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晏子使楚教學資料下載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15W

晏子使楚教學資料。您可以通過本文底部的“下載”來下載本文的文檔。

晏子使楚教學資料下載

【解詞造句】

[春秋] 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時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因孔子所編史書《春秋》包括了這一段時間而得名。

[大夫] 古代的高級官職。

[使楚] 使:出使。使楚就是以國家代表的身份到楚國去。

[國勢] 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力量。

[侮辱] 使對方人格或名譽受損害,蒙受恥辱。例:侮辱生理有缺陷的同學,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打發] 派遣,使離去。

[欺君之罪] 君:君主,國王。之:的。欺君之罪指欺騙君主的罪過。

[敝國] 謙稱,稱自己的國家。

[酒席] 用於待客或聚餐的酒和整桌的菜。

[取笑] 開玩笑,嘲笑。例:他這次沒考好,你就可以取笑他嗎?

[賠不是] 賠罪,道歉。例:既然人家已經賠不是了,你就算了吧。

[笑嘻嘻] 形容微笑的樣子。

[得意洋洋] 很得意的樣子。例:李明又獲得全市數學競賽第一名,臉上得意洋洋的。

[面不改色] 臉上不改變顏色,形容沉着鎮定。

[安居樂業]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勞動。

[反倒] 反而。

近義詞

春秋(年華、寒暑) 取笑(譏笑、嘲笑、恥笑)

強盛(強大、富強、昌盛) 尊重(尊敬、重視)

沒出息(不成器、不長進) 面不改色(不動聲色)

不中用(沒有用、不頂事、窩囊廢)

【反義詞】

取笑(安慰)強盛(弱小)尊重(輕視)

沒出息(有前途)不中用(派用場)

面不改色(大驚失色)安居樂業(流離失所)

【詞義辨析】

[取笑譏笑]

這兩個詞都是動詞,都含有“不是善意地笑話別人”的意思。區別:

“取笑”是輕蔑地笑話對方,側重於“戲弄”,語意較輕;“譏笑”是用旁敲側擊或尖刻挖苦的語言指責取笑對萬,偏重於“諷刺、挖苦”,語意較重。在運用範圍上“取笑”可以對別人,也可以對自己;“譏笑”則只對別人。

[強盛富強]

它們都是形容詞,形容力量雄厚。區別:

“強盛”除表示強大外,還有繁榮、昌盛的意思;“富強”除表示強大外,還有富有的意思。“富強”只用於國家;“強盛”既用於國家和民族,也用於時期、時代等。

【難句講解】

1.楚王仗着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這句話説明了楚國想憑強盛而欺侮弱小的國家,點明瞭楚王存心侮辱晏子、侮辱齊國的用心。話中也預示了晏子這次訪問楚國的艱難處境。

2.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叫人關起城門,讓晏子從洞口鑽進去,這是對晏子人格的侮辱。而晏子用這句話來回答楚王,意思是你楚王讓我鑽狗洞,就得首先承認楚國是狗國,楚王是狗國的國王。

3.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

楚王諷刺齊國無能人,晏子針鋒相對地予以回擊。話意是:按照我們齊國的規矩,什麼等級的人才去訪問什麼等級的國家。我是齊國最不中用的人,因此只能到你們最不中用的楚國來訪問。晏子用先貶低自己的方法,達到貶低對方的目的,使楚王再次感到沒趣。

【佳句賞析】

1.大夥兒都把袖子舉起來,就能夠連成一片雲;大夥兒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場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腳尖碰着腳跟。

晏子説的這句話,形容齊國的人很多。句中連用兩個“大夥兒都……就能夠……”的並列句式,起着增強語氣的作用。此外,衣袖能“連成一片雲”、甩汗能“下一場陣雨”都是誇張的説法,既説明了齊國人多,又表現了晏子很有口才。

2.淮南的桔,又大又甜。可是這種桔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這句話裏打了個比方,齊國人在齊國能夠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幹起盜賊來,就像淮南又大又甜的柑桔一種到淮北就變得又小又苦一樣,這是因為水土不同。這句話有力地抨擊了楚國敗壞的社會風氣和混亂的國家統治。

【內容提要】

本篇課文節選自《晏子春秋》,記敍了晏子出使楚國,以智慧取勝楚王的三個事例。

【分段段意】

本文按故事發展的經過,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2小節):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顯示國威,要侮辱晏子。

第二段(第3—5小節):寫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憑自己的聰明才智給予有力反駁。

第三段(第6小節):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敍了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想侮辱他和齊國,晏子以智慧取勝的三件事,讚揚了晏子智慧過人,熱愛祖國的高尚品格。

【寫作特點】

一、本課着重寫了晏子和楚王兩個人物。寫晏子機智勇敢,不畏的勇氣,能言善辯,熱愛祖國;寫楚王傲慢自大,以強凌弱,當遭到反駁後無言可答,只得賠禮認輸。

二、通過人物的對話,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神態和性格。

備課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讀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17個詞語的意思。

3、能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

4、瞭解晏子出使楚國,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二、教學重點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學難點 理解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邏輯關係嚴密。

四、教學準備 電教媒體、掛圖、小黑板。

五、教學時間: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⒈揭題解題。

⑴、使:出使。

⑵、簡介晏子。(見“背景知識3”)

⑶、簡介“春秋”: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學課文。

⑴、輕聲讀,讀通文中的兩個長句子。

(“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腳碰腳。”“淮南的柑桔……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

⑵、自學生字,或聯繫上下文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大夫敝國、國勢、安居樂業,飲酒取樂。

⑶、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你覺得晏子是個怎樣的人?

⒊檢查自學情況。

⑴、指名朗讀,檢查長句子和是否讀通,隨機正音。

⑵、區別“大(da )夫”與“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職的名稱,後者指醫生。)

⑶、注意“敝、臣”的筆順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説説對思考題的理解。

(只作為檢察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學生回答完全正確。)

⒋學習1、2、3、自然段。

⑴、讀課文,思考:

①、楚王為什麼要侮辱晏子?劃出文中有關句子。

②、晏子反駁楚王,結果如何?文中哪一個詞最能説明這一問題?(“只好”)

③、晏子並沒有要求一定要開城門,而當接待的人把他的話傳給楚王后,為什麼楚王“只好”吩咐開城門?

⑵、討論後教師作如下板書: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為……又因為……所以……的句勢寫話。

⑷、扣“只好”,明關係。(楚王如果堅持要晏子鑽狗洞,也就承認了“楚國是狗國”;楚王當然不會承認,所以“只好”吩咐大開城門。)

⑸、小結:從中,你對“晏子”有什麼進一步的認識?

⒌做作業本上1、2題。

第二課時

⒈學習第4自然段

⑴、默讀思考,從哪幾個詞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的態度?

(從“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對晏子十分輕蔑。)

⑵、劃出楚王侮辱晏子説的話,説説他的話中之“話”。

⑶、劃出晏子反駁楚王説的話,説説他的話外之“話”。

⑷、根據晏子説的話,仿照前一節課老師的板書,學生自己板書歸納,理解句之間的邏輯關係,寫出“結論”。

⑸、教師點撥:如果楚王認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於承認楚國是下等國家;楚王想不承認,當然他的“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也就是廢話,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學習第5自然段。

⑴、劃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話,説説楚王怎樣侮辱晏子。

⑵、劃出晏子反駁楚王的話,理解兩個“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氣候、水分,土壤不同,後者指社會風氣、社會環境不同。)

⑶、重點指導學生填些“結論”。(楚國的環境不好社會風氣差或楚國是擱強盜國。)

⑷、教師點撥:晏子先舉例,再針對楚王的侮辱,運用同樣的推理,駁得楚王“只好賠不是”。

⒊課堂小結:根據課文,説説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過人才智?(讓學生自由發言。)

⒋作業本上3、4題。

第三課時

⒈學習第6自然段。

⑴、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放在課文結尾有什麼作用?

(點明事情的結果,照應開頭,説明楚王改變了對晏子的態度。)

⑵、改雙重否定句為肯定句,比較語意。

(“從這以後,楚王很尊重晏子了。”書上原句比改後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語氣更強烈。

⒉深刻認識“晏子”。

學習課文後,你喜歡晏子嗎?為什麼?

(有過人的才智,善變的口才,不畏強權,熱愛自己的國家。)

⒊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分段,再寫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國勢強盛,想趁機侮辱出使到出國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針鋒相對,三次反駁了楚王對它的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經過)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結果)

⒋課堂作業:完成作業本三第5、6題。

課外閲讀資料

晏子童年逸事:

晏子姓晏名嬰,春秋時期齊國人。他博學多才,聰明過人,是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為齊國的富強做了很多好事。關於晏子童年的逸事,更是耐人尋味。

春秋時期,諸侯各國國事交往頻繁。齊王決定從自己國家眾多的孩子中挑選一個,培養成自己的外交大臣。

那應該如何選擇外交大臣的苗子呢?國君自有妙招。他派貼心侍從到各地尋找天資聰穎的小孩,親自與他們生活、交談。一天,他給每個孩子分發一些花種,同時告示天下,誰能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誰就能成為最終外交大臣的重點培養對象。

孩子們得到種子後,被父母領回家裏,開始了精耕細作,有的家庭甚至請經驗豐富的花農指導,又是澆水、施肥、鬆土,又是清拾害蟲,個個都生怕幸運之與自己擦肩而過。

有一個出身貧窮的小男孩也得到一份花種,雖然盡心盡力,無微不至地培育,但是花盆裏的種子,就是不見其發芽。

最後,預定交花的`時間到了。富人家的孩子,穿着漂漂亮亮的衣冠,個個氣昂軒宇,信心十足地捧着富貴鮮豔的花朵,必恭必敬的等待着國君的垂青。齊王坐在金鑾殿上,仔細地巡視每個小孩,可是他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更沒有一絲孩子當初來京城那種興奮之情了。大臣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正當大家都緊張鬱悶的時候,一個小男孩隻身捧着一個空花盆來到齊王跟前,國君終於露出了微笑。

當然,小男孩成了最後的幸運兒。因為齊王分發的全部都是經過沸水煮熟的花種,根本就不可能發芽,生根和開花。而這個小孩就是晏子。後經過齊王的培育,晏子成為了一位人格和國格相和諧的大臣。且他的外交風範也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晏子的思辨術

歷史上以個子矮小而聞名者,西方有拿破崙,中國則有晏子。拿破崙以軍事天才留名青史,晏子則以處世智能供人玩味。若談思辨上的機巧,晏子當更勝於拿破崙一籌。

晏子是春秋時代齊國宰相,事齊靈公、莊公、景公,為三朝元老。他在外交上最令人津津樂道者,莫過於出使楚國的那一次事蹟。楚國欺侮晏嬰個子矮小,故意另外開個五尺高的小門,要他走小門,把晏嬰和齊國同時矮化了。晏子不甘示弱,立即給楚國一隻回馬槍:「這是狗門,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才走狗門,出使人國,就該從人門進入。」楚國無奈,只好開大門迎接。

到了楚王朝廷,當酒宴進行到一半時,突然二個衞士縛了一位犯人上來。楚王問道:「被縛的是那一國人,犯了什麼大罪啊?」衞士答道:「是齊國人,犯了竊盜罪。」楚王看了看晏子説:「齊國人生來就愛偷別人的東西嗎?」晏子聽了,不慌不忙回答:「我聽人説過,橘生長在淮河以南是橘,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這兩種植物樹葉一樣,果實味道卻不同,什麼緣故呢?完全是水土環境的關係。這個人,在齊國從不偷竊,到了楚國,就幹起這種勾當來,莫非是楚國的環境使然,養成了愛偷竊的習慣。」楚王無言以對,覺得自取其辱。晏子替自己和齊國保住了尊嚴,並達成了外交任務。

從這裏,我們瞭解晏子有很強的思辯能力,可以把各種現象,解釋成對自己有利的説法。這種能力,必須平時多培養正反兩面的思維,用多元化、多角度的視野看事件。此法不僅讓晏子在外交上左右逢源,也讓他在勸戒國君上如魚得水。

齊景公死了一匹心愛的馬,勃然大怒,拿起戈要擊殺養馬的人。晏子出面説:「你這樣刺死他,他死得糊裏胡塗,我替你宣佈他的罪狀,也好讓他死而無憾。」晏子將戈接過來,指着養馬人的心窩,大聲説:「你罪大惡極,一死都不足抵罪。第一,你替國君養馬卻讓馬死了,該死!第二,你讓國君為了一匹馬,要殺養馬的人,又該死!第三,你讓國君為了一匹馬殺了養馬者,醜名聞於諸侯,更該死!」景公聽到這裏恍然大悟,趕緊説:「把他放了吧,免得傷害我仁義的名聲。」晏子説出了景公未曾思慮過的角度,點醒了景公,救了養馬人一命。

另一次,景公生了病,大臣樑丘據請求殺掉負責祈禱的官員。晏子又出面了,他説:「如果祈福對人有好處,能使人得到神靈的庇護,那麼詛咒就會讓神靈發怒,對人也有傷害。今天國內詛咒君王的人太多了,就算祈禱的官員克盡職守,天天為君王禱告,又怎能敵得過成千上萬人的詛咒呢?所以主公得病,和他沒關係,不能歸罪於他。」這又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的思辨。

晏子用這説法來勸戒君王,對個人是相當危險的。若景公有意把生病和詛咒聯想,那麼晏子擺明了是在「唱衰」他。但是晏子敢於挑戰迷信,更敢於「諫説犯君之顏」,這都看得出他的智能與勇氣。怪不得個子矮小的晏子,連司馬遷都以為其執鞭而忻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