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荷塘月色(蘇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41W

  荷塘月色(蘇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荷塘月色(蘇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 

讀散文,彷彿是聆聽一位在人生途中,奔波跋涉的行旅,在講述其見聞感受。似平凡,而深刻;似平淡,而雋永;再加上那晨昏、風雨、山泉、鳥樹等景物與氣氛的襯托,更使聽者心動神搖,忘我忘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強調“閲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豐富的意藴,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注重個性化閲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朱自清擅長寫漂亮精緻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是他寫景抒情散文的名篇,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樣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營造一種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借清華園月夜荷塘的美景抒發情懷,他的情緒隨着景物的轉換不斷髮生着變化。因此,在教本課時,一方面要“批文以入情”,通過解讀語言文字來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散文是開放的審美結構,要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引導他們充分調動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感受優美意境,獲得審美愉悦;鼓勵學生髮表不同見解,允許保留不同意見。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線索,體會作者複雜的感情。(2)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鑑賞能力。(3)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4)培養學生敢於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價質疑的能力,並且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閲讀鑑賞心得。 

[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 

一、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人主人士。只要學校選講範文,或編文學史,談到現代散文的語言、文體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我們已經學過他的朱自清的《背影》,相信大家對朱自清父親的背影還記憶猶新,“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引導學生集體回憶《背影》的精彩段落),以及父親肥胖的身子艱難爬過月台的樣子。朱自清的敍事散文《背影》《給亡婦》感人至深,他的寫景文章同樣非常出色,清新自然,意境優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荷塘月色》。 

(以上教學環節通過“温故”,對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培養語文積累的習慣,同時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以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整體感知,捕捉情思 

1 、揣摩品味的第一步是朗讀,請學生把自己設想為朱自清將課文自由朗讀一遍,邊讀邊找出文中生難字詞,四人一組交流生難字詞。(強調要學生養成自己查工具書的習慣) 

2 、抽學生單獨讀部分段落。針對朗讀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 

(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麼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實現角色轉換,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教師範讀其中的一小節並略加講解。然後配上FLASH 音樂,讓學生伴着舒緩的音樂將文章再讀一遍,儘可能讀出韻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學生要“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閲讀感受”。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所以我選擇了讓學生自由讀,而我只進行適當的點撥。) 

3 、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語句,作者的情緒隨着景物的轉換髮生了怎樣的變換。(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一) 

學生先獨立找尋,然後再分小組交流自己的成果。 

參考答案: 

(1)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全文的文眼,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的不滿,現實的彷徨和苦悶的心情。同時也點明瞭欣賞荷塘月色的緣由,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頗”表明程度之深。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提問: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不自由,苦悶彷徨、想逃脱又難以超然。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是作者感情由淡淡的哀愁進入淡淡的喜悦的觸發點。“受用”成了下文景物描寫的感情基調。“且”字表現出作者極欲逃脱現實,但又明知只是暫時解脱、不得已而為之的複雜心態。 

(4)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蟬鳴蛙鼓反襯周圍環境的寂靜和作者內心的寂寞。終究難以排遣心情的不平靜,淡淡的哀愁又起。 

(5)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先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並沒有被眼前這光景所感染,暗示了重新面對現實的無奈和悲哀。 

(6)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示作者經過種種變化之後的情況,他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要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園。 

小結: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裏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後又回到家裏;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明作者交織在淡淡的哀愁與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悦之中。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三、研討課文,緣景入情 

1 、朗讀第4-6小節,找出其中你認為最優美的文字,與你的同桌交流體會。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或藝術手法的鑑賞去揣摩優美的.語言,進而感受藴於字裏行間的情感。) 

範例: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麼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生:“沒有。”)

“為什麼?找出依據。”(生:“這裏是比喻,因為這裏用得是‘彷彿’一詞” ) 

“是比喻。也就是説,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生紛紛點頭。)    

“但是荷香與歌聲有什麼可比的共同點嗎?”(生:“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朦朦朧朧的”) 

“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生:“縷縷”“渺茫”。)

教師總結:“荷香和歌聲都是‘縷縷’的、‘渺茫’的。這是比喻,但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仲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後面的練習二。” 

學生看完後,舉了幾個例子來説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在詩中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並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説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以上為假設學生在鑑賞過程中可能會提出的疑問及教師該如何進行點撥的模擬,如果學生沒有找到備課時預設的語句,教師可以在學生交流到一定程度後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如荷花的“亭亭”“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以上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學中要合理處理預設和動態生成之間關係,要以學生為本,瞭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 

2 、探究:以往的教材中刪除了古代採蓮的兩段文字,你認為有必要將它恢復嗎?(學生按四人小組討論再進行集體交流。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適當提問或點撥,以控制方向、範圍,把探究引向縱深。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但要求他們充分闡述自己的理由,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參考意見: 

作者心裏“頗不寧靜”,逼出了一個到荷塘求解脱的“忽然”;使他無法解脱苦悶的荷塘現實,只能引動他的思古之幽情,於是“忽然--採蓮--《採蓮賦》”。《採蓮賦》描寫的採蓮“鬧”境,正是自由幸福的樂境,恰是作者到荷塘所追求的。現實呢?“可惜我們現在已無福消受了。”而且連產生這種樂境的“土壤”都見不到:“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可見,《採蓮賦》正替作者發出了“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李煜《子夜歌》)的哀歎!雖然沒有“獨愴然而涕下”,卻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西洲曲》是首愛情詩,“蓮子青如水”實為“憐子情如水”(愛你情如水)的諧音,如果把這首詩還原為生活,那它就成了一幅生氣盎然的少女採蓮圖:和風麗日,荷葉盈盈,荷花灼灼,少女們在採蓮,在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她們對心上人的如水般的思念。這又是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這跟作者在第三段所寫不自由、不快樂形成對比。把這種自由快樂的生活與現實對比,正是作者的目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我恰似那個採蓮女了!這就是作者主觀心境和客觀景境凝結的昇華。 朱自清 先生夫人陳竹隱《憶佩弦》説:“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徬徨了。”情境多麼切合啊!同是滿腹哀愁,同是借荷塘的美景消愁,同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以上教學設計教師創設了良好的探究環境,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同時在勇於提出自己見解的同時,能夠尊重他人的成果。 ) 

四、拓展延伸,對比閲讀 

1 、讀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有關朱自清散文的評論,思考各是從什麼角度分析的?對於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你有什麼看法?與同學討論一下。 

(此題為開放性題目,不求統一,但教師可以有傾向性地引導學生評價如何散文,如“知人論世”法,引入作者高潔的品行。) 

( 以上教學環節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審視作品的價值,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 

2 、比較閲讀,賞析周邦彥的《蘇幕遮》同《荷塘月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蘇 幕 遮

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鑑賞示例: 

兩篇作品都表達了思鄉之情,但《荷塘月色》的思想內容更覺深刻,時代感和社會意義更強。 

兩篇作品都生動而傳神地描寫了荷葉荷花的魅力形象,但《蘇幕遮》寫的是雨後初陽之荷,《荷塘月色》寫的是月下霧中之荷,各有特色。 

兩篇作品用詞精妙,能為荷花傳神寫照。《蘇幕遮》是白描寫意,用“幹”“清”“圓”“舉”四字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生動地刻畫了雨後清荷的靜態動姿,被王國維贊為“真能得荷花之神情理者”。《荷塘月色》工筆描繪,動詞用得奇妙,比喻、比擬、通感、映襯用得絕佳,描繪了生動的形象,創造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豐贍的情意。 

情景交融是兩篇作品的共同點。《荷塘月色》發揮散文的特長,表達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展示了多種技巧。《蘇幕遮》則虛實相濟,言有盡而意無窮,把詩歌的言近旨遠、語短情長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 評析 ]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1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將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指導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2 、普通高中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敢於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價質疑的能力,讓學生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3 、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教師、作家三者平等對話。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閲讀感受。 

4 、語文課是鮮活的,教案的設計和使用也需要隨着新要求的變化而有所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在精讀4-6小節時,教師並行設計了“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大部分,重視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併兼顧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