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彙編6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27W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可以對一個行動明確一個大概的方向。你知道什麼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彙編6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指導思想:積極貫徹上海市“二期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並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澱學生的文化底藴,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以文中富於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鑑賞為紐帶,通過啟發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徵,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並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劇)的播放,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後感”並提出自己的創見,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註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瞭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徵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着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並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在這三尺講台前與大家見面,並且能夠上一堂課,與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所以,我很珍惜這種機會。當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我也是安徽人。俗話説,“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是的,看到你們,就像看到我的親人一樣。安徽是我的故鄉,績溪是我的最愛,你們是我的朋友。記得著名詩人艾青有兩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以,儘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卻一直牽掛着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發展。看到安徽的巨大變化,想到它的燦爛前景,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裏安心地學習,想到現在的海灣戰爭局勢,我很擔心。真的。真誠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誠地希望愛滿天下!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為什麼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傑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説過:“愛,在幻想裏,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裏,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台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講到“長亭送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不知在座的同學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歡這《送別》,所以,用小篆寫了這幅字。我帶來了,給大家看一下。當然,這次由於比較匆忙,所以這字寫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很願意把它作為一份小禮物送給你們。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能夠唱的同學就一起來唱吧!謝謝!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繫”的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着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範例,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可舉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夕陽下,大海中,羅絲在傑克的引導和鼓勵下,爬上船頭的欄杆,張開雙臂,閉目呼吸。也可舉學生送別朋友,學生與父母分別的場景,因為有生活體驗,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徵?藝術效果如何?“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醉”這三句中,你認為哪兩個字用得好?有何藝術效果?這支曲子在整折戲中有何作用?

明確:景碧雲天(烘托氣氛)黃花地(詩情畫意)

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繫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並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後整理。也可聯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範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説作者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説明文辭極其優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歎為觀止。)

賞析[滾繡球]

引導、啟發學生先朗誦再思考這支曲子選取了哪些意象?抒發了鶯鶯的什麼感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其藝術效果如何?

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借景抒情離情難捨

鬆了金釧減了玉肌誇張身心憔悴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着愁苦與怨恨。

過渡語:我們賞析了兩段文字,領略了詩情畫意,同學們能否從文中找幾句口語?再找出一些類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語句來呢?

例如:“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渲染張生內心因離別而產生的惆悵、淒涼之情。)“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渲染鶯鶯內心悵惘、眷戀、失意。)

小結:《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於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後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淒涼。離別後,“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並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瞭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在[朝天子]這一曲中哪個字概括了鶯鶯“長亭餞別”時不得不別的依戀與無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達她的這種心理?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修辭手法:誇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麼?“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麼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這裏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簡單賞析[二煞]

過渡語:曲終人散,四顧無人之際,鶯鶯與張生傾訴私情。同學們能否從這曲中找出一個字來描繪鶯鶯離別之時的心理活動?

明確:怕

“怕”什麼?(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侷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為表現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裏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後“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教學設想:通過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興趣;通過觀後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鑑賞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

四、結語:

《長亭送別》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動人心絃的離情歌。所以,這樣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讀,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五、作業:

1、蒐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2、以“送別”為題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詩填詞作賦?

3、體驗美感,進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誦文中較多的曲詞?

4、能否從文中找出幾副對聯?或者根據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自擬幾副對聯?

5、用心讀王實甫的原著《西廂記》,能否寫一篇有見地的讀後感?

(設想:作業本着“因人制宜”原則,可以獨立完成,亦可以小組完成,給予充分時間,體現開放性,獨立性,合作性,注重過程,講究體驗,力求質量。)

附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元)王實甫(《西廂記》節選)

主要情節: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戀,無奈)(擔心,害怕)(眷戀,失意)

崔鶯鶯:輕功名重愛情叛逆倔強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氣氛詩情畫意化用詩詞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默讀全文,感悟夢境

1、默讀全文,從哪個自然段看出是一場“夢”?

2、阿德夢見了什麼?

3、小組交流朗讀體會。

二、看圖讀文,感悟“夢”的奇

1、隨連環畫逐段讀文,想想課文中説的事,哪些與現實不一樣。

2、同桌交流讀書體會。

三、讀文排序,看圖識字

1、出示課文連環畫,讓學生自讀全文後按順序排列。

2、對應圖貼出相應的生字卡。

3、小組交流識字經驗,發現識字方法:

⑴自己拼讀字卡。

⑵找出已經認識的生字,和同學交流認識的途徑。

⑶找出難認的字,和同學一起討論用什麼辦法記住。

⑷小組彙報識字方法。

四、感悟實踐

1、朗讀全文,説説從阿德的夢中,自己想到了什麼。

2、説説你心中的未來世界是什麼樣的。

3、用圖畫畫出你心中的“夢”。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快速閲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

2、領會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妙處。

3、初步學習説明文的基礎知識。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初步掌握説明方法。

【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整體感知──研討探究──鞏固練習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快速閲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

2、初步學習説明文的基礎知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初步掌握説明方法。

一、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説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係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1、出示學習目標。

2、説明文:

説明方法:下定義、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列數字、圖表説明、事例説明。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峯巒 一霎那 點綴 綾紗

瀰漫 暈頭轉向 月暈 崩塌

2、根據釋義寫出詞語:

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峯巒)

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預兆)

輕巧優美。 (輕盈)

(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瀰漫)

即將出現的跡象。 (徵兆)

崩裂而倒塌。 (崩塌)

3、默讀課文,思考:

⑴ 雲和天氣有怎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詞語是什麼?它運用了哪種説明方法?

明確: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打比方。

⑵ 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作者從哪些方面説明的。找出標出説明角度變化的句子。

明確:從雲的形態,雲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

⑶ 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雲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徵?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做練習冊P59第二題。

形態變化天氣徵兆產生分佈情況及色彩天氣徵兆

4、説明方法:分類説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為若干類別,再加以説明的方法。這種分類別的説明方法不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説清楚,而且會使説明的條理更清楚。

説明順序:邏輯順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語言訓練。

2、初步學習並運用説明文的基礎知識。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語言訓練,初步掌握説明方法

一、研討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説明文,但語言生動,對雲的描摹也細緻形象。作者主要採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

學生齊讀第一段,完成練習冊P59第3題。

教師講解:記敍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説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説明事物,叫比喻説明,簡稱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文章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二、語言訓練

1、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

2、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

三、教師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於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説明順序。先説什麼,後説什麼,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説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於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於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四、拓展延伸

1、《三級講練》課外閲讀。

2、積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雲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等。

五、佈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1.教學目標

1.理解成數的意義,會進行成數和分數、百分數之間的互相改寫。

2.能應用成數進行有關的計算,進一步提高百分數實際應用的能力。

2.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 理解成數的意義,正確解答有關成數的實際問題。

學習難點 能把成數轉化為百分數後,再根據解決百分數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3.教學用具

教具準備:PPT

4.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出示新聞消息。

1.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產二成。

2.某商場因經營不善,今年的收入比去年減少一成。

3.今年某省參加高考的學生中,男生佔六成。

請你選擇一句,説説它是什麼含義。

同學們解釋得到底對不對呢?學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進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25分鐘)

1.理解成數含義。

學生預習教材第9頁1~3自然段。

(1)思考:什麼是成數?

(2)舉1~2例説明成數含義。

學生獨立預習後小組交流。

指名學生彙報預習情況。

教師小結。(根據學生彙報的成果適時講解、板書。)

2.教學例2。

(1)出示例2:某工廠去年用電350萬千瓦時,今年比去年節電二成五,今年用電多少萬千瓦時?

(2)認真讀題,理解題意。

①“今年比去年節電二成五”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②這道題是把誰看成單位“1”?

學生小組交流後彙報交流結果。

(3)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指名學生板演後集體訂正。

(4)總結提升。

有關“成數”的問題和前面學習的百分數問題相比,它們有什麼聯繫?

學生集體交流後,指名學生回答。

學案

學生閲讀新聞消息,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1.(1)預習教師佈置的內容並解決提出的問題。

(2)舉例説明成數的含義。

2.(1)學生思考例題。

(2)組內交流,談談自己對本題的理解。

(3)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此題。

(4)學生談談此題與百分數問題的關係。

三、鞏固練習(5分鐘)

完成教材第9頁“做一做”。

提出問題:把誰看作單位“1”?和例題相比,有什麼不同之處?

2.完成教材第13頁第4題。

四、總結收穫。(5分鐘)

1.説一説本節課的收穫。

2.佈置作業。

五、課堂小結

“成數”對學生來説是個陌生的詞語,教學開始,呈現幾則含有成數的例子,讓學生充分表達對句子含義的理解,由此引出本節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教學中,主要採取“放”的形式,首先讓學生預習教材,並通過小組交流理解“成數”的含義;其次,讓學生根據例題進行分析,獨立列式計算;最後,通過對比,總結出成數問題與百分數問題的關係,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六、課後習題

1.把下面的“成數”改寫成百分數。

三成(30%)六成(60%)

七成五(75%)十成(100%)

2.把下面的百分數或分數改寫成“成數”。

40%(四成) (七成)

(九成五)85%(八成五)

3.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因蟲害嚴重,比去年減產了一成,去年的產量是450千克。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產量是多少千克?

答案:450×(1-10%)=405(千克)

答: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產量是405千克。

4.文化小學有學生1200人,只有一成五的學生沒有參加意外事故的保險。參加了保險的學生有多少人?

答案:1200×(1-15%)=1020(人)

答:參加了保險的學生有1020人。

板書

成數

三成 = 3/10 =百分之三十

五成= 5/10 = 百分之五十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66—6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實際情境中,讓孩子建立一分鐘和一秒鐘的概念,知道1分=60秒,體會分與秒的關係。

過程目標: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1分鐘的長短,並感受時間的意義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標: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數學的密切聯繫。教育學生從小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一分鐘的概念。

教學難點: 對一分鐘的感知

教學準備:學具袋、、秒錶、籃球、跳繩。

教學過程

(一)體驗 一分鐘有多長

師:同學們,我們放鬆一下唱首歌曲《時間像小馬車》

師:剛才我們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鐘,那一分鐘還能幹什麼呢?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分鐘能幹什麼。

板書:一分能幹什麼

(二)動一動 感受一分鐘

師:首先我們來認識鐘面上的指針,前幾節課我們學習時針和分針,那鐘面上還有一根指針很特別,他叫什麼名字呢?有什麼特點?

師: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長,ppt看大屏幕看兩遍

師:你可以用動作或聲音來表示嗎?

師: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

師:我們知道了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過這麼多方法我們記住了一秒。

(三)數一數:感受1分=60秒

師:秒針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生齊説:60秒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師:秒針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針走60個小格就是60秒,那麼當秒針走一圈時,分針又走多遠呢?

師:是啊!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ppt,那你覺得他們倆是什麼關係?(板書1分=60秒)

我們知道1分=60秒,看來一分鐘真的很短暫,

(四)活動體驗 試一試

師:那大家來猜猜一分鐘究竟能幹什麼呢?

師:老師位同學們準備了10鐘不同的活動體驗一分鐘,現在我們體驗一分鐘到底能做什麼呢?能做多少

師:誰再來説一説,你都做了什麼?

師:同桌互相説説你一分鐘做了多少?

(五)説一説

師:太了不起了,一分鐘做了這麼多事請,看來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做更多的事

實際上一分鐘除了能做這些事以外,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裏還能做很多的事,發生很多的事(PPT)

師:看到這些你想説點什麼?

師:是啊,一分鐘能做很多的事,也會發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們要把握現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鐘啊!

(六)估一估

師:剛才我們一直是在鐘錶的幫助下來認識一分鐘。可是如果沒有鐘錶,你能用什麼方法來估計一分鐘有多長呢?老師請小組的同學互相説説,我們比一比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最多。(小組合作,師到小組中參與合作)

師:都找到好辦法了嗎?哪個小組先把他們的好辦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師:看來大家都找到好辦法了,老師要看看你們的方法靈不靈。現在老師要播放音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估計老師是不提醒的,聽明白了嗎?預備——開始!

(七)猜一猜

師:我們學習了這麼久,大家放鬆一下,老師請大家聽一首歌,不過可是有要求的:請你用最喜歡的方法估一估這首歌大約多長時間。準備好了嗎?開始!(播放音樂)

師:想好了嗎?這首歌大約用了幾分鐘?

師:估計得很準確,我來考考大家!

72秒=( )分( )秒 你是怎樣算的

師:當秒數超過60時,就可以把60秒變成1分鐘,再把多出的秒數寫在後面就可以了,所以72秒就可以等於1分12秒。85秒=()分()秒 100秒=()分()秒

120秒=()分()秒

鞏固練習

師:分和秒是我們常用的時間單位,下面是小明寫的一篇日記,請同學們看一看他寫得怎麼樣?改一改

(八)比一比

師:想必大家累了老師播放一分鐘動畫片,但是要閉上眼睛僅僅等待一分鐘,等老師説好了,再睜開眼睛,能做到嗎?

師:好了,同學們看得意猶未盡,那麼你們覺得,等老師弄和看動畫片同樣是一分鐘説説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師:同樣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會覺得很短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就會覺得很漫長。

師:這節課上到這兒已經過了將近40個1分鐘,這40個1分鐘,你覺得是短暫的還是漫長的呢?為什麼?

師:珍惜每1分鐘有時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在今後的日子裏,希望你們能珍惜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分!讓我們共同來讀一句有關珍惜時間的話來共勉吧: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最後在《時間像小馬車》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這節課!

板書設計:

一分鐘能幹什麼

1分=60秒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設計理念】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因此,我設計的理念是:讓課堂成為多元對話的過程,讓課堂成為語文實踐體驗的過程,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知識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快樂,實現生命價值的自然生成。求實,求活,求新,求效是本課設計總的指導思想。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這篇閲讀課文生動感人,情真意切。它講了一位身在異國他鄉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了他對祖國的深深眷戀,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國心。

全文采用倒敍的寫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憶幾件具體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即:常常教外孫女讀唐詩宋詞;對一幅墨梅圖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哭起來;離別前把最寶貴的墨梅圖送給外孫女;船快開時,又遞給外孫女繡着梅花的手絹。最後又從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

本文在寫作上有以下特點:

1、緊緊圍繞外祖父在國外思念祖國這一思想感情展開回憶,中心突出。

2、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借梅花來表情,藴意深刻。

【教學的三維目標及重難點】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自讀探究,體會梅花堅韌高潔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對祖國無限眷戀的深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及愛國情意。

4、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個性化閲讀,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愛國情意。

【教學思路】

賞梅(觀其形)品梅(會其神)讀梅(入其境)頌梅(悟其魂)

【教學流程】

一、談話入題,賞梅花

1、導語引入:

同學們,不知不覺中,暑氣漸去漸遠,我們一下子撞進了秋天的懷抱,寒來暑往,四季更替。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風霜挺且直的菊,而嚴冬,則更有此花開盡更無花而一枝獨秀的梅。

梅歷來是畫家,詩人所讚美的對象,我國宋代詩人王安石,陸游:元代畫家王冕都曾經寫下詩句讚美它。我們的開國領袖也曾寫下詞盛讚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2、課件演示,欣賞梅花,學生吟誦詠梅的詩句。

3、過渡:

看到那朵朵冷豔,縷縷幽芳的梅花,作家陳慧瑛常常會想起了身在異鄉的外祖父,並由此勾起了她一連串的回憶。

二、理清脈絡,知梅花

1、速讀課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憶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2、討論交流,理清條理,出示小標題:

(吟詩落淚,珍愛梅圖,思國傷懷,贈墨梅圖,送梅花絹)

三、細讀引導,悟梅花

1、在作者的記憶中,外祖父是一個愛梅的人,你能從哪能地方體會到這一點呢?

同學們,我們讀過這幾件小事,都倒感覺到外祖父愛梅花。你是怎樣從這些段落中讀出這種感情的呢?

出示:我們可以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用這些方法:

⑴ 聯繫上下文。

⑵ 抓重點詞句。

⑶ 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⑷ 用朗讀的方式。

⑸ 其它自己喜歡的方法。

2、自學體會,動手圈畫。

3、讀句交流,談理解。

4、重點引導第二件事:

從對比手法的使用及對外祖父神情,語言,動作等的描寫體會對梅花的愛。

5、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四、品讀昇華,頌梅花

1、過渡:

外祖父為什麼對梅花情有獨鍾,文中哪一段話給我們解開這個謎團?

2、自由讀外祖父所説的那段話,互相交流,討論:

⑴ 從這段話中你瞭解到哪些內容

⑵ 把你瞭解到的內容講給同桌聽聽。

⑶ 全班交流:

① 梅花的精神(不畏嚴寒,堅貞不屈)。

② 梅花的精神象徵中華民族的精神。

③ 保存墨梅圖激勵自己保持民族氣節。

3、説説中國歷史上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人物?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外祖父對梅花,對有骨氣的中國人的敬佩:

⑴ 自由練讀。

⑵ 指名讀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⑶ 齊讀。

五、拓讀深化,學梅花

課文除了寫外祖父摯愛梅花外,還寫了外祖父幾次哭了,請找出來讀一讀。

1、引導學生想象説話:

唐詩宋詞時,外公滿臉憂傷,鶯兒啊,鶯兒──。

當外公因年紀太大而無法回國而哭時,親愛的外公,你別哭了──。

當外公含淚遞梅花手絹時,外公滿心悽楚:鶯兒啊,鶯兒──。

2、學完了課文,你明白文章為什麼以《梅花魂》為題目了嗎?

3、學生結合着自己的理解來談:

讓學生明白,梅花魂就是愛國心。

4、文章的開頭了結尾有什麼聯繫?

5、讓學生想象説話:

外公就是這樣一位時時刻刻都牽掛祖國的老華僑,他在臨終前還不忘囑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帶回到祖國去,我們完成了老人的遺願,把他安葬在梅花樹下。又是一年的冬天來臨了,面對着梅樹下的老人,你想説些什麼呢?

6、師導語:

故鄉,祖國讓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遊子擁有無盡的相思與眷戀,幾千年來,多少文人墨客吟誦出了無數思鄉愛國的詩篇,你會吟誦嗎?

7、古往今來,由於許多歷史原因,許多向外祖父一樣的中華兒女流落他鄉。它們雖然身穿洋裝,説着異地的語言,但是他們的血管裏流動着中國人的血,它們的胸中跳動着一顆顆中國心。最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張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國心》,讓我們在歌聲中再一次感受愛國華僑們的心聲。

8、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設計特色】

在教學設計中我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一、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梅花魂的理解,體會華僑的愛國之情。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比如在這堂課中,在教外孫女學唐詩宋詞,外公哭了,我設計了,外公滿臉的憂傷,鶯兒啊,鶯兒──當外公因年紀大而無法回國而哭時,設計了親愛的外公,您別哭了──,當外公含淚遞梅花手絹時,外公滿心的悽楚:鶯兒啊鶯兒──,留下空白,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學文前,我引領孩子欣賞古代和現代有關讚美梅花的詩,教學後,我讓學生欣賞《鄉愁》,《遊子情懷》,一方面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讚美梅花,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這一課講述的是華僑老人的思鄉之情,愛國之情。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回憶寫梅花的詩,展示梅花圖片,而後,我便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文章的第十三自然段,字裏行間都滲透出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與喜愛,同時也是重點段落。在品味的過程中,讓學生把了解到的內容講給同桌聽,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把文章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