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精選10篇)

欄目: 湖心亭看雪 / 發佈於: / 人氣:2.85W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精選10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1

第一個環節是導入課文,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介紹:雪後的西湖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學生回憶背誦相關西湖的詩句,接下來是介紹張岱本人,請學生補充回答,教師補充説明:收集作者的相關資料,瞭解作者的更多信息才能走進他的作品。並且出示張岱的簡介。提出本文是一篇小品文。總結了讀古文的三個目標:讀準、讀懂、有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大聲地自由地讀課文。最後教師泛讀。泛讀之前提出要求:用心感受張岱筆下的雪景以及他的感受。

這個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教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歸納、自主建構、自主成長的能力。但我認為,“知人論事”的教學環節,過早地交代作者的背景,學生會形成思維定式,束縛他們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甚至這樣的語文學習只是一種複製而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個環節是字詞的學習,教師出示ppt裏的生字詞,學生讀準字詞,教師強調個別字詞的結構讀音和意思。在此基礎上齊讀課文,並提出要求:注意字音,注意停頓。接着教師提出應該怎樣解決生字詞的問題:包括查字典,請教老師以及同學間的交流。最後詢問同學是否有疑問,學生提出對“痴”的理解,老師回答是“迷戀”的意思,還説到學了這篇課文就會對“痴”這個字有進一步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最後出示ppt,補充學習文中的重難點字詞。

和上個環節一樣,教師重視學習方法的總結,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字音和停頓。在解釋重點字詞的時候,教師是直接讓學生解釋字詞的意思,我覺得這些字詞大部分課文註解都有,如果能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進一步的解釋就更好了,因為語文學科的學習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感。字詞的學習非常重要,不僅僅是理解字詞的意思,更要把字詞融進文本里面學習。

第三個環節是對文本內容的分析,教師要求學生複述一下這個故事,我認為如果捨去這個環節可能比較好,張岱的這篇小品文最主要的特點是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湖、山、遊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如果用白話去解釋就會破壞作者原本創造的意境。還有教師用“傍晚時分”介紹作者寫作的時間,用詞不夠恰當,“傍晚時分”是指太陽快要落山,天還沒有黑的時候。之前已經解釋了“初更”的意思。這樣就相互矛盾了。接下來從景、情兩個角度分析課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進行恰當巧妙的引導,結合文本進行解讀,學生受到啟發逐漸深入文本,並與老師合作完成板書,這也體現了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觀。接下來是介紹寫作的方法——白描手法,教師用李白詩中的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非常貼切,非常形象的介紹了白描的手法。接着教師讓學生當場背誦這段景色描寫,並指導朗讀。然後從文本過渡到作者,老師提問,哪個詞來描寫張岱,引出“痴”這個詞,結合文本對“痴”進行理解。古來聖賢皆寂寞,剛才我們看到作者不寂寞,已經找到知己和知音……還有像他一樣的痴人嗎?

這個教學環節,教師不僅擅於提問和引導,而且能及時鼓勵學生和總結髮言。但是有關白描手法的學習,這裏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這篇小品文的特點,我覺得應該要增加教學時間在這個方面的學習,結合名家名作關於白描手法的範文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和領悟,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父親的背影就是典型的白描手法。這樣通過對比使學生更好地體會這種手法的特點。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自己翻譯白話文讓學生去體會白描的寫作方法和之前一樣,不應該這樣做。因為古文的意境美學生能夠獨立地體會,而且每個學生對文本都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這樣張岱筆下的雪世界就會有無限的意境和想象的空間,不應該剝奪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力。而在最後説張岱已經不寂寞了。這裏的總結是否太專斷了?參閲了相關的文獻和資料,我覺得他當下只能得到暫時的愉悦和欣慰,但是文中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於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於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裏等世俗的問題並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麼能不叫人遺憾!其實他不可能不寂寞的。

最後的總結,也沒有提到這篇小品文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和淡淡的愁緒,《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但是這個教學視頻都只是開頭介紹作者的時候帶過,後來都沒有涉及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2

一、本課以“內引——外聯”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主導思想設計教學。“內引——外聯”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立足課內延伸課外的大語文觀,注重引導學生生活體驗、知識積累等內在資源到課堂中來,注重以教材為例子,舉一反三,培養學生創造力,以課堂為新的起點,駛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繫文言文教學特點,本文特色和學生實際,確立了以上兩個教學目標,通過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以期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獲取新知。通過第二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水平,並聯系學生相關的生活體驗進行創造訓練,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結合文言文教學特點設計了自學和質疑、解疑兩個環節,讓學生利用自己積累的文言詞彙自主學習,並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在與老師、同學的討論交流中獲取新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提高文言文閲讀水平。這是對學生已有的文言知識結構和文言學習經驗的充分尊重和開發利用,也體現了學生文言學習的個性差異,知識差異,並加以引導利用,這是本節課“內引”的成功之處。

三、這節課開始由學生交流有關西湖詩句引入,它既能引導學生課前廣泛積累課外知識和以前學過知識,又能為更好理解本課內容做好知識準備。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髮揮想象用自己的筆畫出作者所描繪的美景。並讓學生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評析。這一教學環節體現語文學科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的融會貫通,體現各學科學習能力的遷移和運用。這就充分體現了“外聯”的要義。用課內所學得的語文知識“外聯”到學習中,“外聯”到生活中去,自主學習探究課外校外的語文學習資源,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能動地向學校、家庭等各個領域自然地延伸和拓展,促進語文素養全面發展。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3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種家國之思、家國之悲的情懷的文言文。

教學設計中,我把這節課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對重點詞語的理解,疏理文意,這部分內容較為簡單,準備放手讓學生去做,老師只是點撥引導。而對後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離學生的生活較遙遠,對張岱的孤獨,痴迷,可能難以理體會,我決定採用點撥引導的方式,從“痴”字入手,品味“痴景”,“痴情”“痴心”,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堂上,果不其然,對文中的重點字詞,文意的理解,沒有難倒我們的孩子們,對同學們來説是小菜一碟。課前預習,藉助課下注釋,工具書,學生能理解大部分內容;課上,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共同解決心中的疑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充分展現。課上展示,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其他同學和老師,由於篇幅太短,只能挑八個小組進行展示,學生們聲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體現了學生良好的發言習慣,其他沒選到的小組,下課還給我説沒挑到他們組,他們還挺遺憾呢,看到學生們遺憾的表情,心裏還挺竊喜呢,嗯,應該他們在課下也充分準備了,這次沒展示成,有點心不甘呢。

對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應該是個難點,家國之思,家國之悲,我就親自出場。先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關鍵詞:“痴”,找出張岱痴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運用,是這篇文章的重點,讓學生掌握白描這種寫作手法的特點,寥寥幾筆,勾勒事物的特點,並回憶到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的九種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深秋晚景圖,把天涯遊子的羈旅之思刻畫得淋滴盡致。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學生們對這句話很疑惑,問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貫,我適時拋出兩則材料,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知道張岱寫下“金陵人,客此”,是懷着深深的亡國的沉痛和懷念等複雜的感情的。舟子認為他傻,其實張岱在改朝換代之際,隱姓埋名,遁跡山林,潛心論著,在貧困衰敗中依然固有對故國的痴心,這是一種執着、一種堅守、一種痴迷。由此聯想到生活中,我的兩個語文課代表,無論何時何地都在認真學習,這就是一種對學習的痴迷!

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了張岱寫景運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歲的張岱透過國破家亡看舊事,他的眼睛裏沒有顏色、聲音、温度,只剩下寥寥幾筆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當然,這節課完成了我的學習目標,學生們充分參與、積極展示,只是這是一節公開課,各方面都準備的充分,多希望我們的常態課也能如此!我們的教學將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種快樂的享受!期待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4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導入部分以一組西湖風光圖為例,引發學生對西湖雪景的好奇,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簡介作者,提醒學生注意:張岱少為富貴公子,明朝滅亡後就不做官,入山著書。有着這種經歷的人,他的文章會流露出什麼情感。帶着這個疑問,和學生一起去賞讀文章。

一是賞雪景。這是一篇非常簡短的文章,在同學反覆朗讀之後把文意疏通,便開始研讀課文。從標題入手,寫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寫雪景,於是先引導學生欣賞雪景之美,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有什麼表達效果?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賞到如此美麗雪景的張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同學們想用一個什麼字來形容他?學生思考片刻後異口同聲的答道“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應該是痴迷、舉止異常。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三是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來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時之喜,他終究還是孤獨的,結合背景資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

最後以一副對聯的形式總結全文。上聯:臘月西湖雪大下聯:更定湖亭人痴。此時學生應該能夠理解課文了,於是以仿寫詩句的方式再次鞏固對文章的理解。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緊抓重點,突破了難點。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敍、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能夠結合例子再加以説明,學生較容易理解,但是沒有讓學生課堂上練習,檢測他們的掌握情況。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5

教師是課堂教學程序的引導者。我在讓學生品味表現雪景的幾個詞語“一點、一痕、一芥、兩三粒”時,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讓學生討論,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去用心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當時的意境。在課堂中,這樣的情感體驗表面上看好像有點“虛”,並沒有讓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東西,但它為學生理解文章,為學生真正地與作者交流和共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言文教學不應該追求“畢其功於一役”,想在一篇課文教學中,窮盡其所有內涵,包括字詞、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實,學生是隨着其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來不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靜夜思》,從幼兒園就開始讀,也許,一直到了五六十歲,當自己兩鬢斑白,仍漂泊異鄉,事業無成時,才真正讀懂這首詩。所有,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有一點耐心,留一點餘地。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識,也可以留到後面的文章去掌握;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畢業以後,走上社會後去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6

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課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今天課間,和學生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回辦公室又與洪姐交流一下教學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學,覺得既有收穫又有不足。

本單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詩。單元導讀中提示“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古人寄託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們的憂樂情懷”,“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便體會文言虛詞在關聯文藝,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鑑於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2、品讀文中寫景的句子,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標1是學習文言文的“言”要達到的,2和3是學習文言文的“文”要達到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學習文言文講究“文”“言”並重。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説:“所謂閲讀,就是老師帶着學生走進去走出來。”文言文閲讀也是如此。反思本課教學,我感覺學習目標二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品析本文中的寫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這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從這個描寫句中,學生欣賞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呢?28號培訓的時候,賈玲老師説語文教學最忌諱用概念解釋概念。於是,我借鑑了一個創新的設計環節,通過換詞,讓學生對比朗讀,來體會語言表達的效果。請看原文當中的數量詞“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我給換成標準的常規量詞“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讓學生對比讀讀,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點”“芥”“粒”給人什麼感覺,而若換成標準的常規量詞“道”“座”“艘”“個”,效果又怎麼樣?結果,我引領學生反覆朗讀,然後我朗讀,讓學生閉目想象畫面。之後學生紛紛説原文中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裏來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這幾個量詞,正好給人一種模糊的、蒼茫的感覺,是帶有朦朧的深遠的意境美。如果換成標準的常用的量詞,則過於生硬,看得太清晰,也與事實不符,不能表達出作者當時看雪時的情感。而這個寫景的句子,除了有這幾個簡單的數量詞之外,竟沒有一個修飾的詞。卻能讓人從中讀出風景美,意境美,詩意美,畫面美。這種,簡潔樸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寫法。學生在反覆對比朗讀和想象畫面感受中學會了,什麼是白描手法,並且悟出了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賞“痴景”,作者在此描寫“奇景”,是為下文的敍“奇遇”和説“痴情”做鋪墊。

可是,我對本文中“痴”字深刻涵義的理解和感受,給學生引導的還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説“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與別人不一樣——大半夜的“獨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話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兩人對坐”在賞“痴景”,這是“兩人”與“餘”共有的“痴”——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還有“兩人”之外的“痴心”——對故國的深深眷戀,那種遺世獨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懷。“問其姓氏”“是金陵人”,這明顯是答非所問,可作者為什麼其他的沒記住,偏偏記住了“金陵”?作者寫此篇時已經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國都,由此可見作者對故國的懷念“痴心”。

對“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學生能較好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並重。而這一點我做的還不到位。“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我將繼續反思,認真向優秀教師學習,腳踏實地走好語文教學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7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導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為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説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着“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視頻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緊接着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説説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繫《紅樓夢》中所説——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説的“痴”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敍、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8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初中的語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適當的進行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本節課內容的選擇上較新穎,組織嚴密,條理清晰,節奏明快,體現了教師的基本功比較紮實。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精神,在課堂中合作、探究性學習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得到發揮。課的結構清晰,準備部分、各部分的銜接科學、過渡自然。整節課中學生興趣濃烈,積極主動性較高。重點、難點把握較到位,課堂環節設計巧妙,目標達成率較高。

但仔細分析缺點還是很多的。如:課堂上細節講解還不夠,對學生的帶動性不夠充分,整個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興奮度還不夠高,上課有點放不開。教師示範較少,學生展示空間不夠充分。各環節用時把握不夠精準,導致後面的重難點講解不夠精細。針對以上問題,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研究,積累經驗,改進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讓我的課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9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雖為自讀課文卻要求全文背誦。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的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俄國作家契訶夫在談論創作體會時説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的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要求:“閲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節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鑑賞文學作品,手搔高雅情操與趣味的薰陶。”

鑑於這些,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朗讀課文,掌握文章大意;

2、賞析美景,品味雅趣;

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並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置瞭如下教學環節:

1、導語;

2、展示學習目標;

3、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裏包括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藉助註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

4、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裏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對人物描寫的範例進行説明);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裏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

6、拓展古往今來的痴人痴事

7、總結語。

這個設計體現了四有:有目標,有自學,有討論,有讀寫;

其次,三語(導語、過度語、結語)在備課的時候在考慮到了;

同時整個環節基本符合:自學釋疑、整體趕製;訓練操作、合作探究;反饋矯正,讀寫鞏固;延伸遷移,聯繫實際。

以上這些在上課時都體現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質疑環節,由於學生質疑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我又適當加入了一個討論,自己感覺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當然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比如在最後的結語處只強調了學生要選擇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卻沒有強調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確性。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價 篇10

全文僅-160字,卻創造出極高的藝術境界,是描寫西湖雪景的絕唱,而且文章顯得淺顯易懂,學生在讀中就可以把文意理解。

在教這篇文章時,首先讓學生自讀,再分男女生比賽朗讀,要求讀出句中停頓,讀出文中關鍵詞語,讀好重要的段落,而後體會語氣、把握語速,這樣在讀中使學生對全文大意有基本理解。

而後採用競答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詞、句的分析。

第三步比賽背誦:分男女生組背,個人背,點背,續背。

第四步:説話:細部揣摩。以“我認為——句美,他寫出了——”為話題發言。如:我認為“霧凇沆碭”美,寫出了湖上雪光水氣瀰漫的氣象。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