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伶官傳序》教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25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伶官傳序》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伶官傳序》教案

《伶官傳序》教案1

教學目的

1、學習通過正反説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文中涉及五代歷史。閲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係。課前佈置學生自學(預習),提出自學提綱,教學中檢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一文的序。《伶官傳》記敍了後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這篇序並未直接寫這些事情,而是寫後唐莊宗的盛衰成敗。教學中一要把歷史情況略作補充,二要引導學生理解文(內容)與題(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繫。

3、文章平易流暢,論證條理井然,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要求讀懂課文,口頭翻譯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論證過程和結論。然後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對史論的鑑賞水平,並就某一史實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寫評論文章。

教學時數安排兩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閲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瞭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樑、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註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註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我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在這53年間,先後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後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yōu,雜耍藝人)雜戲於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後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於“人事”。文中最後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註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着。盛,裝着,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裏。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閲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説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敍事,後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歎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複句,意在強調後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説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敍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後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敍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於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後,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後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歎句,用詞不同,卻飽含着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讚歎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

中藴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着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複句強調後者,説明成敗之事“皆自於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説理性,在最後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書設計(可配合疏通課文書寫)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繫?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繫。因為伶官的事蹟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敍述,不必重複。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鑑,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繫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後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後唐的盛衰直接聯繫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寫作訓練:

選擇某一史實發表見解,自擬題目寫一篇評論文章。

《伶官傳序》教案2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於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中有所發現。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讚歎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願苟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後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麼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麼?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歎,那麼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麼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誌,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説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麼現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後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麼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繫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一了標題形式,那麼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麼內在的聯繫。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

(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於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於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於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着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係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麼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麼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後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麼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着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説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並作示範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並根據學生解説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律

教師對着所畫的起伏曲線解説: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特色,體現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上的起落之上。那麼我們看一下,這些起起落落,實際上都是在圍繞着什麼上下波動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並在一端註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麼?

價值規律。

那麼咱們也把它稱為“規律”看行不行?叫什麼呢?

“興亡規律”。

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Tags:官傳序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