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教是為了不教之我見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65W

  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葉聖陶先生針對當時教師普遍認為的課堂教學就是“一講一聽之間的事情”的錯誤看法,提出了“教是為了不教”的著名論斷,以矯正“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這一論斷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依然具有鮮活的意義。現在,有些老師還是無法正確處理好“教”與“不教”的辯證關係:有的教師教育理念還沒有完全更新,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不給學生足夠的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有的老師讓學生自己活動、提問題,討論交流,自己卻不加有效引導,不予適當評論,學生的學習缺乏方向感。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有失偏頗,需要糾正的,為此,我們應該重新體悟葉老“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葉老説得很明白:“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率至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也就是説,所謂“教”,重點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啟發、引導,培養能力。所謂“不教”,是在教師的引導訓練下,學生擁有自己學習的能力了,能獨立探索實踐、解決問題。這也就達到了“教”的目的。

下面,我以語文教學的實例,談一談在實踐中如何體現“教”與“不教”的辯證關係,如何提高課堂實效性,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通過預習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葉老在語文教學方法論中指出:“要強調預習,預習是自求瞭解的重要步驟。”就是説,“預習”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在講課前,應要求要求學生先閲讀課文並深入思考。當出現疑難問題時,學生可以先查閲資料或請教於人,以形成自己的初步判斷。具體來説,在預習中,第一步是藉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感知課文的內容;第二步可根據教學內容收集一些諺語,上網查閲作者的資料或地方風俗文化等,通過這些方式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分析信息資料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提高思考和判斷能力。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動口、動腦,主動學習,才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真正內涵。

2、通過巧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與“思”的辯證關係在今天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強調。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加思考的學習是膚淺的、缺失方向感的。教師在有意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時,必須留給他們一些思考的空間。仍有其現實意義。例如在講授郭安鳳的《多一些寬容》這篇文章時,我根據這篇文章的難點與重點,設計出有指導性的思考題。(1)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2)什麼是寬容?(3)怎樣才能做到寬容?(4)寬容有沒有原則?學生通過討論,對課文圍繞中心論點逐層論證的寫作特點逐步有了清晰的認識。他們的思維能力在這樣的問題探索中得到提高。

 3、通過複述故事、朗讀和回答問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錯,可很少主動發言。被老師點名要求回答時,他們往往很緊張,説話結結巴巴,聲音很低。如果學生不敢表達,與人溝通的能力較差,那不但會影響其今後的發展,也是教育的失敗。語文教育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之終生受用。為此,對一些小説類型的課文,我着重讓那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朗讀或複述故事的內容;在組織課堂討論時,也更多地叫他們來回答問題。通過這樣重點的訓練,這些學生逐漸敢於開口,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回答問題也流暢響亮起來。

 4、通過比較教學,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

《中庸》裏説:“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葉老的語文教學理論,實際上也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教學思想。要求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通過“審問之”而“明辨之”,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孔乙己》和《范進中舉》兩篇小説都描繪了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在教學中,我採用比較閲讀的方法,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找出這兩個文學形象性格上的異同點。學生的討論很熱烈,總結也很有見地,認為兩人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不同點是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外寓有清高傲氣,偷竊懶惰的惡習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進則顯得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通過這樣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指導的教學活動,不僅每個學生的見解都得以闡發,而且在互相啟發、互相學習的基礎上,達到了“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的預期目的,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5、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

在教學過程中,應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進行創造性的實驗活動,以探索、發現真知。這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全方位鍛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教《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對人掉到海里沉不下去的道理,我以前是用道具演示給學生看,通過道具給他們講解其中的科學道理。後來我改變了方法。學課文前,先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做一個實驗。要求他們準備一個玻璃杯子,一隻生雞蛋,一些鹽和水。先在杯子裏放半杯淡水和一隻生雞蛋,然後一邊不斷放鹽一邊看生雞蛋有什麼變化;要求大家動腦筋想一想,實驗中所產生的現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第二天學習課文時,我讓一個學生再次演示了這個實驗,並讓他回答昨天提出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説,由於水的鹽度不斷增大,水的浮力也不斷增大,浮力大到一定程度時,生雞蛋就浮到水面上。死海中人沉不下去的道理也是如此。前後兩種教學模式,達成的效果很不一樣。前者學生只是泛泛地瞭解了一些知識,後者不但形象、直觀地演示了科學道理,而且通過實驗的方式使學生學到了一些研究的方法,培養了他們的自己動手實踐的能力。

 6、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泰格特的《窗》一文時,我採用拓展延伸的方法,請學生髮揮想象力接着續寫一段情節。看看哪位同學寫得既有創意又切合小説的中心意思。小説結尾寫那位處心積慮、見死不救的病人佔有窗口,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有的學生接着寫道:“他立刻明白了一切,感到了自己靈魂的醜惡,為自己的冷酷無情而無地自容。這時,他感到自己心跳加快,伸不出氣,説不出話,一會兒就死了。”有的寫道:“他大失所望,原來窗外根本就沒有什麼美景,一切都是他精心編造出來的,供遠離窗口的他享受的。想到這兒,他不禁自責起來,責備自己對不起死掉的病友。他雖然還活着,但每天都受良心的譴責,很痛苦,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兩種結尾雖然不同,但體現了延伸拓展的思路,他們的想象也是合理的,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的方法有很多,但只有那些貫穿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為了“不教”的目的而形成的方法才是值得我們重點追求和探索的。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能自主學習,能有效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教師才可以真正“不教”了。

 

樊扣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