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實用】一年級數學《11-20各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21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11-20各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一年級數學《11-20各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11-20各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

11-20數字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認識,他們會數會寫這些數,也知道這些數的順序和大小。但對於數的概念和數的組成未必都清楚。讓學生理解10個一是1個十,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以及數感的發展,是這節課的重點。教學目標確定為: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通過數一數、説一説、擺一擺,使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應用意識。通過創設生動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許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對1120各數意義的理解及組成,同時培養學生的數感,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洋溢着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體會。

1.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數感。

建立數感可以理解為會數學地思考,這對每個人來説都是重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會數學地思考,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靠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要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因此,我抓住這個契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一個舞台,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信息。為此,我適時安排了相應的活動。新課引入時,我就先帶領學生複習前面學過的數,接着讓學生用我們學過的這些數來數一數我們今天來上課的有多少小朋友。這不僅僅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策略,更是讓學生通過數一數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又如在認識計數單位個和十時,讓學生通過同桌討論有什麼辦法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過比較得出以十為計數單位,以及在出示主題圖時讓學生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信息,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

2.抓住重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計數單位十和數位個位、十位。在學生用小棒擺出11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不能想一個好辦法,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你擺的是 11根小棒?此問題為計數單位十的認識作了鋪墊。在學生認識了11、會寫11後,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11裏面的兩個數字1表示的意義一樣嗎?學生都回答不一樣,説一個表示十,一個表示一,教師接着講到:右邊的1所對的位置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個位,個位上的數表示幾個一,左邊的1所對的位置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十位,十位上的數表示幾個十。藉助此問題,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計數單位個位和十位。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抓住重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這樣才會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這樣,通過擺一擺、數一數、撥一撥、説一説,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建立了數位的概念,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

一年級數學《11-20各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2

11-20各數的認識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猜小棒的遊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最後在綜合應用中創設“小小運動員”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麼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麼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 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複猜小棒的遊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4.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

通過在看尺子提問題時,生生之間的搶答,在“小小運動員”時,運動員介紹自己,然後下面裁判的評價、提問題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同時,這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的表現之一。學生在互動中,使知識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發展,情感在交流中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