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過零丁洋》教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02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過零丁洋》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過零丁洋》教案

《過零丁洋》教案 篇1

設計思路:本節課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設計我的教學。

讀零丁——説零丁——解零丁——寫零丁

教學目標:結合“零丁”一詞讀詩文、探主旨、寫感悟。

教學重點:結合“零丁”一詞瞭解詩意及主旨。

教學難點:結合“零丁”一詞寫形象。

教學過程:

引子:課前與學生交流“零丁”一詞的意義及聯想。預設:教師總結“零丁”多指人的心情或處境。老師驚喜於49中同學豐富的詞彙量。現在上課了,我們還學“零丁”(板書題目)。

一、讀“零丁”之詩

師:題目中“零丁”又是什麼意思呢?——地名零丁洋。整體意思——文天祥路過零丁洋。此時的文天祥為何會在零丁洋呢?——學生結合註釋會回答“不是”,作者此時被元軍俘獲,是作為俘虜押解路過零丁洋的。

師:由此可見,此時的文天祥成為階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詩是在這樣的境遇中創作的。那麼這首詩該用怎樣的感情,語調去讀呢?——應該讀出無比沉痛的感情,一種深深的悲涼,一種孤苦伶仃。

師:你們覺得整首詩都是這樣的基調嗎?——不是,詩的尾聯應該讀出一種高亢激昂的感情,不應再有“零丁”之感。

師:根據剛才的分析我們來讀一讀。(出示重點字詞)

生(讀):評價學生誦讀效果,出示範讀錄音。——再讀詩歌。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詩情。

二、説“零丁”之事

師:我們知道,此時的文天祥已成為階下囚,但還有好多事情未能完成,説不上何時就將走上刑場。現在我想化身文天祥把自己的一生記錄下來,以示後人。請同學們幫我把“我的故事”補説完整。小組分工合作,提示:分工明確,結合註釋及各聯詩句。幻燈片出示故事,總結板書——再讀詩歌。

設計意圖:瞭解詩人資料,創作背景同時明瞭詩歌意思。

三、解“零丁”之意

師:一個“零丁”牽出文天祥的惶恐路,更道出了文天祥的零丁情,究竟是怎樣的惶恐路,又是怎樣的零丁情呢。在這首詩中文天祥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

師:預設分析過程:

1.首聯:回顧個人和國家兩件大事。文天祥是個飽讀詩書的人,參加科舉,進而踏入仕途。 他與元軍苦戰四年,並未能挽救南宋滅亡的命運。此時,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敵手,自己也兵敗被俘。眼看大勢已去,詩人不禁悲從中來。

2.頷聯:運用比喻的修辭。從國勢上看,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軍的攻逼之下覆亡在即,一如風中柳絮。自己也是一生坎坷,當初做官曾因得罪權貴而屢被罷斥;起兵抗元之後,多次兵敗。如今部下將士犧牲殆盡,親人被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一如風雨吹打的浮萍,無所依託。

3.頸聯:前一句是追憶過去。後一句是慨歎眼前。詩人將地名與自己的感受結合起來,巧妙地用在詩句當中,彷彿這兩個地方就是詩人的寫照,也有了與詩人一樣的感情。用語雙關。

4.尾聯:他視死如歸,捨生取義,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有着不屈的精神與氣魄。

總結:悲傷,悲痛,悲憤,悲壯,捨生取義——再讀詩歌。

師:很愉快的解説,讓老師領略了同學們大膽的想象,敏捷的思維,嚴謹的用詞。有了這些強大的支持,老師對下一個環節就更有信心了。

設計意圖:明確詩歌主旨。

四、寫“零丁”之人

師:我們瞭解了文天祥的惶恐路和零丁情。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不禁為之動容。我們是不是也該寫點什麼了呢?老師渴望你們如詩的語言。

示例: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國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風中的柳絮,四下飄散,沒有歸依。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國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_______________。

師:針對仿寫進行總結,老師折服於同學們睿智的頭腦。你們用如詩的語言再次觸摸了文天祥的靈魂——再讀詩歌為自己喝彩。(酌情背誦)

設計意圖:昇華學生情感,訓練寫作能力。

結語:同學們,“零丁”是一種境遇,他可以讓人困惑,可以讓人麻木,可以讓人消沉,但“零丁”更是一種使人涅槃的動力。正如文天祥在獄中所作的《正氣歌》所説的“天地之間有正氣”同時化用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一個具有“正能量”的人。

作業:課後查閲欣賞文天祥的《正氣歌》。體會一下文天祥那一身浩然正氣。

板書:略

《過零丁洋》教案 篇2

一、《過零丁洋》背景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後據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帥張弘範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傑,文天祥嚴正拒絕,説:“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並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範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這激情慷慨的最後兩句詩,表明了詩人捨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品讀《過零丁洋》

二、 欣賞朗讀,作者介紹,瞭解詩歌大意。

三、 品讀《過零丁洋》佳句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明確: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明確: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明詩人捨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四、 拓展閲讀《金 陵 驛》

金 陵 驛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輝,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

注: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臨時的住所。

1 首聯中詩人選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處境。

2 詩的首聯和頷聯與我們曾經學過的《過零丁洋》中的哪兩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3 詩人説“山河無異”其實是 ,根據是 (用原文回答),這裏用的是 。

4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答案要點 1.草、離宮、夕暉、孤雲。 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語。 4.這首詩中詩人將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聯繫了起來,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

五、創新作業:試比較《春望》和《過零丁洋》兩詩的異同點。

《春望》這首五律,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的形象,藴含着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又訴諸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中,具有極強烈的感人力量。

《過零丁洋》從藝術上説,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覆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後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後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於藝術技巧,而是在於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血性精神。讀文天祥詩,首先應該把握這一點。

六、簡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組織學生結合課本註釋,逐句閲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説説詩文的大意。

1、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鬥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種經書,並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麼?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盪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後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隻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明確:表明詩人捨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願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於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讚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過零丁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熟讀成誦。

2、品析詩歌,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所藴含的民族氣節和人生哲理。

3、欣賞詩歌,學習詩歌凝練的遣詞技巧及詩歌創作技巧。

教學難點

詩歌凝練的遣詞技巧及詩歌創作技巧。

教學課型

品讀課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思路

朗讀——品讀——賞讀——誦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 同學們,《三國演義》是一部英雄史詩。英雄總在亂世挺胸而出,世事總在興衰成敗中循環。宋元交替之時,文天祥成為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的頂樑柱,然而獨木畢竟難支,他幾經沉浮,終被元軍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書《過零丁洋》詩以言志,最終英勇就義。讓我們通過《過零丁洋》一詩來憑弔這位英雄吧。(投影《過零丁洋》一詩)

二、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1、回顧七言詩的朗讀節奏。

2、自由誦讀詩歌,結合註釋選擇每句的朗讀節奏。

3、指名朗讀,檢查朗讀時的停頓、輕重音符方面的情況。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詩歌。

三、品讀詩歌,領略意境

1、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

2、齊讀詩歌,分聯品讀。

(1)首聯的兩句敍事各是哪個對象?所敍何事?

交流明確:個人和國家、個人科舉入仕,起兵與國家共存。

(2)頷聯的兩句有何聯繫?用了什麼修辭?

交流明確:國事危機,個人也動盪不安,國命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風飄絮”形容國 勢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無力自主。

(3)頸聯用了幾種表達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確:敍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語含雙關,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聯是千古名句,用什麼表達方式?體現什麼?

交流明確:直抒胸臆。以死明志,體現他崇高的民族氣節。

3、試齊備課文,能背則背,不能背則誦。

三、賞讀詩歌,揣摩精髓

1、學生讀自己欣賞的句子,談欣賞這一詩句的理由。

2、教師整理歸納:

(1)對仗工整:“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語含雙關:“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3)意境悲壯昂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敍事言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誦讀詩歌,延伸拓展

1、學生自由誦讀。

2、指名背誦。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能舉出類似的人物事例嗎?

示例:蘇武牧羊、岳飛精忠報國、劉胡蘭慷慨就義

(2)你還能想起哪些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樣透着錚錚骨氣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五、舉一反三,依例自學

1、學生小結前一首詩的學習方法

2、學生依例自學《浣溪沙》。

3、教師檢查自讀效果。

六、課堂總結,學法引領

《過零丁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誦詩歌,增加文化積澱,提高學生對文言詩文的解讀能力;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教學難點:

1、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和手段:

反覆朗讀,討論交流為主,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1、導語: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的炎黃子孫,以不同的方式熱愛着自己的祖國。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勵精圖治,後來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來自宮廷,而來自民間。毛主席説,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宋朝晚期,皇帝闇弱,昏庸無能,不思進取,很讓陸游、辛棄疾、文天祥那樣的詩人看不上眼。可是他們空懷報國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誰瞭解陸游、文天祥這兩人?

請同學試着講一講,展示幻燈片。

二、朗讀訓練,結合寫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1、齊讀,注意讀間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聽錄音(2遍),注意聽朗讀的節奏。

3、自讀、指讀、齊讀。

三、分析這首詩。

1、同桌互相討論,説一説詩句的字面意思。

教師明確:

在“孤村”這樣偏遠的生活環境,卻一點也不為個人的境遇而悲哀。

還念念不忘的,是為國家去保衞輪台。

夜深了,思緒卻縱橫馳騁,聽到的是風聲雨聲,披着鐵甲的戰馬和那剛結冰的河流,在朦朧中,便飄然入夢。

2、品味這首詩雄渾的意境,想想是什麼使作者將鐵馬冰河與風雨大作聯繫在一起的?(幫助學習明確)

思考後明確:

“風吹雨”,讓作者想到了“鐵馬”在渡過“冰河”;無眠的夜晚的壯志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只好用“夢”來滿足報效祖國的願望。

3、由這首詩,你還能想到哪些歷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棄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辛棄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四、學習《過零丁洋》(約分鐘)

1、如果説陸游的時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時代,則已是回天乏術了。但是,家貧出孝子,國亂見忠臣。也只有這樣的社會環境,才能產生文天祥那樣的具有高尚民族氣節的偉人。

2、文天祥趕上了一個責任重大的時代,今天讀他的詩,還感覺得到那份歷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經——一個白面書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敵眾,卻維持了整整四年。

3、請各位模仿老師,對以下詩句進行解讀:(四人學習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用幻燈片明確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③山河破碎風飄絮——國土被蠶食,人民逃亡路上毫無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們,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⑤惶恐灘頭説惶恐——在惶恐灘頭,我們的逃兵曾經惶恐。

⑥零丁洋裏歎零丁——在零丁洋裏,可歎與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誰無死——人總有一死,無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讓我的忠貞和赤誠,去照亮史冊。

————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見解,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方法指導: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

②聯繫實際,體會真情。

③品味語言,學會鑑賞。

4、總結“解讀”特點:忠實於原作,簡潔的語言。

5、集體朗讀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燈片展示):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揭題釋題:

①讀題後指出,這是陸游85歲時所作的絕筆詩。也就是詩人用詩寫下的遺囑。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請同學試着解釋詩句的意思,再説詩的大意。

3、思考:讀了《示兒》,想想詩人晚年關心的是什麼,這説明了什麼。

4、有感情地朗讀。

六、課堂總結。

[音樂聲起(同課前)]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裏,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願同學們早日成材,夢想成真!

Tags:教案 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