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社戲》的教學設計3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社戲》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戲》的教學設計3篇

《社戲》的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情節結構與節奏

2、寫景與抒情及人物塑造(重點)

3、人物品析——人物羣體形象(重點)

4、平橋遺夢——童年記憶中的桃花源(難點)

教學設想

1、以結構情節分析為切入點

2、核心問題——“樂”與“不樂”

3、激活學生的童年體驗,激發學生的通感共鳴

4、目標1、3以學生探究為主,目標2、4學生探究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5、加強朗誦示範與指導,體會抒情小説、散文體小説的特點

6、注重閲讀規律與技巧的探究、滲透、提煉、整合、運用

7、注意結合作者時代、當代現實

教學長度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要點

1、結構分析

2、作家作品

3、字詞

一、導語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説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吶喊自序》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朝花夕拾小引》

魯迅的小説,有一些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它們帶有更其強烈的抒情色彩,我們可以稱之為抒情小説、散文體小説。,《社戲》就是其中之一。

二、輪讀:每生一段,標段劃詞,師生評點,解決字詞

三、為什麼是樂土?(引出結構分析)

學生讀課文搜尋、概括解答。看社戲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寫看社戲包括哪些段?(細部分析)

四、根據以上,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作業

1、如時間不夠,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為作業

2、同步訓練一,基礎知識部分

3、讀一讀,寫一寫(帶音抄五遍)

第二課時

要點

1、情節結構與節奏(樂與不樂)

2、人物形象分析

3、品析“不樂”之處

一、複習分段,解決作業

二、作者還寫了“不樂”之處,找出來,有何作用?(結合作文

1、曲折與波瀾(文似看山不喜平、寫心情)

2、人性、風情——羣像、雙喜

3、戲好看麼?

三、小結

四、作業

1、預習分析寫“樂”之處

2、同步訓練二,閲讀部分

第三課時

要點

1、品析看戲之樂

2、寫景——抒情與人物塑造

3、平橋遺夢

一、月夜行船

1、動詞與心情

2、多角度感覺

3、虛實、動靜

二、午夜歸航

與“月夜行船”內容角度有何不同?為什麼?

三、偷豆吃豆

為什麼“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

四、總結

結尾的理解

平橋樂土——平橋遺夢

五、作業

1、同步訓練全部

2、讀後感

板書設計

《社戲》的教學設計篇2

【教材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

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

⑴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⑵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敍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

【教法、學法】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於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閲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後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並且相通的。因此,在閲讀時,採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裏小夥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裏的小朋友為什麼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説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並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2、解決字詞障礙;

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

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教學方法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

3、利用課文中的註釋和背景材料介紹,學生描述社戲這一習俗;

4、學生聯繫家鄉某一文化習俗,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課後寫小作文。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1、看戲前的波折;

2、航船在去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

3、看戲時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方法

1、找出夏夜行船時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並且體會其中哪些描寫可以體現當時人物的心情,明確此處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

2、學生複述看戲過程,歸納看戲時人物的心情;

3、佈置課後寫一篇小作文,練習以景抒情的寫法。

〖設計意圖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課時

〖教學環節

1、看戲歸來的情形;

2、看戲次日的情形。

〖教學方法

1、複述歸航時主要寫了哪些趣事;

2、比較此時心情同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3、重點討論、理解文章最後一句的含義。

〖設計意圖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課後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社戲》的教學設計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説,並理解文中敍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4.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重點分析

1.偏僻的平橋村,為什麼“在我是樂土”?這説明了什麼?

分析:(1)“我”在那裏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2)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4)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於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5)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色描寫有什麼作用?

分析:作者是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寫得有形:“起伏的羣山”,“一叢松柏林”;

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

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

有味:豆麥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以上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鬆、愉快、興奮的心情。

去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去時,最後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台,而回來時卻將戲台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麼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裏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筆。

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緻續密。

3.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裏,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裏“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徵。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麼“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

(2)是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説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讚美它,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讚美豆和戲,正是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本文記敍的順序和詳略安排是怎樣的?

這篇課文除了第2自然段是一段插敍外,其他都是按時間順序記敍的,各部分的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第一層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第二層插敍,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Tags:社戲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