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美的賞析淺議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2.63W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説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邊城美的賞析淺議。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邊城美的賞析淺議

邊城美的賞析淺議

摘要:對《邊城》中展現的自然美、民風美和人物美進行賞析,引導讀者更好地獲得文學藝術美的享受,進一步瞭解掌握作品,解讀作者所要表現的林林種種,近距離地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邊城》;風情美;山水戔;人物美

《邊城》表現了沈從文美麗而帶點傷感的戀鄉夢,是抒情詩,也是風俗畫。它展現出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描繪了水邊船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是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説。對於《邊城》中美的賞析,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獲得文學美的享受。

一、風情美盡展世外桃源

“沈從文出生於苗漢雜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熱愛。”施蟄存如是説。《邊城》描繪了一幅作者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這畫是優美的、精緻的、絢麗的,它藴含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係、人情人性等,積澱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祕瑰麗的楚文化。沈從文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邊城》中就有了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户,到河邊,上吊腳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在這種氛圍裏生活的人們質樸而又善良,任何劍拔弩張在這裏都顯得格格不入。

二、山水美使人如入境界

有位名家説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者用傳神的筆觸在《邊城》中為我們展現這樣的畫面:“有一個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户人家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人茶峒城邊。溪流如弓備,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是大片石頭鋪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以計數。”這樣的場景在早年農村居住過的人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小説中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係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邃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嗚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美麗,優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給人以美的.享受。第二章中對邊城發大水,人們從容應對的描寫,對吊腳樓上重義輕利、守信自約的妓的描寫,無不顯示了湘西的“田園氣息”。這方位於中國大陸西南一隅,有武陵山、雪峯山和雲貴高原環繞的封閉區域是沈從文魂之所繫的樂土。沈從文的樂園構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際關係、茶峒社會與習俗,甚至自然環境等各個層面。

三、人物美盡顯質樸善良

邊城的人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方式和淳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構建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邊城》裏,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那麼老了,骨頭硬硬的,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份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的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此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一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輕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而更讓人稱奇的是那隻黃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近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初讀“湘西系列”的讀者可能對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頗感費解,可是在湘西“情愛的表現往往是強烈而悲劇性的,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殺掉也就殺掉了,感情至上,視生命為糞土,這種情況較多”。翠翠父母的殉情並非由哪個人或哪種權勢所逼迫。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們的悲劇性格一因善而猶豫不決,因善而有所顧及,因善而傷害自己。劉西渭説:“作者的人物雖説全部善良,本身卻含有悲劇的成份,唯其良善,我們才更易於感到悲哀的分量。”《邊城》開篇,作者就將這因善而引起的悲劇徐徐拉開了帷幕。在這遠離文明的封閉小城,一羣自然率性的人們因善良而丟失了自己。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雨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爺爺逝世,她悲痛但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着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着愛人的歸來。這展現出她性格中堅強的柔美,柔美中的堅強,她懷着希望與命運抗爭。外公保有着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説笑話、唱歌。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 “決鬥”,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説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這些人物無不充分地展現了世間的真善美。

《邊城》在一首清澈、美麗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園牧歌中,為人類的愛作了恰如其分的説明。在作者靈動的語言、美妙的筆觸下,使我們真切感受到了自然、民風、人性的美麗。感知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是心靈人性的淨化與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