了學習的實效。

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

首先是一開始的“温故知新”環節,此環節設計意圖是想感悟詩意,檢測學生前一節課學習情況和概括能力。不過學生還不在狀態,我的調動還不到位。一兩個學生後,狀態恢復,回答和朗讀漸入佳境。

其次是經驗不足,第二個教學目標沒有全部完成到位。只抓木蘭形象,忽略分析本詩的語言美、音韻美。並且沒能實現在課上講本詩背誦下來。

EEPO有效教育,是教師有效的指導,有效的調控,更是學生有效的學習。這節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自己來組織學習,這麼做,學生的個體意識就能夠有效的被激發出來。而自己只當後台老闆,從旁指點,甚至把自己也作為同學們中的一員來參與學習,這樣不單起到了監督學習的作用,還讓學生感到老師非常親切。在今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

我還要多花心思,繼續實踐EEPO模式,讓課堂變得更紮實,而不只是一個花架子!

  《木蘭詩》的教學反思篇五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價值。如何上好這一類的詩歌鑑賞課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關鍵在於怎樣讓詩歌教學真正成為引領學生欣賞古典文學,提升古典文學的修養,而不是上成簡簡單單的一節課。

一、探索詩歌教學,與課堂思路相結合。

這節課我主要就是考慮以朗讀和分析木蘭形象作為主線,體現詩歌教學的特點。因此,設計為“朗讀詩篇----賞析詩歌-----朗讀詩篇-----認識木蘭-----聆聽豫劇-----想象表演------構思練筆-------讚頌木蘭”這樣一條主線貫穿整節課教學,讓語文的人文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也讓學生從中得到美的薰陶。

這樣設計也是立足於學生學習實際,因為一直以來不是説學生不重視詩歌的鑑賞,即使教師平時又有幾個重視對詩歌的鑑賞教學呢?鑑於此,我認為首先就是加強朗讀教學,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讀出味道讀出美感讀出意境;

二、抓住朗讀教學,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力量。

在朗讀中感悟形象,木蘭這樣一位千百年來備受喜愛的形象,如何準確解讀不僅需要學生會藉助文本解讀也要有自己的獨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質疑,形成民主氣氛。因為自己朗讀並不是特別好,因此在看到網上有非常純正的朗讀時就決定用名家朗誦來營造一種朗讀的氛圍,再讓學生自己反覆誦讀,走進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蘭的偉大形象。在第一次講的時候,按照這種思路進行,學生自己在下面讀的很不錯,然而當讓他們主動起來展示時,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來,是課堂陷入一種沉悶氛圍,究其原因其實不怪學生不主動,還是我們平時教學上訓練的不夠,尤其是朗讀的訓練上比較的缺失,沒有還語文課真正的語文味,所以才使學生不敢站起來朗讀。這啟示我自己今後一定要重視朗讀的教學,不能使之成為一種形式而已。

再者,以讀促寫是落實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要想充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能夠準確的百搭和寫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額,因此,我在寫這個環節上注重學生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嘗試表演加寫作,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讀文本,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閲讀教學的切入點,即教師引領學生開始閲讀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師對切入點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也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外在表現。好的切入點使課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師生享受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蘭詩》往往被視為英雄的讚歌。“英雄”是什麼呢?英雄就是保家衞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於“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鬥的英勇,而在於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並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作為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為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為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什麼句中,我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木蘭。”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徵。

四、教師適時追問,引導學生個性解讀

“追問”,在已提出問題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又再次補充和深化、窮追不捨,直到學生能夠理解透徹甚至出新出彩的問。“追問”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教學指導策略。而我在課堂中針對學生的現有的對詩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斷,並且巧妙地對其進行適時適當的追問,更有利於對文本、對教學目標的把握。

同時在《木蘭詩》課堂中也存在這缺陷。在如何能讓學體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方面,我做得還不夠。其實,讓每位同學都能提筆來寫一寫,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識到,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我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上做一些旁批——你從哪些情節瞭解到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在旁邊標註出來,這樣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後是在生字詞的訓練方面,某些同學回答錯誤,我卻沒有意識到,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總之,詩歌教學注重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注重以“讀”為本,熟讀成誦的訓練,但有些細節在這堂課上沒有達到最佳的效果。

我們的教學正是在這樣一種肯定、否定與再否定的過程中實現進步的。教學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正因為遺憾,它才吸引我不斷前行,不斷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