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一年級上《認識11至20各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29W

《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從而發展數感。

數學一年級上《認識11至20各數》教學反思

一、親歷建模過程,建立數感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課前談話中,教師選擇一捆和十根之間的特殊關係,滲透以一當十的數學思想,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果。

當學生自主探究怎樣擺放能讓別人很快看出是12根時,呈現出8種擺的方法並各抒己見,學生無法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紮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此時,教師沒有闡述自己的觀點,只是巧妙地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 10根地擺。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無法説出根數感到無奈時,10根10根地擺卻帶給學生驚喜、興奮,異口同聲説出12根。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紮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並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我要這種方法,我喜歡這種方法的強烈慾望。然後通過擺小棒、説組成,在腦子中想小棒,説組成,看數説組成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也體驗經歷了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建立數感。

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學生經歷實物操作(擺小棒)──表象操作(在腦中擺小棒)──符號操作(看數,直接説組成)的過程,從而建立起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數學模型。可見,建立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數感是不能傳授的,它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獲得數的敏感性,從而建立數感。

二、重視實踐應用,形成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發展數感。生活中,你在哪兒見或用過這些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尋找教室裏的,回憶經歷過的。學生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們對數的興趣,16個整體音節,18路汽車,12色水彩筆等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這些不是他們胡編亂造的,而是他們正在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描述生活,解釋現實,這是數感的具體表現。

三、激勵猜測驗證,發展數感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能簡縮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驗證是指學生在進行探索之後,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引入時,從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猜猜有多少個草莓?既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的相對大小,讓他們帶着問題去有興趣地數數,又瞭解了學生的起點,可謂是一箭三雕。實踐應用部分,翻書頁、數出10頁紙摸摸有多厚等問題情境的設計,促使學生加深對數意義的理解,選擇參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結果,也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繫起來,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數學意識,發展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