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淺談希望理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08W

淺談希望理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淺談希望理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二十世紀末,隨着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希望心理研究受到越來越多心理學家的關注,其中Snyder及其同事提出的希望理論最為典型。國內外針對希望這一品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Kwon (2000)研究發現低希望思維的學生預示着具有更多的抑鬱徵兆。其次,希望與敵意、自殺意念等呈負相關關係,而對壓力有調節作用(胡金鳳、鄭雪、孫娜娜,2011)。另外,高希望的學生比低希望的學生具有更突出的學業成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希望個體更樂意結交朋友,喜歡人際間的交往,愛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為追求同一目標而奮鬥,有着良好的人際關係。本文嘗試運用希望理論,力圖通過培養學生的希望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緩解心理壓力。本文對該理論的基本概念進行了概述,提出了培養希望品質的各種方法。

Snyder及其同事認為希望是一種基於內在成功感的積極的動機狀態,它包括清晰、明確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詳細策略和計劃(路徑思維),和激發與保持運用策略與計劃實現目標的動機(動力思維)。路徑與動力是希望理論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缺少其中任何一種成分都無法充分維持對目標的追求,它們在目標追求的過程中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

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思維是可以培養的,即使是低於平均水平的低希望個體,希望干預也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為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學業水平及人際交往能力,根據希望理論的內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指導學生建立合理的目標

目標是希望理論的支點。

目標的設置首先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因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着不同的追求,所以目標的設置最好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徵。

第二,目標的建立最好以學生的價值觀、興趣和能力等個性特徵為依據,這樣的目標才具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實現目標的動力。

第三,目標的設置需要明確具體、可量化、有意義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研究表明,事業有成、生活幸福等抽象、模糊的目標確實比具體、清晰的目標難以實現,而且帶給個體積極正面的反饋也有限。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抽象的夢想變成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將目標具體化後,不僅可以讓個體追蹤到目標實現的進程,也可以及時得到積極的反饋。

另外,實現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可以帶給個體更高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增強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豐富積極自我價值系統。

其次,人生的目標不能過於單一,教師需要經常鼓勵學生在其生活的不同領域建立不同目標。幫助學生建立多個目標的好處是一個目標的實現可以激發他們實現其他目標的信心,而且當他們在一個目標上遇到無法逾越的困難時,可以轉向實現其他的重要目標,以減少學生的絕望感。當然,設置多個目標並不是讓學生一心多用,每個目標的設置需要有具體的步驟和明確的時間限制,學生還需提高將目標按優先次序進行排列的能力。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列舉一張目標清單,指導學生將這些目標進行排列並估計完成時間。往往低希望的學生缺乏將目標進行優先排列的技能,他們總是妄圖能一次性完成腦海中所有的目標。

另外,鼓勵學生建立積極的趨近目標,放棄消極的迴避目標。因為學生很難從消極的迴避目標中得到積極正向的回饋。研究表明,希望水平高的學生喜歡建立取得成功的趨近目標,希望水平低的學生則喜歡建立避免失敗的迴避目標。

最後,幫助學生在團體中建立共同目標。建立共同目標,第一個好處是可以增進同伴間的友誼,更容易、更好地完成目標。第二個好處是可以讓學生學會幫助其他人共同完成目標,體會互幫互助的感覺,這種利他主義的經歷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感。

二、引導學生拓展路徑思維

路徑思維是希望理論的認知成分,是連接個體現在與未來之間的橋樑。拓展路徑思維是指拓展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和計劃。如果實現目標的有效方法和路徑過少,即在此路不通的情況下,缺少可替代的路徑,那麼就會導致學生失去繼續努力的信心,最終放棄目標,這也就是為什麼低希望學生的輟學率往往比較高,而高希望學生往往能夠通過學習新技能、尋求他人幫助或調整目標等方式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原因。因此,為引導學生髮展路徑思維,老師需要指導學生制定多種通往目標的路徑,訓練學生在此路不通時積極尋找其他方案的能力。可以運用電影冥想技術設計多種路徑,即想象自己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步驟及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應對方法,越生動形象越容易成功。另外,在目標受阻時多問問自己為什麼這種方法行不通?出了什麼問題?還可以採取哪些方法。當然,除了自己思考或尋求他人幫助設計多種路徑外,還可以借鑑他人經驗尋找替代路徑,即閲讀高希望個體的人物傳記,並與同伴或老師進行討論,探討主人公克服困難、消除障礙、實現目標的途徑。

另一種最常見的發展路徑思維的方法就是目標分解,即將時間跨度長而大的目標分解成一系列小的、相互之間有邏輯關係的目標。實際上,將夢想或一個大的目標分解成一系列積極向上、難度適當、具體可以量化的小目標,這本身就是對路徑思維的拓展。Snyder等人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低的學生在目標分解的技能上存在很大的困難,他們常常抱持錯誤信念,認為任何目標都要一次性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做計劃的習慣,並從每一次小目標的實現中獲得自信。

三、引導學生增強動力思維

動力思維是希望理論的動機成分,類似於意志力。動力思維是指推動個體沿着路徑實現目標的動力系統。增強動力思維的方法首先是檢驗目標,一般來講,發自個體內心願望和需求的目標可以帶給個體推力或動力(如,我要認真學習,因為學習讓我感到很快樂);因外在因素的吸引力或對個體有益的目標可以帶給個體拉力(如,我要好好學習,因為學習好才能找到好工作);外在客觀現實所強求的目標則會帶給個體壓力(家長和教師所要求我必須好好學習)。當學生缺乏內心真正需要的目標時,他們本有的動機和趨向行為就會逐漸消失,甚至因壓力而不堪重負。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適度調整拉力、儘量化壓力為動力,建立自己內心真正需要或願意的目標。

然後是培養積極的自我對話、採取積極歸因。高希望水平的人在自我對話式陳述中體現出動力思維的特點,他們經常會對自己説我能做這個;我可以的;我不會放棄等積極的自我暗示。如果讓學生在日記本上記錄下(或用錄音筆錄下)他們內心所有積極(我能、我可以等)或消極(我不能、我無法等)的自我對話,他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會有如此多消極對話,不敢相信原來他們對別人和自己是如此的苛刻。記錄自我對話就是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他們很多退縮行為都源於自己消極的、不合理的自我信念。埃利斯的ABC理論告訴我們引發行為和感受(C)的並不是某事件的發生(A),而是人們對該事件的解釋(B)。因此老師可以指導學生與自己消極、吹毛求疵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駁,對困難或失敗做出積極的解釋,獲取新的積極的動力,逐漸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利用現實的、積極的和富有成效的想法代替不斷的自我批評,辯駁這個過程需要進行反覆不斷地練習才能有所成效,學生必須要做好這個心理準備。另外,學生要學會對失敗進行積極歸因,如果將失敗歸因於自己天資愚鈍、運氣不好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則會降低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如果將失敗歸因於準備不足或方法有誤等可控的因素,則能保持積極努力的激情及克服困難的動力。

最後是回顧成功經驗。Snyder認為希望水平低的學生往往缺乏成功的經驗以維持他們繼續實現目標的動力,他們容易逃避困難,放棄目標。幫助學生常常回顧自己積極成功的經歷,尤其是自己在逆境中的成功故事,可以提高他們克服困難的自信心,有助於增強動力思維。同樣,指導學生閲讀高希望水平的人物傳記,學習成功人士不畏艱難的精神,也能激發其內在追求卓越的強大動力。

四、加強教師希望品質的培養

高希望水平教師的教學目標清晰而具體,不僅知道如何掌握各個單元的知識,也知道如何取得高分(Snyder Feldman } 2000)。另外,高希望教師具備將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教學任務分解成一系列容易理解的、具有邏輯關係的小模塊的能力,同時在上課過程中,如果一種教學方法不起作用,他們會選擇其他可替代的方法。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希望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強輔導員或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希望品質的培養。第一,樹立高希望榜樣。人際間的希望是可以相互傳遞的,一個自身希望不高的人是很難影響其他人產生希望的,教師希望水平的提高可以為學生起到模範作用,更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希望的氛圍,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教師希望思維模式,發展途徑思維,增強意願動力。第二,樹立希望教育理念。根據羅森塔效應可知,老師對學生充滿期待,學生就會充滿希望和信心。一個具有希望理念的老師,對待工作、對待學生會更加熱情,更加寬容。他們注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而不是單憑考試成績評價學生,他們允許學生犯錯,擅長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嘗試新東西,發展創新思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單靠心理輔導老師是遠遠不夠的,輔導員及任課老師對希望理論的掌握,不僅有助於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完善師生間的關係,還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提高希望水平,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希望對大學生的成才成長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思維是可以培養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過總結或直接干預擴大提高教師與學生的希望水平。心理輔導老師、輔導員、任課老師可以在生活上、學習上以及活動中指導學生在生活中的不同領域樹立自身真正需要的具體清晰、可操作的目標,採用目標分解、電影冥想技術、閲讀討論等方式開拓路徑思維,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進行積極歸因,樹立正確認知增強意願動力以提高希望水平,促進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