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語文槓桿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8W

什麼樣的簡單機械屬於槓桿?我讓學生自己舉些日常生活接觸過的例子,找到他們工作時共同的特點來定義槓桿的概念,效果很好。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槓桿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參考!

語文槓桿教學反思範文

槓桿教學反思1

一、學生動手體驗使用槓桿撬釘子的過程------從實例中抽取槓桿模型------理論學習後再次體驗生活中的槓桿,從生活走向物理,又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這節課課本是通過實例直接給出槓桿的五要素,然後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而此我採取了大膽創新的教學方式:首先由撬釘子的實驗介紹槓桿的定義及學生容易理解的支點、動力、阻力三個要素(暗留力臂兩要素),接着用的撬棍撬石頭(雷同撬釘子)及孩子們坐過的蹺蹺板(孩子們經常坐有經驗)來強化槓桿的定義及三個要素。選用這兩種槓桿是基於學生經驗易理解的基礎上,所以學生會有感而發。同時也為下面用蹺蹺板引平衡的探究做了鋪墊。接着通過一組優美的《生活中槓桿》的畫面讓學生再次感受體驗槓桿及三要素。讓學生知道槓桿形形色色,不簡單是一根直棒。也為下節課槓桿的分類做鋪墊。

二、槓桿水平平衡實驗的探究環節設計思想:

讓學生首先由壓蹺蹺板的生活情景,進行猜想槓桿的平衡跟什麼因素有關。(孩子們對蹺蹺板熟悉,所以進行猜想時有依據有感而發,經課堂檢驗選擇這個是正確的)。這個過程設計目的有二個:

1、讓我們的學生經歷一個一般的探究過程: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得結論、評估等這些環節。

2、評估時,教師用反例推翻了他們的結論,也讓他們知道了科學不是一兩次實驗就可以成功的,有好多偽科學也是存在的。

所以我們的科學家在研究成功一條規律時,是經過幾千次的實驗和生活的檢驗,教育學生要細緻分細,進行科學探究時要認真,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教育。

三、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

1、首先自制了一個教具----槓桿在任意位置平衡演示器,教具從構思到製作可以説中間也有很多難點,有些東西理論上説的過去,但實際要是去做可以説難上加難,或做出來的東西與理論上相違背,所以做這個教具時試驗了好多材料,最後選用有機玻璃用數控機牀等精密工具加工而成,保證了實驗的結論的準確性。

2、教師在前面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的瞬間,引導學生分析槓桿的平衡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為力臂的生成做鋪墊。

3、創新實驗設計是對教材槓桿平衡條件實驗的一個補充,是對教材的一個彌補。這個環節採用師生共同實驗的方法進行,有利於節省時間,並對器材加以控制。

4、力臂概念引入水到渠成,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5、回過頭來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這個平衡條件是否適合槓桿水平平衡。又使學生明白槓桿水平平衡是個特例,此時,動力臂恰好與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重合,阻力臂與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重合。當槓桿水平平衡時比在其它位置平衡時的優點: 可以使力臂落在槓桿上,直接測出力臂。

槓桿教學反思2

槓桿是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的一種簡單機械,學生對比較規則的槓桿識別是比較容易的。但在教學中我感到學生存在以下幾點認識不足:

1、支點的尋找,如用撬槓撬物體時,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點不同,學生在確定支點時不能根據實際來確定,究其原因是學生對圍繞轉動的點不能很好理解。可能把它理解成與物體接觸的點或移動的點。

2、力的方向的和作用點的尋找學生存在較大的問題,例如用剪刀剪物體時,知道手是施力物體,剪刀是受力物體,把手作用在剪刀上的力畫出來了,可畫刀口上受力時,卻畫成了被剪的物體,這樣的問題存在非常普遍,説明學生對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分析、區別是非常模糊的,還有對題目中研究對象確定也沒有確定好。

3、經常把槓桿的'長度當成了力臂的長度,來分析解題。有這種現象的同學是對槓桿的平衡條件和力臂沒有完全理解。

4、還有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注意一個方面而對另一方面又沒有注意到。如豎直掛着一槓杆的下面吊着一物體,用一始終與槓桿垂直的力拉動槓桿,把物體從最低點提到水平位置,學生在分析時,只注意到了物體的重力和動力臂的變化情況(都沒有變化)而得出結論,動力的大小始終不變的錯誤答案,而沒有注意到阻力臂在這一過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據槓桿的平衡條件得出正確的答案是變大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除注意這幾點的教學要多舉例子,還應在思考的方式培養學生能力,如槓桿平衡條件,我們應分析的四個物體量,確定它們中的三個量的變化情況再來確定另一個物體量的變化,而不只是動力和阻力之間的關係或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關係。