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54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學會用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

1、你對方程是怎樣認識的?既然同學們已經理解了方程的意義,下面我們就來應用方程解答簡單的應用問題。

二、重點練習:

1、第102頁第1題

填一填:

(1)成人腳的長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個成人的身高為a米,那麼他的腳長大約是()米。

(2)看圖:左圖是由等邊三角形和正方形組成的,它的周長是()。

(3)蘋果和梨的單價分別每千克4元和3元,買x千克的蘋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頁第2題

看圖選方程。學生填在書上。

説出你的理由。

3、第102頁第3題

説出“?”等於多少?

選兩題説出你是怎麼想的?

4、第103頁第4題

5、第103頁第5題、第6題

説出你是根據什麼等量關係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題。

103頁第7題。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小組彙報:

第(1)題,兩隻小熊表演節目有4+2=6(條)腿着地;三隻小熊表演節目有4+2×2=8(條)腿着地;四隻小熊表演節目有4+2×3=10(條)腿着地;每多一隻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條,n只小熊表演節目有4+2(n-1)條腿着地.

第(2)題,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怎樣列出方程?

小組彙報:

4+2(n-1)=26

請同學們嘗試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總結。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重難點

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看圖説一説你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交流。

2、圖中告訴我們等量關係是什麼?

(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張?你會畫線段圖嗎?畫一畫。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設誰為X比較簡便?為什麼?

5、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呢?你會列方程解答嗎?

6、學生彙報。

7、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併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8、書寫時要注意什麼?

9、做完後還需要驗證,怎樣驗證?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麼列方程?

先畫線段圖,再列,方程解答,並交流。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90+X張郵票。

90+X+X=18011、通過剛才解決問題,你們有什麼收穫?

活動二:解釋運用:試一試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讀題

(2)怎樣解方程

(3)怎樣檢驗?

練一練

1、解方程:

2、嵐嵐幾歲了?

列方程並解答

理解題意,解方程解答,並檢驗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獨立完成。

4、(1)書上告訴了我們什麼?你能提什麼問題?

(2)怎樣列方程?

25X-4X=31.5

(3)怎樣解方程?

(4)你怎樣驗證?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併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8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瞭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徵。

3.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彙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麼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製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製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製作的三角形,並説説自己是怎麼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麼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並彙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閲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繫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繫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説説本節課收穫。

2.教師總結。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在三年級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本課學習的內容是在上述基礎上的延伸,把學生的視角引入到圖形的旋轉,意在通過欣賞、探索、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簡單圖形變成複雜圖案的過程,理解旋轉的中心點、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圖案也不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今後繼續學習圖形變換奠定基礎。

1.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

本單元內容的教學,應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並在操作的過程中積極地思考。如“圖形的旋轉”活動(教材第54頁),教材中展示的兩幅美麗的圖案是由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而得到的。教學中,可以準備四張畫着同一圖案的紙,然後逐張圍繞某一點進行旋轉,旋轉90°後,貼上一張紙,再旋轉90°,再貼上一張紙,直至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案。在旋轉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觀察並思考:圖案發生了哪些變化,是繞着哪一點旋轉的。

本單元的很多練習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課前可以請學生準備一些小的學具,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就有操作的機會。練習中的一些問題也通過學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2.在圖形的變換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個圖形經過變換後,可以得出新的圖形,但得到同樣的新圖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讓學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紙上試一試,然後全班來説一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活動中去,從中發現學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並給予鼓勵與肯定,為學生互相學習與交流提供條件。

3.在欣賞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設計製作美麗的圖案

本單元的數學欣賞內容是任意一個簡單的圖形,當它圍繞一點進行旋轉,並把每次旋轉後的圖形沿輪廓畫下來,那麼就會形成一個美麗的圖案。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欣賞了正方形旋轉的過程,並進行了製作。本單元把這一內容進一步擴展,可以是任意的簡單圖形。在教學中,先請學生欣賞,然後,每個學生用硬紙剪一個任意的簡單圖形,接着進行變換製作。對學生製作的圖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師就應肯定。對一些設計特別優秀的學生,也可以讓他們當場再演示一遍,以帶動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探索它的特徵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1.理解圖形旋轉變換的含義。

2.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教學難點〗

1、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繞固定點順時針旋轉90°並説出旋轉過程。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每桌一個學具袋(基本圖形、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這是一隻小朋友很喜歡玩的風車。

請兩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請注意觀察風車是怎樣運動的?

誰來説説,在風車的運動中,你看出了什麼?

(解決旋轉、旋轉中心、旋轉方向)

出示鐘面

在數學裏,我把向這個方向旋轉的方向叫做順時針方向;

逆時針方向。

手勢,比劃。

小結:在剛才的運動方式中,我們可以説,

風車繞中心點順時針方向旋轉;

或者風車繞中心點逆時針方向旋轉。

會説了嗎?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的是簡單的圖形通過平移、旋轉得到的。

你想知道這些圖案是怎樣設計的嗎?(想知道嗎?)

那我們今天就進一步研究“圖形的旋轉”。(板書課題)

那麼我們選一副簡單的圖案,由易到難研究它是通過怎樣的簡單圖形,怎樣旋轉而成的,請仔細觀察。

課件展示

為了便於研究,老師還專門做了一個這樣模型把它粘貼在黑板上。

討論:

小組內相互説一説,剛才,你看到了什麼?

(形狀、大小都不變)

師:從圖形A到圖形B是如何變換的?

是如何旋轉的。(繞點O順時針方向。)

旋轉了多少度?

你是怎樣判斷它旋轉了90°的呢?

(有什麼方法,想一想,互相説一説)

結合圖例,圖中畫出對應邊,標出旋轉角。測量。

這個度數叫做旋轉度數

小結出,圖B可以看作圖A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90°

誰能完整地再説一遍。

強調三要素。

師:從圖形B到圖形C是如何變換的?

圖形A到圖形C呢?

同學們,我們可以説圖形A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180°得到圖形C;還有其他的説法嗎?(配合手勢)

逆時針方向

看到這副圖,你還能像這樣説些什麼嗎?

師小結,只有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度數三者都確定了,旋轉以後的位置才能確定。

三、鞏固練習:

1.轉一轉。(動手操作)

説一説這些三角形是以哪個點為中心旋轉的

四、欣賞,昇華。

感受旋轉的美,數學的美。

由什麼簡單圖形旋轉而成的?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一組相關的數據,繪製折線統計圖。

2.過程與方法:經歷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數據變 化的信息,並進行簡單預測。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規範有序的解決問題的步驟。

學習重點

能根據一組相關的數據,繪製折線統計圖。

學習難點

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數據變化的信息,並進行簡單預測。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優點?

二、自學指導。

1.情景導入:

(用蒜苗生長的動畫圖片引入新課)

2.由學生動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

3.動畫演示蒜苗生長情況折線統計圖(要強調學生注意觀 察畫折線統計圖的步驟)。

讓學生分析在格子圖中畫折線統計圖可以分成哪兩步。

三、習題鞏固。

課本P89練一練1。

四、實踐應用。

課本P89練一練2。

五、課堂小結。

1.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呢?

折線統計圖有利於直觀瞭解事物的變化情況。

2.怎樣畫折線統計圖呢?

(1)先在格子圖中描點。

(2)連線。

3.統計圖一般有幾種形式呢?

統計圖一般有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三種形式。

4.進 行預測時,先要找出數量變化趨勢中的規律,再進行預測。

六、知識拓展。

為了尋找小玲跳繩成績提高的祕密,笑笑幫助小玲記錄了鍛鍊的情況,並製成了統計圖。

(1)小玲跳繩中哪一階段成績提高最快?哪一階段成績提高比較緩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績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績提高比較緩慢。

(3)估計小玲第8天的成績大約是多少,達到每分135個大 約是在第幾天?

答:估計小玲第8天的成績大約是118個,達到每分135個大約是在第12天。

七、目標檢測。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用( )表示合適。

A.條形統計圖

B.折線統計圖

C .扇形統計圖

2.統計圖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線統計圖表示的是李明從9時到11時由甲地到乙 地騎車行駛的情況。

(1)李明從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長時間?甲乙兩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 均每時行駛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嗎?如果停留了,那麼停留了多長時間?

(3)李明在最後30分裏行駛了多少 千米?比他騎車行駛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實踐作業。

根據十幾天觀察蒜苗得到的結論,寫一篇《我的蒜苗長得快》數學實踐小論文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並熟記平均數概念及運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掌握如何求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平均數概念和性質的探究,使學生能夠利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發展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氣温變化的幅度與上海的氣温變化的幅度比較,哪裏的氣温變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過計算比較這兩地氣温變化幅度的大小嗎?

北京得氣温變化大,通過兩地得最高氣 温和最低氣温得 温差計算比較得出。

2.表1給出了某户居民20xx年下半年的 電話費用,請你幫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費了多少元電話費?

表1某户居民20xx年7-12月電話費用統計表

月份789101112電話費(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題 講解。

每3秒呈現10個數字,淘氣小朋友5次記住數字得情況統計表

次數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記住數字的個數54759

①淘氣能記住幾個數字?

淘氣平均每次記住6個數字。

②平均每次記住6個數字是怎麼的出來的?

平均數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為:(5+4+7+5+9)÷5=6(個)。

③淘氣哪一次也沒有記住6個數字啊!這是怎麼回事?

“6個”是幾次“勻”出來得。平均數是一組數據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説一説生活中你在哪裏見到過平均數。

我們班同學得平均身高、這個月得平均 氣温。

四、實際應用。

小明期中考試,語文、數學、科學三門的平均分是91分,其 中語文考了89分,英語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試數學考了多少分?

解:由題知總分為91×3=273(分)

所以數學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試數學考了93分。

五、習題鞏固。

1.下面是科技館一星期售出門票情況統計表。

時間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張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約售票多少張。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約900張。

(2)星期六售出門票1700張,星期日售出門票1460張。這個星期售票張數的平均值與5天的平均 數相比,有什麼變化?

這星期售票張數的平均數:(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張)。

這星期售票張數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數大。

2.小熊冷飲店 又該進冰糕了,小熊翻開了本月前3周賣出冰糕情況記錄,第一週7箱,第二週8箱,第三週9箱,那麼小熊本週進多少冰糕合適呢?

按平均數進貨比較保險,每週都在增加,第四周還可以增加一箱。那麼本週可以進冰糕10箱。

六、課後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賽中。奇思前後4次投中的個數分別為7個、7個、6個、8個。用什麼數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個數?

用平均數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個數。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氣温記錄。請你分別算出這星期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得平均值。

時間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氣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氣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農機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還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還可以用幾天?

解:由題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還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還可以用2天。

七、小結。

通過本節課得學習,我們學會了如何看圖表以及平均數得計算原理,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重在計算和生活上得應用。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掌握多位數的大小比較方法,能正確比較多位數的大小。

2.掌握整萬數和整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改寫。

3.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滲透優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多位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和改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課件出示下列兩個數:

4000004000000

(1)提問:你能讀出這兩個數嗎?分別讓學生讀一讀。

(2)解決問題:十萬位上的“4”表示什麼?百萬位上的“4”又表示什麼?

師:為什麼同樣的數字“4”,在不同的數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啟發學生思考,並明確:不同數位上的數表示不同的意義。

(3)比一比,這兩個數哪個大哪個小?指名回答。

2.在○裏填上“>”“<”或“=”。

988○1000765○489566○581

反饋時讓學生説説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3.導入:剛才,我們對於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進行了回顧,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種方法對萬以上的多位數是否也適用?這就是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課件出示教材第20頁例題5。

讓學生觀察表格,説一説,這三年出版社圖書的種類各是多少?

指名讀一讀,得出信息。

2.獨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問:這三年出版的圖書數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種類多?哪一年出版的種類少?請同學們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學生獨立思考後進行比較和排序。教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3.小組交流。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比較的方法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看看小組內同學之間有沒有不同的比較方法,誰的方法更加簡便。

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參與個別小組交流,瞭解學生的交流情況。

4.組織全班交流彙報。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兩種比較方法,如果沒有,教師可以進行必要引導。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問:你是怎麼想的?

引導學生得出:先看三個數的位數是否相同,三個數都是六位數;再比較位,位大的數就大。

追問:如果位相同,又該怎麼比呢?

生答:就比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數就大……

方法二:250000=25萬,300000=30萬,370000=37萬,37>30>25,37萬>30萬>25萬

5.數的改寫。

(1)引導學生關注數的改寫過程。

提問:第二種方法可行嗎?在比較這三個數的大小時,要先做什麼?(將三個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追問:什麼樣的數可以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呢?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兩種比較方法,提問:兩種比較的方法相同嗎?哪一種方法更簡便?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領悟到:將這三個數先改寫成用“萬”作單位後再比較更簡便。

(3)小組討論:怎樣將一個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

組織交流彙報:把一個整萬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只要把這個數末尾的4個0去掉,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把一個整億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只要把這個數末尾的8個0去掉,在後面加上一個“億”字。

(4)即時練習。

課件出示題目:你能先把這三年各類圖書的總印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再把它們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嗎?

6300000000=()億

7000000000=()億

7700000000=()億

()億>()億>()億

(5)小結: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方便,常常把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頁“練一練”第1題。

先組織學生對這幾個數進行分級,再讀一讀,最後再在教材上進行改寫。

2.完成教材第21頁“練一練”第2題。

先比較大小,再説説大小比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頁“練習四”第1~4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組織講評、訂正。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用多種方法表示等量關係的活動中瞭解等量關係,知道同一等量關係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初步體會等量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找等量關係。

教學難點:

尋找和表達等量關係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白板出示教科書中連環圖。提出問題:你能説出三幅圖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嗎?蹺蹺板怎樣就平衡了?你能嘗試表示這組相等的關係嗎?

強調這個等式,就是一個等量關係式。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學情況

活動一:姊妹倆和姚明身高的關係,找出等量關係。

看書回答問題:

1、我比妹妹高20釐米,有哪兩個量?如何表示?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有哪兩個量?如何表示?

3、根據對話畫出線段圖。

活動二:看書(他們還找出了這樣的等量關係,你能看懂嗎?)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釐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與笑笑身高的關係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釐米

1、明確3個等量關係。

2、哪些是同一等量關係的不同表現形式?

(一)小組展示成果,適時導學

1、組內交流收穫和疑問.

2、小組彙報。

三、達標反饋

1、長方形的長、寬、周長、面積分別用a、b、C 、S表示,你能寫出那些等量關係?

2、完成教材第65頁1、2、3題練習

1、第1題:什麼時候相等?你能説出等量關係嗎?

100克+一個櫻桃重量=一個蘋果的重量

2、第2題:請你表示下列數量間的等量關係。

指名説出等量關係。

一個蘋果重量+一個梨的重量=200克+100克

一個雞蛋重量×2=100克

一本<數學故事>的單價×3=15.6元

3、第3題:學生讀題,瞭解題意。

在練習本上,寫一寫等量關係式,學生可能只寫一個,告訴學生同是三個數量可以寫出不同的數量關係式。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和不明白的地方?

五、佈置作業

1、當堂作業:省略。

2、課後作業:練一練第4、5題。

板書設計:

等量關係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釐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釐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與笑笑身高的關係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釐米

課後反思: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蹺蹺板和天平能夠左右平衡的原理來講解等量關係,讓學生能夠根據圖中意思列出一條用文字表示的等量關係式子,在整堂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看天平列等量關係式的題目能夠容易寫出,可是對於純文字的題目,要求從裏面找出等量關係,學生很多確是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怎麼去寫,説明學生不能夠很好的對文字題目的意思進行分析,在這一塊確實需要再進行強化訓練,要讓學生多讀題,學會找題目的中的關鍵量,然後再用題目中給出的數字條件用合適的運算符號跟關鍵量準確的串聯起來,列出我們需要的等量關係,列出其中一條等量關係後,要善於提問學生,讓學生學着自己去列出不一樣的等量關係式,這樣能夠很好地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這節課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感悟學習知識。使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使學生獲得知識途徑的多元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學習數學。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解決生活中如何確定車站的位置,就是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強化與理解,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整個教學過程在活動中完成,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垂直線段距離最短的問題,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採用通過實踐“悟”的教學,讓學生從實踐的過程中自覺領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讓學生用兩支鉛筆擺,再畫出自己擺的圖形,從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圖形。從上課看來,互相垂直的直觀圖形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很清晰的印象,這是一種為學生提供的憑直覺感悟的過程。悟後讓學生實踐,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看書觀察,學生得出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先沿邊對摺一次,然後沿摺痕對摺,也可沿對角線對摺,就可以得到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折的時候,出現了有的同學折得很複雜,出現了很多摺痕,由學生自己展示哪些摺痕是互相垂直的。學生悟出結論: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備條件是:在同一平面內相交、交角成直角。總之,這節課採取選擇貼近學生思維的素材,通過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現知識。儘管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於將解決互相垂直的知識置於實踐操作之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能夠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動完成認知的建構,把直角、相交等知識結合起來。

這節課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1)學生用三角板畫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不難,但過直線上一點和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太難,我一一進行指導有的同學還是畫不準確。(2)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講不講,是讓學生有較清晰的理解還是有一種模糊的意識就行了呢?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第一單元 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教學目標

小數的意義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背誦結論獲得,必須通過活動使學生獲得體驗。本環節教師組織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折一折、塗一塗,先用分數表示,再用小數表示,讓學生在體驗中逐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學會總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活動一:量一量

解釋與運用

活動二:量身高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歸納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並和原來的想法比較,加深對正確方法的理解

讓學生獨立練習,教師重點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孩子。

多層次的練習,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正確熟練的比較小數的大小

6、引導學生小結。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

歌手大賽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能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能解決簡單的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實際問題。

2.結合問題情境,學會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重點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及學生活動設計個性調整

一、出示圖形,讓學生觀察討論

二、練一練

三、全課小結:

同學們,你們看過電視上的歌手大獎賽嗎?請看大屏幕,這個“專業得分”是什麼意思?“綜合素質得分”又是什麼意思?你們知道嗎?

(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看到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板書:誰的總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誰的總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準確的結果怎麼辦?

(引導學生認識:要通過算一算才知道。)

3、誰來説説你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板書學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過以上的計算,你知道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嗎?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為什麼?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相比怎麼樣?

5、第17頁“試一試”第1題。

比一比,看看誰的方法最簡便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1、探索乘法的結合律要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依託。下面請老師們見教材19頁探索部分,教材是通過比較2個學生的不同解題方法,發現規律的。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我們所説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指羣體策略的多樣化,通過比較不同學生的不同策略,來發現其中的規律,而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會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同一個問題。

2、猜測、舉例、驗證必不可少。與學習加法的結合律和交換律一樣,乘法的結合律和交換律也要經過猜測、舉例、驗證的過程。這一點,前面已經説過,在教材的呈現形式上已有所滲透。

3、運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嘗試放手。在教學第一單元時,由於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用字母表示加法運算律,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但是本學習本單元時,由於學生已經有了用字母表式規律的經驗,所以教師可嘗試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去表達。

4、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基礎,找準遷移點。學生有了第一單元學習加法結合律和加法交換律的經驗,再來學習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應該説難度不大。因此,教師要儘量放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在組織教學方面,由於本單元教材的呈現形式及教法滲透方面,與上單元很相似,因此,可參照第一單元的教學流程去組織學習活動(比如説,猜想——舉例——驗證)

5、運算律的探索、理解、運用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規律的記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數學課程標準對運算律的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探索和理解運算律,能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從字面意義上看,標準對我們的要求,是學會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義。當然作為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求,也即規律的記憶,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

6、重視簡便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應用,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體會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能比較數的大小。

2、在描述數據的過程中,體會將某些數據單位改寫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3、培養同學們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究較大數據單位改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師:讓大家通過網絡收集一些數據,在這些數據中,有的數據後面有“萬”,有的“億”,為什麼要這樣表示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

2、出示中國地圖。

3、提問:我國的陸地面積約是多少平方千米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師:你還知道我國哪些省市自治區的土地面積?請説一説。

出示四個數據

(1)黑龍江省土地面積約450000平方千米。

(2)江蘇省土地面積約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面積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區土地面積約1220000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地圖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結合實際背景,體會改寫單位的必要性。

1、師:大家在讀寫這些數的時候,有些什麼感受?

2、再比較分析一下課前我們收集的資料上的數據的特點,如果為了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麼進行改寫。

三、探究改寫方法。

1、師:你知道這些數據的計數單位是什麼嗎?

它們是以“一”為單位,一般以“一”為單位是不寫計數單位的,怎麼把這些單位是“一”的數進行改寫呢?

2、分小組討論,探究改寫方法。

3、觀察這些數據的基本特點,從中發現改寫的基本方法

9600000=960萬;450000=45萬

1660000=166萬;100000=10萬

1220000=122萬;10000000000=100億

300000000=3億

師:為什麼同樣的數據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較大小。

1、讓學生思考一下,萬以內的數的大小比較是怎麼比較的,並在小組內交流。

2、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語言表達出來,並集體交流。

五、試一試。

1、讀出下面各數,並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讓學生説説排列的方法。

2、將下面各數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

讓學生説説改寫的方法,然後獨立完成。

3、將下面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

讓學生説説改寫的方法,然後獨立完成。

六、練一練。

1、開發大西部。

練習本題時,可以先請學生説一説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後出示各地區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區的其他數據信息,以供學生間互相進行改寫。

2、海洋資源。

在練習時,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情況等。接着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後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

3、把下圖中的點按數的大小從小到大連接起來。

對於不同的數據比較,學生可以先統一寫法,再比較;也可以直接進行比較,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

板書設計:

9600000=960萬;450000=45萬

1660000=166萬;100000=10萬

1220000=122萬;10000000000=100億

300000000=3億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課本第14頁例3,練習四第1-3題,三步計算應用題(一)。

教學目標:

使學生熟練掌握數量關係及解題思路,會解答簡單的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掌握數量關係、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板演:

新鎮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個班40人;四年級有114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訓練。

全班同學口答:

(1)根據條件補充問題,並説出數量關係。

有5個教室,每個教室有8盞燈?

王平同學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個打字員共打字1600個?

三年級有160人,四年級有114人?

(2)根據問題找條件,並説出數量關係。

平均每人採集樹種多少千克?

火車速度是汽車速度的幾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買足球共用多少元?

訂正第1題,説説解題思路,是怎樣分析的。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複習題是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如果問題不變,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使其為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應該怎樣表示?(學生可能想到,四年級人數不直接給出,改為四年級比三年級少46人。這樣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計算題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

教師點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應用題。(板書課題:三步應用題)

2.出示例3。

新鎮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1)審題、理解題意。

學生讀題後,説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

每班40人

三年級: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級:

(2)分析數量關係。

讓學生結合線段圖自己分析,並獨立列式解答,然後集體交流,説出解題思路和過程。

分析:從最後的問題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必須知道三、四年級各有多少人。但題中這兩個條件都沒有直接告訴,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級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級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這兩個年級人數合併起來,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問題,即三、四年級的總人數。

教師板書:

①三年級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級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274人。

剛才的思考方法是從問題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條件,然後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算什麼。

大家想一想,如果從題目的條件入手分析,那麼題目中哪兩個條件有密切關係?可以得到什麼新的數量?

(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級有40×4=16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級有38×3=114(人);最後把兩個年級人數合起來,160+114=274(人)就是題中要求的問題。)

3.反饋練習。

如果例3的已知條件不變,把問題改成三年級比四年級多多少人,應該怎樣解答?

全班同學做在練習本上。

訂正時説明是怎樣想的。

小結:

我們解答應用題時,在認真審題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數量關係,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據條件想問題,得到新的已知數量,也可以根據問題找條件,哪個條件是已知的,哪個條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條件求出來。這兩種分析方法是要經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實掌握。

三、鞏固反饋。

1.獨立解答。

體育老師買了3個排球,每個40元,還買了2個籃球,每個62元,小學數學教案《三步計算應用題(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線段圖表示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再列式解答)

解答後,學生説説解題思路,並訂正。

2.比較題。

(1)菜場運來黃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運來的黃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變其中一個條件,茄子12筐,改為8筐,其餘條件和問題不變,應該怎樣解答?

學生會出現的兩種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是什麼?哪種解法比較簡便?

通過討論明確,有些應用題,由於解題思路不同,解題方法就不同,而且計算的步數也不一樣。有的三步計算題可以用兩步計算,這樣使得計算比較簡便。

同學們想一想,(1)題能否用兩步計算?為什麼?(從而明確由於兩種蔬菜的筐數不一樣,也就是當求兩個積的和(或差)時,沒有相同的因數,就不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3.糧店運來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運來40袋麪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麪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課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複合應用題,都是由幾個簡單的一步應用題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題電,在此基礎上分析數量關係是關鍵,無論採用哪種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係,計算時要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

五、作業。

練習四第1~3題。

附板書設計:

三步應用題(一)

例3 新鎮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 菜場運來黃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運來的

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黃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三年級: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運來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級: 20×8=160(千克)

(1)三年級有多少人? (3)共運來黃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級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黃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級共有多少人? (2)運來黃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級共有274人。 答:運來黃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學習內容:P61頁例5

學習目標:通過合作探究,總結出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學習重難點: 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一、【知識鏈接】

1、小數的性質是什麼?

2、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3、比較下列每組數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結:一個小數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沒有變,是因為沒有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也發生了變化。

二、【自主學習】

自學課本第61頁例5,回答問題: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從上往下觀察,從0.009米變成0.09米,小數點向 移動了 位,即長度由 毫米變成了 毫米,長度 到原數的 倍。因此,小數點向 移動一位,小數就 到原數的 倍。同理,比較 ①和③ ,小數點向 移動了 位,即長度由 毫米變成了 毫米,長度 到原數的 倍。比較 ①和④ ,小數點向 移動了 位,即長度由 毫米變成了 毫米,長度 到原數的 倍。

從下往上觀察,小數點的位置依次向 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就 到原數的 、 、 。

2、練習:4.5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是( ),向右移動兩位是( )

0.305的小數點向右移動( )是3.05,向左移動( )是0.0305,向( )移動( )是305,向( )移動( )是30.5。

3、小結:小數點移動要牢記:右移 ,左移 。移動一(二、三……)位是擴大(或縮小)10(100、1000……)倍,位數不夠用 補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數擴大還是縮小由什麼決定? 移動的位數決定什麼?

五、【課堂小結】

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就 到原數的 、 、 ……。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就 到原數的 、 、 ……。

六、【課堂檢測】

1、填空

(1)把6.2擴大( )倍是62。

(2)把59縮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數點得( ),原數擴大了( )倍。

(4)73.21變為0.7321,原數就( )。

2、判斷

(1)、0.8的小數點向右移三位,原來的數就縮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擴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個數縮小到它的1/10,就要把這個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 )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2、3、5倍數的特徵,熟練應用2、3、5倍數的特徵進行判斷。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徵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感受知識應用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會正確判斷2、3、5的倍數。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徵解決實際問題。

【整理導入】

師:同學們都喜歡花嗎?你都喜歡些什麼花?學生回答。

師:小明的媽媽也非常喜歡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鬱金香5元/枝,馬蹄蓮10元/枝,她買了一些馬蹄蓮和鬱金香,付給售貨員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媽媽馬上就知道找回的錢不對。你知道她是怎麼判斷的嗎?(多媒體出示教材練習三第12頁第7題圖片)

引導學生分析:由於媽媽買的是馬蹄蓮和鬱金香,馬蹄蓮10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10的倍數,也就是整十數,而鬱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5的倍數,個位上是0或5,兩者合起來的總價一定是幾十元或幾十五元,因此,服務員找的錢數不對。

小結:5的倍數的和還是5的倍數。

那麼:2的倍數的和(還是2的倍數),3的倍數的和(還是3的倍數)。

師:同學們靈活地利用了5的倍數的特徵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了不起,這節課我們就來針對這些內容進行相關的練習。

板書課題:2、5、3的倍數特徵的練習

【歸納提高】

1.2、5的倍數,都只要判斷哪個數位上的數就可以了?3的倍數怎樣判斷呢?引領學生回顧,梳理2、3、5的倍數特徵。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數一定有一個什麼因數(1除外),為什麼?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麼叫奇數?什麼叫偶數?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數有( ),偶數有( ),是3的倍數有( ),是5的倍數有( ),同時是2、5、3的倍數有( )。

(2)的三位偶數是( ),最小的二位奇數是( )。

(3)同時是2、3、5的倍數的三位數是( ),最小三位數是( )。

【課堂作業】

學生獨立做教材第12~13頁練習三第8~12題。

【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對2、3、5倍數的特徵進行了練習,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實際上運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的實際問題,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善於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相信大家還會有更多的收穫!

【課後作業】

1.閲讀了解教材第13頁練習三後面“生活中的數學”和“你知道嗎?”

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