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荷塘月色》公開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39W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公開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能力

 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賞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析文中之情,賞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結合具體的景物描寫摹繪比喻、比擬、通感的修辭效果,同時尋蹤文中的美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學重點 ]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瞭解作者對現實不滿,尋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無法解脱的苦悶心情;通過品鑑景物的色調和情味,體會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學難點 ]

引導學生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讓學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技巧,同時調動學生的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引導他們認真感受和體驗作品中優美的意境,從而獲得一定的審美實感和經驗;

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圖畫美、語言美、意境美,學習文中的比喻、比擬、通感、映襯等修辭手法,通過具體分析、品味語言的形象性的繪畫美,揣摩豐富的情味,同時揣摩文中的一些煉字煉句必須反覆推敲涵詠,從中嚼出藝術的真趣。

[ 課時安排 ]

 兩課時

[ 課前準備 ]

教師:《荷塘月色》朗讀帶

學生:查閲資料,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資料,製成卡片。

[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 教學重點 ]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揣摩直接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理清作者的思緒和思想感情脈絡,分析作者感情的發展變化,探尋作者心情變化的觸發點。

[ 教學內容與步驟 ]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沒進入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前,先讓我們一起聯想一下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荷花嬌豔的盛開着,面對此等美景,我國宋代的著名詩人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這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抒什麼樣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們就讓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去看一看他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篇優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 板書一 ]

二、簡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問:同學們對朱自清瞭解多少?以前我們學過他哪些文章?(要求學生各抒己見)

明確: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對於他,大家應當記得他的四個令人羨慕的閃光點:(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3)毛澤東曾高度的讚揚朱自清“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這源於他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對世情精細的觀察和體驗及樸實、忠厚、平淡、剛正的性格。

初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並茂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

2、關於《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後,更為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説:“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説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那麼在《荷塘月色》裏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接下來請同學們欣賞的是這篇課文的朗讀帶。 

三、播放朗讀錄音,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同時佈置問題讓學生思考

同學們可以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閉上眼睛去欣賞一下這篇優美的散文,體味一下作者的感情,並且考慮以下問題

問題:

  ⑴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依據是什麼?

  ⑵在各部分中劃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播放錄音的同時在黑板上板書重、難點字詞,錄音完後引導同學一起解決。

[ 板書二 ]

四、整體把握課文;理清作者的行蹤和思緒,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1、讓學生討論並完成第一個問題,教師總結

剛才大家帶着我的問題一起欣賞完了本篇課文的優美富有感情的朗讀帶,感覺怎麼樣?是不是感情充沛,語言優美啊?聽完了錄音後,我們開始進入文章的學習。首先,請同學們思考朗讀前佈置的第一個問題(問題略)

讓學生討論交流並找學生説出自己的意見,教師總結

明確:作者的路線可總結為:出家門    走小路     觀荷塘    觀四周    回家門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注:指導學生認識觀荷塘為兩個部分組成,但習慣上將其歸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時認識作者的路線圖為圓形

[ 板書三 ](在板書的時候可將“觀荷塘”和“觀四周”分開板書以便授課)

2、讓學生討論並完成第二個問題,教師總結

同學們都知道在一般的寫景抒情散文中寫景大都是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達思想感情不採用直白淺露的方式,説什麼“我的感覺怎麼樣啦”“我的心情怎麼樣啦”而總是藉助於形象,或借景抒情,或詠物抒情,或緣事抒情等等,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內質和靈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誇張的説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學習這樣的文章其實重點還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們的任務也不能脱離這個重點,接下來我們就來挖掘文字背後隱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聽朗讀之前我給大家佈置的第二個問題,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思考了,現在我們來結合我們剛才劃分的層次討論一下:

⑴ 學生集體討論交流,並找個別學生回答

  ①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③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⑤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⑥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⑵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補充講解

講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開頭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這句被稱為本文的“文眼”。那麼什麼是“文眼”呢?一句話簡單地説“文眼” 就是主題思想的聚焦點。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時候是一篇文章的題目,有時在一篇文章的開頭或結尾等等,這篇文章就是出現在文章的開頭,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調--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頗不寧靜”是關鍵詞,“頗”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寧靜的心緒是籠罩全篇的。那麼作者為什麼“不寧靜”呢?這就要結合當時作者的社會背景來解釋了:

[資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後,革命鬥爭深入 ,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處於極度的不安之中。關於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採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説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脱這種思想,又顧慮着“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説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②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從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釋: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都是不想做不想説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説自己是自由的。這是作者的一種去荷塘過程中的一種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種不寧靜的情緒,心情得以釋放。

 ③句“且”字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是什麼(找同學回答,教師總結)剛才這位同學基本上説出了它的意思,其實“且”在課文中可以理解為“暫且,暫時”的意思,這個字用在這正表現出作者怎樣的的心態,是不是一種極欲逃脱現實,但又明知只是暫時解脱、不得已而為之的複雜心態啊,同時“受用”二字也點明瞭這段的感情基調--積極的、解脱之情

 ④句中“但”的效果強烈,熱鬧的蟬鳴蛙鼓反襯周圍環境的寂靜和作者內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後,心裏又不寧靜起來。“什麼也沒有”極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空虛。

 ⑤句中聯繫上下文是由於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內心的不寧靜,所以才懷古思鄉。同時這段中描寫的古代江南採蓮習俗的熱鬧、風流、有趣,正反襯出我們現實生活的死寂、冷酷、無趣。“無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憑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這一句來暗示重新面對現實時的無奈和悲哀。這時作者的心情“又頗不寧靜”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經過種種變化後最後的情況。江南是作者的故鄉,畢業後作者又曾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讚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後,常表達出思鄉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脱“不寧靜”的心情,但難以擺脱,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於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與“頗不寧靜”遙相呼應。

總結:

剛才給同學們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現,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線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礎上同學們能不能自己總結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線索?作者的感情線索與他的行蹤之見存在什麼關係呢?請同學思考。(讓學生討論,並找學生歸納總結)

明確:由上面分析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實中(心裏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託。“出家門”時作者的心情是不寧靜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説出了這種心情,正是因為作者自己的不寧靜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遊荷塘,去求寧靜。文中劃出的②③兩句無論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還是暫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都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寧靜的渴望,可以説是求寧靜。那麼,從剛剛我們分析的文中來看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麼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對一切的熱鬧已經置身事外了,最後不免發出“我什麼都沒有”的感慨,可以説作者找到了寧靜,是在在自然環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實,心中的煩惱依舊。作者又失寧靜,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當時的作者已經是回到了現實,對那片刻寧靜已經無福消受了。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藉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為了排遣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

不寧靜    求寧靜    得寧靜    失寧靜

(①)  (②③)  (④)  (⑤⑥)

同學們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蹤路線呈一個圓形,可以説它是作者的空間之圓;同時他的情感變化也呈一個圓,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圓,那麼無論從這兩者的哪一者來看作者最後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學們可不可以告訴我作者最終能找到他的寧靜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會。

[ 板書三 ](板書要在板書二的基礎上)

五、教師總結

 以上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有的內容,我這節課主要給大家講了幾個問題: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況;2、理清作者的行蹤和感情線索,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並繪製了作者行蹤和感情線索圖

六、作業佈置

1. 加強朗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導出“文讀百遍其情自現”),品味文章的4-6小節 

2.思考課後練習

[ 附板書 ]

板書一: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板書二:                  出家門

                觀四周                 走小路

                          觀荷塘

                          

板書三:    心理結構        不平靜

                           出家門

              失                             求

             寧 觀四周   空間結構      走小路  寧

              靜                             靜

                          觀荷塘

                          得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