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集合15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88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集合15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對已學過的除法關係應用題的解答,引導學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見的除法數量關係式,掌握並靈活地運用這些常見數量關係式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術語進行歸納概括的能力,發展抽象思維

通過學生對一些數量關係的掌握,加深他們對日常各種數量及相互關係的理解,體驗探索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具體情境的實際問題,抽象概括出常見的除法數量關係式,加深學生對日常各種數量及相互關係的理解

教學過程

鋪墊準備【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係”】

出示:

根據24×6=144,列兩個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據230÷5=46,列一個乘法算式和一個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觀察以上兩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説説乘法各部分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出示:被乘數×乘數=積

積÷乘數=被乘數

積÷被乘數=乘數

提問:我們學過的乘法數量關係有哪些?

板書:單價×數量=總價

速度×時間=路程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探索新知

1.【繼續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係”】

教師結合課件問:動畫看完了,你想到了什麼?(要想知道帶的錢是否夠用,可以估算一下,還可以先算出買鼓共需要多少錢?)學生結合課件演示敍述題意

出示:

(1)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每個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問:這個問題中存在哪些數量關係?你想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後板書:單價×數量=總價

98×8=784(元)

解決動畫中“錢是否夠用”的問題

2.根據“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每個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這個問題,誰能聯想出兩道除法計算的應用問題來?

學生討論編題,然後口述題意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

(2)學校鼓樂隊要買8個鼓,一共需要784元,每個鼓多少元?

(3)學校鼓樂隊買鼓需要784元,每個98元,一共可以買幾個?

分別讀題,列式解答,訂正並板書:

(2)784÷8=98(元) (3)784÷98=8(個)

3.觀察三個算式,聯繫題意,推出數量關係式

(1)觀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個)三個算式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想784、98、8分別代表哪一數量?問: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討論.“單價、數量、總價”之間除了有乘法關係外,還有什麼關係?

學生自己提煉得出: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

4.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出應用“總價÷數量=單價或總價÷單價=數量”的實際例子

發散遷移.【繼續演示課件“除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係”】

學生以小組位單位討論74頁“做一做”,得出“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除法數量關係式

問:根據“工效×時間=工作總量”這一乘法數量關係,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推理得出這三個量間的除法數量關係

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有什麼新的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2.師帶領學生回顧全課內容,從具有乘除法數量關係的三個數量間的緊密聯繫中體會“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的思想.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要求:使學生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各位都不進位)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複習

31×3=12×9=24×5=

30×4=27×3=15×5=

二、新授

1.出示例題:三年級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夠不夠?

要知道10箱牛奶夠不夠,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與三年級人數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學能夠説説計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誰能來口算一下結果(120)

哪位同學來説説你是怎樣計算的呢?

(指名回答)

這10箱牛奶夠三年級的同學喝嗎?(指名回答,板書答句)

2.如果搬下30箱,夠分給多少個同學喝?(第30頁)

請大家在書上寫出算式,並計算出結果。

彙報。

誰能來説説口算的方法?

3.想想做做1:集體練習

4.20×40=30×40=

小組討論,獨立計算

小組彙報

5.想想做做2

三、鞏固訓練

1.想想做做3、4、5、6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第一單元

位置與方向

一、教學內容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並認識簡單的路線圖。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第一課時

認識東、南、西、北

教學內容

教材P2—3頁例1,P6頁練習一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具準備

東、南、西、北卡片、指南針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目標導學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參加過升旗儀式嗎?你們知道太陽是從什麼位置升起

的嗎?

2、揭示課題:東南西北

(二)展示目標(見教學目標1)

二、自主學習

(一)出示自學提綱

自學提綱(自學教材P2—3頁內容)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麼?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麼?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麼説一説?

(二)學生自學(學生對照自學提綱,自學教材P3頁例1並完成自學 提綱問題,將不會的問題做標註)

(三)自學檢測

1、圖書館在校園的東面,體育館在校園的 面。教學樓在校園的面,大門在校園的 面。(參看課本第3頁)

2、早晨當你面對着太陽,你的後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3、傍晚當你面對太陽時,你的後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三、合作探究 (一)小組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同桌或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流。把小組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學生質疑時提出,讓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二)師生互探

1、解答各小組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

(分組方法:異質分組,彙報順序: 3、4號先彙報,1、2號作補充,不同的方法説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師有針對性地請不同方法的同學彙報自己的描述方法。

(1)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麼説一説?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遊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麼特點?

四、達標訓練

1、早晨當你面對着太陽,你的後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當你面對太陽時,你的後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當你面對北極星,你的後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檢測(1-3題必做,4題選做,5題思考題)

1、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我面向太陽,我的後面是(

)方,

左邊是(

),右邊是( )方。

2、傍晚,夕陽西下,我面向太陽,我的後面是( ),左邊是()方,右邊是( )方。

3、看圖回答問題:

(1)上圖中學校的北面是( ),學校的南面是( )。陽光超市的東面有( )、( )。

(2)少年宮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東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5、你家的大門是朝哪個方向?東南西北的鄰居是誰?和鄰居之間發生過什麼有趣的故事説給大家聽聽?

(二)堂清反饋:

作業佈置

教材P6頁1—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東、南、西、北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驗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2、學生準備: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含義,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手掌面及數學書封面引出物體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面積)

2、以淘氣想加入到同學們當中來,出示課件引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二、初探面積的含義。

1、感知:

①尋找身邊物體的面積,學生舉手回答。

②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同桌互説並舉手回答。

2、學生活動: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

①教師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學生猜測圖形面積的大小。

②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袋中的學具想出多種方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師巡視指導。

③學生演示不同方法並由學生選擇測量面積比較準確的方法。

④師引出數格子的方法。

三、應用。

1、(課件出示)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生觀察後舉手回答。

2、出示兩個正方形,學生討論並判斷是否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比較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

3、書本40頁畫一畫。

四、拓展(小小設計師)

在方格紙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圖形貼畫。

1、由智慧老人送禮物引出。

2、教師提出活動具體要求。

3、投影儀展示學生部分作品,並比較圖形面積大小。

五、 總結

在今天的學習中,你都知道了些什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第六冊73~74頁的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六的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除法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係,以及乘、除法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係的聯繫。

2.使學生在推導“單價、數量、總價”這三種數量關係之間的關係的過程中,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有條理的、清晰的表達、闡述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使學生通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除法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係,以及乘、除法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係的聯繫。

教學難點

理解並掌握乘、除法應用題常見數量關係的聯繫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投影,學生填空

單價×數量=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時間=路程

工效×=工作總量

2.教師小結

二、新課

1.複習乘法應用題和常見數量關係

1)出示題目

學校鼓樂隊買了8個鼓,每個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讀題,列式解答,並説出數量關係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分數及面積知識,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

2.通過小組合作知識,培養學生系統地、有條理地梳理知識的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3.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合理的數學思考。

4.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分析

“分數與面積”複習一課,是在完成本冊有關分數知識和麪積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復習。因此,本節課在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尋找切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方法,給他們現實的、鮮活的、貼近已有知識經驗的事例;適當的交流合作機會,從交流、梳理、概括和反思中多樣化的練習方式。並將這兩部分知識根據知識特點,分別鞏固深化,加深理解,進一步提高應用能力,達到融會貫通、熟練運用的目的,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的迫切願望;同時,使學生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所處的學區比較特殊,少數民族學生佔多數。學生學前教育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少數沒有受過學前教育的學生,知識起點底、思維不靈活、語言表達能力差;而受過學前教育的學生思維啟蒙早、起點高,學習積極主動。這些情況,給教學設計造成很大的難度。為此,教學中,我以點帶面,採用好學生帶動學困生的互幫互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使不同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我校也非常支持課改實驗,為課改年級配備教學設施,基本滿足教學需要。

〖課堂實錄

(一)情境激趣,引入複習

師: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媽媽給她買了一個大蛋糕,笑笑請好朋友來吃蛋糕。他們又唱歌又跳舞可熱鬧了,我們一起去看看。(播放課件一)好一個又香又甜的蛋糕呀!猜一猜笑笑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塊?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們想到了曾經學過的哪方面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知識。

(評析創設 “笑笑過生日”的情境,引出複習內容(分數的認識),啟發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導向和激勵的作用。)

(二)分數知識,探求問題

1.小組交流

(1)請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課前出的分數知識。

(2)小組同學互相補充、完善並系統地、完整地出來。

(3)小組彙報,全班交流,完整再現。

(評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小組交流成知識絡,從點到面,從部分到整體,構建知識結構,進一步理解認識。)

2.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闖關

看誰碩果累累,每闖一關可獲得一顆智慧星。

第一關:獨立完成教材70頁第1題,互相講解、互相檢查、互相。

第二關:完成教材70頁第4題,講解計算方法,自我。

(2)問題接龍

①創設情境。

(繼續播放課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塊,自己吃了一塊,麗麗吃了3塊,小剛吃了2塊。

②小組內自編問題。要求根據情境編出有關分數的問題。

③由小組輪流報題,全班搶答,答對一題可獲得一顆智慧星。

(3)清查水果個數,同桌互説收穫與不足。

(三)面積知識,實際應用

1.繼續創設情境,引入複習

今天笑笑過生日,小淘氣怎麼沒來?他在忙什麼呢?我們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課件二:小淘氣鋪地磚。)原來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個熱愛勞動的好孩子。看到小淘氣鋪地磚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識?

2.知識,加深理解

(1)小組合作出有關面積的知識。

(2)小組彙報,全班交流。

3.應用知識,提高能力

(1)粗心的小淘氣

小淘氣收集了一些面積數據,可是忘了寫單位。

①請你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填空。

②與同桌交流,。

(2)灑水車

今天天氣比較熱,看,開過來一輛灑水車,路面變得濕潤了。(播放課件)這裏面還有許多數學問題呢!小兔子提出教材70頁第5題。

(3)幫助小淘氣解決問題

①播放小淘氣鋪地磚,猜測可能遇到什麼問題。

A.小淘氣房間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鋪多少塊邊長為20釐米的地磚?

C.如果一塊地磚3元錢,需要多少錢?

②挑戰問題,巧妙解答。

(評析讓學生通過基本練習“闖關”“粗心的小淘氣”“灑水車”來鞏固知識,同時檢測自己的能力。創設“問題接龍”和“幫助小淘氣解決問題”的 拓展練習,拓寬分數和麪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回顧自查,自我

師:這節課複習了有關分數和麪積的.知識,複習應用中,你對這部分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檢查,情況如何?

(進行,與同桌交流。)

(評析在知識的梳理過程中,通過學生間的交流,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與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技巧等方面進行自查,作出合理,明確改進方向。)

教學反思

複習課基本上是再現和鞏固知識,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 本節課要對分數和麪積這兩個差異較大的知識進行復習就更顯得困難了。怎樣將這部分知識系統、完整地呈現、提高學生的能力,而又使課堂不顯得沉悶單調,這是我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主要問題。

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本着這一宗旨,我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事例,如“笑笑過生日吃蛋糕”“小淘氣因家中有事沒來參加笑笑的生日”自然過渡,將這兩部分知識引出來。在知識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利用他們的表現慾望,通過小組交流形式完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對繁多的知識概念進行和複習。最後設計許多新穎多變的練習情境,促使學生想盡辦法巧妙解答,使學生在整個課堂中都處於熱情、興奮、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通過這節課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而且能夠較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

〖案例點評

本節課是繼兩個單元知識之後的複習課,要將完全不同的兩部分知識放在一節課來複習,並且知識之間沒有聯繫,學生思維的跳躍也較大,這是非常困難的。但教師在設計這節課時克服了這些困難,巧妙地設置情境將知識自然銜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學生在積極主動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學習成果,提升活動的價值。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操作,還有適時的小組討論。不僅滿足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學習的需要,同時為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創造了機會,收到共享喜悦、共享成果的良好效果。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內容:16頁例2

1.教學目標: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抽象對算式進行估算。

教學過程:

一、聽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這個生活中的數學。引導學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題2,“你有什麼樣的解答方法?”

3.學生一邊説,教師一邊列示124÷3≈,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採用。

4.讓學生多説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簡潔。

5.小結,總結加強。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練習。

四、作業:第18頁6、7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平面圖形,瞭解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具體實例,通過“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在方格紙上畫圖,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並體驗到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教學活動過程

一、活動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

質疑:數學書和練習本比,哪個大?你是怎樣比較的?比較它們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2.比較教師的手和學生的手

教師與學生對掌相擊。

質疑:你發現了什麼?

3.比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誰大誰小?

小結:大家剛才比較的這些面的大小在數學上有一個名字叫作面積。根據我們剛才比較的過程,誰來説説面積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面積的理解,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書後請學生説説自己怎麼理解並記住這句話: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活動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學生拿出附頁2中已剪好的圖5,觀察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猜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提示:這還只是你們的猜測,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動手試試吧!可以藉助你帶來的工具哦!

(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畫格子、剪拼等,並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三、活動三:創意大比拼,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創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活動思考:通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

(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各異。)

四、小結

1、安排圖形面積與周長的區別的問題討論,加強學生於對圖形面積的理解。

2、通過學習,你對面積有了哪些認識?你還想知道哪些有關面積的知識?

五、作業:教材第44頁第1,2,3,4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搭配(2)(教材第102頁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掌握尋找簡單事件的組合數並用符號表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養成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2.讓學生經歷從眾多表示組合的方法中,體驗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

3.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有序地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新課講授】

1.(課件出示)同學們,元旦快要到了,小紅代表我們學校去參加縣裏面舉辦的跳棋比賽。可是,小紅遇到了麻煩事,為穿哪套衣服而煩惱,她左選右選,還是拿不定主意,同學們你能幫幫小紅嗎?

2.(屏幕顯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兩條裙子、一條褲子)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小紅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會建議小紅穿哪套衣服呢?(學生自由説,請學生説)

3.你們提到了這麼多的穿法,同學們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話,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學生思考)

此時,不少同學心裏已經有了想法,我們不妨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都有怎樣的搭配方法?

同時思考: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4.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5.彙報。(找學生來回答他們的搭配過程)

(1)先選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種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別與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種不同的穿法,有2個3種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種不同的穿法。

(2)先選下衣,一件下衣分別與兩件上衣搭配,有2種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個2種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種不同穿法。

請同學們回顧剛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數量和下衣的數量與有多少種搭配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思考回答)2×3=6(種)。(板書)

6.同學們真棒,剛才老師還給你們留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搭配的時候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學生回答)

剛才我們通過小組討論,觀察得出來共有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現在請同學們把學具卡片拿出來,現在我們有一張圖,在一幅圖中怎樣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連線)想一想連線時應注意什麼?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學生回答完再課件演示)

7.同學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數學廣角,剛才你們為小紅搭配衣服,就是運用了我們數學廣角的知識——搭配(板書課題)。

通過有順序的搭配可以為我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同學們可要做個有心人,説不定你還能在生活中發現並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呢?

剛才同學們為小紅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歡,老師代表小紅謝謝你們,選好了衣服,小紅該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幫她一次嗎?(生答)(課件出示)

同學們請看屏幕,早餐裏都有哪些飲料和點心?(生答)

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擇一種,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剛剛學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來。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教師強調,按一定的順序搭配)謝謝同學們的熱情幫助,為小紅解決了這麼多問題,下面我們來放鬆一下,一起到公園裏看看吧!(課件出示)

請看屏幕,公園裏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鳥園,數學樂園)

再仔細看看從猴山到百鳥園可以怎樣走?從百鳥園到數學樂園呢?我要從猴山先到百鳥園再到數學樂園呢?一共有幾種走法?

(1)先自己標一標。

(2)交流彙報。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表現的太優秀了,請把你們的另一個學具拿出來,拉一拉,看看還能組成哪些兩位數?記下來,也可以把數字換掉拉一拉。

【課堂作業】

教材第102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1.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4、6題。

2.完成《典中點》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板書

2×3=6(種)

按一定的順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教學反思:

搭配這個知識學生比較熟練,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比較緊密,如何培養學生有順序的搭配是這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節課力爭從兩個方面進行教學重難點突破:一是教學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學生連線法。在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和感悟這兩種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遺漏。體會越深,前後感悟越矛盾,學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這個知識點。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塗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在活動中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的。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實例和塗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流程:

一、周長和麪積對比中感受面積的含義。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元和一角硬幣,請同學們沿着硬幣的輪廓畫一圈,想想畫出的是什麼圖形呢?(圓形)請同學們來畫畫吧!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幣的輪廓的邊緣來畫)比一比,看誰畫得好!

在這裏感覺我設計的這個環節,學生缺少參與其中的熱情,我這個設計還要思考,要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去畫,在教師的引領下,產生積極的數學思考。

2、學生動手畫

3、如果我們畫的兩個圓是兩隻小螞蟻的運動場,你能説説你的發現嗎?(這個情境我沒有在課的一開始設置。)

A:大圓的周長長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多;小圓的周長短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少些。

B:一個圓(面積)大些,一個圓(面積)小些

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為學生上學期學習周長的時候,描過樹葉的周長,所以學生説周長的可能性多一些,關於面積能提到我就順勢讓學生塗面積,不提到,我就讓學生幫助小螞蟻鋪草坪塗顏色。

4、下面我們用彩筆塗上綠色,幫助小螞蟻把運動場鋪上草坪。

A:塗完後,能從數學的角度去説説塗的感受嗎?

B:哪個塗得快些,哪個塗得慢些?為什麼?

A、B兩個問題我到底怎麼提好呢,還要結合課堂的生成,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問題A給學生的思考空間更廣泛一些。問題B過於直白。

(大圓面大塗得慢,小圓面小塗得快些。這裏學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説出面積這個詞語。)

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就象剛才的兩個圓形這樣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6、我們來摸摸課桌的表面,説説你的感覺,這個桌面的大小叫做課桌的面積。

看看,説説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面,你有什麼感受?

引導學生總結:桌面、課本封面及其它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7、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摸和塗色中知道了什麼是面積(板課題:面積)。能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什麼是面積嗎?

問題:這裏我的初備是和一笑老師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這裏我沒想好怎麼揭示這個概念,呈現這樣兩種形式,還想聽聽網友的意見。

8、揭示概念:

教師板書:物體表面的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導入中,我採用的是比較簡單的形式,這個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自己的曾經的教學和前幾天房間裏的一個老師的困惑-----學生對周長和麪積的概念區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對概念的引入從周長入手。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周長是是表示長度的。而在塗面的時候,感受面積的概念是和長度的含義是不同的。學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這畫和塗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已經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區別。學生在塗平面圖形和摸實物的過程中自主建構了面積的概念。

這裏面對於周長和麪積的區別我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調的很多。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畫和塗的對比中去感受周長和麪積的概念。

一笑的我看了。她是從生活中物體的面積導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賞一笑老師的二次設計中,給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這個部分,充分體現讓學生感受物體表面積的大小。我的設計雖然是從平面圖形引入,但是這個平面圖形也是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抽象出來的圖形,我想對於學生來説,可能並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較面積大小,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説説教室裏一組物體的面,並比較一下他們面積的大小。

2、有些圖形我們一目瞭然就能比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圖形我們就不能。出示書上39頁比一比

(1)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讓學生先進行直觀估測,和後面的驗證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2)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裏的學具想出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讓學生把學具袋裏的學具都可以嘗試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驗證)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説一説。歸納小組的辦法。(這裏面的交流重在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學習)

D、小組展示驗證,全班彙報,並説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摺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

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

(3)小結: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但驗證過程必須科學、準確。

三、鞏固練習

(1)第一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1頁的1、2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並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直觀估測能力,發展空間知覺。

(2)第二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0頁的畫一畫。這裏我改了一下呈現順序。感覺這個題目更有難度一些,接着做41頁的3題。3題中的第二個圖形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想辦法,把兩個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個小正方形。如果這個地方突破了,後面的4題就不成問題了。

(3)第三層次的練習41頁的4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面積的含義,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

四、全課總結: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知識?

全課的結束,我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面積的問題。(我就在想,學生會不會提出,我們學校操場的面積那麼大,我們怎麼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課桌的面積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迅速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認真口算和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

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用一位數除的算理,正確進行口算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口答。

(1)24是由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84呢?

(2)42個十,90個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課:

出示主題圖:

1、根據你的觀察,你看看這幅圖裏面有哪些數學信息?

2、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識解決途中提出的問題嗎?

(1)3次就能運完這60箱,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2)你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和你小組裏的同學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們手中的工具幫助你説明你的思路。

3、小組彙報:解題思路

(1)想口訣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個問題輕鬆解決,第二個問題也沒問題。

2、王叔叔有600箱西紅柿,他也運3次就運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你是怎樣計算的?小組裏面説説。)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運240箱黃瓜,也運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運多少箱?這題如何考慮?

240÷3=。

4、小結:

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在計算時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訣,還可以用以前學的乘法運算來思考,還可以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解決。只要能正確的計算,什麼方法都可以。

(二)課堂練習:做一做。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感受平均分的過程

難點:初步體會有餘數的“平均分”

三、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小圓片 小棒

四、教學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師導入語,創設故事情境

同學們,你們瞧,小豬家打扮的這麼漂亮要幹什麼,知道嗎?(學生猜一猜)。哦,原來,今天是小豬要過十歲生日了。他特地邀請小夥伴們來家做客,準備開一個生日Part。你們瞧:前面走來了兩隻小猴、四隻小貓、三隻小狗。小豬非常熱情,拿出了動物們最愛吃的食物來招

待:有8個桃子、12條小魚、18根骨頭。可是你們瞧,小豬正皺着眉頭,手抓頭皮。咦,這是怎麼回事?哦,原來小豬正在為該怎麼分食物煩惱?同學們,你們能幫小豬分食物嗎?(能)

2、揭示課題:分一分 (板書:分一分)

那麼,我們一起幫助小豬來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説説,你覺得應該怎麼分?

(生答:把桃分給小猴,魚分給小貓們,骨頭分給小狗們)

二、實際操作,體會平均分

1、小豬聽取了同學們的建議,拿出8個桃子招待兩隻猴子,請你們幫他分一分。用8個小圓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組討論分法並在全班彙報,看哪組的分法多)

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能使兩隻猴子都滿意?為什麼?

生:每隻猴子分4個。因為這樣兩隻猴子分的同樣多。

師:你説的真棒!(板書“同樣多”)誰還想再説一説?

生:每隻猴子分4個。因為這樣兩隻猴子分的一樣多。

師:説的對,(板書“一樣多”),分得同樣多或一樣多都是一樣的意思,這種分法在數學王國裏有一個詞語叫平均分。

誰來説説什麼叫平均分?

師:下面有一個問題,請大家用剛才學過的知識想一想:把6個木塊分成2堆有幾種分法?怎樣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個木塊是平均分。

師:為什麼?

2、現在,小豬手上有12條魚,請你幫他分給4只小貓,要求每隻小貓分到的魚同樣多,每隻小貓分到( )條。

(同桌合作、全班反饋交流、在題卡上圈一圈)

5、小狗在旁邊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來,小豬該來給我分食物了。小豬急忙拿出18根骨頭,請同學們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隻分到( )根。(請同學們在書上圈一圈)

(投影出示學生分得結果,集體交流評講)

三、結合生活,練一練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 )雙。(師:一雙筷子有幾根?有兩

根就是一雙,也就是説每2個圈一個圈)在書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鉛筆,2個文具盒,連一連平均每盒放幾支?説説你是怎樣連的?

3、實物出示20個圓圈,每5個圓圈拼成一個奧運會圖標,可以拼幾個?(有5個圓就可以拼成一個,那我們就要看什麼?生:有幾個5,也就是説每5個圈一個圈)

4、有9個氣球,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個,還剩( )個。(用線連一連)這個氣球還能給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嗎?為什麼?如果每人分一個氣球行嗎?

四、同學們真是太棒了,看我們課堂上這麼熱鬧,小蜜蜂也被吸引來了,快看飛來了多少隻蜜蜂?

16只蜜蜂在採蜜,飛走了一半,還剩( )只。請同學們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五、同學們表現真棒,老師獎勵大家一個遊戲,想玩嗎?數學遊戲——嘗試平均分物體。

師:下面請12個同學站在中間,看誰平均分得快。

師:誰先來試一試,説一説?

生1:(上講台分配人數)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2組,一組男

同學6人,一組女同學也是6人。

師:同學們,這種分法,你們同意嗎?(掌聲鼓勵)

生2: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4個小組,每一組3個人。

生3: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3個組,每組4個同學,是學習上的合作小組。

生4:老師:我有不同的。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6個小組,每組2人,教室裏2個同學坐在一起學習。

生5: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12組,每組1個同學。

師:棒,棒,你們真棒!(豎起大拇指)同學們的想法太棒了,老師都沒有想到這麼多。這幾位同學是學習上的小能手,獎給他們小星星獎章。

六、總結:

1、説説你這節課學到了什麼知識?

師:你在生活中平均分過東西嗎?你是怎麼分的?説説看。

2、這節課中,你覺得自己表現最出色的是什麼地方?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複習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強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關分數的知識。

2. 能力目標: 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摺紙遊戲

A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B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C 1米長的紙帶被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紙帶的長度是1米的( ),是( )米。

二、鞏固新知

1. P67/1 學生獨立完成後核對。

(1)説説錯的理由(沒有平均分)。

(2)你是怎麼想的?

(3)説説錯的理由。正確的應該怎樣寫?

小結:只有在把這個整體平均分的時候,才能用分數表示。還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一份是多少。

2. P67/2 説説3/8、2/5、4/5分別表示什麼? 按所給分數塗色,在組內交流。

小結: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就是幾分之幾。

3. P67/3學生獨立完成後核對。

(1)你是怎麼想的?(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43 )

(2)對部分學生容易寫錯的2/5進行糾錯。

(3)學生彙報,這幅圖你是怎麼看的?怎樣用分數表示?學生常見的回答是:

生1:有 21個長方形,其中紅色的有9個,就是9/21。

生2:把3個長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紅色部分佔其中的3份,就是9/21。

4. P67/4

(1)你是怎麼想的?(要圈1/4,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 朵)學生圈。

(2)學生獨立完成後核對。

三、拓展練習

折一折,塗一塗,説説它所表示的意義:

1. 長方形的3/4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為什麼折法不同、塗色部分的形狀不同,都能用3/4表示?

2. 等邊三角形的1/3學生介紹方法。

3. 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張(圓形和正方形),選一張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塗一塗,表示幾分之幾。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對於“分數”這個知識,有些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問題,經歷自主嘗試計算經過時間的過程。

2。會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完成某件事情經過的時間。

3。通過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事情,受到熱愛科學、

熱愛祖國的教育,切身體會到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教學準備:課件、28頁列車時間表每生一份。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都知道,郵電、交通、廣播等部門在工作中需要很強的時間觀念,在我們的航天事業上更需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我們都知道20xx年10月16日,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神五的起飛降落,及降落地點都是很多的科學家經過精密的計算得出的結果。當然了,我們還沒有辦法參與這些精密的計算,不過有一些簡單的計算我們還是可以進行的,同學們有興趣嘗試一下嗎?

二、自主嘗試

課件出示例題。

指名學生讀題。

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某某同學的算法和書中紅紅的算法是一樣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樣算的。

你還有其他的算法嗎?

同學們完成的真棒,看來同學們數學學得真不錯,真心希望學生們在數學的海洋裏能夠如魚得水。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畫面。

引導學生感受我們的祖國太偉大了!

結合“兔博士網站”的內容,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激發學生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

三、試一試

同學們,剛才我們經歷了計算經過時間的一個全過程,你們有沒有信心完成更難一點的挑戰呢。

學生拿出師給準備好的列車時刻表。

師:你瞭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師:同學們瞭解到這麼多信息,想必不會被老師的問題給難住了,請看大屏幕。

生嘗試解決。

師: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不僅能夠解決問題,還能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了

四、練一練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看電視嗎?

生:喜歡。

師:每個電視台呢都有自己的一個節目單,我們來看一看中央七台的節目單吧。

師:這個跟我們剛才接觸到的不太一樣,它只有開始的時間,沒有結束的時間,我們怎麼計算它的經過時間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你真聰明,那我們先來計算一下,大風車大約播放多長時間。

生自己完成

師:同學們完成的不錯。接下來同學們自己給自己提一個問題並且完成。可以嗎?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結果。

使學生受到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教育。

讓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勵學生提出其他問題並解答。

引導學生讀懂列車時刻表。

問題提出後,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動手進行計算,很快列出具體作息時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1、數手指計算。

2、畫時間軸,在軸上數出經過時間。

3、畫出模擬鐘面,標上睡起時刻再數出經過時間。

4、少部分學生筆算。

1.T1次列車是從北京西開往長沙的,開車時刻是下午5點。

2.T2次列車是從長和開回北京西的,開車時刻是下午4點36分。

3.向上箭頭表示進京,下向箭頭表示離京。

4.T1次列車到達鄭州的時刻是23點29分。

5.T1次列車到達武昌的時刻是5點01分。

6.T1次列車到達岳陽的時刻是7點12分。

7.T2次列車到達岳陽的時刻是17點56分。

8.T2次列車到達武昌的時刻是20點04分。

9.T2次列車到達鄭州的時刻是1點39分

1. 每個節目的結束時間其實就是它後邊的節目開始的時間。

2. 可是這裏邊還有廣告時間,因此如果我們把每個節目看結束時間看成後邊的節目開始時間的話,裏邊是加了廣告的時間。所以算出來的節目時間只是大約的時間。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説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敍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並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為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由於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説説,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為什麼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麼看法?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為什麼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説,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為什麼?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麼?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